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6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婴幼儿;行为发育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9-0163-02
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有着向各个方向发展的潜能,发展的方向也将影响其一生。所以这个时期对于婴幼儿的教育极为关键。如果在此时期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学习,将对孩子的一生起到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多数家长却在此时期并不在意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年龄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还不足,不对其进行教育,这往往导致孩子错过了这段人生中发育和学习的大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证明在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发育极为重要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婴幼儿的健康教育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1-2]。婴幼儿是未来的希望,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对其进行正确的保健健康教育极为重要。本研究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婴幼儿教育提供更有效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城乡结合部基层保健中心的96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列分为两组,每组48例。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月龄5.4~12.0个月,平均(7.5±1.7)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月龄6.1~11.7个月,平均(8.5±1.5)个月。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婴儿身体健康,无疾病;(2)年龄
1.3方法
1.3.1对照组首先对其行为发育水平进行发育商测定,之后进行常规教育,6个月后对其行为发育水平进行发育商测定。
1.3.2研究组首先对其行为发育水平进行发育商测定,之后对其进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包括对家长发放健康干预手册,组织家长观看婴幼儿保健视频,请医院专业医生有计划地为家长进行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规划,6个月后对其行为发育水平进行发育商测定[5-6]。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婴儿在各个领域的发育商情况:包括对婴儿的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育商评价。本研究采用盖泽尔发育商检测法,发育商是指通过该法测得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测得的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7-8]。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后各项能力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各项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婴儿干预后的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育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干预前后各项能力的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各领域的发育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时期,这时候大脑发育不全,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婴幼儿无法通过自己正确的认识世界,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作为孩子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促进他们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健康的发育。保健健康教育是婴幼儿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可以让孩子在正确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然而在基层中,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的健康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对其进行教育并没有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关于婴幼儿教育的知识在基层的宣传力度不够,保健知识普及率不高,家长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科学研究证明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使他们终身受益。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功的可塑性大,同时婴幼儿的模仿力强,容易在良好的教育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9]。在这个特殊阶段,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手段,使孩子获得初步的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健康发展的新一代。
大脑发育主要体现在进行各种行为的能力上。研究指出年龄幼小的婴儿谈不上智力,只能提发育,所以用发育商代替智商,发育商是衡量婴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育商包括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很多领域。对婴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大脑的发育,提高其发育商。
本研究通过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进行培养,通过加强基层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了解和接受婴幼儿健康保健知识,使家长们建立了正确科学的育儿方法。结果表明进行干预前两组婴幼儿各项能力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组婴幼儿的各个领域的发育商均明显提高,婴幼儿的素质较未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婴幼儿得到了全面提升,孩子身心健康得到了提升[10]。进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后,婴幼儿的各个领域的发育商较干预之前也有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行为发育有着积极影响,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提高其各项素质指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洁.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42-45.
[2]DeBackereKJ,HillPD,KavanaughKL.Theparentalexperienceofpregnancyafterperinatalloss[J].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icandNeonatalNursing,2008,45(5):525-537.
[3]勾蜀平.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中心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31-34.
[4]杨静.浅谈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08,3(4):47-49.
[5]白力甲,张素珍,张艳茹.婴幼儿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医药,2010,39(23):3393.
[6]黄晓琳,叶颖菲,黄巧娟.佛山南海城乡地区6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91-92.
[7]王易,刘荣,辛秀梅.在儿科护士当中普及儿童保健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107-110.
[8]简惠连.预防保健相结合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83-85.
[9]李振林.社区1岁内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2):158-15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2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27-05
当前,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呈现出“两极少,中间多”的特点,焦点是中小学教师,而对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却关注甚少。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因为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自我辨别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
一、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决定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大样本研究范式和小样本研究范式。大样本研究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测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过程。小样本研究范式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学测试,能对被试的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1〕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大多采用大样本研究范式,而很少采用小样本研究范式。(2)测量工具。研究者通常采用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这类量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健康负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另一种是以健康正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前者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一般健康问卷(GHQ)等;后者主要有主观幸福感量表(SWS)、生活满意度问卷(LSS)等。国内学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通常会对国外的这些量表进行修订。(3)指导研究的方法论。最常见的方法论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横向的研究,另一种是动态的、纵向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主要以前者为主,很少有人采用动态的、纵向的研究方法。(4)研究视角。国内学者主要从评估的角度去考察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适合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他们不仅重视用问卷调查、实验等实证的研究方法,而且开始重视日志分析、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症状。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2)职业行为异常。心理问题总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即存在职业行为异常现象,例如,随意应付自己的工作,对儿童无端责罚、恐吓等。彭驾将教师的不良职业行为概括为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不良型五种类型。〔2〕(3)不良人格。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3〕(4)心理压力。Kelly和Berthesen(1995)对8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公立幼儿园女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她们的日志、图表和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时间的压力、满足儿童的需要、应对教学之外的任务、维持早期儿童教育的哲理与实践、不断满足个人的需要、儿童家长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早期儿童教育的态度和感知等。〔4〕许多幼儿园教师由于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而形成心理疾病。(5)工作倦怠。Maslach和Jackson(1981)认为,工作倦怠是在以助人为对象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症状。〔5〕研究发现,倦怠不仅会给人们造成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负面心理影响,而且容易产生睡眠干扰、周期性头痛和肠胃不适等疾病。〔6〕因此,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状态,会给自身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6)人际障碍。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园领导的关系等。一些幼儿园教师由于对上述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障碍。Katz认为在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中,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造成幼儿园教师人际关系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双方在价值观、教育观、行为参考基准和隐私权的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另外,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遇到儿童家长的一些非理性要求,如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这会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蒙上阴影。〔7〕
(三)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个人素质。每个人的心理、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都有差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这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8〕(2)工作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比较多元化,他们通常集幼儿园老师、临时父母、保姆、哥哥、姐姐、玩伴等于一身,〔9〕甚至是清洁工、联络员等,他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变换角色,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这不仅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10〕(3)幼儿因素。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其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安排课程。另外,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幼儿园教师总是要担心其安全和健康,这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11〕(4)幼儿园因素。幼儿园教师有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教学工作也经常被一些无关的事情干扰。此外,课程一般由幼儿园管理者制定,幼儿园教师只负责执行,因此他们很少有教学的自,这不利于设计适合幼儿的课程,也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负担。〔12〕(5)自我期许。自我期许总是美好的,但是自我期许过高,与现实存在落差时,会导致心理不愉快,甚至痛苦。(6)社会期望。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这使幼儿园教师负载了更多的精神压力。(7)人际关系。幼儿园教师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除了每天要处理与园内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还要学会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13〕(8)时间压力。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照料幼儿。台湾学者孙立葳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他们常常因为休息时间很少而身心疲惫。〔14〕另外,幼儿园教师也需要照顾自己的家人,有时还要抽时间进修,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9)兼任行政工作。Borg和Riding(1993)的研究表明,行政工作人员普遍会感受到工作压力,〔15〕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幼儿园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从长远来看,不但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质量,而且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6〕(10)待遇。一方面是物质待遇,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相当繁重,但其工资却很微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17〕另一方面是精神待遇,很少有人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常常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18〕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分析和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家的层面上看,国家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制度,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做好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2)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应该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其职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并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19〕(3)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幼儿园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幼儿园教师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合理的晋升和学习机会;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20〕此外,由于很多幼儿园教师来自幼儿师范院校,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任务,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以后的幼儿园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4)从个人层面上看,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正确的工作角色观念,克服由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合理地调控情感,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对自我期望过高,减轻自我压力;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21〕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尽管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些研究还处在探索初期,存在很多问题。
(一)研究目的
很多学者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关心幼儿园教师本身。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儿童的发展比教师的发展更重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园教师也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其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不要只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幼儿园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手段缺乏多样性。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心理学常用的两种研究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很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必须依靠两种研究方式的有机结合。而目前很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很少有人用个案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2)研究工具比较单一。很多研究者所用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但是这些量表引进国内已有多年,存在着常模老化的问题。(3)没有专门测评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研究者普遍应用的量表所适用的对象是普通人群,而且国内一些研究者使用的量表没有本土化,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而且不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4)把对心理问题的测量等同于对心理健康的测量。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应该既包括心理健康消极方面的测量,也包括积极方面的测量。我国很多研究者却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显然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手段,采用既能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工具,在对心理健康进行测量时,同时顾及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测量。
(三)研究范围
从总体上看,在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中,又以公立幼儿园教师为主,很少有人关注私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城镇幼儿园教师为主,很少有人研究农村幼儿园教师;几乎所有相关研究的关注对象都是女性幼儿园教师,而男性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今后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应当重视幼儿园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园教师、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以及男性幼儿园教师,因为相对而言,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研究内容
(1)局限于研究消极心理。以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消极方面,很少有人研究积极的方面。Bradburn曾指出,一个人没有消极情绪不一定就有积极情绪。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既要研究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研究其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的一面。(2)国外的研究侧重个别因素,国内的研究侧重综合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缺乏整体性,他们只是从具体的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有一定深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进行笼统的总体研究,而很少对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虽然兼顾了整体性,但是缺乏研究的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外的两种研究模式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3)缺乏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有关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标准作为参照,既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全面理解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寻找自我心理健康塑造的方向。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为衡量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相应的参照点。
(五)研究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研究只是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很少有人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研究。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彭驾.教师的心理卫生〔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0.
〔3〕余欣欣,李萍.广西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36-138.
〔4〕ALISONLKELLY,DONNACBERTHESEN.Preschoolteachers’experienceofstres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995,11(4):345.
〔5〕〔16〕CHRISTINAMASLACH,SUSANEJACKSON.Themeasurementofexperiencedburnout〔J〕.JournalofOccupationalBehaviour,1981,(2):99-113.
〔6〕GORTERRC,EIJKMANMAJ,HOOGSTRATENJ.BurnoutandhealthamongDutchDentists〔J〕.EuropeanJournalofOralSciences,2000,108(4):261-267.
〔7〕〔13〕NEEDLER,GRIFFINT,SEVENDSENR,etal.Teacherstress:Sourcesandconsequence〔J〕.JournalofSchoolHealth,1980,50:96-99.
〔8〕〔19〕〔20〕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82-83.
〔9〕KONTOSS,SREMMELAJ.Caregivers’perceptionsofworkingconditionsinachildcareenvironment〔J〕.EarlyChildhoodResearchQuarterly,1988,3(1):77-90.
〔10〕TYLERD,MCCALLUMRS.Assess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ompetenceandjobroleandidentityamongdirectservicecounselingpsychologists〔J〕.JournalofPsychoeducationalAssessment,1998,16(2):135-152..
〔11〕〔18〕HYSONM.Playingwithkidsallday:Jobstres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M〕.WashingtonDC:NAEYC,1984:51-58.
〔12〕CICHONCJ,KOFFRH.Stressandteaching〔J〕.NASSPBulletin,1980,64:91-104
〔14〕孙立葳.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之研究〔J〕.新竹师院学报,2000,(13):265-278.
〔15〕BROGMG,RIDINGRJ.Occupationalstressandjobsatisfactionamongprimaryschooladministrators〔J〕.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1993,31(1):4-2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4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个性成熟度心理健康
1引言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灵性的婴幼儿,这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复杂性和艰苦性。幼儿教师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孩子认同的楷模,在和幼儿的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的老师才能透过教学过程影响幼儿。造就身心健康的幼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除去对自身的影响之外,最先受益的就是幼儿,基于这种认识,研究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检索了2000年至2005年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有30余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焦虑水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等相关因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的研究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反映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面对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等等,大大影响了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与此同时,幼儿的心理是脆弱多变的,他们日常需要老师的理解、关爱和呵护,如果幼儿教师性格不成熟喜怒无常,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暴戾,会让孩子觉得琢磨不定,对产生恐惧和疏远感,从而失去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也难以造就孩子完美的人格。教师成熟.稳定的个性,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安全港湾。但已有的研究显示,幼儿教师大都被认为是个性成熟水平比较低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种研究结论是否正确,究竞那些个性因子水平较低,都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这种个性成熟度是否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方法
2.1被试
我们在2005年随机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江门、汕头等地抽取329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被试3l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教师个性成熟度》和(SCL90》为测试工具。采用SPSS11.0对两个量表测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水平分析
数据统计发现,幼儿教师个性比较成熟的占32.2%,个性成熟程度属于中等水平的占42.4%,个性还欠成熟的占24.8%。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
根据一般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上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在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幼儿教师各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有中上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23,12%,此比例高于国内其他研究的结论。
3.3幼儿教师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全国常模比较,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都比全国常模高,都达到0.05或以上显著水平。
3.4不同个性成熟度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
4讨论与分析
4.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分析
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成熟水平并不是非常高,相当部分的幼儿教师仍处在个性相对不成熟的水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幼儿教师所处的环境对其个性的成熟水平有很大影响。从接受幼儿专业的学习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一直在一个类似幼稚化的环境中接受影响,幼儿教帅的大部分时间和单纯幼稚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经常童声童气和孩子讲话、用类似孩子的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情绪,等等,在孩子面前不必过于戒备、设防。虽可避免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和竞争,但长此以往,对复杂的社会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会降低。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显得比较低。
4.2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幼儿教师疲劳感较深
幼儿保教人员面临的压力来自许多方面:
幼儿教养工作责任大,家长期望值高,家长常常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家园之间易存在隔阂;上级部门经常性的检查、评估增加了工作的压力和教师精神的紧张;为数众多的幼儿教师还必须在业余时间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同行之间的竞争、幼儿保教新课题研究的挑战,幼儿园“设备材料不足”,“班级幼儿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幼儿难于教育”,“教师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趟过国家规定”等,因而,一(天)工怍以后,大半教师感到很疲芳。还有保教人员自身以及家庭问题等都强烈地困扰着教师。幼儿教师的疲劳感较深,妨碍教师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
(2)幼儿教师成就感较弱
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以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教师对白己工作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对自己成就的普遍不满意感,往往是形成个体心理过度焦虑的根源之一。
(3)幼儿教师的内疚感较强
教师普遍认以到教育埘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火部分教师对幼儿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感到“很内疚”,把丰要责归咎丁自己,忽视了幼儿自身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易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产生心理压力和内疚。
4.3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幼儿教帅个性幼稚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不同个性成熟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个性成熟水平低,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凶为心理健康包括人格的腱全成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是教师人格成熟发展的一种侧面描述几个件成熟的人,都掌握着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应社会的方法。他们知道怎样妥善地处理个人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处理一个问题,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处理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幼儿教师的个性抓成熟她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和身边的事情时,有时会采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凼而不能非常有效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影响列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因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1)幼儿教师个性成熟度整体水平较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24-01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体育幼儿园和体育特色幼儿园的资料。2.实地调查法:对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幼儿园进行考察。3.逻辑分析法:根据现有的体育幼儿园的现状,提出创建体育特色幼儿园的相关问题及假设。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幼儿园的定义
在《北京市体育幼儿园管理办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凡是经北京市托幼园所分级分类验收达到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标准或经北京市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验收合格的幼儿园,可向所在区(县)体委提出申请,由区(县)体委会同有关部门检查验收,提请市体委审核批准,予以命名。且幼儿园应是在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常年开展一至二项体育活动,并确已形成传统的幼儿园。”从以上体育幼儿园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所谓的体育幼儿园是指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并且常年开展一至二项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传统的幼儿园。从另一方面来看,体育幼儿园主要围绕开发全面的身体运动能力,体现健康第一、快乐成长。笔者认为体育幼儿园是不过分强调幼儿的智力、认知发展,而重视了对幼儿身心健康培养的学前教育。
(二)我国体育幼儿园的发展
保定市体育幼儿园成立1979年1月,邓小平在听取原国家体委负责人工作汇报时说:“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精神,逐步探索幼儿兴趣和爱好及智力,努力为体育事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针对性,保定体育界人士适时提出了组建体育幼儿园的设想。1984年9月,经保定市政府,保定市体育幼儿园成立。这也是全国第一所育才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为指导思想的体育幼儿园。随后在北京等地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数量逐渐增多,如北京市中的朝阳区现有二百多所幼儿园,其中已经有10所于上世纪90年代时被评为体育幼儿园;四川省2010年底将建成208所“彩色体育幼儿园”。由此看出,体育幼儿园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尤其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从幼儿抓起。从我国体育幼儿园的办园效益看出,一方面为国家输送了优秀运动员,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社会体育骨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体育幼儿园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教学资源缺乏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和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活动材料缺乏吸引力;活动过程缺乏弹性;忽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观念,发展滞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体育幼儿园概念不清晰,一些家长认为幼儿体育就是幼儿教育,没意识幼儿体育锻炼的意义,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分强调幼儿的智力、认知发展,而忽略了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严重阻碍了体育幼儿园的发展。
三、对我国体育幼儿园发展的思考
由于发展体育幼儿园困难重重,所以幼儿不能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发挥体力潜能。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受到较大影响。如今儿童的健康问题越发严重,例如:肥胖、血脂胆固醇过高等,身体协调能力差,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推进体育幼儿园的发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重塑观念。禁锢人头脑的思想是前进的绊脚石。幼教工作者们便应大刀阔斧地对存在于头脑中不合时宜的理念进行改革,通过社会宣传,让孩子带动家长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体育幼儿园理念系统。让大众及政府部门认可体育幼儿园。
提高师资。引进专职体育教师进入幼教行列,对普通教师进行体育知识技能培的。要求教师的理念要改变,体育课不仅是要身体锻炼,传统的理念一直认为一个幼儿是否健康,便是看他外在长得结不结实。然而现代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加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积极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在观察、探索与交流的同时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应该用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倡导快乐运动的理念,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美感和自信心,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昆仑,张建伟,郭武等.保定市幼儿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15-116.
[2]李晓萍,龚以兰,葛金映,周红霞.幼儿园体艺特色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77-7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6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近年来,全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做了相当多的科学性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关对策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31-03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必须要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现状来进行个案分析.为幼儿制定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笔者将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到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出策略性的分析.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
1.1先天的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碍、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诱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还有各种内分沁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致使这一部分幼儿先天就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一些神经性功能障碍.[1]
1.2心理因素
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幼儿从2岁到7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听话.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1.3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自我意识与认知的发展对于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会使得其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侧重.同样影响到他在与同伴、家长、老师的合作沟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让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1.4家庭与幼儿机构的影响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
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4]
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5]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6]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7]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琴.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2).
〔2〕谭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3〕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4〕是敏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维护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3(2).
〔5〕孟辉.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读书文摘,2014(10).
-
党员的民主评议个人总结范文(收集1
党员的民主评议个人总结范文篇1转眼我到_医院工作已经多了,回首,感触良多,_年的锻炼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了,工作也有所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委、上级主管的正确领导分不开..
-
转正工作总结字范文(整理6篇)
转正工作总结300字范文从刚进医院到现在,我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试用期时间,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医院的领导和同事对我都非常的关心,我也慢慢的熟悉了医院的环境和一些规章制度,也..
-
二年级小学生简单小作文范文(整理4
二年级小学生简单小作文范文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那可爱的样子一直印在我心里。它的两只长耳朵立得直直的。一双红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三瓣嘴整天都在吧唧吧唧。它的..
-
年教师个人总结范文(整理16篇)
18.2023年教师个人总结范文八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
-
小学三年级作文范文(整理16篇)
11.小学三年级作文范文一你想知道我梦想中的汽车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吗?现在让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它看起来就像一辆普通的汽车。它可以在非常陡峭的道路上行驶,不容易损坏。它..
-
2024党员思想年终总结范文(收集3篇
2022党员思想年终总结范文篇1敬爱的党组织:非常感谢组织对于我的信任,接纳了我的入党申请。对于这次机会,我一定倍加珍惜,在今后的岁月里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并..
-
小学一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小学一年级作文范文今天妈妈带我去XX公园玩,我们先在草坪上脱鞋子又跑又跳,追着泡泡玩。泡泡飞过来飞过去,一吹气,破了,有一个还粘到我手指头上想要我带着它,哈哈!突然,我发现水池..
-
2023年教师党员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
2023年教师党员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篇1尊敬的党组织:都说时光如梭,转眼20__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这半年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做教师的艰辛和欢乐,我把自我的青春倾注于我..
-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