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的重要性(6篇)

daniel 0 2024-08-14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1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反映在议论文写作上,要求作者能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察、分析事物,并用这样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文章的内容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也就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通)、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辩证法。

一、通过批判性阅读学习辩证思维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再整体审视、质疑、讨论、争鸣、补充,进行批判性阅读。阅读不应只是被动吸收、借鉴,更应积极主动批判,要打破对名篇的崇拜与迷信。如对《雷雨》主题的解读,由于受庸俗社会学评价标准,历来认为它暴露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悲剧,周朴园的性格只能是虚伪自私,而不能是精明、宽厚。其实曹禺在《雷雨》序中明确表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我的情感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由此可见,《雷雨》主题是否也可解读为:人面对着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从性格论看:周朴园固然有虚伪的一面,但不乏有温情、宽厚的一面,“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见了鲁侍萍他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想象不出精神痛苦和金钱之间的区别。”(按:孙绍振语)只不过相对于前者,后者显得苍白无力,周朴园的温情宽厚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

同样,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性格的解读,若从正向思考,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从反向思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身上还有许多可贵品质:坚强、纯真、质朴、善良、诚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辩证分析,不但把握住人物的主性格,也把握人物多重性格组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二、品味新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法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灯》中对光明与黑暗的顿悟,《记忆》中对人性崇高自私、美丽丑恶、痛苦快乐的剖析,《我与地坛》超越生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对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辩证思维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章熊先生曾说:“议论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者,其原因大多是囿于常规,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思辩的积极性且便于操作。如:围绕镜子、蜡烛、沙子等物,应用逆向、发散思维能力,从正反提炼事物的寓意。以“镜子”为例,从正反立意。①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发怒,它也对你发怒。②镜子能展现美丽的容颜,却不能让美丽永驻。③破镜固然能重圆,但感情的裂缝却难以弥补。④镜子能照射人的外表却不能透射人的内心。⑤以自己为镜是孤芳自赏,以别人为镜是取长补短。⑥镜子是无私的,它不因你的地位高而吹捧你,不因你的地位低而贬斥你。但又是自私的,只反映别人的缺点却不能反映自己的缺点……通过系统训练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四、通过辩论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矛盾,以便达成共识,从辩论中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开展以“……的利弊”为主话题的系列辩论,子话题有: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攀比风利弊、看武侠小说利弊、考试作弊利弊、送礼利弊。也可以利用成语旧题新辩,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名师出高徒”等旧题目,可以突破这些成语中不够科学的思维模式。还可利用网上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及“中学生辩论赛”,欣赏优秀辩手的出色表现,在学习辩论技巧的同时,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总之,培养辩证思维,就能自觉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生活,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判,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表现生活,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章立意深刻,论述更透彻。

编:351251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总体性内在关系系统性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核心,辩证法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从中产生了许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资源。笔者将立足卢卡奇与奥尔曼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异同。

“总体性”: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卢卡奇曾说:“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①“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构成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前提,因为它是对社会历史全部过程的辩证认识。”②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从主客体同一的角度理解“总体性”。主客体同一的思想,可以说是卢卡奇“总体性”辨证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他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方面。黑格尔认为,意识“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③。也就是说,客体既是自在的,又是为意识而在的。卢卡奇正是看到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客统一思想并进一步认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交互关系只有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体现并发展起来。抛弃实践,将主客体理解为分裂的两部分的做法是非辩证的,是所谓的“尾巴主义(tailism)”。④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主体向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认识的关键,只有主客互动的“历史辩证法”才能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加以揭露和批判,从而加速它的灭亡。

总体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卢卡奇认为,没有辩证法,就无从了解历史,也无法对特定的人和时代做出确切说明。方法的矛盾在于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把握与描述,同整个历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之间的对立。辩证法的总体观能够克服这样的对立就是因为看到单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性,即属于历史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不能被抽象成永恒的规律。卢卡奇认为,对马克思来说,历史过程与发展是真正的切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不但体现在历史阶段的暂时性上,更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社会历史与自然的统一。

总体性是包含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卢卡奇一再强调:“总体的范畴绝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统一性、同一性。”⑤同时,他也指出,总体性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不是算数求和,而是包含矛盾和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只有深入历史社会和现实生产活动的马克思才真正打破了概念的神话,找到动态的辩证总体的真正现实性。但是,卢卡奇强调整体对部分有方法论上的优先性,“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⑥。

总的来说,卢卡奇实际上更强调辩证法在历史社会领域将主客体统一贯彻到底的精神,基于对当时特殊国际形势和片面理论走向的批判,卢卡奇对“总体性”的强调实则为了唤起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觉醒,并坚信通过这种努力可以发挥理论武器的现实力量来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

“内在关系”: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奥尔曼是当代美国“辩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内在关系哲学”,“内在关系”是惟一可以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思路,是马克思辨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所忽略的基础。同样,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

事物即关系。奥尔曼指出,从前的思想家认为事物和关系是彼此相联系的两种东西,事物是构成关系的条件,而马克思则不同,他认为关系是“事物本身的内在部分”,“事物的存在条件被认为就是它是什么的一部分,并且体现在它刚好就是这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的事实之中”⑦。因此,对马克思而言,事物即关系,事物本身就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属人的关系。反过来,个人也被看成是处于人与对象的某种集合之中,即也被当成一种关系来理解。

“内在关系”体现过程性与历史性,且两者密不可分。奥尔曼指出,马克思的逆向历史研究法是基于内在关系哲学的一种辩证方法,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关于“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即前提和结果并不是完全分裂的、毫无联系的两个事物,而是“一种双重运动,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过程不断发展着,既成为结果,又成为对方结果的制造者。因此,两者都必须被动态地和有机地加以考察”⑧。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的研究正是遵循“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这样的内在关系辩证法,当他试图为资本主义寻求前提时,必然要从资本主义这个“结果”出发,而作为结果的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时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是过程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结合。

“内在关系”与“抽象”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两条站立的腿”。奥尔曼指出,“内在关系”与马克思的抽象方法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有三种抽象模式:范围(extension)、概括层次(levelofgenerality)和角度(vantagepoint)。马克思的既定目的是为了“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其抽象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弹性的伸缩。概括层次抽象法是指从一般与特殊的同一性出发,将世界从最具体到最普遍细分为七个主要的概括层次。“在马克思的思想要素获得一个范围和一个概括层次的同一思维过程中,它们也获得了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考察任何具体关系的因素,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重构这种关系所在的更大的系统。”⑨正是这种辩证的抽象方法才使得马克思总是在社会中看到自然,在生产力当中看到生产关系,在非经济结构的现象看到经济结构的本质。奥尔曼一再强调,“内在关系哲学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⑩。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用以构架分析现实的方法,更是一种网式思维。

卢卡奇与奥尔曼观点的异同分析

首先,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但卢卡奇将马克思的辩证法局限在历史社会领域,从而否认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认为离开主客体相互关系,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的纯事实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奥尔曼多次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根本理念和立场上的一致性,而根据抽象不同的概念层次,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至多只是在前五个层次使用,因此以这个理由来瓦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站不住脚。其次,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辩证法讲“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卢卡奇更强调“总体”的方法论优先性,奥尔曼则更重视马克思的辩证步骤。奥尔曼指出,马克思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总体”和“关系”:一是逻辑意义,二是被重构或新兴的意义,前者与所有现实相关,而后者则与被抽象后的各种具体关系相关。最后,卢卡奇与奥尔曼都认为讲“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互作用”上。因为只讲“相互作用”,就可能会造成“关系”实际上是指两个不变化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错觉。

卢卡奇与奥尔曼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理论挑战和现实危机不同,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中不同要素的强调也不会完全相同。面对当时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惟意志论等论调,卢卡奇的理论论战对象是固定的,同时造就了他对“主客体统一”、“自然社会统一”、“无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强调。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侧重于方法论的学理性剖析,更多的是针对当代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碎片化哲学等反辩证法的孤立研究方法,试图恢复马克思辩证法对真实社会本质的捕捉及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笔者认为,“系统性”比“总体性”和“内在关系”更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方法论特征,因为“总体性”突出了“总体”,“内在关系”则在用词上过于抽象,一般人在初次接触这个概括时很难准确体会“关系”的具体性以及何谓“内在”。而“系统”则是一个有机的、活的产物,既强调总体,又重视部分,更强调系统内在有机联系。

宇宙有着庞大的结构和复杂的系统,任何对照现象经验依样画葫芦的研究方法或沉迷于抽象思辨的形而上举措都只能是对现实凤毛麟角的解释或错误的引导。辩证法的主体是变化,它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力量。对现存的怀疑、对潜在的挖掘和对未来的展望,都是辩证法的魅力与实效。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⑤⑥[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页,第61页,第77页。

②欧阳谦:“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7~68页。

④GeorgLukacs,ADefenseof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TailismandtheDialectic,translatedbyEstherLeslie,Verso,2000,pp.56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马尔科维奇;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在过去,学术界对马尔科维奇的关注较多的是其实践观,比较少的人对他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或者只是笼统地认为马尔科维奇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建构只不过是在新的条件下重复了卢卡奇的老调。事实上,这是马尔科维奇的重大误解。马尔科维奇虽然深受卢卡奇的影响,但在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上,与卢卡奇相比,马尔科维奇又向前走了一步。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与“正统派”之争

在上世纪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中——南斯拉夫“实践派”与南斯拉夫“正统派”(即辨证唯物主义派)的争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双方在辩证法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第一,辩证法是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第二,有没有自然辩证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实践派的基本倾向是从人的存在来重新理解辩证法的概念,并主张将辩证法人道主义化。

然而,在实践派内部,意见又有分歧,正如马尔科维奇所指出的,“实践派”同仁“在拒绝正统的辩证法概念”时,又分成两种人。一种人因而从根本上丧失对辩证法的兴趣,另一种人则仍然相信,“辩证法对批判哲学是恰当的方法,并一方面试图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以及马克思著作中的内在辩证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代其他方法(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批判考察来发展辩证法”[1]。前一种人指的是以m.坎格尔等人为首的“激进派”,他们否认辩证法是关于客观现实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同时也最坚决、最彻底地否定自然辩证法。而后一种人,显然是指以马尔科维奇本人为代表的“温和派”,他们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问题,而在一定范围上并不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

二、人道主义化的辩证法

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当前对辩证法的定义存在诸多弊端,只有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辩证法,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

(一)辩证法的定义

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在当时无论在南斯拉夫还是在其他国家,辩证法的概念都存在着巨大的混乱。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定义及辩证法方法的著述上都是不尽人意的,尤其是当时的教科书,对辩证法的定义存在着种种弊端。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对辩证法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发展、进步、对立、质、量、必然性等等)的分析、解释或定义仍是含混不清的;2、把辩证法原则无批判地、教条地理解为绝对的独立于人及其经验的现实规律,这些规律所表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神圣的、普遍的、绝对正确的和已被证明的,这样一来,辩证法也就被当成了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3、建立和应用辩证法的方式极其有限,很少作用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知识来丰富发展辩证法的尝试。

针对传统的辩证法定义——“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2],马尔科维奇认为,辩证法“既不是一种绝对的、抽象的精神结构(如黑格尔所说),也不是自然界的一种一般结构(如恩格斯所说),而是人类历史的实践及其本质方法的一种总体结构——批判思维”[3]。而这种批判思维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批判思维的地方在于:前者的最终目标是“人在历史上的自我实现”[4],这也是辩证法的本质所在;而后者基本上都是从某种超人的价值(如上帝、逻各斯、世界精神等)出发来研究现实。因此,只有马克思的辩证法才是真正从一种人本身存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现实,也只有这种批判思维才是人道主义的,即“它还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研究和解决人道主义问题的方法,归根到底,被理解为一种决定人类行动的目标与适当手段的方法”[5],其他的都是非人道主义的。

可以说,在辩证法的定义问题上,马尔科维奇的看法基本上与卢卡奇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及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这一本质特征。不过,对于辩证法的特征,马尔科维奇作了更系统更深刻的分析。

(二)辩证法的特点

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特点:1、总体性:现实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总体,而不能被当作彼此孤立的各个部分的组合;2、具体性:划定严格的两分法,只是概念探究过程的最初摸索;只有更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对立面之间的中介;3、历史性:对共时性、结构性关系的研究必须以对历时性、历时性关系的研究为补充。一切表面上静止的对象不过是其历史的一个阶段,只有根据其起源和未来可能,才能全面地理解它;4、矛盾性:一切事物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各种对立力量和倾向的冲突;思维的动力在于矛盾的发现;全部问题无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意味着解决矛盾;5、自觉性:实践这一特殊的人类活动,同物质(以及被物化了的人类存在)世界之外部的、严格的规定性不同,是以自觉为特征的,即人自觉地、有目的地投身于实践之中,并通过实践去实现人之特殊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6、否定性(革命性):使对象发生根本质变的原因,是对象突破了其内在本质的局限(否定之否定)。

三、人化自然的辩证法

过去,在辩证法的分类上,传统的辩证法观认为,辩证法可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前者指的是与人的意识相区别的自然界、社会及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是指以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后者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指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法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客观辩证法又可划分为客观事物自然界的辩证法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

然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恩格斯的辩证法观尤其是他的自然辩证法观提出异议。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一书中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观是违背马克思的本意的,因为马克思只是把辩证法限定在历史-社会范围内,而并没有把他扩大到自然界;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人们的误解和争议,“主要是因为他错误地跟着黑格尔把这种方法也扩大到对自然界的认识上。然而辩证法的决定因素,即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作为范畴基础的现实中的历史变化是思想中的变化的根本原因等等,并不存在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6]。在青年卢卡奇看来,辩证法只能是主体的历史的辩证法,它的核心内容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关系。恩格斯的错误主要因之于试图在显然并不存在着自觉的主体的外部自然界中寻找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而没有主体的外部自然界是绝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功能的历史辩证法。

针对卢卡奇的这种批判,马尔科维奇认为,卢卡奇对恩格斯的质疑是合理的,但他在在抛弃自然辩证法时走得太远了。

第一,卢卡奇强调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是他的深刻之处,这也恰恰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所忽视的,但是卢卡奇把辩证法仅仅归结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这种观点过分狭窄地限制了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将导致他陷入困境:如果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停留在历史之外,或者说,如果我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实践变革的认识并不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人们究竟怎样才能思考和讨论自然呢?这样一来,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哲学,一方面要通过自然讨论总体性,另一方面这种总体性的某些部分又处于哲学以外,便是自相矛盾的了。

第二,卢卡奇笼统地批判自然辩证法,却没有对“自然”和“自然辩证法”范畴的内涵作出精确的限定。他指出,如果人们要谈论自然辩证法,首先要区分清楚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界本身的过程(即自在自然的过程);2、关于这一过程的理论;3、通过人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而导致的理论形成及实践应用(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变)。而卢卡奇的结论之所以引起很大的争论,就在于他在批判自然辩证法时,并没有区分开以上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范畴。马尔科维奇认为,如果卢卡奇是在自在自然的辩证法的意义上讨论辩证法,那么,他的批判是合理的,“不言而喻,这里的确不存在什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7]。但是,否定自在的自然过程中的辩证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谈论自然辩证法。他指出,卢卡奇的失误在于他没有将人对自然的改变和认识同自在自然进程区分开来,“卢卡奇不但没有批判这种自在自然的辩证法概念,反而把批判的目光转向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及辨证方法在自然界中的应用”[8],从而他也否定了人对自然的改变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问题。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否定自然辩证法并不意味着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即在人的认识与活动所改变了的自然过程中也不存在辩证法;相反,“在自然成为人的历史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辩证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现象,也可以用于自然现象”[9]。因为,如果说,卢卡奇认为自然界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那么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这一过程,正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因此,辩证法同样使用于人化自然。

第三,马尔科维奇认为,卢卡奇把辩证法的特征概括为总体性、历史性、主体性及革命性本无可厚非,但他以此来作为否定自然辩证法的论据则有点站不住脚。对此,马尔科维奇批判地指出:1、关于总体性。卢卡奇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以孤立的事实或复杂的事实为特征的。然而,事实上,迄止卢卡奇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在建构囊括了一个单一领域中各种现象之总体性的体系方面,已经充满了成功的尝试……自然科学已经发展了部分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法,这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所无法相比的——至今仍然如此”[10]。2、关于历史性。卢卡奇认为自然科学忽视了其材料的历史特点,而且更主要的是,它不懂得讨论自然客体的质的发展。针对他的这个观点以及他所举的例子(一支矢和一条河),马尔科维奇指出“一支矢就是一支矢,一条河就是一条河,质变在此并不象在生产过程中那样迅速。不过,奇怪的是,卢卡奇忘记了人首先创造矢,然后才停止这样做;正是人才使得河流成为交通动脉、农业灌具和人造湖泊。因此,河流、生物物种和化学元素都有其历史”[11]。3、关于主体性。卢卡奇认为自然只是无主体的“纯客体”。然而,马尔科维奇认为“……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中,在建构一种自然理论时,人总是在场的。而且这个‘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存在于特定的时代、有其特殊的需要、受其研究目的和意识形态偏见及其价值驱使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成员”[12],因此,人就是人化自然的主体。4、关于革命性。在卢卡奇看来,如果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界便失去了其革命性。对此,马尔科维奇认为,如果“革命”的含义被极其过分狭隘地设想为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那么革命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就只能被理解为更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一种特例。

第四,马尔科维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是对动态的、具体的总体性的一种综合的、批判的考察和理解:因为这种批判的考察和理解能够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就它能被理解为历史上人类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现代革命过程的一个要素而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以及发现和把握自然的一切活动,都获得了一种辨证的意义。这样一来,马尔科维奇就比卢卡奇更精确地界定和批判了自然辩证法,集中否认自在自然进程中的辩证法,而把人认识与改变自然的过程划归人的实践活动领域。

总之,马尔卡维奇所谓辩证法的人道主义化,实际上就是将辩证法从客观的和自在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法转变为人的历史活动本身的辩证法,即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换言之,要将人置于辩证法的核心。可以说,马尔科维奇对辩证法的概念和本质的见解并没有突破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的框架,都是从人存在的角度出发,去批判传统的辩证法定义,由此强调一种人道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了人及其实践活动在辩证法中的主体作用。但在自然辩证法存在与否问题上,他并没有固守卢卡奇的看法,而是认为既不应该像m.坎加尔那样彻底地、激进地反对自然辩证法,也不应该像卢卡奇那样立场模棱两可,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讨论辩证法在不同的自然范畴内适用的情况。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在自在自然的角度上谈是没有意义的,而在人化自然的范畴上则是存在的。马尔科维奇的这种看法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与卢卡奇、坎加尔等人相比,在探讨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总的来说,马尔科维奇的辩证法观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对卢卡奇的辩证法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的分析与总结,对辩证法的完善和丰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对我们建构当代哲学的工作具有巨大的启迪价值。

参考文献:

[1]、[3]、[4]、[5]、[7][8][12]、[9]、[10]、[11]、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曲跃厚、郑一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5(导论),26(导论),32,4,15,29,17,18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两课"教学;哲学方法。

"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新的"两课"教学体系,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重视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教学体系更加要求"两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于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运用于"两课"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两课"教师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工作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假、大、空"等,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以此作为"两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说明"两课"教学务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此相应的哲学方法。这是"两课"教学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方法。为保证"两课"教学的效果,这一方法应贯穿于"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项教学环节之中。比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联系实际问题和结合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讲求现实性、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在作"两课"教学的计划安排时,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不能从师生的主观愿望和激情出发;在考察、总结"两课"教学效果时,不能只看表面上讲了多少内容、做了多少作业、搞了多少活动、采用了什么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学生得到的实际收获有多少。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所要求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其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范畴,都对"两课"教学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两课"教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两课"教学中的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等,都是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运用。又如,以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成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指导"两课"教学,集中体现在矛盾分析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这是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课"教学中一系列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两课"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矛盾,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兴趣的矛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两课"教学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分析现实问题时还会遇到本质与现象的矛盾等等。除了"两课"教学共同具有的矛盾外,各门课程还有其自身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现代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其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无一不需要用到矛盾分析的方法。转贴于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运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社会性、能动性和辩证性,说明认识的本质、特点、功能、历史演化规律和辩证发展过程,说明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最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两课"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要的是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的推动下,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要以这一精神指导"两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脱离实践。此外,就是要在"两课"教学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两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做群众的工作,也是依靠群众来做的工作。因此,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两课"教学工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就是不管是对广大高校学生,还是对广大"两课"教师,以及参与"两课"教学和管理的其他各方面人员,都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比如,组织集体备课、开展集体调研和教研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协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深入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重大的改革举措采取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办法,通过齐抓共管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合力,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学、参与教改、参与评估总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群众路线搞好"两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本质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全面考察,阐明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一般结构及各个基本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内在动力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所阐明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同样对"两课"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指导"两课"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基本观点,指明了考察和分析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从教育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从教育对象所受到的社会和家庭影响及学校教育中、从教育对象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活动中去考察。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存在着一定共同特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教育对象思想脉搏的把握,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当地社会生活背景去考察,又要追随时代的变迁作动态的考察。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也不能以僵化的观念和标准评估其变化发展。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都不尽相同,使得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又总是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要深人细致的了解大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作具体考察和分析,既要看到各自思想的一贯特点,又要看到其思想的变化发展;既要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必然性,又要看到其思想变化的间断性、偶然性。在考察方法上,既要把普遍调查和个别调查结合起来,又要把纵向考察和横向考察结合起来;既要分析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客观环境因素与外部条件,又要分析其思想形成和变化的主观内部动因;既要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制约性,又要分析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多样性;既要分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程度,又要分析社会中的非主导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程度。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也是指导"两课"教师培养和塑造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影响教育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根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的原理,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加强"三观"、"三德"和主旋律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理,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情感,提高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存在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否定性辩证法;肯定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7―0020―02

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十分热烈,相关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对“辩证法诞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的理论澄清”等问题都做出了详尽的论述,但少有抽身出来审视哲学家自身理解辩证法的一般范式。托马斯・库恩曾对“范式”这一概念做出确切的规定,即“一科学共同体在一专业中所具有的共同思路和框架”。辩证法的理解范式是指不同时期哲学家对辩证法理解的一般思路和总体框架。当我们反思哲学家们对辩证法的解读时,发现哲学家们对辩证法理解存在不同范式。

一、黑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

黑格尔是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大师,他在传统“存在论”框架内,创立了辩证法完整形态的理解范式,阐述了展现绝对精神历史运动的存在论辩证法。

“存在者”的“存在”一直是西方哲人们关注的重大主题,“存在”问题是一个贯穿于哲学史中的根本问题。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理论体系便构成西方哲学的“存在论”。黑格尔基于传统形而上学在论说“存在”问题所限于的困境和无力,着眼于“存在”的澄明,从“存在论”的一般框架和思路,构建起他的存在论辩证法的理解范式。

黑格尔一直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存在”问题的考察,脱离内容,抽象孤立。这种考察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脱离开对立统一和矛盾原则,以非此即彼的、片面的知性态度,独断的将“存在”视为僵固一元的绝对本体,排斥一切差异多样和矛盾对立方面,只讲究毫无内容的抽象同一,讲究从纷繁杂多的现象世界中求取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的“存在”实质,否弃矛盾差异、变幻多样,具有特殊性的现实世界。相反,黑格尔却认为“存在”本身并非是抽象的,“存在”具有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具体内涵。这种内涵恰恰是通过辩证法的方式展现出来。

按黑格尔的观念,“存在”具有三个逻辑关联的环节:“(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说明〕这三方面并不构成逻辑学的三部分,而是每一逻辑真实体的各环节。”〔1〕知性环节是一种独断论,“存在”在此环节中被独断的赋予抽象的内涵,为摆脱此困境思维需前进到的第二环节即“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环节。在这一环节,“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对独断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毫无任何肯定性的保留。“哲学的辩证阶段”并不是哲学的全部,仅仅处于“辩证阶段”一味的怀疑、批判并不能真正揭示“存在”的实质,此时还需要继续前进,超越上述两个环节,进入“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阶段。在这里之前两个环节的片面性被扬弃,“存在”既不停留于知性环节,也不停留于消极的、否定的理性环节,而是彰显于将前两者统摄一体的“思辨的或肯定理性”阶段。在此,所谓的“存在”同一性不再是无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与矛盾的统一性。否定性和对立性也不再是纯粹虚无的怀疑主义,却是在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在对立性中把握的同一性。“存在”的真理性就在于不断肯定、否定并在否定中实现肯定的思辨理性当中。

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列宁的否定性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中,黑格尔将辩证法理解为“存在”展现自身的逻辑方式,而“存在”在黑格尔那里也明确的被规定为一种精神实体。由此,可以说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理解范式,是一种“存在论”框架下的唯心主义的理解范式。马克思批判并扬弃了这种辩证法理解范式的虚幻性,立足于唯物论前提,从自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在逻辑思维)与自为(受实践场域约束,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外在辩证法)两重内涵出发,以转变存在论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建构起唯物辩证法理解范式。随着历史进展,列宁进一步根据革命时代历史需要,将唯物论前提下的辩证法转变成否定性辩证法,开创了辩证法理解的又一新范式。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指出:“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2〕“非现实的本质”是超感性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虚幻的不真实存在。辩证法作为描述或展现精神实体的运动形式必然同样具有虚幻性。为了克服这种唯心主义理解范式所具有的虚幻性缺陷。马克思立足于唯物论的前提,建构起辩证法新的理解范式。马克思将黑格尔精神实体展开的辩证法变成了人的现实活动展开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活动就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成为辩证法运作的载体和现实根基。在此意义上存在论辩证法转变为唯物辩证法,构成辩证法理解的新范式。这个唯物辩证法有两重内涵。一是,将唯物辩证法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在逻辑的思维规定。这是自在方面的内涵。在马克思那里,唯物辩证法是描述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一般方法。二是将唯物辩证法视为受实践场域约束,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外在辩证法。这是自为方面的内涵。对于自在独立的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完全可以离开实践场域走自己的意识道路。相反自为辩证法必然要受到更为根本的实践场域的约束,反映具体时代的精神实质,在不同历史时代展现不同内涵。关于唯物辩证法,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更加注重其自为方面的内涵,更加注重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气质。

唯物辩证法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气息,迫使唯物辩证法进一步转变为否定性辩证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帝国主义同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以及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凸显。使得这一时期普遍将辩证法等同于否定性辩证法。首先将辩证法看做否定性辩证法并付诸实践的是列宁。在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年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使得斗争和对立观念突出。只有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消灭对手,革命才会取得彻底胜利,否则任何的妥协、摇摆、犹疑都会使得革命斗争失败。在这样的年代,列宁从否定性方面来理解辩证法,突出辩证法对立、批判、革命、矛盾方面的内涵。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是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3〕“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对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4〕

三、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秉持的肯定性辩证法

在战争与革命成为主题的年代,人们习惯于从否定性方面来理解和阐释辩证法的全部内涵,高度赞扬辩证法的否定性品格。强调两极对立、批判、革命、斗争。在实践中突出阶级矛盾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开展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下,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具有多重矛盾和战乱的年代,阶级革命、阶级斗争为解决这种混乱局面提供了有效途径。否定性辩证法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理解辩证法的主流范式。可正由于否定性辩证法同时代革命精神相契合,加之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也固化了否定性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将否定性辩证法视为绝对的逻辑程式。最终,否定性辩证法的思维范式成为“政治第一,革命至上”意识形态的思维基础,成为“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论”,“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方法论基石。在把握现实实践上更是离开了活生生的实践场域,沉迷于教条主义的幻境,成为“反右扩大化”,“肃反”,“”等历史运动的理论支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步入迷途的思想助力,造成动乱的历史悲剧。

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无论辩证法以肯定性理解为主还是以否定性理解为主,都要取决于现实实践的需要和时代呼唤。在革命年代,否定性辩证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现如今,时代变迁则要求打倒一切、否定一切、两极排斥、你死我活的否定性辩证法转向以兼容互补、和谐共存、稳中求进为主导的肯定性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各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到“中国梦”伟大思想的提出,无不体现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秉持的肯定性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当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胆子大、步子稳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有序的改进和有机调整。肯定性辩证法一向主张兼容互补、和谐共存、稳中求进,其所具有的全面性、协同性、稳进性的价值取向恰恰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柱。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7.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考政治学科学科考查

高考制度、高考题型、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面对新课改,高考到底考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可能说考课标,学生可能说考教材。可见不明确这个问题,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那么,高考到底考什么呢?纵观这么多年的高考,结合所有学科的规律,我们认为不外乎考查本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除了考查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外,还有特殊要求,即考查学科觉悟。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下面我结合题问、题型和题旨谈谈自己的看法。

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知识,就是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时事知识和生活知识;而教材作为教和学及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当然教材知识也就成为考试的重点。但是,教材知识内容太多太杂,不可能全部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那么,什么知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呢?答案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实事及其内在联系。主干知识是指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可再生的、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知识。高考并不是只考主干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非主干知识也因为有用,而成为考查的内容。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的题问确定的,试题的题问往往已经确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因此,只有明确试题的考查知识范围才能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学科方法,就是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学科能力,就是政治学科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种能力,即再认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表述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四项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五项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四项和第七项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五项和第七项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和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考生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 下一篇:2023年教师党员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收集3篇)
    上一篇:一年级小学生写校园的作文(整理4篇)
    相关文章
    1. 初一作文范文字(整理6篇)

      初一作文范文800字风景在路上,路上是那低头快走的行人,疾驰而过的车辆,路上有那春日的芳香,秋日的那一抹金黄。风景,其实无处不在。夏的风景总是让人感到“充实”。耀眼的阳光透..

      daniel 0 2024-08-13 10:49:20

    2. 高中记叙文字范文(整理4篇)

      高中记叙文800字范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撑一把小伞,伴着江南如丝般的温柔细雨,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穿过已有百年历史的石桥,不知不觉来到这棵树下。粗壮的枝干,曾记录下多少光阴..

      daniel 0 2024-08-13 09:58:00

    3. 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整理16篇)

      17.2023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简短七转眼间又到了年终岁尾,这一年就要在很充实忙碌的工作中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的工作经验。同时在两位领导和各位主管..

      daniel 0 2024-08-13 09:47:19

    4. 二手房买卖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2023二手房买卖协议书范文出卖人(甲方):______________买受人(乙方):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就乙方自愿..

      daniel 0 2024-08-13 09:13:00

    5. 简单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简单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出租方(甲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租方(乙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

      daniel 0 2024-08-13 08:28:27

    6. 感恩节作文范文(整理6篇)

      2023感恩节作文优秀范文我们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的父母亲。是他们生我养我,十年来,他们辛辛苦苦地养育我:我失败时,他们跑过来安慰我;我伤心时,他们跑过来抚慰我;我..

      daniel 0 2024-08-13 07:43:19

    7. 建筑施工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建筑施工协议书范文2023发包方:_________________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本工程项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为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实施,保质保量,安全文明按期竣工,双方达成外墙粉..

      daniel 0 2024-08-13 06:58:00

    8. 高中演讲稿范文字(整理4篇)

      高中演讲稿范文800字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伴我行。文明,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一旦生根发芽,我们的社会将变..

      daniel 0 2024-08-13 06:13:00

    9.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08-14

    10.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