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论文(6篇)

daniel 0 2024-08-2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想化认知模式,概念合成

1.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Schmid,1996:118-122;蓝纯,1999:7)。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8)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概念合成理论”,这一认知过程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对其意义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心”的汉词语表达俯首皆是,如:语重心长,万众一心,开心等词语。具体这些词语意义是如何建构,是不是英语中也存在同样的表达,是不是都根据相同的隐喻理论而建构的呢?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反思。

目前,关于英汉心”的隐喻认知的研究,国内有很多学者(如齐振海,2003;王文斌,2001;吴恩峰概念合成,2004;卢卫中,2003;张建理,2006;等)曾对此做过详细的研讨,但王文斌是以汉语为视点在概念隐喻层次上进行的;齐振海和吴恩峰是从两域间的映射,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来阐释研究英汉语的隐喻意义的异同的;卢卫中讨论了人体词的隐喻认知情况,其中包英汉语的心的隐喻;张建理是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以上研究各有特色,但对心”的隐喻意义的建构及内在的认知机制涉及甚少。作为对上述研究的补充,本文拟从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概念合成理论,结合英汉语中心”的隐喻表达,阐释英汉两种语言心”隐喻化词语意义建构及内在的认知机制。

2.概念隐喻理论简介2.1理想化认知模式Lakoff(1987:68-76)在其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els,简写为ICM)中提出,人类往往通过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完形,而且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能构建一个心理空间。Ungerer&Schmid(1996:50)指出,认知模型理所当然不具备普遍性,其形成有赖于一个人所成长和生活的文化语境,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最终会受制于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因此,ICM的文化认知模型存在个性差异。

2.2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1997)在Lakoff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隐喻则是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由来自于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所构成的输入空间(input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通过提炼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或信息形成类属空间(genericspace);然后将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合成空间(blend),其包含了类属空间里的类属结构以及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结构;最后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步整合运作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Fauconnier&Turner1998:146)。

3.心”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分析

Lakoff(1987:271)发现,在人类认知的意象图式中,一个容器图式,即一个具有界限的图式,是有‘内’和‘外’之分的”。心”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常抽象隐喻为容器,容器有内、外之分,有开、闭之分,容器包含内容。人体词隐喻化的基础是人对自身感知的基本经验。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包括人体隐喻化语言)(赵艳芳概念合成,2001:50)。如,人类首先认识自己的器官头”head”,然后即用来指代其他物体的类似部位,如山头”headofthemountain”,进而用来指代抽象事物,如国家元首”headofthegovernment”。在认知活动中,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对人类关于抽象概念的形成,理解和表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Fauconnierand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的空间和实体的隐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根据图1所示,空间的三维属性和实体属性为InputI1,心”的心理空间为InputI2,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入空间I1和I2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图中第三个空间为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与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用矩形来表示的。在映射过程中,理想化认知模式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有关特征传递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图1中,空间的三维属性如高、宽、长等(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或实体属性如大小、轻重、软硬等(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映射到心”的心理空间上,通过概念合成理论映射到心”的空间,使心”具有了三维空间或实体的属性,从而达到了心”的隐喻意义的建构。如,心如止水”这个词语中就借用了心”和水”这两个源域的概念合成表达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在该词语中,水”是域源即InputI1,心”为目标域即InputI2,水”具有实体的平静,静谧的特征(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映射到实体心”的心理空间上,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就构成心如止水”等词语。

4.英汉心”隐喻的对比分析

上文对心”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和内在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引用10个关于心”隐喻化例句概念合成,对其作对比分析。汉语部分来源于《四世同堂》,《老舍作品集》,《延河儿女》;英语语料部分来源于《美女与怪兽》BeautyandTheBeast,《小王子》ALittlePrincess,《欧兹·锡人》TheTinWoodmanofOz由于英汉语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使得英汉语对心”的隐喻意义有了一些共性,并且促进了对英汉语心”的隐喻意义构建和内在认知机制的研究。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在所有隐喻中对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以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概念整合理论,以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为视点阐释心”的隐喻化英汉词语。

4.1心”的空间隐喻分析英汉语心”的空间隐喻是结构化的,并以此来组织知识,表达关于心”隐喻词语的各种抽象概念。空间隐喻,包括将心”隐喻化为一个可容纳的三维空间容器,如心窝”,开心”,关心”,呕心沥血”等等。英语相应的词语:heartpour,openone’sheartto,shutone’sheartto,etc.另外,将心”概念化为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如心田”,心地”等等。如英语中mirror-like,heartland,etc.再者,将心”概念化为直线般的一维空间,如心弦”,细心”,一寸丹心”,万众一心”等等。相应的英语词汇heartcord,gotoone’sheart,neartoone’sheart.

1)祁老人的诚意欢迎,使李四爷心中痛快了一点。

2)宽容如同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

3)Ihaveputmywholeheartintoit,andtakenyearstothinkoverit.

4)Heusuallyputhisfamilyinhisheart.

5)Ishouldgoinaprayerfulspirit,askingGodtowriteuponmyheartHiswill.

4.2心”的实体隐喻分析实体隐喻,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心具有实体特征,因此,心”的隐喻分析包括作为实体隐喻分析。心具有实体属性:实体属性有好、坏、冷、热、软、硬等概念合成,这些属性映射到心”上,心就有了好心,坏心,心冷,热心,心软,心硬等等。相应的英语表达有:agoodheart,abadheart,asofthard,ahardheart.etc

1)Showsomeoneyoucarewithawarminghotheart.

2)Itwaseasytoseethatthetinsmithwasakindheartedman,aswellasamerryandagreeableone.

3)卡瑞拉斯温暖的心带来阳光般的歌声。

4)父老乡亲热心帮助八旬台胞寻获大陆妻女。

5)面对她的天真,我心软了,再不拿她开心,逗着玩了。

5.结语

上文运用了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涉及了心”认知域中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以英汉心”的隐喻化词语为语料,阐释了英汉关于心”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这一理论与以前的隐喻阐释理论相比,确有其独创之处。它能指导我们更加详细地分析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极大地启发我们的思维,同时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应从具体语境出发,根据语言所提供的有限线索,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1]Denham,A.E.MetaphorandMoralExperienc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Gibbs,R.EmbodiedExperienceandLinguisticMeaning[M].BrainandLanguage,2003,84:1-15.

[4]Johnson.M.TheBodyin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6]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7]Lakoff,G.&Johnson,M.Afterword.InG.Lakoff&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243-276.[8]Ningyu.HeartandCognitioninAncientChinesePhilosophy[J].Journalofcognitionandculture,2007(7):27-47.

[9]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10]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11]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12)

[1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2)

[14]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

[15]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熟知的语言信息载体。概念合成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以该理论为视角,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一、引言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联想。隐喻也正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得以创造并被接受的。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机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2000多年中,隐喻一直被仅仅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由于情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为了准确理解生动表达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

二、概念合成理论框架

弗科尼尔和特纳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解释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机组合的结果,其实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过程,至少包含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和一个能抽象概括的类指空间以及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联系,将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进而产生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下文试以此理论对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及理解进行分类研究。

三、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是目标域,说明的领域叫源领域。其意义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英语中的隐喻,按其不同认知功能可分为

(一)空间隐喻

即用诸如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根据goodisup;badisdown这一隐喻概念,经济中的发展或不景气常用“上”“下”来表示。

(二)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用一个已被高度结构化、清晰描绘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的隐喻称作结构隐喻。例Timeismoney金钱是一个我们相对较熟悉的概念,其中蕴含了alimitedresource又蕴含了avaluablecommodity。

(三)实体隐喻

即把行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实体或物质的隐喻。分为跨感知域的情感隐喻化,即通感隐喻;相对于通感隐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态物化。

1.通感隐喻,某个感知域里产生的感觉,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转到另一个感知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语言修辞的通感,也称“移觉”。如:汉语中“冷言冷语”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

2.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满腹惆怅”。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

最后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它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

直立的姿势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则相反。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

(四)容器隐喻,即赋予某种事物以边界,视其为容器,故可以量化。如描述经济现象的概念隐喻“市场是容器”。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并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和决定性作用。不同文化中一件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汉语中“鸳鸯”指恩爱夫妻,但按字面意思译成“mandarinduck”,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怎么可能把它与恩爱夫妻联想到一起呢?

情感隐喻在英汉语言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类有些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将它们隐喻化。如关于爱情就有:“爱情为旅程”,“Loveisajourney”等。

四、英语隐喻翻译对策

(一)直译法:

笔者认为:英语隐喻的最佳翻译方法当属直译法。如Lowwagesarethecountry’strumpcardatthisstageofitseconomicdevelopment.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card”是指可以盖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环境等的不同,在读者无法理解隐喻涵义时,就只能译出其喻义。例Whatforeignbusinessmenfindencouragingisthatideologyisnolongerinthedriver’sseat.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

(三)换喻法:

当英文隐喻所内涵的意思与中文的另一隐喻相对应时,转换隐喻译法则是最好的折中办法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非常正确,但阵痛是自然的。“teething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严重,却又让人头痛的问题,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经历的。按中文习惯,我们往往用“阵痛”来形容。

五、结束语

自然界如此复杂,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人们用隐喻思维,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事物或情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普遍的认知机制制约着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可见,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

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

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

[5]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5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4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研究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转向了认知,关注人们“用一个认知域(mentaldomain)对另一个认知域进行概念化”的过程[3]。“隐喻”一词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意味着“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常常会成第11期黄华新邱辉: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假设,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指出:“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独特方法,对组织理论学者的知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学派将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被知物截然分离,由此形成了一种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制的观念。按照这一观念,组织只是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4]。这意味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源于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的笛卡尔传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管理理论假设: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与西方哲学的传统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人们几乎看不到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东西。可是,在那里确实存在结合了佛教、儒学和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日本’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及自他统一’等特征的知识传统”[4]。基于这种传统,“组织”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由内而外地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了重新塑造”[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隐喻。而组织隐喻上的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各种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意识到,“我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相互补充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主张,任何适当的知识创造理论都必须包含两种观念中的各种要素”[4]。这暗示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知识管理理论是有共通和互补之处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始于对“知识”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我们如何给“知识”下一个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的源头,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思考和探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进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互补性。

1.1知识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6]。但是,概念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分析呢?认知语言学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全面观察来窥探概念系统的秘密。因为人类交际活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与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可以成为研究概念系统的重要依据[6]。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隐喻的认知研究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例如,关于“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些表达:“你在浪费我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时间、“生病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等等[6]。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6]。这意味着,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金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认知上的映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隐喻表达。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达随处可见,如“知识库存”、“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分配知识”、“传递知识”、“知识演变”、“知识流动”等等。这些与“知识”搭配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异的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较早对“知识”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的是乔纳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常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固体”和“液体”[7]。但真正从隐喻认知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文献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运用概念隐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的《工作中的知识》(2000年,第1章)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的《创造知识的企业》(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隐喻。在有关“知识”的定义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隐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种不同的隐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识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识如同种子),"Knowledgeassoil"(知识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识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识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识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学学研究第32卷这22种隐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识如同客观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识如同一种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识如同有机体)”、“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识如同过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识如同结构)”[8](见图1)。图1美日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概念隐喻的分布对比①①该图根据安德森(2006)中的数据重新制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如同客观事物”(59%)、“知识如同有机体”(25%)及“知识如同结构”(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有:“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31%)、“知识如同客观事物”(29%)及“知识如同过程”(23%)。两者都高度认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这一概念隐喻。在西方知识管理文献中,“知识如同客观事物”实际上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子概念隐喻,分别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Knowledgeasassets"(知识如同资产),"Knowledgeasproperty"(知识如同财产)[5]。第一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物流话语”中,让人们更关注信息交流技术、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因此知识的储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识管理的重点。第二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会计话语”中,认为知识是可以控制的,知识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生产知识的成本是可以测量的等属性均被凸显了出来。第三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法律话语”中,强调了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的价值及知识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三个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看作一种东西或物质,即物质化的过程(thingification)。通过这种物质化的过程,“知识”就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可以进行操控的对象[9]。

这种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与英美分析哲学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西方的哲学和管理传统也会对东方的管理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隐喻“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论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知识的理解仍有共识,另一方面也将为不同知识管理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互补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出东西方管理理论在知识概念隐喻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对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不同之处的判断。从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传统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换言之,知识在他们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体系的东西[4]。因此,欧美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两个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两者不相上下。这就是说,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那里,知识不仅被隐喻化为客观事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隐喻化为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不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必然隐藏了那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许我们聚焦于某个概念的某一个部分内容,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内容[6]。这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知识”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我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也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这些隐喻。因此,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需要知道那些潜藏在各种知识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进而比较不同的概念隐喻到底凸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以概念隐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为例,“资源”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这个概念隐喻却无法涵盖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非叠加性、默会性等属性;如果我们要凸显知识的这些特征,我们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隐喻[5]。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形成对“知识”这样一个复杂对象的全面认识,我们需要借助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单独的知识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概念隐喻簇。在这个概念隐喻簇中,某些概念隐喻属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则属于辅助地位。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2、隐喻认知: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将暗默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创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类比所驱动的,利用充满魅力的比喻和类比,对培育创造性过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这就是说隐喻认知在整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笔墨描述隐喻,但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即“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概念的创新”以及“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下文将结合隐喻认知的最新理论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2.1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隐喻的本质

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事物[6]。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认知就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原来有关类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隐喻是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产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生[11]。野中郁次郎在《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有关概念隐喻的观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概念网络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出面向未来的知识[12]。在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借助隐喻认知进行知识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类比进行产品研发的[4](见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感叹的那样,“对西方管理者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语言或许有些奇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例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是一个新款轿车有针对性的设计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怎么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理想呢?虽然在西方管理者看来,这些含义晦涩的口号听起来愚蠢至极,但实际上对于日本企业创造新知识却是十分有效的”[4]。隐喻认知不仅可以被用来解决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组织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从网络游戏玩家的激励模式中得到灵感,将其用在改造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决公司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一套类似于游戏积分管理的经验值管理系统,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犹如游戏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戏中,玩家靠经验值决定自己的游戏角色是否可以升级,在盛大的游戏式管理系统中,系统记录下来的经验值决定了员工能否加薪、升职。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团整个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的背后就由一个强有力的概念隐喻“工作就是游戏”所启动和支撑。

表1产品研发中用于概念创造的比喻和类比产品(公司)比喻/类比对概念创造的影响“本田城市”(本田)“汽车进化论”(比喻)暗示乘客空间最大化乃是汽车终极发展的方向,创造了“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类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积下达到最大乘客空间,创造出“高而短型轿车(高个小子)”概念微型复印机(佳能)铝制啤酒罐(类比)暗示制造便宜铝制啤酒罐与感光滚筒之间的类似性,创造了“低成本制造过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机(松下)饭店面包(比喻)大阪国际饭店面包师(类比)暗示比较可口的面包,创造出“麻花面团”的概念隐喻认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通过将两个在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对事物和问题的新的洞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有价值的隐喻性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建构起一个如莱考夫所说的概念映射结构。这个映射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标域T。该映射结构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别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标域集合T上的任意论元列表;R表示n元属性,它可以表示一种属性,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a是迁移算子,用于产生新的结论。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说,认知主体基于两个概念域在,Rk-1等属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导出目标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目标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属性Rk,…,Rn的,但通过基于结构映射的类比迁移,获得了这些新的属性。概念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由于长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科学语言严格局限于字面意义和逻辑的、精确的以及可以证实的特征层面,传统上认为科学话语必须是一种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辞的话语,并期望将科学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11]。因此,隐喻被严格地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受到这种科学传统的影响,隐喻认知的价值在传统管理学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随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的兴起,我们相信,隐喻认知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将被重新发掘。

2.2隐喻认知与知识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安达信公司曾经提出一个导入知识管理实际执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K指知识(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孙俊华[15]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P包括了扮演着知识的生产者、共享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员;K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主要指知识管理中所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它们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剂,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至于S,他们认为共享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安达信的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模型,反映出了知识传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和语境。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16],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且被知识管理理论与研究领域所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进行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识,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统性的符号做出表征的且能进行传递的知识[4]。对于一个传播系统而言,如果知识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传播渠道的建设。然而,如果知识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让难以表达的暗默知识转变为可以表达的形式知识。野中郁次郎指出,将暗默知识转变为形式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隐喻[12]。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隐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成为可能的。借助符号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见图2)。17]一个符号由符形、对象和概念域(符释)三个部分构成。符形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符释是符号形体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东西;对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当某一认知主体在与对象1的互动中,获得了暗默知识,但没有现成的符形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属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确定与概念域2相对应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隐喻性的表达“符形1是符形2”。这个相似联想的过程可能会激活多个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概念域。这时就需要考虑语用交际中的最佳个体关联原则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以提高隐喻的可接受性[19]。

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变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20]。显然,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暗默知识包含技术与认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诀、手艺以及技能等内容;后者集中关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类在内心通过构造和运用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认知系统所建构的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21]。这种内在表征,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信念和观点,是个体过去所体验的现实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沉淀下来的假设与印象,它对个体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层面的暗默知识传播就会涉及到组织的文化传播。我们发现,很多组织的文化理念通常会直接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海尔集团);“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我们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打完大树的枝叶,大树再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品牌”(JVC),等等。隐喻性的组织文化理念的表达不仅有意识地体现在高度凝练的企业宣传语中,而且还不时地体现在企业家的日常话语中。例如,“我们的B2C、C2C的市场很大,要抢占制高点”;“我认为互联网是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的,相差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时我们是朋友”;“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这套东西,就会被很多企业学习,这个DNA传到别的机体里面,我们的灵魂才能延续下去,这可能要我们看得更遥远一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来源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内部演讲,涉及“做企业如同打仗”、“做企业如同体育比赛”、“做企业如同旅行”、“企业是家庭”、“企业是有机体”等概念隐喻。通过使用这些隐喻性的话语,企业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员工。

3、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话语效果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莱考夫(Lakoff)在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

二、概念隐喻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structure)。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架构机制发展了更高层次的概念,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扩展了人类思维的范围。莱考夫(Lakoff)的理论正是利用这种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理解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概念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单位。在概念隐喻化过程中,人们将具体概念范畴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概念的范畴和关系上,实现了对概念隐喻本体的认知。这种架构性映射符合人们的体验模式,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概念隐喻体的概念结构派生出不同的日常隐喻表达式。这种概念隐喻对日常隐喻表达式的支配作用表明“概念隐喻是概括性更强的工作概念”。(林书武,1998)例如:ARGUMENTISWAR(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正是人们在日常语言关于战争和争论的隐喻表达式中归纳概括而来。从这个概念隐喻出发,可以派生出不同的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如:

(1)Hiscriticismswererightontarget.(他的批评恰当好处)

(2)Heshotdownallofmyarguments.(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证)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都是对概念隐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系统阐述。换言之,概念隐喻极强的生成力派生出不同的隐喻表达式。在同一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对相应的隐喻式表达具有典型的支配作用。这种现象产生于在具体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化促使新的概念结构产生,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在这种新概念隐喻中,喻体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刺激下会根据其语义蕴涵派生出新的隐喻表达式。从这种“基础―派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概念隐喻具有核心、基础的地位。

三、概念隐喻的原型作用

人们在生活体验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构化事物概念的认知,一旦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进行隐喻表达时,即时情景会激活结构化的情景图示。但是在概念隐喻形成后,人们对概念范畴的隐喻性认知会基于概念隐喻展开。比如说,当人们谈到婚姻时有时会说:“Themarriageisontherocks.”这种表达的隐含语义是两人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无法正常持续。这一句子是从LOVEISJOURNEY的概念隐喻派生而来。这个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还有:

Lookhowfarwe’vecome./It’sbeenalong,bumpyroad./Wecan’tturnbacknow.

这个例子表明: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是根据概念隐喻的固定模式派生而来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概念隐喻在事件范畴中,具有表现最佳(bestexample)和最为突出(mostprominent),最为清晰(clearest)的特征。

从隐喻的认知机制角度来看,隐喻的喻体和本体形成一种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日常隐喻表达式是根据概念隐喻中喻体的语义蕴涵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的呈现。这种派生而来的隐喻表达式具有内部和外部的系统性。这也表明,同一文化中,同一概念隐喻自称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表达式。以ARGUMENT为例,除了ARGUMENTAREBUILDINGS,ARGUMENTISWAR,还有ARGUMENTISJOURNEY.后者的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

(1)We’veproceedinastep-by-stepfashion.

(我们将一步步地前行)

(2)Wehavesetouttoprovethatbatsarebirds.

(我们已经开始论证蝙蝠式鸟类。)

对ARGUMENT的概念隐喻还有ARGUMENTISCONTAINER.

(1)Yourargumentdoesn’thavemuchcontent.

(我厌倦你空洞的论据。)

(2)I’mtiredofyouremptyargument.

(你的论据没有实质性内容。)

这些例子表明:概念隐喻对隐喻表达式具有指导作用。正是概念隐喻的概括性特征,使我们的隐喻表达式有迹可循,丰富了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水平。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也反映了思维的隐喻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隐喻表达式,而概念隐喻作为人们思维隐喻性的基础性语言表征,对这些隐喻表达式具有规范、指导作用。或者说,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的隐喻化过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概念隐喻的这种原型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话语表征,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隐喻表达式。

四、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出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用以思想和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结构决定了我们感知什么,如何行动,以及怎样与他人发生联系。”(李勇忠,2002)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的关系如同“母体”和“子体”的关系。隐喻表达式围绕概念隐喻产生。另外,概念范畴的隐喻化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隐喻都有一个固定的语言表达式,这些固定的表达式会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相应的派生,我们可以根据概念隐喻这样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和感知世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9.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6

论文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文章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自1980年Lakoff&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家们对隐喻的阐释不断深化人们对隐喻的理解。隐喻的产生和使用是自然语言的常见现象,隐喻是交际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基于此,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通过隐喻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文化知识,是外语教学中文化导人的一个可行而又便捷的途径。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问世。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思维过程)是通过隐喻来进行建构的,而用于语言表达的隐喻则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Lakoff,1980),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逐步得以完善。概念隐喻理论被阐释为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el)和意象图式结构(imageschema)在内的认知机制。该定义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意象式结构,即“衡定性假说(invariancehypothesis)”。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常规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空间隐喻(Lakoff,1987)。

人们利用自身抽象思维能力与隐喻认知能力,便能创造性地运用隐喻语言并能合理的阐释与认知所接触到隐喻语言,通过“隐喻化”的过程加入到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成为我们概念系统的一种固定模式。这些纵横交错的隐喻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以及相应的隐喻表达体系,发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我们的语言,帮助我们共同完成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较为深刻、全面、完整的认知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

(一)隐喻与词汇教学

隐喻对词汇理解有指导意义,词语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隐喻。词语产生的隐喻,是指词语的创造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人类创造新词的重要手段,比如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通过隐喻产生的。许多复合词和派生词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兔唇、罗圈腿、面包车、钉子户、蝶泳、梅花鹿、鸭舌帽、火舌、雪花、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是通过隐喻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childlike、mousy等等。词语发展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在讲解生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那些用隐喻方式构成的词语;在讲解多义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各个词义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概念隐喻的教学并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由于认知的不同而造成的概念隐喻的不同。

(二)隐喻与阅读教学

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是阅读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隐喻性语言是各类素材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普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与否关乎到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辞及意境。文化的烙印深深地映射在隐喻中,隐喻的表征隐含了文化的逻辑,隐喻的概念也存在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当喻体和本体之间无法找到任何相似之处时,语境对隐喻的判别和理解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是这样描写西风的:

toquickenanewbirth

thoubreathofAutumn'sbeing

drivemydeadthoughts

Thetrumpetofaprophecy

IfWintercomes,

canSpringbefarbehind.

要理解这些诗句,没有相应的地理背景知识是不行的。英国地处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湿润,是春天的气息,这首诗是对春的讴歌。而汉语中的“西风”却使联想到寒冷、萧瑟、凛冽、凋零等。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语境对意义的获取具有极强的揭示作用。阅读者就应该利用语境因素对言语表达的制约作用来解读文本,获取意义。

(三)隐喻与文化教学

  • 下一篇:概念设计论文(6篇)
    上一篇:安全方案预案制度(6篇)
    相关文章
    1. 小学二年级作文范文(整理21篇)

      18.小学二年级作文范文八我有一只小白兔,它好可爱哟!它的毛雪白雪白的,身体胖乎乎的,好似一团小雪球。它的眼睛红红的,像两颗大红宝石。一个绒球似的小尾巴,晃来晃去的,很得意呢!有..

      daniel 0 2024-08-22 10:29:20

    2. 学生党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收集17

      学生党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大一开始就一直当学生干部,四年来,担任了院实践部干事,班级文体委员,年级学习委员,学院青志队副队长等职务。从干事到队长,从班级到年级,从年级到学院..

      daniel 0 2024-08-21 12:22:00

    3. 党员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收集1

      党员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篇120xx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来,在上级党委和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我能够积极参加每次的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交纳党费,并以员的标准严..

      daniel 0 2024-08-21 02:22:00

    4. 党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收集5篇)

      党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能够通过关注各种媒体报道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策划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

      daniel 0 2024-08-20 22:22:00

    5. 党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收集17篇)

      党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篇120______年5月16日,经过学校党支部支部批准,我成为了一名光荣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这一年里,我在党支部的引领和关心下逐渐成长。在各个方面以一名..

      daniel 0 2024-08-20 12:22:09

    6. 个人总结字范文(整理6篇)

      2023个人总结300字范文年底时刻就是用来让自己对这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的,同时也是努力地让自己去成长,去尽可能地让自己下一年的工作有更多的改进与成长的空间。对于这一..

      daniel 0 2024-08-19 18:32:19

    7. 采购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2篇)

      二、采购继续围绕控制成本在采购和外协加工中多找两家到三家厂家进行对比,从产品的性价比和加工质量等方面开展工作。采购性价比优的产品的工作目标,要求采购人员在充分了解..

      daniel 0 2024-08-19 11:12:20

    8. 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3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0__年,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

      daniel 0 2024-08-18 17:37:22

    9.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08-22

    10.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