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3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五篇1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平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习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习:开课时的动手练习,动手后的计算练习,计算后的思维练习,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习,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习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习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x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平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习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集锦7篇)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五篇2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五篇3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