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精选4篇)

daniel 0 2023-11-14

诗词鉴赏篇1

本期解读的是疏桐倩影女士的《五律·山中寄语》。

附作品原文:

花开并蒂根,莫待逐红尘。山外诗书断,郊原草木春。

抚琴孤对客,欲语意明人。谁识今时貌,江梅点绛唇。

译文:

(山里的)鲜花都依托在花蒂上竞相开放着;可怜的人啊你莫要等到它们都飘零(逐红尘)了才懂得来欣赏啊?与山外的诗书(书信来往)已经终断,许久没有往来了;郊外的原野上草木青青,宣示作这一年春花烂漫的季节已来临。“我”弹奏出幽怨的琴音,独自地面对那些过往的山客;欲想着能将“我”心中夙愿表达给某个懂得的人听。可谁能够理解“我”今时之处境呢?但见江边红梅点点,恰似绛色的嘴唇(似乎也像在共同述说“我”心中的怨情)一般。

赏析:

起联:“花开并蒂根,莫待逐红尘。”这里作者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一种幽怨的境界里去。一个“莫”字引领得很好,但“并蒂根”在此我觉得意义不大,有点浪费,若换作其它更有引申意义的语句更好。

颔联:“山外诗书断,郊原草木春。”这里的“郊”不能作城市郊区来讲,不然与“山外”难相对应,应是指“她”住宅小院外的荒野之地吧。这儿看来其实不但对“莫待逐红尘”作了进一步诠释,也大有告慰那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慨,看样子“她”心中的那位真有些不识青春的啊?

颈联:“抚琴孤对客,欲语意明人。”真可谓“知己难求”啊,更何况是“蓝颜知己”呢!不过这“孤对客”在此有点叫人犯难,与前两联的景象不够协调,感情“她”家是在山野开茶楼或客栈的呢?这“客”虽然可以理解为山中其它事物的代指,但始终给人以错觉,不如直接换郊野其它事物会更好些。

尾联:“谁识今时貌,江梅点绛唇。”这“点绛唇”本是一词牌名: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但这里明显与词牌名无关,“绛”大赤也——《说文》,故可依字面来解。但结尾我感觉在整体意向上有些偏离,作者自己的解释是:“如今谁能晓得愁容,只有江梅花点缀我的唇并染红了唇,才显得美丽。”可这跟前三联似乎也找不到多少衔接的因果关系来,而且意境的氛围也处于对立面,前三联一路愁绪,这儿似乎却转得挺悠然了,感情有失粘连性,有点突兀。当然,一定要表达这样的意境也并不是不可,但至少在颈联有所转承来引领才是。再则这“江梅点绛唇”在时间对接上也与前面的“郊原草木春”不协调,梅花开时尚且初春,怎能见“草木春”呢?从时间上看见“桃红点绛唇”到也能相映衬?若要能表达出与前三联一气呵成的效果我看还是写作“落红吟绛唇”好些,这里的“落红”当然是暗指“她”这佳人的眼泪了。

总结:此作属“孤雁出群格”体。就全诗来看感情起“并蒂根”用得意义不大,另外就是结句“江梅点绛唇”意境上失粘,再则“客”可以磋商一下外,对于其它在意向及感情线的表达上还是联系紧密的,基本算是闺怨诗词上的一篇好作吧。

诗词鉴赏篇2

诗词鉴赏:诗词中的八种人生苦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会回忆过去?曾经所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曾经所经历的种种,都成了生命中或深或浅或甜或苦的回忆,如同梦幻空花,但始终无法忘怀。

诗词中的八种人生苦境,一种境界一句诗,句句刻骨铭心!

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生命顽强的歌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不过是过客匆匆,“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生命不可浪费,需要珍惜: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老: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等到年老才叹息;岁月无情,“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唯有“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心心念叨的人和事都已经不重要了。

看一看自己,能否有这样的暮年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纵使病魔缠身,也要坚强,即使“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也能够有此胸怀:“大凡物老须生病,人老何由不病乎?”有病不可怕,就怕人心已病。虽有疾病缠身忧,凌云壮志不可忘: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不知何时会来的“死亡”,记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死去,也要有价值;需要呐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终有一死,为何不珍惜当下?因为死是一件极其孤独的事情:“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面对爱人的离去,是否也会这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家之时,可记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身在他乡,是否也要问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回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看着友人的离去,说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要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思念着心上之人,可知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永遇乐》诗词鉴赏

毛泽东诗词鉴赏

描述春天诗词及鉴赏

春晓诗词鉴赏

《临江仙》诗词鉴赏(15篇)

诗词鉴赏篇3

1、《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2、《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4、《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5、《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6、《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7、《大暑竹下独酌》

宋·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8、《大暑松下卧起》

宋·陈天瑞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9、《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10、大暑戏赠希古

张耒(宋代)

去年挥汗对淮流,寒暑那知复一周。

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鬓须总白难相笑,观庙俱闲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挥百盏不言休。

诗词鉴赏篇4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双调,分上下两阕,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⑵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⑶天兵:指红军。

⑶征腐恶:指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⑷长缨:长绳索。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请授长缨,说要把那里的国王缚住带回来(见《汉书·终军传》)。

⑸鲲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种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所以既可分指两物(通常“鲲”不单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

⑹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1930年7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

⑺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⑻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⑼踊跃:奋起刺击。汉代刘熙《释名》卷四《释言语》:“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

⑽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

⑾国际悲歌:指国际歌。

⑿狂飙(biāo):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译文

六月时候,红军征伐腐败的恶势力,人民要用长长的红缨把鲲鹏捆缚。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

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席卷江西,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一曲悲伤的国际歌,好比是正在进行的革命风暴一般。

赏析【一】

词的上阕以虚实相生、正反对比等艺术手法着重叙事而又渗透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六月天兵征腐恶”,起句突兀而来,首先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关联,直有一股令人振奋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农红军,既显其神威,又张其正义。以“腐恶”指敌人,是形容词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敌人腐朽丑恶的本质,又反衬了“天兵”的正义和不可抗拒。中间着一“征”字,可谓兴师有名,仁义自见。这一句从时令“六月”落墨,看似寻常,其实多有包孕。

词的上阕一、二句与三、四句构成了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联系、相映成趣的艺术思维空间,笔调也前后相承而又显出变化。如果说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现实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间进行形象思维,豪情浩气之中隐然生出一缕深沉的忧思,笔调雄浑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则是从虚境回复现实,于深情眷顾中流露出对正确的战略道路及其成功实绩的热情赞美,笔调也显得活脱轻灵。

词的下阕,作者挥洒酣畅的笔墨,紧扣意脉进一步状写革命气势,抒发强烈而深沉的情怀。“百万工农齐踊跃”,是上阕“天兵”、“万丈长缨”等虚拟意象的现实具体化,是对如火如荼的工农武装斗争形势的真实描写与概括。“齐踊跃”三字,极富动感,极有力量,既讴歌了广大工农群众革命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又为下句意象空间的开拓引弓蓄势。

赏析【二】

这首词热情歌颂了人民革命战争,高度赞扬红军和工农群众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激励广大红军指战员坚持革命路线,迎接无产阶级革命大风暴。汀州是福建管辖的一个旧府治,清代的汀州府包括福建西部的长汀、上杭等八县,本词所说的汀州是指汀江上游的长汀县一带地方。

【六月天兵征腐恶】六月,是指红一军团由闽入赣的出发时间,一九三O年六月初,毛主席率领的红一军团主力在闽西长汀一带活动。天兵,天神的兵,这里赞称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人民革命武装红军。征,远行征战讨伐。腐恶,腐朽邪恶,这里指腐朽透顶、罪恶多端的国民党反动派。本句意为:六月的时候,英勇善战的红军如同神兵天降,去攻打讨伐腐朽透顶的国民党反动派。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丈,形容很长。长缨,系颈的长绳。据《汉书·终军传》记载,西汉时,终军奉命出使南越,临行时向汉武帝要一条长绳子,说一定可以把南越王缚住带回来。这里长缨是借指人民革命武装力量。鲲鹏,古代神话中最大的鱼和鸟,这里借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缚,束缚、捆绑。全句意为:人民革命武装的伟大力量,就象是万丈的长绳,要把那庞然如大鱼大鸟的敌人捆绑回来。

【赣水那边红一角】赣水,即赣江,本句是指赣江西面湘赣接壤处的革命根据地。因为毛主席所率领的工农红军是在赣江东面进军,所以称赣江西面为那边,红色象征革命,形容革命斗争如火如荼。

【偏师借重黄公略】偏师,指担任侧翼的一部分军队,以别于主力军而言。借重,即借助,请别人出力的一种敬辞,倚重的意思。黄公略(1900—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参加、组织平江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副军长、红三军军长等职。黄公略在毛主席领导下屡立战功,深受毛主席器重。1931年10月,红三军参加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时,遇敌机袭击,不幸中弹负伤,不久光荣牺牲。当时黄公略所率领的红三军已编属红一军团直接指挥,作为红一军团主力红军的右路军进攻南昌,所以说是“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本句是描写红军在大进军中,按照毛主席革命路线放手发动工农群众,掀起了空前的革命热潮。踊跃,热烈积极,争先恐后的样子。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席卷,象草席一样卷起来,收拾无余。直捣长驱直入,攻击要害。湘和鄂,湖南和湖北的别称。本句是形容红军迅速进军,横扫江西,直攻湖南和将要进军湖北的磅礴气势。

【国际悲歌歌一曲】国际悲歌,指国际歌,悲,是悲壮的意思,形容歌曲的雄伟庄严,深切动人。

【狂飙为我从天落】狂飙,急骤猛烈的暴风。上句和本句连起来的意思是说:放声高唱一曲雄伟悲壮的国际歌吧,猛烈的革命大风暴已经为我们从天上漫卷而来了。这个结尾,含有激励革命党人坚持马列主义革命路线,伸开双手去迎接无产阶级革命大风暴的象征意义。

  • 下一篇:《浣溪沙》古诗词鉴赏(精选8篇)
    上一篇:古诗词鉴赏(精选8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