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篇)

daniel 0 2024-06-02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1

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

(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

(2)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

(3)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

(4)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乡土种受到威胁或消失;

(5)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本文重点讨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问题。

众所周知,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巨大。水利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贡献巨大。

那么,“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这个命题又从何谈起呢?

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人类幼年时代开始至今在地球上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首推大片土地的农业垦殖及城市利用,其次是森林大规模砍伐,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是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自远古至今兴建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在流域和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类为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等方面,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地形地貌,影响着局部气候,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是生物群落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生境中的主要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深、水质以及水文周期等,都是重要的生境因子。

2.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2.1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了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那么,生境就是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一个地区丰富的生境能造就丰富的生物群落,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如果生境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从生物群落内部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特征。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研究表明,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或者说食物链越复杂,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组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要高。另外,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种物种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各物种间既能互为依存,也能互相制衡,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态即稳态,这样的生态系统功能肯定是完善的。反之,如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比例失调,会造成整个系统恶化。

2.3自我修复功能与自我净化功能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具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对于外界干扰的适应力或称为弹性,二是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平衡态的恢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适应性也是有限的。所谓弹性限度也就是淡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承载力。当超过某一个弹性限度,生态系统将出现一种不断远离平衡点的正反馈,加快系统失稳,常以爆发的方式导致系统的全面恶化。

综上所述,什么是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呢?它是一个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是一个食物链(网)结构复杂而完善的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物种流动通畅的系统。

3.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河流形态多样性及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3.1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

与湖泊相对照,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更多的联系,水-陆两相(two-phase)联系紧密,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间过渡带是两种生境交汇的地方,由于异质性高,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水平高,适于多种生物生长,优于陆地或单纯水域。在水陆联结处的湿地,聚集着水禽、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大量动物。植物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并以层状结构分布。另外,河流又是联结陆地与海洋的纽带,河口三角洲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

由于河流中水体流动,水深又往往比湖水浅,与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河流水体含有较丰富的氧气,是一种联系紧密的水-气两相结构。特别在急流、跌水和瀑布河段,曝气作用更为明显。

3.2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

我国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高原,流经高山峡谷和丘陵盆地,穿过冲积平原到达宽阔的河口。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貌和地质条件有很大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种群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河流沿线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

3.3河流的蜿蜒性

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显然不存在直线或折线形态的天然河流。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的河势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自然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但是弯曲或微弯是河流的趋向形态。另外,也有一些流经丘陵、平原的河流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分岔散乱状态。一些分岔散乱状态的河流归入主槽形成明显的干流,往往是由于人类治河工程的结果。需要强调指出,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河流植物,为鱼类的产卵创造条件,成为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3.4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

自然河流的横断面也多有变化。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非规则断面,也常有深潭与浅滩交错的布局出现。显然,不存在梯形或矩形等几何规则断面的自然河流。河流浅滩的生境,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形成了有利于珍禽生长的食物链。由于水文条件随年周期循环变化,河湾湿地也呈周期变化。在洪水季节水生植物种群占优势。水位下降后,水生植物让位给湿生植物种群,是一种脉冲式的生物群落变化模式。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沿水深变化,在深潭中存在着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5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与多孔性

河床的冲淤特性取决于水流流速、流态、水流的含沙率、颗粒级配以及河床的地质条件等。由悬移质和推移质的长期运动形成了河流动态的河床。在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段,河床由冲刷作用形成,其河床材料是透水性较差的岩石,除此之外,大部分河流的河床覆盖有冲积层,河床材料都是透水的,即由卵石、砾石、沙土、黏土等材料构成的。具有透水性能的河床材料,适于水生和湿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不同粒径卵石的自然组合,又为鱼类产卵提供了场所。同时,透水的河床又是联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通道,使淡水系统形成整体。

综上所述,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河流形态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态多样性形成的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所以说,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水利工程如何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胁迫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某种胁迫,具体表现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

4.1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1)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采用这种规划设计方法的理由是:直线型的渠道工程量小,同时节省耕地,减少移民搬迁。(2)渠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规则的渠道断面输水能力强,也可减少占地。设计时易于计算,建设时易于施工。(3)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光滑的渠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输水效率。在岸坡防护方面,采用硬质材料的原因是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好。(4)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

所谓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水流的非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未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

4.2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黏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本来复杂的食物链(网)在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这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将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动脉。当人们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如果硬要把水与生物群落分割开来,放到一个直线线路、规则断面并由人工材料建设的人工河道中,很显然,这种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将不再具备原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点。

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造成的影响是将动水生境改变成了静水生境,二者分别对应着动水生物群落和静水生物群落。由于水库水深远大于河流水深,太阳光辐射作用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在深水条件下,光合作用较为微弱,所以水库生境的生态系统生产力(productivity)较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不如河流生态系统那样通畅。水库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表现为抗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弱。退化的水库一般难于自我恢复,需要人类干预才有可能。水库形成以后,原来河流上中下游蜿蜒曲折的形态在库区消失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代之以较为单一的水库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另外,筑坝以后给洄游鱼类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没有建设适合鱼类习性的鱼道,将对某些洄游鱼类造成致命的打击。

4.3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的后果

在生态学中,把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功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services)。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非理智的破坏行为,反过来会给人类自身造成的重大损害。

淡水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多方面的。水域、湿地为人类提供食品及其它生活物资;对气温、云量和降雨进行调节,在全球、流域、地区和小生境等不同的尺度上影响着气候;对水文循环起调节作用,具有缓解旱涝灾害的功能;植物能涵养水分,有利水土保持;优美的水域景观具有休闲旅游功能,雄伟秀丽的高山大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财富。特别要强调的是,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的净化环境的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关键意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分解和利用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并可富集金属及有毒物质。生物净化过程,是在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中进行的复杂的生物代谢和物理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留,有毒物质被转化,可以防止物质的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从而清洁了水体。水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是水域生态系统极为宝贵的服务功能。

人们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有形的效益,却往往忽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难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变河流形态多样性,对人的利益造成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一旦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大自然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功能将下降,当破坏程度达到某临界值时,这种服务功能甚至会丧失。

5.新的工程理念与技术对策

对于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存在着两种认识及两种对策。一种是片面强调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盘否定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不分青红皂白对新建大坝和水利工程一律反对。在西方国家一些极端环保主义组织和人士就持这种态度。由于出现这样一股思潮和社会力量,使得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筹划的解决供水、防洪或具有发电、灌溉效益的水利工程项目被封杀在图纸中。除了某些政治因素外,从思想方法角度看,用“因噎废食”来描述这种认识恐不夸张。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对水利工程的工程理念进行反思,以“趋利弊害”的态度,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技术。从建设目标看,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对水的种种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换言之,未来的水利工程应具有双重功能,即不但是有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而且还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工程。

为消除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从技术层面上看,似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1.研究生态水工学。所谓“生态水工学”(Eco-HydraulicEngineering)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与稳定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2.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新建水库工程要充分论证由于水库建设改变河流生态系统为静水生态系统的利弊得失,采取必要的补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3.开展已建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预测,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重视水库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及富营养化控制问题。

4.合理调度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水库调度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的需求,克服静水、深水对于生物群落的不利影响。通过水库库区生态建设及水生生物的合理结构设计,提高水库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利用乡土种生物,慎重引进外来种,注意防止生物入侵。

5.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也要注意模仿河流自然形态的特点。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取慎重态度。

6.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几何规则断面,疏浚工程施工中避免河道断面的均一化。

7.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注意整理、发掘和发展我国各地的传统治河工法和材料。开发和推广输水渠道新型衬砌材料,可供植物生长并具有一定防渗性能。

8.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建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过坝鱼道。

9.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Mitsch,W.J.1989Ecologicalengineering,JohnWiley&SonsLtd.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2

关键词地被植物;湿地景观;作用;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9-0197-02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是湿地的核心,地被植物作为绿地植物群落的下层,对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丰富植被的多样性、提高绿地景观和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地被植物适应性强,易于管理,物种丰富,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对城市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1地被植物在湿地中的作用

1.1固坡护岸

在土质的坡面上可以利用地被植物生长蔓延繁殖,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另外,水生地被植物栽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的根系具有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的侵蚀和冲刷。

1.2美化景观

地被植物以其丰富的种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点缀着形形的水边和岸边,湿生地被植物美丽的水中倒影,具有很强的造景功能。通过合理的配置既能对水面起装饰作用,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自然过渡,在自然水体景观中应用较多[2]。

2地被植物的选择原则

湿地是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扩展重叠的空间区域,在植物种类上由湿生、沼生、浅水植物共同组成,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根据其不同的生境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种植。

2.1适地适种原则

湿地是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湿地公园中地被植物首先要有一定的耐水湿能力,因此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生长规律,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生长特性,使湿地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季相景观,呈现出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

2.2生态原则

城市湿地由于受到城市化影响,导致生态退化,使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变弱,所以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生态恢复理论,合理搭配。地被植物能够对地表大面积覆盖,绿化率高,在水体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具有重要作用。除在配置上要考虑景观效果之外,也要注重植物净化水质、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生态功能,如适宜在浅水生长的植物莲、黄菖蒲、千屈菜、水葱、芦苇、泽泻等对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显著效果,并且由于地被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分泌较多的根分泌物,为微生物的生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保持稳定的内部环境,保持它们与环境之间的某种生态平衡。

2.3体现植物景观效果

地被植物是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于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的灌木及藤本,构建生态系统最下层景观的野生观赏植物。湿地地被植物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消除污染的作用。

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地被植物因具有易管理、观赏性高、种类丰富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地被景观的构建不仅提高了绿化率,增加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更能弥补上层乔、灌木在绿量上的不足,达到“黄土不露天”的基本目标。同时地被植物的种类较多,其独具特色的植株形态,绚丽多彩的花色、叶色、果色,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景观效果,群体效果好。做到季季有景、季季不同,充分显示出湿地的野趣,又韵味十足,凸显文化积淀[3]。

3地被植物应用于湿地景观应注意的问题

3.1不同区域选用不同的植物

在陆地区域可选用各种宿根花卉及低矮的小灌木进行搭配,如萱草、马蔺、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等;在水生植物区域可以按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选择适用的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等水生植物,如莲、睡莲等;在湿生区域可选择千屈菜、黄菖蒲、芦苇等湿生植物。将其按照季节层次进行合理安排,就会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2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建植稳定的地被群落

不同地被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异,要充分了解,合理规划。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自有其生态稳定性,人的设计必须要适应自然,使人为引入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化。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建设中,地被植物的选择应以抗污性强,能吸收污染物和净化水质为主要物种,再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观赏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景观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丰富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4]。

4湿地地被植物的应用展望

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空气调节系统,它能够逐步缓解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因而一定要保持和强化这一特色,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及规划。目前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利用较多并已初具规模的地被植物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这些地被植物在湿地中已能形成良好绿化景观及生态效应,如果对其加强保护及合理利用,能够组成相对固定的植物群落,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养护成本。如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挖掘地被植物的潜力,增加引进新的地被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将更有利于湿地地被植物的规划研究及应用。

总之,随着生态园林、生态环境等概念的提出,地被植物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认可,人们把发展地被植物作为改善环境、创建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相信随着对湿地地被植物的深入研究,湿地景观的建设一定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1]魏娜,王寿远.开放性公园地被植物的筛选与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4(1):52-54.

[2]张洪刚,洪剑明.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J].湿地科学,2006,4(2):146-154.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3

关键词:园林;地被植物;应用

收稿日期:2011-01-05

作者简介:罗优波(1977―),女,浙江宁波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应用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24-03

1引言

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地被植物具有数量大、品种多、繁殖容易、适应性强、成型快、建植成本低和节水保土等优点,通常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群落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既可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又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仿佛回归大自然,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

2地被植物的生态特征

传统地被植物的概念是指凡能覆盖地面的植物均称为地被植物,除草本外,木本植物中的矮小丛木、灌木以及藤本,都可以用作园林地被植物。秦魁杰认为,地被植物一般指低矮的植物群体,它能覆盖地面,不仅有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也包括小灌木和藤本植物。因定义中“低矮”一词是个模糊概念,所以后来有学者将地被植物的高度标准定为1m以下,并认为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有些植物植株虽然高于1m,但它们具有耐修剪或苗期生长缓慢的特点,通过人为干预可以将高度控制在1m以下;还有些植物在攀援或缠绕其它植物生长后,其茎(蔓)叶贴近附着物,对附着物起保护作用,形成美丽的景观,园艺工作者也将其归为地被植物一类[1]。因此,地被植物是指生长高度或修剪后高度在1m以下、枝叶密集、成片种植,具有较强扩展能力,能较好覆盖地面的植物,包括草本、木本、藤本及肉质植物。地被植物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草坪植物;狭义的地被植物是指除草坪植物以外的符合上述定义的植物,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地被植物。

2.1地被植物的特点

(1)地被植物个体小、种类多。有1、2年生花卉、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灌木植物、藤本植物等供选择。其中时令花卉色彩丰富,便于四季造景,木本植物有叶色、叶形、高低、层次、季相上的变化,易于造型修饰。

(2)地被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可以在阴、阳、干、湿等多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且生长速度快,可填补乔木生长缓慢、下层空隙大的不足,短时间内就能收到较好的观赏效果。

(3)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繁殖简单。在后期养护治理上,单一的大面积的草坪,病虫害少,对土地的占有性强,抑制杂草滋生,养护治理粗放,不用经常修剪和精心养护,减少了人工养护的花费和精力。

(4)地被植物的观赏性强,以其枝、叶、花、果等不同的器官作为观赏对象,利用不同时期的相应特色可配置出千姿百态,姹紫嫣红,季相纷呈的生态景观。

2.2地被植物的特征分类

2.2.11、2年生草本

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取其花色鲜艳,大片群植可形成大的色块,可以渲染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主要品种有一串红、万寿菊、孔雀草、金盏菊、三色堇、羽衣甘蓝、凤仙花等。

2.2.2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低矮,宿(球)根性,治理粗放,开花见效快,色彩万紫千红,形态优雅多姿。主要的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有吉祥草、葱兰、鸭趾草、石蒜类、玉簪类、麦冬类、萱草类、鸢尾类等。

2.2.3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非常适宜在暖和、湿润处生长。在溪边、林下、石旁等阴湿的环境里,蕨类植物是最佳的选择,常用的蕨类植物有肾蕨、凤尾蕨、铁线蕨、波斯顿蕨等。

2.2.4蔓藤类植物

蔓藤类植物具有常绿、蔓生性、攀援性及耐阴性强等特点,绿化土墙边坡、覆盖岩石及林下地面的首选植材。如常春藤、扶芳藤、油麻藤、爬山虎、葛藤、络石、金银花等。

2.2.5亚灌木及矮生竹类

亚灌木及矮生竹类植株低矮、分枝多、枝叶平展,枝叶的形态特异、花色绚丽,某些还有鲜艳的果实,而且易于修剪造型。常见的有杜鹃、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十大功劳、紫叶小檗、八角金盘、火棘、箬竹等。

3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3.1地被植物的应用范围

江浙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年均气温适中,冬季不冷,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光照充足,热量充沛,雨量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mm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土壤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主,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植物资源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有开发前景的地被植物。广泛应用于园林、道路两侧、空旷地、墙垣、堤岸、林缘、林下、屋顶、假山、立交桥等处,使植物与环境统一,发挥地被植物的优势功能。

园林地被植物枝叶密集,具备较强的扩展能力,能够迅速覆盖地表,而且适应性强,易繁殖,好管理,具有净化空气、防尘、增湿、降温、防止地表土壤被冲刷等生态功能,生物品种丰富,生态效益突出。应用于园林建设中,可丰富园林绿化的底色,展示立体生态景观,实现生态型园林。

3.2地被植物的应用原则

3.2.1功能性原则

不同类型的绿地因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地被植物的要求也各异,在园林入口处,应用时令花草和低矮整齐的小灌木等地被植物配置成鲜花色块或模纹图案,凸显场面、气势;景观大道两旁可配置能修剪成各种线性或几何图案,富有变化,可以减少游客视觉疲劳的地被植物。小路旁则应根据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变化,选择供游人欣赏的会因季节不同而变换不同的色彩的开花植物,对于中心绿地则要考虑交通安全,适宜种植矮小、整齐,不会遮挡住游人视线的地被植物。

3.2.2艺术性原则

园林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结合了自然美和园林美,地被植物的应用也包括其中,一样要遵循园林艺术的规律,处理好地被植物与园林布局的搭配关系,根据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叶形与其他植物、建筑、周围环境等协调搭配,从而体现风格迥异的现代生态园林特色。如某些多年生观花观叶地被植物,以其鲜艳的花朵、果实、奇特的叶形,点缀在疏林草地上,可明显提高绿化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3.2.3生态性原则

按照植物生态学特性,地被植物常分为喜阳型、喜水型、耐阴型等几类。

(1)喜阳型是渲染各种宏大场面的主要植材,可在空旷地植成鲜花色块或模纹图案,常用的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宿(球)根花卉及多种花灌木。

(2)喜水型适合种植在人工湖边、湿地、假山旁及其它水湿环境里,结合种植挺水植物,可构成遮山掩水的植物景观,主要品种有蝴蝶花、茭白、慈姑、鸢尾、菖蒲类、蕨类等植物。

(3)耐阴型:具有园林中其它植物无法比拟的优点,适宜种植在林下、建筑物背面、天井内以及其它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主要品种有堇菜、麦冬、吉祥草、玉簪、扶芳藤、八角金盘、桃叶珊瑚等。

3.2.4色彩协调原则

若要形成色彩、季相变化丰富的园林景观,就要求植物有色彩丰富的枝、叶、花、果。人们都知道,乔木和灌木的色彩比较单一,主要是绿色、黄色、红色,要实现色彩丰富的园林景观,地被植物就是上佳素材,它能为园林配置出色彩多变的构图,可大大提高其观赏性,四季有景。

3.2.5层次搭配原则

园林地被植物是植物群落的最低层,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选择地被植物时,要与上层林木的高矮搭配适当,错落有致、色彩协调。如果上层乔灌木分枝高度都比较高时,下层选用的地被植物也要适当高一些。反之,上层乔灌木分枝低或是球形植株,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较矮的种类,以使得群落层次分明,体现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地被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地被植物种类问题

江浙地区园林中地被植物的应用,仍是以传统种类为主。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园林的立地条件,更不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地面景观;甚至会影响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生态稳定性。我国有丰富的园林植物和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大量的野生植物种类适于引种驯化为园林地被植物。要加强地被植物的引种驯化,注重改善栽培条件,切不可盲目引种,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易成活、实用性强的植物,以提高驯化成功率,从而丰富园林景观。

4.2地被植物配置问题

由于地被植物种类少,造成景观单调,生态结构、比例不合理,难以表达出满意的景观效果。在园林建设中,必须重视地被植物的生态性原则,满足各品种的生态习性,注重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合理搭配,提高园林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城市生态园林。

4.3病虫害及养护管理问题

多数地被植物都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但为了短期内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园林建设中常加大栽植密度,一般前2年效果还可以,生长3~4年,很多地被植物因密度多大、通风不良,而爆发蚜虫、白粉病、灰霉病等病虫害,既影响了景观效果,又导致后期养护管理成本的提高。所以栽培时须预留一定的生长空间,一般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可依据植物形态特征、生长趋势来确定,通常每平方米栽植5~7株(丛),以延长地被植物的生长年限,减少病虫害,节约养护管理费用。地被植物虽耐粗放治理,但也不能忽视其更新复壮。当大片大片的地被植物出现过早衰老的现象时,就该当视情况进行地表土壤刺孔,使植株根部疏松透气,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使之复壮更新。

5结语

随着城市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生态园林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生物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地被植物在很多地方将取代单一的草坪。地被植物的合理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完善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更丰富了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同时还降低了常规养护费用。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使得园林植物造景更趋自然,创造出更多内容丰富、环境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4

如何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环境适宜性评价,了解各景观元素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本文运用SD法,选取四个样本案例进行景观评价分析,并依此给出评价结果,论证评价系统的合理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SD法;景观评价分析

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园区模式[1]。它以农业环境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学、经济学等原理对农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布局,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产业开发于一体[2]。因其独特的农业”和旅游业”双重产业属性,近年来发展迅速。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分析研究有不少,但从实例出发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合肥牛角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园、句容岩藤农场、台一生态农庄为例,运用SD法,获取4个样本案例调查数据并分析,基于科学性,合理性,生态学原则,对四个样本生态农业观光园作环境适宜性评价[3]。

1.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1.1评价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SD法进进行研究,SD法即语义解析法(SemanticDifferential),简称SD法。简单来说,SD法是种心理测定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过程是运用语意义学中言语”为量度对调查者进行心理感受测评,然后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计算出研究对象感受的定量化数据[4]。

1.2调查对象选取

在调查者的选取中,考虑到加权和概率分布影响,总计调查了50人,考虑到广大使用者的专业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用者个体对于农业观光园生产性景观的理解和需求也各有不同,故选择非园林景观专业背景的人员,拟统计25人。其次考虑到非专业调查者对景观环境评价的片面性,需要从专业人士视角出发,以求获得更全面、更涉及到本质的观察,故这里选择具有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拟统计25人;考虑到被调查人群的行为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本次调查两组人群的年龄跨度在20-60岁之间,性别比例均衡,选定的评价对象共50人。

1.3确定评价尺度

根据农业观光园景观的特征,参考建筑、规划、园林等领域通过SD法进行美观、空间等评价所用到的形容词对,选择了18对正反义成对的形容词随机排列供被调查者主观印象描述。量化得到的调查数据,作为后期的分析依据,将本次调查评定尺度设定为5级,分值为-2、-1、0、1、2,以0为分界点。本次调查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以幻灯片播放照片的形式,即测试过程中将选取的农业观光园样本照片以幻灯片的模式播放给被调查者。

1.4样本采集

农业观光园地域性差异因素很大,因此为使研究更具客观性,本文选取合肥、南京、句容、台湾共4处规模不同、离市区距离各异的农业观光园作为样本材料。调查地选择主要基于显著性、多重性、大众性三个原则。所选四处观光园分别为合肥市牛角大圩农业观光园、南京市巴布洛生态谷、江苏句容岩藤农场、台一生态农庄。

2.SD法调查结果分析

2.1调查结果评价

根据50组问卷调查信息回馈,对于两组评价对象,性别、年龄比例均衡。非专业组问卷对象职业分布全面,数据能反映真实情况。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EXCEL统计软件求得四处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样本综合平均值,根据得到的统计数据分别绘制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综合评价曲线图。比较专业和非专业组的两组评价曲线,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评价曲线变化大体相近,得到了较为相似的评价结果。其中个别之处也有所不同,非专业组整体在负分区评分较少,对四个样本的景观环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从两张综合评价曲线图可以看出,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一生态农庄评价最高,南京巴布洛生态谷次之,合肥大圩生态农业园与句容岩藤农场评价曲线较为接近。

2.2专业组分析

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对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评价态度分明,通过样本与综合平均值的比较,可知:

(1)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在吸引力,空间感、秩序感、亲近感、美感、安全感等方面都呈现比较高的评价,尤其在时尚感及清洁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但是在植物丰富度、色彩丰富度、私密度等方面尚待提高。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时尚感、空间感、清洁度、乐趣度、满意度、生命力、秩序感、美感、放松度、安全感、一般化程度、自然化程度、尺度感、亲近感、植物丰富度、私密感、色彩丰富度。巴布洛生态谷主要以葡萄产业园,现代牧场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因而其植物丰富度、私密度和色彩丰富度评分相对较低。各项数据表明,在满足葡萄、牧场、农业等产业的同时,巴布洛生态谷整体旅游体验都获得了调查者较大认可。

(2)大圩生态农业园:大圩生态农业园各项评价内容的分值也处于零点以上,说明大圩生态农业园总体景观评价是得到肯定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生命力、乐趣度、清洁度、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放松度、美感、安全感、植物丰富度、秩序感、时尚感、色彩丰富度、亲近感、私密感、一般化程度。大圩生态农业园以蔬果采摘、科技农业、农场品输送为主体,在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等方面比较突出,整个园区融合采摘、体验、餐饮、观光、度假等多种活动为一体。在一般化程度、私密感、亲近感、色彩丰富度等方面有待提高。园区建设围绕传统采摘,农家乐,田园风光为主,缺乏时尚感,植物品种也以农作物为主,色彩丰富度较低。

(3)句容岩藤农场:该观光园各项评价内容的分值分布于平均值的两侧,评价对象对于岩藤农场景观的整体评分一般,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空间感、清洁度、吸引力、尺度感、放松度、秩序感、安全感、满意度、美感、时尚感、生命力、乐趣度、植物丰富度、亲近感、自然化程度、私密感、一般化程度、色彩丰富度。句容岩藤农场是以花卉苗木种植、瓜果采摘、农副产品养殖、观光休闲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在大尺度空间上有地理区位优势,花卉展览是其一大特色,但总体景观设计过于平淡,缺乏特色。

(4)台一生态农庄:该观光园各评价内容的分值全都分布于零点以上,也高于平均值。这说明台一生态农庄的景观评价是得到认可的,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植物丰富度、生命力、美感、空间感、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时尚感、尺度感、色彩丰富度、秩序感、一般化程度、亲近感、安全感。台一生态农庄是以酒店、休闲娱乐、农场品采摘、旅游度假为经营主体的农业庄园。从评价数据可以看出,台一生态农庄在满足经营特色的同时,能较好地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及消费的场所,园区植被丰富,色彩艳丽,景观基础设施齐备,给前来观光的游客留下很好的印象。

2.3非专业组分析

不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非专业人员对各个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评价曲线变动幅度较大,评价、评分大部分在零点以上,说明所选四个样本均得到较为肯定的态度。通过四个样本案例比较,可知:

(1)巴布洛生态谷:从非专业组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各项评分除个别评价因子外,大部分都处在零点以上,说明非专业组对巴布洛生态谷的景观评价是积极肯定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清洁度、时尚感、空间感、乐趣度、满意度、生命力、秩序感、放松度、美感、安全感、一般化程度、自然化程度、尺度感、亲近感、植物丰富度、私密感、色彩丰富度。对于非专业人员,巴布洛生态谷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给游客带去较为完美的旅游体验,所以在吸引力、时尚感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的评分。生态谷以牧场、农业为经营主体,植物丰富度评价较低,只有单一几种经济作物品种。

(2)大圩生态农业园:非专业组对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园部分评价内容的分值为负值,说明游客视角对大圩生态园的评价是客观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生命力、乐趣度、清洁度、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放松度、美感、植物丰富度、秩序感、安全感、时尚感、色彩丰富度、亲近感、私密感。一般化程度。大圩生态农业园占地面积广,大圩葡萄在合肥市名气大,所以在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等方面评分较高,但整个园区的作物种植都依托科学技术。依靠温室大棚,因此景观效果比较差,亲近感、时尚感评分较低。

(3)句容岩藤农场:非专业组对句容岩藤农场有5项评价内容为负值,其他评价内容分值也明显低于平均分值,说明从游客视角对句容岩藤农场的景观整体评价一般。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空间感、清洁度、吸引力、尺度感、秩序感、安全感、美感、时尚感、生命力、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植物丰富度、亲近感、自然化程度、私密度、一般化程度、色彩丰富度。与专业类人员类似,非专业人员对句容岩藤农场缺乏自然化、色彩化的景观表示遗憾。

(4)台一生态农庄:非专业组对台一生态农庄的全部评价内容均为正值,说明台一生态农庄在各项评价因子上均获得较大的认可,并且台一生态农庄的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植物丰富度、生命力、美感、空间感、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时尚感、私密感、尺度感、色彩丰富度、秩序感、一般化程度、亲近感、安全感。对于非专业人员,台一生态庄园枝繁叶茂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能够给人以和谐舒适的体验感受,他们能以游客的视角来享受这样的场景。

3.结论

在调查的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案例中,在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中获得综合最高评价的是台一生态农庄,台一生态农庄无论在整体吸引力还是植被丰富度、环境舒适度、景观私密性保护、景观美感度方面均表现突出。其次是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巴布洛生态谷在吸引力、时尚感、一般化程度方面的评价都远超其他三个样本,说明巴布洛生态谷的时尚新颖的景观设计风格得到调查者的一致认可。其后是大圩生态农业园,无论是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对大圩生态园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大圩生态园主要以大面积葡萄种植、农场品生产为主,所以在尺度感方面领先其他几个样本案例,在私密性、亲密感与美感等方面比其他样本较为落后。景观评价最差的句容岩藤农场,除空间感外其大部分评价因子得分在四个样本案例中均属较低水准,在乐趣度、满意度方面受到较低评价,究其原因是该园区管理粗放,景观节点设计单一所致。通过SD法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进行数据分析评价,通过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数据调查发现,运用SD法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进行评价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种科学评价方式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爱龙朱瑾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芬,陈龙清.大冶有色梅川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吴丹,刘保国.荥阳市毛寨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规划探讨[D]河南农业大学,2013.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5

1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获得物美价廉的成果,令患者满意

现在医院里的医疗设备和西药主要是国外进口或购买国外专利国内生产,中国原创很少,这直接导致患者看病费用昂贵,消费昂贵又是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患者及其家属深感医疗设备检查和药品太贵,疗效也不好[2],就误认为临床医学生故意多收费,就会对临床医学生抱有深深的敌意,稍有小的冲突就会引燃,爆发激烈的医患冲突。如果把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就会大大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因为花钱很少还能治大病或者即使疗效不好但是花费很低也可以接受,总比花费很高但疗效差的结果好得多,这样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接受,也就不会严重误解临床医学生故意多收费不给治疗,从而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相处。如何把医疗设被和药品的价格降下来?最主要的办法是中国临床医学生和其他相关医学的创新者经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世界领先科技创新活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中国医学力量创新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医疗设备和药品,这样就会物美价廉,令患者及其家属少花钱治大病、疗效好,对临床医学生心存感激,医患关系也就容易相处并很和谐。

2患者对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促使医学生更关心尊重患者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医学生对患者关心不够,不尊重患者,没有平等友好地对待患者,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医学生产生严重的误解,认为临床医学生不关心、不重视他们,是想害他们,而不是救他们,于是医患稍微有点小冲突,就会引起严重的暴力冲突,导致许多临床医学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患者及其家属也因严重伤医而被法律严惩,医患两败俱伤[3]。临床医学生如果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就能促使医患关系和谐相处。因为临床医学生要想创新出令患者满意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必须了解患者及其疾病的需求,把这些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就必须多接触患者、真心实意地关心患者,患者才愿意与医生合作,才会感觉医生确实为患者着想,心中对医生充满感激,非常有利于医患相处。同时,由于患者对临床医学生所创新的医疗设备、药品有亲身体验,所以最能知道优点和不足,最能指导临床医学生如何坚持优点和改进缺点,患者是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导师,所以临床医学生必须重视和尊重患者,把患者当作老师,促使医患关系更能和谐相处。这样即使没有研究出令患者满意的产品,但患者一般也不会误解临床医学生,而是深感临床医学生真心实意地为患者着想,从而也真诚地为医生着想,医患和谐相处。

3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使其更加细心,避免或杜绝因粗心而发生的医疗事故

临床医学生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养成非常细心的习惯和素质,因为能够创新出高科技产品的临床医学生必须非常细心,非常重视细节,否则也不可能创新出高科技产品,任何高科技产品的创新都需要最高程度的细心、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在高科技创新中出现一点儿粗心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样,参加创新的临床医学生就必须非常细心,养成非常细心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才可能获得高科技成果。临床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养成或得以巩固、加强的非常细心的良好习惯和素质确保他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也非常细心,不会发生因粗心而危害患者的医疗事故。所以,医学行业各级领导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临床医学生参加并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4],并作为日常考核、职称评聘、职务去留升迁的重要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临床医学生参加并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或巩固、加强细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和素质,以减少或杜绝治病救人过程中的粗心大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获得患者家属的满意、好评,从而促使医患和谐相处。

4临床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敢于探索研究突发新病,从更有效地救治患者

临床医学生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创新出高科技产品,非常有利于养成敢于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和素质[5],这种良好的习惯和素质促使临床医学生在治病救人过程中遇到患者身上出现的新疾病、疑难杂症,就会非常有效地积极创新,不会轻言放弃,而是积极救治,临床医学生运用平时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形成的敢于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和早已锻炼出的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平时积累的丰富的创新经验,毫不犹豫地探索研究患者身上出现的新病种、疑难杂杂症所用的新的治疗方法、医药、医疗设备,最有效地挽救患者,获得患者家属的好评,从而促使医患和谐相处。所以临床医学生需要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积累丰富的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令患者及其家属非常高兴。

5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可使医学生、患者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篇6

关键词:湖岸带植物丰度多样性截留净化能力卧龙湖

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29-04

湖岸带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和边缘效应,生境情况复杂多变[1-4]。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湖岸带多表现为连续分布的植被带,它既能承载水体循环、保持水土,又能调节温湿度、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渗透、过滤、吸收、沉积和截留等作用来削减到达表面水体或地下水体的径流量及载污量,起到缓冲带的作用[5]。

卧龙湖(123°8′43″~123°20′4″E,42°41′4″~42°48′3″N)位于辽宁省北部的康平县,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辽河上游西岸,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2012年,卧龙湖凭借其重要的生态地位,被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17个试点之一。因此,开展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度多样性的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截流净化能力尤为重要,对于卧龙湖国家湖泊生B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调查方法

采用样方法调查,基于代表性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沿湖岸带设置样地,样方为5m×5m。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对卧龙湖采样调查3次,每次设置10个样地,采用GPS定位。

1.2计算方法

Margalef丰富度指数(R)、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Index,H)、Pielou均匀度指数(J)。

S为各样点物种数,Ni为各样点某一物种的数量,N为各采样点所有物种总数。

1.3分析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物丰度、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此分析在SPSS22.0软件中实现。

2结果与分析

2.1湖岸带植物种类

根据2014年春、夏、秋季3次×10个样地的调查结果,记录到卧龙湖湖岸带植物27种,分属16科25属,为单一草本植物,季相明显,各河流流经地会出现由不同的共优种群组成的群落特征。

具体植物种类见表1。

群落的物种数是最直观、最有效地反映群落多样性的指标,它是指样地群落中所出现的物种数量,是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紧密正相关的一个指标[6]。卧龙湖湖岸带主要植物组成有菖蒲、芦苇、青绿苔草、矮蒿、浮毛茛、野大豆等。

从图1可以看出,卧龙湖湖岸带植物所含种数占优势的科为禾本科(7种,占总种数25.9%)、菊科(4种,占总种数14.8%)、木贼科(2种,占总种数7.4%)、毛茛科(2种,占总种数7.4%),即区系组成中≥2种的科有4科,占科总数的25.0%,仅含1种的属有25属,占属总数的92.6%,说明卧龙湖湖岸带植物群落科属组成较为分散。

卧龙湖湖岸带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适应力强,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活史短暂,且能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生境的复杂性以及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影响使河岸带草本植物的分布规律更加多变,因此,湖岸带草本植物的群落特征更能反映出湖岸带生态系统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所发生的环境变化[4,7,8]。

2.2湖岸带植物丰度时空变化特征

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度特征见表2。研究期间,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度均值1808.9株/样方,呈现从春季到秋季逐渐递减趋势,即春季>夏季>秋季。卧龙湖湖岸带植物春季丰度为1915.2株/样方,夏季为1812.5株/样方,秋季丰度为1698.9株/样方。各样方丰度空间变异性较低。

经单样本非参数K-S检验,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度呈正态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卧龙湖各季节湖岸带植物丰度差异不显著(P=0.639>0.05)。

2.3湖岸带植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

卧龙湖湖岸带植物多样性特征见表3。研究期间,各点位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3.0~7.0,均值为5.33;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13~0.92,均值为0.72;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7~2.25,均值为1.71。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夏季>秋季>春季;丰富度指数夏季>春季>秋季。3种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范围0.10~0.38,表明各样点空间差异较小。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P=0.724>0.05)、均匀度指数(P=0.404>0.05)、多样性指数(P=0.598>0.05)各季节差异都不显著。

植物物种多样性直接或间接体现物种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了植物群落内各植物种类的多少及各植物物种的数量在种间分布的均匀程度[6],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较低,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植物种群分布相对均匀,生态优势度低。

卧龙湖湖岸带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见图2。总体上,各样点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反映出基本一致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

卧龙湖湖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低、各样点差异小,7号点的丰富度指数7.0,相对较高,6号点的丰富度指数较低,各季节以芦苇、青绿苔草、菖蒲3种植物为主,另外,春季有少量浮毛茛,夏季有少量萎陵菜。

1号点和7号点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8和0.52,相对较低,说明这两个点位由较少的物种占优势,1号点是矮蒿占绝对优势,7号点是青绿苔草占绝对优势,菖蒲次之,矮蒿、青绿苔草、菖蒲为密集生长型植物,具有较高的盖度和较强的竞争作用,使得群落下层物种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生存空间而受到抑制;9号点、6号点、10号点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0.85,说明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均匀,优势种不明显。

1号点和7号点多样性指数较低,均值分别为0.92和1.46,说明群落中种数较少,各种个体分配不均匀,指示群落多样性较低。3号点、10号点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值>2.00,说明该样点植物种类多样,生态功能和景观异质性高。

3湖岸带植物截留净化能力分析

生境是决定湖岸带植物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近年来,卧龙湖湖滨带的湿地形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业生产、生活、旅游等人为活动造成土地过度开垦,原有的湖岸带湿地许多已被改造成耕地、环湖路等,破坏了湖岸带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湖岸植物带的宽度大大变窄,局部地段甚至紧剩数十米乃至消失。2013年卧龙湖发生水灾,最高水位89.17m,水深超过2m,淹没耕地12266亩,其中环湖路内水淹耕地面积8294亩,浅水区消失殆尽、滩涂大幅减少,湖岸带植物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目前,国家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试点项目在康平湾地区实施了一定的生态恢复项目,临近环湖路约30~50m的^域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但在老坝根至环湖之间大量的浅水区仍然没有植被,自康平湾至北排基本无植被,北排至东马莲河近岸区域,仅有零星的植被生长。

综上,卧龙湖天然湖岸带受损,生境异质性下降,湖岸带植物种类较少、丰度较低,植物分布虽然相对均匀,但分布片段化、狭窄,原有的生态功能衰退,污染物转化和拦截功能降低。

参考文献

[1]GregorySV,SwansonFJ,McKeeWA,etal.Anecosystemperspectiveofriparianzones:Focusonlinksbetweenlandandwater[J].BioScience,1991(4):540-551.

[2]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30(8):1830-1837.

[3]王青春,邓红兵,王庆礼.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河岸带植被管理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6,25(6):682-685.

[4]张文丽,夏会娟,张远,等.东辽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群落数量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4,33(5):1142-1149.

[5]袁小环,滕文军,杨学军,等.北京市河流滨岸带植被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5):68-71.

[6]李悦,马溪平,李法云,等.细河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31-134.

  • 下一篇:节能活动总结报告(整理6篇)
    上一篇:高中军训感言作文(精选5篇)
    相关文章
    1. java程序员个人简历范文,java程序员

      2023年java程序员个人简历范文(精)篇1职责:1、在软件项目经理的领导下,配合完成程序设计和开发。2、按产品需求进行软件设计和编码实现,确保安全、质量和性能。3、参与内部测..

      daniel 0 2024-06-02 20:52:37

    2. 一个程序员的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一个

      描写一个程序员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来公司担任程序员一职已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成长,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在这一年里自..

      daniel 0 2024-06-02 20:52:30

    3. 英文感谢信范文(精选2篇)

      英文感谢信范文锦集五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感谢信的使用者越来越多,感谢信跟其他书信一样,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千万不能认为感谢信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daniel 0 2024-06-02 20:11:09

    4. 初二作文字作文范文(3篇)

      初二作文800字优秀作文我在乡下生活过一段时间,荷叶、荷花从来没少看过,可是当我看到了君山的荷花时,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荷花、荷叶在太阳的照耀下,镶上一道金色的花边。有一次看..

      daniel 0 2024-06-02 19:00:01

    5. (优秀范文)爱心义卖作文(精选8篇)

      爱心义卖作文篇1爱心义卖,献出你的爱心,爱心不分大小,爱心不分贫贱,爱心处在你我他之间。“这位同学,看这支笔多漂亮,买一只回去吧!就当是献爱心了。”循着声音看去,一个略显羞涩..

      daniel 0 2024-06-02 18:18:31

    6. 垃圾佬捡垃圾心得体会报告,垃圾佬捡

      对于垃圾佬捡垃圾心得体会报告篇1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

      daniel 0 2024-06-02 16:37:28

    7. 年关于购销合同范文(整理4篇)

      2023年关于购销合同范文
      甲方(需方):__有限公司乙方(供方):一、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产品质量、金额:备注:以上价格为包干价,任何方均不在中途调价。二、质量标准:质量应..

      daniel 0 2024-06-02 15:58:07

    8. 房屋买卖协议书范文免费版(3篇)

      房屋买卖协议书范文免费版出卖人: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买受人: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就房屋买卖事项经过多次协商,一致同意订立合同条款如下,以资共同遵守。一、..

      daniel 0 2024-06-02 15: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