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6篇)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
一个文本是不是只有一种解读结果?文本解读究竟存不存在标准答案”?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很可能会直接导致语文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冲突。
对于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选择,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观点是,文本个性解读是人类精神真正得以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日益民主化的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的本质应该在于表达出作者沟通的渴望,因此,必须考虑作者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语言作为一种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力量,对于作者和读者所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学努力实现的,应该是规约中的解放、传承中的创造。
二、文本个性阅读如何成为可能
阅读行为由于阅读动机、阅读发生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者对于阅读的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阅读生态。不过关于阅读,有一些问题在今天应该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作者的价值。它是文本形成的前提,没有作者的努力,这些词语和句子不可能连缀在一起,形成一种表达特殊意义的结构,而且至少应该承认,作者在尽所能地表达自己希望表达的意蕴。其次,我们还应该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同时也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忽视了语言的内蕴结构”,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所传递的内涵。第三,我们同样也必须承认,读者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可以独立而自由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内容。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文本中是否有这样的裂隙”,容得下读者的心灵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呢?事实上,这样的裂隙”是确实存在的。首先从作者的写作角度看,一方面,前设观念、词语的个性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的交流氛围都可能是作者视为当然的一些内容,但在读者看来未必那么明确。另一方面,作者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存在盲区,那种下意识的选择,同样会让读者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语言是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有时候语言本身还规定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不是作者选择了语言,而是语言选择了作者,如果我们忽略了语言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不可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把握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但是,不同的人由于各人生存的环境、个体禀赋的不同,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恰恰是读者可以利用的裂隙”,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第三,我们应该尊重读者之间的差异,文化环境、个性、阅读时的语境”都会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也使得阅读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结果。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本的个性阅读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但这种发生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它是以作者对文本控制的力度和方向为基础的,是受制于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的。
三、语文课程与个性阅读
个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具体说来,个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个性的影响;而个性化阅读则是强调阅读的过程,必须是带有个性干涉的。所以,我们究竟是允许个性阅读,还是追求个性化阅读,是研究本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学应该接受个性阅读,但是并不专注于培养个性化阅读。
个性阅读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但语文教学是否应该促成这样的阅读发生,就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阅读行为的特质;另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价值指向,才能够很好地回答语文教学中的个性阅读问题。
按照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沃·伊瑟尔的观点,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两个方面。简单来说,隐在读者”代表了作者的预设,召唤结构”则意味着向读者开放的可能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交相作用,才造就了文本的意义的产生。也就是说,在文本阅读中是有某种确定性的东西存在的,但同时也有许多的裂隙”允许甚至鼓励读者带有个性特征地介入,而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确定性与个性的交互作用之中。
我们必须知道,和日常阅读行为相比,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关注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经验的积累。作为教学的阅读和日常阅读行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认为,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应该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价值。从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应该完成的任务有二——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的个性化。语文课程就是从语言文学等方面实现这样两个目标的,所以应该兼具培养规范阅读和个性阅读两个方面的功能。从以上分析得知,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和阅读行为本身的特点有关的,或者说,阅读行为的特点恰好与教育的本质存在着同构的关系。
更进一步说,阅读也存在着不同的功能,由于写作的目的不同,作者对于读者的控制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研究认为,可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将阅读大致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实际上由于阅读动机的不同,对于阅读最终的结果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不同特质的文本,在教学要求上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明显的结论是,由于个性阅读本身就是阅读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当然应该是阅读教学关注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作为促成正确的阅读行为发生的教学,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作者在文本中为实现意义的传达而做的控制与规约。
同时更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实际发生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前者是学习阅读的过程,而后者是阅[(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读实践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界有阐释学误人”的倾向,即运用阐释学的理论去诠释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殊不知,阐释学中所强调的阅读,是相对成熟的阅读实践”,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阅读”。所以,承认阅读行为中个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联系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是不恰当的。
四、语文教学与个性阅读
由于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作用既要让合理的阅读行为发生,又要鼓励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个性,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体现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分析一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同时考虑文本特点、课程价值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这三个维度。
首先谈文本特点。要考虑写作目的,事实上,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对于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简言之,在论说性或者说明性的文本中,作者为了使得自己的表达更能够被读者接受,在语言策略选择上会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性。而在文学文本中,因为需要读者的共鸣,所以会更多地容忍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和读者的生活感受的介入。从历史性的方面考虑,一些历史文本,曾经或许有强有力的控制性,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现在变得有更多可以让读者介入的空间,或者反之,由于一再被征引,现代文化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们不考虑这样的特点,以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文本,则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讨论课程价值。文本的解读同样受制于课程设计本身。典型的例子是《荷塘月色》,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高一,而在华东师大版教材中则安排在高三。又如《老王》,在上海的教材中排在高一,强调的是平民意识,而在全国教材中则安排在八年级,强调对他人的关怀。所谓课程,简单说就是教学的过程,如果我们撇开课程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不谈(比如对《老王》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上海的教材还是全国教材这种安排都不太恰当),课文出现的阶段以及这一阶段课程的具体要求都会影响到教学中对于阅读的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凸显课程设计目的的方面。这种阅读干涉,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不能回避的。
第三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说文本中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交互作用产生的文本意义。隐在读者”是作者的预设,其中包括作者对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以及与假想的对象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又有两个问题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能不能敏锐地感知作者选择和组织语言背后的动机与目的;另一个问题是作者选择的假想读者在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至于说到召唤结构”,则是作者的留白”,是对于读者完成建构的期待,表现出作者对于读者的信任,但是这种期待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读者的心智是否成熟以及他的阅读背景。所以,不同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理解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选择了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完全相当的文本,则阅读教学无法发生;选择远高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文本,则阅读行为不仅不可能发生,更遑论阅读教学了。
另外,我们也不能够忽视文本阅读教学的语言学习功能。语言学习的本质是语用规律的学习,文本中的语言学习存在一个逻辑假设,那就是作者的语言是成功进行交流的范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恰恰是要强调阅读结论的确定性的。否则语言学习就不能够实现,语言规范的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编纂、教学设计)者一定要极其认真地对待文本的价值分析。正如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分析的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这样两个方面的存在,这是阅读教学区别于日常阅读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了解文本的内部结构,是教学设计者必须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其次,促成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发生,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必须给学生阅读的标准答案”,将标准答案”作为传授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直觉的产生,才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阅读教学不应该对阅读结果进行控制,而应该关注阅读过程。作者在文本写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对于文本的语言有所控制和设计,而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是否能够自觉地感知到这种控制和设计。
第三,个性阅读的发生,实际上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两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应该保证读者进入文本的裂隙”的[(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合理性,或者是进入裂隙”的方式的正确性,以避免误读”或者浅阅读”的发生。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的保证。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如何与文本相遇”,以保证其中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五、结论
1.个性阅读是阅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由文本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或者换句话说,正确的阅读行为都应该是个性阅读。
2.文本在构成上有一定的控制性,虽然文本的交流功能不同,其控制力度、控制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控制存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前提是它们都应该是哈姆雷特”。文本的个性阅读必须以承认这种控制的存在为基础。
3.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行为有相同点,但是也存在差异:阅读教学中的读者,是学习中”的阅读者,是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读者,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若将两种阅读行为中的读者”概念混淆,对于阅读教学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4.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而所谓经验,包括:(1)对于文本中的控制的自觉;(2)合理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经验与文本中的裂隙”发生关联(建构)。
5.阅读教学关注阅读行为的合理性,阅读中的个性解读是合理的阅读行为的必然结果。而在阅读中过分强调阅读结果的个性化差异性,未必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所以,要防止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阅读隐在读者召唤结构
一、序言
一个文本是不是只有一种解读结果?文本解读究竟存不存在“标准答案”?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很可能会直接导致语文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冲突。
对于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选择,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观点是,文本个性解读是人类精神真正得以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日益民主化的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的本质应该在于表达出作者沟通的渴望,因此,必须考虑作者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语言作为一种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力量,对于作者和读者所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学努力实现的,应该是规约中的解放、传承中的创造。
二、文本个性阅读如何成为可能
阅读行为由于阅读动机、阅读发生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者对于阅读的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阅读生态。不过关于阅读,有一些问题在今天应该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作者的价值。它是文本形成的前提,没有作者的努力,这些词语和句子不可能连缀在一起,形成一种表达特殊意义的结构,而且至少应该承认,作者在尽所能地表达自己希望表达的意蕴。其次,我们还应该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同时也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忽视了语言的“内蕴结构”,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所传递的内涵。第三,我们同样也必须承认,读者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可以独立而自由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内容。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文本中是否有这样的“裂隙”,容得下读者的心灵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呢?事实上,这样的“裂隙”是确实存在的。首先从作者的写作角度看,一方面,前设观念、词语的个性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的交流氛围都可能是作者视为当然的一些内容,但在读者看来未必那么明确。另一方面,作者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存在盲区,那种下意识的选择,同样会让读者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语言是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有时候语言本身还规定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不是作者选择了语言,而是语言选择了作者,如果我们忽略了语言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不可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把握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但是,不同的人由于各人生存的环境、个体禀赋的不同,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恰恰是读者可以利用的“裂隙”,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第三,我们应该尊重读者之间的差异,文化环境、个性、阅读时的“语境”都会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也使得阅读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结果。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本的个性阅读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但这种发生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它是以作者对文本控制的力度和方向为基础的,是受制于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的。
三、语文课程与个性阅读
个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具体说来,个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个性的影响;而个性化阅读则是强调阅读的过程,必须是带有个性干涉的。所以,我们究竟是允许个性阅读,还是追求个性化阅读,是研究本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学应该接受个性阅读,但是并不专注于培养个性化阅读。
个性阅读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但语文教学是否应该促成这样的阅读发生,就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阅读行为的特质;另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价值指向,才能够很好地回答语文教学中的个性阅读问题。
按照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沃・伊瑟尔的观点,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两个方面。简单来说,“隐在读者”代表了作者的预设,“召唤结构”则意味着向读者开放的可能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交相作用,才造就了文本的意义的产生。也就是说,在文本阅读中是有某种确定性的东西存在的,但同时也有许多的“裂隙”允许甚至鼓励读者带有个性特征地介入,而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确定性与个性的交互作用之中。
我们必须知道,和日常阅读行为相比,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关注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经验的积累。作为教学的阅读和日常阅读行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认为,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应该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价值。从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应该完成的任务有二――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的个性化。语文课程就是从语言文学等方面实现这样两个目标的,所以应该兼具培养规范阅读和个性阅读两个方面的功能。从以上分析得知,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和阅读行为本身的特点有关的,或者说,阅读行为的特点恰好与教育的本质存在着同构的关系。
更进一步说,阅读也存在着不同的功能,由于写作的目的不同,作者对于读者的控制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研究认为,可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将阅读大致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实际上由于阅读动机的不同,对于阅读最终的结果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不同特质的文本,在教学要求上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明显的结论是,由于个性阅读本身就是阅读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当然应该是阅读教学关注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作为促成正确的阅读行为发生的教学,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作者在文本中为实现意义的传达而做的控制与规约。
同时更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实际发生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前者是学习阅读的过程,而后者是阅读实践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界有“阐释学误人”的倾向,即运用阐释学的理论去诠释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殊不知,阐释学中所强调的阅读,是相对成熟的“阅读实践”,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阅读”。所以,承认阅读行为中个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联系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是不恰当的。
四、语文教学与个性阅读
由于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作用既要让合理的阅读行为发生,又要鼓励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个性,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体现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分析一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同时考虑文本特点、课程价值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这三个维度。
首先谈文本特点。要考虑写作目的,事实上,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对于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简言之,在论说性或者说明性的文本中,作者为了使得自己的表达更能够被读者接受,在语言策略选择上会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性。而在文学文本中,因为需要读者的共鸣,所以会更多地容忍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和读者的生活感受的介入。从历史性的方面考虑,一些历史文本,曾经或许有强有力的控制性,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现在变得有更多可以让读者介入的空间,或者反之,由于一再被征引,现代文化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们不考虑这样的特点,以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文本,则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讨论课程价值。文本的解读同样受制于课程设计本身。典型的例子是《荷塘月色》,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高一,而在华东师大版教材中则安排在高三。又如《老王》,在上海的教材中排在高一,强调的是平民意识,而在全国教材中则安排在八年级,强调对他人的关怀。所谓课程,简单说就是教学的过程,如果我们撇开课程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不谈(比如对《老王》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上海的教材还是全国教材这种安排都不太恰当),课文出现的阶段以及这一阶段课程的具体要求都会影响到教学中对于阅读的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凸显课程设计目的的方面。这种阅读干涉,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不能回避的。
第三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说文本中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交互作用产生的文本意义。“隐在读者”是作者的预设,其中包括作者对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以及与假想的对象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又有两个问题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能不能敏锐地感知作者选择和组织语言背后的动机与目的;另一个问题是作者选择的假想读者在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至于说到“召唤结构”,则是作者的“留白”,是对于读者完成建构的期待,表现出作者对于读者的信任,但是这种期待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读者的心智是否成熟以及他的阅读背景。所以,不同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理解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选择了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完全相当的文本,则阅读教学无法发生;选择远高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文本,则阅读行为不仅不可能发生,更遑论阅读教学了。
另外,我们也不能够忽视文本阅读教学的语言学习功能。语言学习的本质是语用规律的学习,文本中的语言学习存在一个逻辑假设,那就是作者的语言是成功进行交流的范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恰恰是要强调阅读结论的确定性的。否则语言学习就不能够实现,语言规范的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编纂、教学设计)者一定要极其认真地对待文本的价值分析。正如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分析的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这样两个方面的存在,这是阅读教学区别于日常阅读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了解文本的内部结构,是教学设计者必须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其次,促成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发生,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必须给学生阅读的“标准答案”,将“标准答案”作为传授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直觉的产生,才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阅读教学不应该对阅读结果进行控制,而应该关注阅读过程。作者在文本写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对于文本的语言有所控制和设计,而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是否能够自觉地感知到这种控制和设计。
第三,个性阅读的发生,实际上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两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应该保证读者进入文本的“裂隙”的合理性,或者是进入“裂隙”的方式的正确性,以避免“误读”或者“浅阅读”的发生。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的保证。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如何与文本“相遇”,以保证其中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五、结论
1.个性阅读是阅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由文本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或者换句话说,正确的阅读行为都应该是个性阅读。
2.文本在构成上有一定的控制性,虽然文本的交流功能不同,其控制力度、控制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控制存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前提是它们都应该是“哈姆雷特”。文本的个性阅读必须以承认这种控制的存在为基础。
3.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行为有相同点,但是也存在差异:阅读教学中的读者,是“学习中”的阅读者,是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读者,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若将两种阅读行为中的“读者”概念混淆,对于阅读教学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4.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而所谓经验,包括:(1)对于文本中的控制的自觉;(2)合理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经验与文本中的“裂隙”发生关联(建构)。
5.阅读教学关注阅读行为的合理性,阅读中的个性解读是合理的阅读行为的必然结果。而在阅读中过分强调阅读结果的个性化差异性,未必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所以,要防止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蒋成.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网络英语阅读;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3-0028-01
为确切了解国内网络英语阅读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1999~2009年间刊登于国内10种主要外语教学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这10种期刊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及《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由于在2004年创刊发行,因此不在本调查范围之内。我们首先以上述期刊名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然后以“计算机英语阅读”、“网络英语阅读”、“多媒体英语阅读”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通过人工检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章,再人工检索近两年没有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我们共检索出和本研究相关的文章共计10篇,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4个类别。
一网络英语学习的可行性研究
此类研究将可理解性输入和网络技术运用相结合,指出基于网络资源的可理解性自主阅读的可行性。邓跃平认为可理解性自主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者已知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增强语感。他指出“大学英语习得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结合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课后自主阅读”。
二词汇和阅读研究
高照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网络传播模式、Day和Bamford的十大泛读教学原则,提出英语词汇习得的网络自主泛读模式。该模式虽然主要关注词汇习得,但由于词汇和阅读紧密相连,因此对网络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郑玉琪(2005:15)提出《英语阅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其核心是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学习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李绍宠、潘志宇、康晓秋等、张华和张少雄等也提出相关的阅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习者阅读量,为学习者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组和构建知识结构。
四理论应用研究
国内有关语言学或跨学科理论在网络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比较匮乏。杨志忠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结合多媒体技术说明了该理论在多媒体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要“努力使教学设计呈现多维性、多向性特征,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国内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不难看出,有关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阅读的研究还停留在探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于语言教学的优势等层面。虽然有研究者将语言学相关理论或跨学科理论,如建构主义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于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但是把语言学新理论以及跨学科新理论应用于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如果我们比较传统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和网络英语阅读,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课堂活动也是在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和意义。网络英语阅读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却被多数研究者忽略了。谈言玲、严华曾经统计了1996~2006年10年间国内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通过对239篇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发现国内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课题滞后、有重复性,“有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此外,这10篇文章没有涉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对学习者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不管是英语精读还是英语泛读,阅读策略都至关重要。阅读策略运用是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为解决阅读理解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网络英语阅读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策略是学习者需要但不善于使用的,并采取诸如视频演示等有效手段对学习者进行阅读策略培训。网络英语阅读学习过程还不能忽略评估和反馈学习效果。虽然高照提到了网络阅读中的反馈,但她所指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仅仅局限于词汇推荐和阅读文章推荐,似乎对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的力量认识不足。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上真实语料的同时,让学习者发挥自身的语言创造性以及互相激励、反馈,也是网络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监控反馈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和程度,让学习者思考自己的错误并自行修正。Murphy在日本某大学进行的第二语言阅读习得研究中发现,学生之间在线交互活动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两两搭档学习,另外一组独自学习,定量统计结果显示两两学习而且进行复杂反馈的学生在后续理解练习中表现得更好,学习者的文本交互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复杂反馈有助于提高交互质量。
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网络英语阅读是一个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我们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明确学习者在使用网络阅读资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语言系统的发展趋势。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语言系统及其众多子系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重组和调整发展具有个性的语言系统。在自组织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及其与协作伙伴互动反馈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习者在输入、互动、输出、反馈这个循环中,不断接近语言习得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有可能发生退步。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今天的学习影响到明天的状态。
综上所述,网络英语阅读研究要采用一个新的模式,才能进一步推进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和网络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Canada:Heinle&HeinlePublishes,1999
[2]邓跃平.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与大学英语习得可行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9
[3]高照.构建英语词汇习得的网络阅读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8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4
1.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偏重语言知识教学,只把课文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不管文章自身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直接把课文中的词汇,语法以及重难点加以提炼,强行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往往只能顺从教师讲解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理解,而无法从整体层面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意思,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准确理解。而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组织英语阅读的教学活动,在平时课堂的讲授中,教师要善于在讲授教材课文时潜移默化地加入阅读表达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相关技能的培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阅读,阅读教学质量影响最明显的应该就是提问设计了,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的手段,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问是使课堂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设计得精巧的话,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阅读表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表达的设问特点,要能精心备课,合理设问。
2.1把握问题难易程度
英语阅读中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提问的度。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问题不能过于浅显,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回答上来,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积极,不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培养和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水平,换一个角度讲问题提问出来,以此达到能培养学能阅读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江苏省牛津英语七上Unit5的Reading中,如果教师问“Dothechildrenhavecandiesasatreat?”问题就相对简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果问题设计为“Whatdochildrengetasatreat?”这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并且做出回答“Theygetsomecandiesasatreat.”学生组织语言的时候会加深对candy这个单词即可以不可数,也可以可数的性质的理解。
2.2设计问题有梯度,层层递进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将问题设置几步,层层递进,使得学生易于接受,从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比如问题设计的时候注意,Yes/No的问题比较简单,What,When,Where的问题稍难,而How,Why的问题则相对开放,相对较难。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多关注这些,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锻炼。
比如在江苏省牛津英语七下Unit7的Reading中,在学生第一遍快速浏览文章时,可以提出问题“WasLiuTaoaloneathome?Washehurtinthefire?”这样相对简单,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可以设计问题“WheredidhefindMrs.Sun?Howdidheprotecthimselfinthefire?”学生要通过阅读课文并且在原文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答案“HefoundMrs.Suninthekitchen.”“Hepouredwateroverhisclothestoprotecthimself.”或者“Heprotectedhimselfbypouringwateroverhisclothes.”第一个答案程度较弱的学生可以找出,可以再请程度较好的学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出第二个问题。在文章整体分析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Whatwillyoudoifyouseesomeoneindanger?”让学生在锻炼,提升思维品质的基础上,也恰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2.3把握提问时机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要精心研究题型。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时机和环节,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提问不同问题。因此教师要能匠心独运,不但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提问,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阅读表达的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中阅读表达在学生考试中虽分值并不占据较大的比重,但其属于语言使用能力考查,是划分学生水平与档次的重要考查题型。同时学生考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思路的整理和解题技巧的归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答题成绩。教师要根据阅读表达的特点,在课堂阅读教授中有效设问,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1直接设问类。
阅读表达的第一个题目是1分分值,通常情况下都是直接设问。即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直接找出答案。此类题目是为了锻炼学生快速浏览,查找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上Unit2Schoollife的Reading中介绍校园生活,文中提到的时间点比较多,为了锻炼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作者在学生阅读第二段之前,提出问题“Whydoesourschoolendearlier?”问题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出,难度不大,可以提问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也达到锻炼查找信息的能力。
3.2思考并查找类
阅读表达的第二个题目是2分分值,通常问题文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要找到相关内容,通过思考总结才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但要求学生有阅读能力,能够找到问题相关的段落,并且能够根据内容,概括出答案。比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上Unit2Schoollife的Reading中介绍了课文作者的朋友Tony。教师提出了问题“What’sTonylike?”文中并没有直接介绍Tony有什么样的品质。但是文中描述到“Heoftenlistenscarefullytomyproblemsandoffersmehelp.Heismyhero.”根据此描述可以总结出“Tonyishelpful.”此类问题可以提问英语能力不错的学生,他们有能力理解文中内容,并且通过提炼总结,得到正确答案。
3.3联系作者和读者类
阅读表达的第三个题目是3分分值。题目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类。此类题目要根据读者的个人体验和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再组织语言作答。比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上Unit4Doityourself的Reading中,介绍了作者表哥DIY的一些滑稽趣事。教师可以提问“Doyouthinktheauthor’scousinwillbegoodatDIY?Whyorwhynot?”根据文章内容,作者为表哥报的DIY课程,他都不去,反而是作者去上课。由此可以推测,有可能表哥不会DIY。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参考答案“Maybehecannot.Becausehedidn’tattendanyDIYcourses.”此类问题可以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题目不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较强,才能归纳总结出答案。
3.4开放思考类
阅读表达的第三个题目还可以是开放性题目,分值也是3分。这类题目学生可以在没有阅读文章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作答。此类题目基本学生都可以有话说,重点是学生个体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差别。学生要不但有话说,还要能正确组织语言,给出恰当的回答。比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七上Unit5Let’scelebrate!的Reading中,教师可以提问“What’syourfavoritefestival?Why?”这个问题学生在没有阅读课文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教师可以先请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答,一方面是锻炼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也给程度较弱的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答题参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提问。
总之,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能针对总体结构和各个层面精心策划问题。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语言内在联系和人感知事物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尽量使设计的问题富于条理,层次分明,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4.小结
本文研究的是阅读问题设计,根据阅读问题设计原则和阅读表达的特点,谈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但是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是对阅读教学的一个提前预设。苏霍姆林斯基(1984)曾说过:教育的技巧不能预见课堂里的所有细节,而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不拘泥于形式,面对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好课堂,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顾红英.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拓展性问题的设计[J].中小学教育研究,2010.
[2]黄万胜.谈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考试周刊,2011.
[3]陶红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江苏教师,2011.
[4]张小敏.设计问题,激发思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教师教育,2016.
[5]向丽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艺术[J].新课程学习,2010.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言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如何恰当把握和运用课文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并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都是深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提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都经过慎重选取,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兼具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因此,阅读的第一课时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拓展、情感素养的提高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一堂英语示范课的教学过程阐述阅读教学设计中的要点。
二、阅读第一课时的设计案例分析
笔者曾经有幸聆听了一位名教师的阅读示范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教学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二Unit2的课文“AnadventureinAfrica”,是Toby写给她的好友Aihua的一封便信,告诉Aihua暑假Toby和她哥哥去非洲的旅行计划。这位授课教师成功地带领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有趣的非洲探险之旅,把这堂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师生互动得当,课堂氛围活跃,同时学生学会了相关的语言知识。笔者将结合这堂示范课谈谈如何有效地设计阅读课文的第一课时。
1.课文的整体把握。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们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因此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中的课文则是英语预读教学的基本素材,是一个集词汇、语法、情感、思想于一体的整体,阅读技能包括理解字面意义、对材料要旨进行重新组织、推理能力、评价和欣赏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阅读题材的理解能力。考洛斯(1966,转引自佘广安,1997)指出:“阅读者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往往是语言的意义或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教师在设计阅读课教学时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阅读课教学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至关重要。
“AnadventureinAfrica”是写给好朋友的一封信,讲述了Toby和她哥哥从7月15日起赴非洲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旅行。教师首先设计了两个整体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锻炼scanning(寻读)技能和skimming(略读)技能。
任务设计1:排序
PutthefollowinginthecorrectorderaccordingtoToby’splan.
Morocco
Tanzania
LakeVictoria
Kenya
SaharaDesert
简评:授课教师很好地把握了这封信的特点,即在信中讲述了旅游路线,按照顺序介绍了五个旅游目的地。这一任务不仅明确了这封信的主旨和线索,而且学生们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寻读课文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既不费时,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
任务设计2:找出段落大意
简评:分段并归纳出段落大意是英语教师常用的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方法之一。这篇课文属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如果直接让高一学生们归纳段落大意,则可能难度较大,反而造成冷场,学生们不愿意回答,就违背初衷了。授课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把段落大意巧妙地分成两个部分what和where,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不需用完整的句子,而用短语表达,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地抓住课文的主旨内容。
2.设计线索清晰,由浅入深。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在设计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应抓住课文的线索,依托主线理解课文。
这篇文章的线索就是旅游的线路,授课教师牢牢把握住了这条主线,利用地图给予学生视觉冲击,从Morocco开始这段旅程,围绕着课文中的阐述,在学生面前一接一个地展示Toby的旅游目的地,让他们通过这堂课体验、了解了一些非洲的异域风情和不同文化。
在五个目的地Morocco,SaharaDesert,LakeVictoria,Kenya,Tanzania按照顺序逐一游历和详细介绍之后,授课教师再一次展示地图,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旅游线路。这样,帮助学生从表层理解到实际掌握,理解、巩固和内化所获取的知识。
3.任务设计规则明确,符合学生水平。
Sun&Cheng(2000)指出教师只有提供明确的任务规则并且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时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任务设计1: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
Moroccoisfortravelers.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6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关键词:导入英语阅读教学背景知识篇章结构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J.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6“Stuntsin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1“PeoplefromAllWalksof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
初一作文范文字(整理6篇)
初一作文范文800字风景在路上,路上是那低头快走的行人,疾驰而过的车辆,路上有那春日的芳香,秋日的那一抹金黄。风景,其实无处不在。夏的风景总是让人感到“充实”。耀眼的阳光透..
-
高中记叙文字范文(整理4篇)
高中记叙文800字范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撑一把小伞,伴着江南如丝般的温柔细雨,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穿过已有百年历史的石桥,不知不觉来到这棵树下。粗壮的枝干,曾记录下多少光阴.. -
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整理16篇)
17.2023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简短七转眼间又到了年终岁尾,这一年就要在很充实忙碌的工作中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的工作经验。同时在两位领导和各位主管..
-
二手房买卖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2023二手房买卖协议书范文出卖人(甲方):______________买受人(乙方):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就乙方自愿..
-
简单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简单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出租方(甲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租方(乙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
-
感恩节作文范文(整理6篇)
2023感恩节作文优秀范文我们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的父母亲。是他们生我养我,十年来,他们辛辛苦苦地养育我:我失败时,他们跑过来安慰我;我伤心时,他们跑过来抚慰我;我..
-
建筑施工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建筑施工协议书范文2023发包方:_________________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本工程项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为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实施,保质保量,安全文明按期竣工,双方达成外墙粉..
-
高中演讲稿范文字(整理4篇)
高中演讲稿范文800字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伴我行。文明,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一旦生根发芽,我们的社会将变.. -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