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评课稿()(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1-09

五年级评课稿篇1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朱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老师在处理文本时,线索理得非常清晰,把文章分成钓鱼、放鱼、感悟三部分。从课的一开始就帮学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无奈和依依不舍,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感悟的。另外,又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三、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分角色朗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朗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来之不易、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语文教学中注意到了文道结合,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谈体会,结合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明白这短短的两小时很重要,因为它代表的是道德和诚信,代表的是规则,必须严格遵守。

纵观整节课,朱老师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来促进孩子在朗读中去体会,去感悟,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和积极的思维。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简约而不简单,着实让我好好学习了一番。

五年级评课稿篇2

谢老师这节《色彩的世界》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作业表现方式、谢老师从容的教态,以及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1、作业表现形式独特,有创新。

本学期出去观看了几节美术课,发现现在的美术作业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同样的课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作业方式,不过这些作业方式的表现,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上课老师的用心。《色彩的世界》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想到的只是用水粉来表现,而谢老师却能想到用方块的彩纸进行拼贴,拼贴出类似色和对比色。这真是一种创新,这样的作业既简单又有效。如果用水粉表现非常费时,操作有难度。本节课的重点不是掌握水粉的用色用笔,而是了解色彩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作业方式并不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

2、作业要求明确,评价有标准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非常明确,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用色块来拼摆,非常简单。在评价的环节,往往是我们忽略的环节,而谢老师不仅让学生参与评价,而且给出了评价标准,让评价有针对性。

3、教态从容,课堂教学语言精简准确

谢老师的教态端庄,从容,整堂课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话。感觉特别亲切。对学生的引导语和评价语都是恰到好处,课堂语言简洁有效。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认识色轮,再是欣赏图片,哪幅是类似色,哪幅师对比色。接着将这些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你穿的衣服是什么色调?欣赏画家的作品,找一找色调。

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这样的作业要求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不是太低了?

五年级评课稿篇3

我看师傅的《长相思》,听师傅的《长相思》,读师傅的《长相思》,就是无法用一字来诉说我挚爱的《长相思》。我试图从《课谱》中去梳理一下我飞扬的思绪,但是我惊奇地发现有着深厚的课程与教学论积淀的林志芳师姐都说她听完了《长相思》后震惊到无语,丢掉了所有的关于语文、关于课程,甚至关于诗词的概念、原则、理念与判断,也完全丢掉了自己。连聪慧如林师姐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资质愚钝的我呢。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课在这样的回环与复沓中戛然而止,而我的心却深陷在《长相思》中不能自拔。情与义,爱与愁,交织在一起,触动了心底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那一声声“长相思啊,长相思”,从此梦萦魂绕,绵绵无尽。

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课?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完成的?谁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演绎得如此情真意切、摄人心魄?

师傅曾在讲座中说过,古人做诗最讲究章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谋篇布局。诗词的章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四步,只有符合这四步的才能算是好诗词。细细品读《长相思》的教学精髓,似乎也正符合这个章法。不然我实在想不出师傅何以能将《长相思》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美妙绝伦。

一、起。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师傅从王安石眼中的乡愁、张籍笔下的乡愁,切入到“在纳兰性德眼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读词,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诵读中,开始有了自己对《长相思》模糊的感受:纳兰性德这是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这样的“起”,可谓是用心良苦,达到了先声夺人、震动全课的作用。

二、承。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承接了上面教学中学生对《长相思》模模糊糊的感受,师傅很自然地提出了“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在师傅的引领下,学生借助注释,读懂了词意,读懂了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无奈和痛楚,进而读懂了纳兰性德为何要如此的长相思。“承”在这里起到了蓄势的作用,为后面的撼人心魄奠定了基调。

三、转。就在学生展开了想象,完全沉浸在纳兰性德的孤独和无奈中,师傅突然话题一转:“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乐曲也突然之间由空灵悲怆的箫声《怆》,转换到了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琵琶语》,伴随着师傅深情的诉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那还可能是……”学生的情感就在这样的意境里一发不可收拾,情动而辞发,一泻千里。

四、合。在课堂进入到最高潮的时候,在学生陶醉在其乐融融的故园图中的时候,师傅又一转:“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破碎了,这样的情境却都破碎了。”接下来,便是一遍又一遍地诵读《长相思》。接下来,便是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问再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别离?”最后,课在“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中完成了诗词教学的凤凰涅槃。

五年级评课稿

五年级通分评课稿

五年级《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评课稿精选15篇

五年级评课稿15篇

五年级评课稿篇4

听了吴xx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吴老师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渊博的知识,耐心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

一、吴老师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她告诉学生我们要来一次奇异的穿越之旅,只有上课用心的孩子才能穿越去又穿越回来。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很大的期待,而且使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了很明确的目标,上课要用心,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吴老师出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做对比,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切入点很准,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还通过图片更深入地了解。

三、小组学习要求明确,人文性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学习三、四段,画出体现圆明园价值的句子。读一读,再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四、课件制作精美,出示时机巧妙。尤其是教师边讲解课件一边变化这段,特别吸引人。课件中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的文章的出示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更让我们对圆明园着迷,同时为下文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更加憎恨。

五、教师幽默感很强。整节课延长了一段时间,吴老师说是因为大家表现的不够积极,让我们的穿越之旅进行了这么久。使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进行了反思,特别巧妙。

五年级评课稿篇5

最近,学校举行了第七届“朝花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作为体育组的“新鲜血液”潘龙琴老师参加了这次比赛。比赛前和畅堂校区的体育老师们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潘老师虚心地接受意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说课,一次又一次地试教,终于成功地执教了五年级《曲线运球》一课。

教学过程中潘老师清晰地讲解,到位的示范带给学生直观地感受,深深引起学生浓厚学习的兴趣;一次又一次恰当及时的评价和动作纠正使学生及时地掌握动作技能;整节课潘老师利用一只篮球,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而又环环相扣,教学环节清晰明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课后,大家一致都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老师,老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在课中应充分扮演好“导”同时也应扮演好“演”的角色,尤其是在语言上更应富有儿童化和充满激情,做到声情并茂,加上老师自身漂亮正确到位的示范,这样更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五年级评课稿篇6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幸、勇气和信心有机地组合起来,配以恰当的情境烘托,使学生随情而动、依境而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于其中,自然而不刻意,让我们再一次体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文以情而生”“情动而辞发”,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在学生尚未深入课文之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轻声的呼唤一下(指课题)。生:海伦·凯勒。”从学生的呼唤声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人物了解的程度。接着,介绍海伦生平。再次呼唤……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情是被动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怎样入?入到哪儿?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俗话说的“火候”,把握起来是不容易的。陈老师的“入情”切入点应当说找得很准,对学生初学时的情感要求也没有人为设置门槛。

我们知道,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失明失聪的海伦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仅从字面上学生是难以感受的。陈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运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海伦的距离,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课堂上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可能有,但我还没想到(模拟情境体验也做了)。随后,教师反复抓住第6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评词析句步步为营,打下情感共通的基础,使学生的朗读拾级而上,最后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指导第7自然段朗读时,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有效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三次引读,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要想学生被打动,自己首先要被感动!”这一直是我的观点,教师的这三次引读没有做无谓的技术要求,那一句句充满激情的导读语,就是最好的榜样!

二是在引读之后,教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乘势而上又搭建了一级台阶——出示了“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爸爸妈妈)仿佛看到海伦曾经,曾经,曾经。”引导学生回味、想象、说话。以本为本,却又不唯本是本,我以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在我以为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却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进得去,出得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境界,教师务必具备很高的教学技能和对教材的透彻领悟。所谓高屋建瓴即是指。这最后的一读,学生是真的动情了,直到现在,学生们那饱含深情的朗读犹在耳畔萦绕。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海伦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五年级评课稿篇7

覃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顺畅,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变魔术”引入观察角度,让学生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教学中,覃老师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让学生收获很多。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评课稿篇8

今天,听了任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任老师以她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界。

一、提问有针对性,善于抓住入情点。

任老师设计的问题非常简单,很有针对性,往往一个关键的问题就能统领全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如:任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了“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你觉得这个梦想怎么样?“从攒钱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瑞恩?”一句简单的提问,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是我的教学中所欠缺的。

二、课后延伸,感受梦想。

任老师让学生再现瑞恩到非洲的情景、瑞恩梦想的继续通过一组数字的出示讲述了瑞恩的梦想在渐渐成长,长大的梦想在带给人们更多的福音!

三、对教材的整合运用。

任老师出示的资料,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精过精挑细选有用意的,如非洲的资料,还有一位老人说的话,我在翻课本时发现原来是书中的原话,任老师把它放到了资料中出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我在教学中从没尝试过的。

  •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8篇)
    上一篇:精准农业市场前景范例(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