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1
一幅美丽的雪湖图,一节美丽的赏湖课。
陈老师的设计因简洁完整而美丽。从朗读课文到读准句子停顿,对照课文翻译句子到理解课文,品味言语到解读主题,环环相扣,紧凑连接,流程清晰完成,简洁自然。
陈老师的课堂因温婉自然而美丽。陈老师的教风自然,言语亲和,师生交流顺畅,不急不慢,缓缓教来。学生读书不在状态,老师的一句“你们为什么读得有齐物论啊?”问出了学生的整齐朗读。学生的断句出了错,“天与云/与/山与水”,老师的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断”,问出了课堂的生成,天地之间,上下一白。
陈老师的品味因细致探究而美丽。陈老师在赏析品味湖心亭描写雪的语句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细致描写,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白描的简练朴素而不简单。通比较痕与条,点与座,个与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量词的魅力,湖心亭雪景的苍茫阔大,张岱内心的孤独感与渺茫感。
一句“同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文章的主题,结束了课堂。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2
一、导入切题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先声夺人,先发制人,吸引学生及听课老师的眼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李老师将“过错”“错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区别,就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读为线贯穿全文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注重培养学生语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她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将学生的感受融入自身的朗读中,这样学生读得慢慢有感情了;当学生读的不好时,李老师的激情范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达到的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
三、环节精当层层深入
李老师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的每个步骤的教学环节,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课件经过精心的设计,实用有效,不花哨,不杂乱。无论从相关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富有创意。总之,在整节课中,都能感觉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因而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3
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Y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4
魏老师上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放收自如教艺精,书声琅琅情深深。
首先,魏老师在语言学习角度上放收自如。
一开课,魏老师即由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提出问题:“我们在碧桂园学校看到的花是怎样的呢?”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其中突出了两个词: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接着老师“放”开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描写“花”的词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查词典,读文选。经过汇报验收,全班共找了“花团锦簇”等30个词语,效果极佳。魏老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从古诗中找出描写‘花’的诗句”,经过学习小组汇报,又找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十五个诗句,课堂气氛,高潮迭起。这都体现出魏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次,魏老师在课文整体把握上放收自如。
为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魏老师让全班同学放声朗读全文:有的小组个人朗读,有的小组集体朗读,个人朗读者如痴入醉,其乐陶陶。集体朗读者,抑扬顿挫,气势如虹。最后,老师检测学习效果,学生根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主线,将全文的内容之“珠”快速地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书声朗朗情深深,一线串“珠”效率高。
如果结束时的时间把握准一点的话,那么这节课将会更加完美。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5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6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隆冬听《老王》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一、谈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老王》一文写于1984年,是杨绛“小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在杨绛先生的笔下,老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街坊和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一类善良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为人的美德,却并未得到好的回报。这篇文章曾分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面对具体一篇文章,我们不能什么都教,一堂课要相对纯粹与简洁。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层次性与过渡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张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确立了一个单一而集中的教学内容: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底层人物的光辉与不幸,启发同学们“以善良对待善良”,对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必要的关注与温暖。这样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显然是精当而准确的。
二、谈谈教学设计: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张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做了一系列精彩设计:开篇的明星图片吸人眼球且符合常人的心态,为最后的目标落实埋下伏笔;作者杨绛先生的介绍以图片带动理解,从聪慧的女子到老年魅力不减,再到她的心态、散文风格,更富感性,使人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填写老王基本情况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文句阅读文本;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三、一两点思考:
1、关于最后几个问题的价值。在教学结束时,张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你处在“老王”那个境地,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处在“我”那样的地位,你会对“老王”那样的人怎么做?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这是三个假设性的问题,教师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也就无从选择。另处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这一点张老师显然已经做到了,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与学生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善良对待善良”,因此再提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感。
2、课外资料的引入是否是越丰富越好。本堂课,张老师在资料的补充上着实化了一番心思,可谓图文并茂。可是最后两则新闻材料与图片资料似有交叉之感,如能删去其中之一,或许目标导向会更明确些,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更多宝贵的思考时间。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7
和很多老师一样,这节课我也是参与者,参与者的意思就是授课者在进行备课构思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说自己是授课者并没有因上得好坏邀功或者避责,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利于我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选这课,为什么要评这课,这个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的。
选这课和凭这课的原因出自一句话:怎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以及这句话的一个答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为了什么上课,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是否把握好了这节课,这篇文章的脉搏,能让我很自然在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生命,这是选择这课的目的,以及评这课的原因。
一堂课应该有一个中心,说得上档次点就是灵魂。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原则,或者很多人的思想、行为准则。这个中心也不会只是体现在某一节课或者某一篇文章,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内在的呈现好表达。
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定位在哪里,这个在上这篇课文之前就应该决定了的。课文只是一种表达授课者想法的一种手段,这里不评价学生与老师的地位之争,孰是孰非实在是一个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邓爷爷说了,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老师的指导和影响还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表达的首先是对大雁的关注,大雁在他笔下,是调皮的小孩儿,是优雅的绅士,是勇敢的迁徙者,是忧郁的孤独者,因此授课者在上课时有意地抓住这几个可以表达的意象,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课文不只是在写一只飞来飞去的鸟。
那不是鸟又是什么呢,那就要求学生去关注文本,去阅读,去体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从阅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阅读中完成授课者想要完成的目的。可惜的是,课堂上学生文本的把握还不够,或者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还没能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想,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字感悟时多少欠缺了些东西,学生要想真正从课文中领悟些什么也比较难。
其次是对环境的关注。草丛、远山、沼泽、河流,这些景观在文中都表现出了感性和灵性,都不是沉默不语的配角。授课者也留意到了这一点,也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些确实与众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能真正被学生了解和接受呢,也是一个未知数。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篇8
1、思路清晰,环节明确。
佳蓓老师从容老练、不动声色地讲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从整体感知到字词品读,节奏掌控张弛有度。既注重大环节的整体梳理,有照顾到小的知识点的落实。如赏析“啸聚山林”的“啸聚”一词,有学生讲此词好在妙趣横生,佳蓓老师就及时抓住问题追根溯源,追问“为什么就能妙趣横生呢?”。还有一个学生赏析“在劫难逃”时说“没有原因,就是感觉好”,佳蓓老师趁机明确:感觉靠不住,赏析字词要讲道理。整个课堂就这样完全掌控在佳蓓老师心中,既完成预期的目标,又生发很多内容。
2、有方法指导,有对比练习。
这节课既临渊羡鱼,又退而结网。在学生对问题疑惑,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而着急时,佳蓓老师适时地亮出解题方法,如概括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几种逻辑顺序等,让学生豁然开朗,并结合《苏州园林》一文,掌握说明文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说明的逻辑顺序。操作得当,使得学生很有收获。
优点很多,不再赘述。提几点建议。
1、下定义是否是一个难点?如果是的话,不妨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下定义,如何下定义,然后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尝试下定义。如记得美华老师讲《赵州桥》时导语让学生给讲台上的几个笔袋下定义;还有卫保老师讲下定义时,让学生给“我的同桌”下定义等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种差和属概念(记不清了,不知是不是这样讲)。
2、课后作业是“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生物”,作业和说明文有关,但和这节课没有关系,因为学习课文过程中没提到说明方法。不如改成给某个生物下定义之类,或分析课文顺带点一点说明方法。
还有,两段视频,活泼有趣,但仔细一想和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第一段视频,放映后佳蓓老师说“这是一群来者不善的外来入侵者”,然后衔接到“速度全文,把握全文内容”,有些生硬,不如顺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而第二段视频如果是为了宣扬“环境保护,警钟长鸣”,似乎有些多余,和这堂课不协调。不如让学生简单说一下说明方法(如若课后作业不变的话)或其他任务。
讲得比较仓促粗糙,希望不会给佳蓓老师造成困扰。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