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2-03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1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概念,已经在国内外各国受到高度的关注。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环境监测领域具有不可

>>浅析物联网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口试+操作”考核方式在大气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解析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分析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大气环境监测中对于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遥感FTIR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新发展试析数字化测量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运用遥感FTIR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最新发展物联网技术在高层建筑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大气环境监测的分析与思考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研究初探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ITUStrategyandPolicyUnit(SPU).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R].Geneva:InternationalTele2communicationUnion(ITU),2005.

[3]vanDonkelaar,A.,Martin,R.V.,Brauer,M.,Kahn,R.,Levy,R.,Verduzco,C.,Villeneuve,P.J.,2010.GlobalEstimatesofAmbientFineParticulateMatterConcentrationsfromSatellite-BasedAerosolOpticalDepth: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J].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118,847-855.

[4]金众范,王勇,盛国松,张秀梅,陈书权,寇泽峰,赵丹,王英亮,2001.辽宁省地热观测现状及映震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17(3),25-32.

[5]何世钧,陈中华,张雨,周文君,2011.基于物联网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30(3),13-15.

[6]李虹杰,马建武,范新峰,2009.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研究进展[J].科技创业月刊,2,75-77.

[7]Watson,J.G.,2002.Visibility:Scienceandregulation[J].J.AirWasteManage.Assoc.,52,628-713.

[8]Malm,W.C.,Sisler,J.F.,Huffman,D.,Eldred,R.A.,Cahill,T.A.,1994.Spatialandseasonaltrendsinparticleconcentrationsandopticalextinction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99,1347–1370.

[9]MalmW.C.andSchichtelB.A.PitchfordM.L.AshbaughL.L.EldredR.A.,2004.Spatialandmonthlytrendsinspeciatedfineparticleconcentration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VOL.109,D03306,doi:10.1029/2003JD003739.

[10]Chow,J.C.,Watson,J.G.,Fujita,E.M.,Lu,Z.,Lawson,D.R.,Ashbaugh,L.L.,1994.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sofPM2.5andPM10aerosolinthesouthernCaliforniaairqualitystudy[J].AtmosphericEnvironment,28,2061–2080.

[11]Chow,J.C.,Watson,J.G.,Lowenthal,D.H.,Egami,R.T.,Solomon,P.A.,Thuillier,R.H.,Magliano,K.,1998.SpatialandtemporalvariationsofparticulateprecursorgasesandphotochemicalreactionproductsduringSJVAQS/AUSPEXozoneepisodes[J].AtmosphericEnvironment,32,2835–2844.

[12]ImU.,MarkakisK.,UnalA.,KindapT.,PoupkouA.,IncecikS.,YenigunO.,MelasD.,Theodosi.,MihalopoulosN.,2010.StudyofawinterPMepisodeinIstanbulusingthehighresolutionWRF/CMAQmodelingsystem[J].AtmosphericEnvironment,44:3085-3094.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高分辨率遥感;土壤重金属;反演

1.地质灾害监测中高分辨率遥感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起社会的不稳,而其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1]。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的起飞,人类活动对地球的作用越发明显,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更多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种先进的技术对地球环境进行连续监测,而遥感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遥感技术通过对地质进行连续观测,能及时发现并提前预报灾情的发生。随着现代航天技术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图像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同一地区图像获取周期越来越短,图像的精度越来越高[2]。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地球资源与环境监测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地质灾害监测得到广泛的应用。

赵琪等通过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来获取建筑物的属性信息,并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建立震害矩阵预测震害,最后通过计算综合地震危险指数来评价该区域的综合抗震能力[2]。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特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并严重损毁了交通基础设施,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陈世荣[3]等在应急期间缺乏地面调查的情况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道路震害损毁进行了快速及较为准确的评估。长期以来,我国对矿山的开发利用管理不全,部分矿区开发秩序混乱,乱采乱挖现象常发生。矿山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污染、环境破坏、塌矿等严重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及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对矿区进行有效地管理,保护矿区,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够实时、高效地监测矿山开发的水土环境。通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矿山开发信息实现对矿区的直接的监测[4]。在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遥感标志的基础上,对高分辨率数据进行空间分辨率融合和信息增强,对多种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和提取。马超,徐小波[5]等提出利用高分辨率星载SAR进行矿区灾害的监测。唐川、张军[6]等首先对美国高分辨率的“快鸟”影像进行土地覆盖类型遥感解译,然后根据泥石流危险程度和土地覆盖类型特征,构建城市泥石流灾害的损失评估模型,最后结合GIS计算完成泥石流灾害损失计算和评价。滑坡遥感检测对于灾害调查有重要的意义,在对试验区滑坡遥感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胡德勇等[7]提出了基于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滑坡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高植被覆盖的热带雨林地区。然而,传统的光学影像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导致图像不清晰,因此,基于单一遥感数据源提取信息非常有限。然而,多源遥感影像的融合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薛东剑、何政伟等提出采用光学遥感和雷达数据进行地质灾害区的滑坡监测。刘圣伟、郭大海[8]等提出利用精度更高的,受天气影响很少的、穿透率很高的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滑坡灾害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机载激光雷达坡度和地表粗糙度图像能够提供精确的微地貌特征量;多期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滑坡动态监测,可以掌握一定时间段内滑坡体的变形趋势。

2.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监测矿山水土环境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识别、监测,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是预防减少灾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其中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基本过程包括:

图1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基本过程

以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监测矿山开发区的水土环境为例,概述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反演矿山开发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多数学者认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很低,对土壤光谱曲线影响很微弱,甚至没有影响,那么通过直接分析重金属元素的特征光谱来估计其含量比较困难。Kooistra等[9]通过研究发现莱茵河流域土壤中的Cd,Zn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并利用了可见光-近红外发射光谱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预测土壤镉、锌的含量。由于土壤组成成分复杂,而且每个组分对光谱的影响是非线性,使得土壤辐射过程很复杂,直接建立土壤组分与光谱特征之间的物理模型非常困难。因此,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最重要的几个组分来代表土壤中所有的组分,而且选出的几个组分之间互不相关。然后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选取的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通过回归系数来确定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融合了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的特点,通过实施因变量Y对提取自变量X的主成分t进行逐步回归,直至达到满意的精度为止。偏最小二乘拟合能够处理严重的共线性,适合于样本个数小于变量个数的情形。同时相对于PCA,其进行波段变换时不仅考虑自变量本身,而且同时也考虑因变量。因此,偏最小二乘回归比PCA更有效。然而,偏最小二乘在变量投影时,并没有去除噪声波段或者不相关变量。

3.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遥感监测为例,利用光谱信息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遥感反演,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有效地、实时地、大范围地监测地质灾害及其过程。

(2)在土壤重金属遥感反演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经验统计算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土壤重金属分量特征,精度偏低。

(3)由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很低,对土壤光谱曲线影响很微弱,因此需要借助于其他矿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今后的发展应该是利用航天航空高光谱,从不同空间尺度讨论利用遥感信息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科]

【参考文献】

[1]池长艳.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

[2]赵琪,翟永梅,李铁铮.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城市快速震害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灾害学,2012(2):72-76.

[3]陈世荣,马海建,范一大,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汶川地震道路损毁评估[J].遥感学报,2008(6):949-955.

[4]征刘,赵旭阳,党宏媛.矿山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遥感监(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20页)测研究进展[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3):83-88.

[5]马超,徐小波,刘春国,等.高分辨率星载SAR矿区灾害监测的应用潜力[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684-689.

[6]唐川,张军,万石云,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象的城市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J].地理科学,2006(3):358-363.

[7]胡德勇,李京,赵文吉,等.基于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滑坡检测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8(6):42-46.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3

1.金刚石钻进技术

我国的勘探工作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70年代才初步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才逐渐得以推广。通过利用这项技术大大改变了我国钢粒钻进与硬质合金钻进的落后局面,使我国的钻探效率大大提高,岩心的采取率达到了90%。金刚石钻进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相关的设备、仪器的发展,使我国的勘探事业更好地发展。

2.砂卵石层钻进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对其认识程度,在“六五”技术攻关中,对砂卵石钻进以及取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很好地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此次攻关中研制成功的SM植物胶以及MY-1A植物胶,在对砂卵石层钻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3.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

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勘测的时候做到了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采取岩芯。80年代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深孔中,但是在浅孔应用中也存在着相应的优势。

4.软弱夹层钻进技术

由于一般的金刚石钻进技术不能很好的处理软弱夹层的问题,成功率在50%左右,这样很难保证生产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在原来的技术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悬挂装置、岩芯堵塞报警装置、扶正装置等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证明了其技术方法的很好的应用型,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编入了行业的规范里面。

二、遥感技术应用

1.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辽阔的视野,所以其能够提供宏观线形的结构指征,这样就能够让研究者更好地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地貌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其生长的资料对于研究当地的构造框架、断裂体系、周缘构造等都存在着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2.水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研究

在对某些工程区的内的岸坡等地的滑坡、泥石流等松散堆积体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通过拍摄航片或者彩红外篇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在对其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现场的勘察、复查、检查工作。了解这些地区病害的现状,并找到触发原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作的进度。

3.岩溶调查

遥感技术在岩溶的调查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彩红外片,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岩溶的地貌情况,还能通过红外光谱之间的差异,了解当地的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在实际的勘测工作中,彩红外片对于解决岩溶渗漏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4.地质测绘填图

遥感技术的应用不能脱在野外工作和成图现场校核,只有在进行现场勘测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勘测工作的进行。在对中小的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测绘的时候,也可以利用遥感成图的方式。遥感技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于地质测绘填图有着重要的作用。

5.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

为了满足反馈设计、存档备案等的需要,在高边坡的开挖、地下建筑物开挖等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地面遥感技术。对地质进行编录,并对一些设计到地质的稳定性、工程进度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

三、工程物探

虽然我国的工程物探技术发展并不是非常早,但是我国也装备了一定的仪器,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地震仪、电法仪、声波仪、地质雷达、管线仪、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这样就使得我国的物探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其中很多仪器都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这不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使得数据采集的精确度大大提高,对于我国的工程物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钻孔彩色电视系统

这个系统研制的时间在70年代的中期,在70年代末逐渐成熟,在葛洲坝的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就是电路的集成度更好,系统的运行效果更加顺畅,与旧式的探头相比,其彩色图像的识别度更高,使用寿命比旧式的更长,能够承受住钻孔中带来的冲击力,在体积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重量比以往的更轻,能耗也更低。也正是这些有点,使其应用在工程的物探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

这项技术利用的主要是已被钻出来的平洞或钻孔,利用透射波透过特定的发射和接受当时来进行采集和处理操作,这样就能对岩体的波速值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进而就能对岩体进行判断和评价。在当前并没有出现新技术的情况下,这项技术还拥有很大的优越性,其对于勘察孔洞的完整性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对这项技术利用比较好的话,不但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还能对孔洞的物理力学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对勘测的整体的效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七五”、“八五”、“九五”中涉及的相关的水电建设,都对这项技术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程度,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攻关,取得了很高的实践效果。

3.浅层地震反射法应用

这种方法产生并发展于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作为一种地震勘测的新技术,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最先是由加拿大人研发而成的,起初利用的方式是信靠增强,通过“最佳窗口技术”使其试验成功。后来逐渐引入到我国,经过了“七五”、“八五”等技术攻关,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P波或是SH波的反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对浅层反射震源、最佳窗口、水平多次迭加技术等进行了相关的试验,并取得了很大的收获。针对横波反射震源,还研制出了钉钯震源垫板,这样就使得横波的能量得以激发,在相关的参数选择、观测系统、分辨率、信噪比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相关的工作人员言之除了ES数据采集系统,并制作出几款能够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反射数据处理软件。其中采集系统和软件处理系统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高密度电法勘探

究其本质,其属于电阻率法勘测,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勘测效果,该技术引用了数据采集办法,在野外进行测量的时候将电极都放置在被测的点上,之后利用相应的电极转换开关、电侧仪实现数据的自动的采集。通过测量结果,就能够显示出剖面图。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其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使得地电信息的采集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一维勘探向二维勘探的一个跨越。

四、总结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1篇4

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进展和近期发展浅见张奕麟,ZhangYilin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孙其政,SunQizheng

首都圈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技术构成庄灿涛,ZhuangCantao

持续发展的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杨建思,YangJiansi

全国测震基本台网的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刘瑞丰,陈培善,张伟清,党京平,王溪莉,牟磊育

WDC-D地震学科中心的回顾与展望赵仲和,田丰,ZhaoZhonghe,TianFeng

中国地磁观测高荣胜,孙其政,GaoRongsheng,SunQizheng

中国地磁台站现代化技术研究程安龙,ChengAnlong

任重道远的地震预测研究地震预报推进组,WorkingGrouponEarthquakePredictionResearch

我国的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成小平,ChengXiaoping

关于川滇地区深部结构与强震活动关系的研究王椿镛,吴建平,楼海,WangChunyong,WuJianping,LouHai

应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壳速度结构李强,王椿镛,刘瑞丰,王溪莉,陈光英,陈光,李桂银

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研究刘志远,詹志佳,赵从利,高金田,张洪利,沈文志

天津市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牟光迅,董晓阳,张昱,马淑琴

中国地磁台网观测与研究进展周锦屏,ZhouJinping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赵荣国,ZhaoRongguo

用F-K方法确定腾冲火山区震源机制成瑾,陈培善,涂毅敏,刘瑞丰,白彤霞,中国北京

海拉尔兰州核查地震台阵的勘址和地动噪声功率谱的计算郑重,徐智强,中国北京

1989年10月和1991年3月大同地震的活动断裂王培德,克劳茨

唐山地区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强地面运动台阵资料分析高原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与应力场特征分析高国英,聂晓红

识别震源性质的一种新方法魏富胜,中国北京

碌玛曲地震记录波形与青铜峡,北川地震波形的对比及记录特征吴启民,刘东声,陈兰新

地震波时间线性度在安徽及邻区中强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刘东旺,凌学书,何小伟,童国林

浑源-阳原Ms5.6地震流磁差值年变率短期异常追踪分析房宗绯,黄庆玲,马森林

长白山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王凤霞,刘希龙

计算机快速地震定位程序的开发温岩,邵喜彬,吕政,陈琳荣,中国合肥

利用PC机分析数字地震图和跃时,王秀娟,杨一飞

PPP在地震数据传输中的应用黄志斌,王永力

网络分布式地震数据库万维网站的地震数据服务周克昌,代光辉,岳鑫雨

解决数据专线路由器的2000年问题王红

拾震器输出电压灵敏度的简便测量方法王强

SMALL项目数字化地磁资料可靠性分析韩德胜,张福,高玉芬,周锦屏,GUANLe

计算震磁背景场的数学方法安振昌

分量质子旋进磁力仪定向方法的研究朱兆才

青海共和7.0级强震的前兆异常与时空分布张敏,张启胜,许勤,马玉虎

根据震源的两个节面的走向角和倾角求滑动角万永革,吴忠良,周公威,黄静

中国西部地震的记录特征及震级测定林胜法,邱国荣

福建省南平台记录吉林7级地震震源深度分析陈秋英,黄敬福,陈传昌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Y2K问题的解决方法及getdanew软件邹立晔,郭燕平,张德存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数据库系统李宣,周公威,郭燕平,邹立晔

华北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建设王凤霞,张宏志,高景春,李广平,郑秀芬

NTServer4.0在黑龙江省地震前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周皓,张凤鸣,史宝森,赵宜

蒙城台数字与模拟地方震、近震测定震级比较赵建和,曾宪军,戈宁

一次ML3.9地震前的地热短临异常特征魏汝庆

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子台常见故障分析李少睿

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设计舒优良

可用于台站地震速报的全自动计算软件章见丰,邱国荣

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应用论文

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HESInet)的设计和实施(1)高景春,田建国,蒋春花,杜锡武,李永庆

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HESInet)的数据管理和运行管理(2)蒋春花,杜锡武,高景春

NetscapeSuiteSpot服务器套件在地震信息网络中的应用(3)李永庆,田建国,王立军,高景春

河北地震信息网络WEB站点的设计与实现(4)田建国,王立军,李永庆,翟彦忠

测震数据网络应用软件(5)高景春,王立军,张从珍,李雪英

分布式地震数据库首都圈试验系统中的前兆数据库设计(6)蒋春花,李永庆,冯录刚,赵仲,周克昌,杨选辉,程烨

华东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概率预测陈宇卫,凌学书

短临地震前兆空间非均匀性的定量研究鲁跃,王晓青,王科英

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前巢湖地下水位前兆异常方素贞,朱方保,何平,张朝明

对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张云峰,申文庄

新疆地区大震速报和地震目录的回顾与探讨杨成荣

数据复分复接技术在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应用赵建和,戈宁,徐燕,袁红中

利用ASP技术开发上海市地震局内部WEB数据库王小平,陈中华

地磁Z基线值的变化与温度湿度关系的探讨叶富华,梁秀兰

DVD盘库与地震数据的存储黄志斌,庄灿涛

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阴朝民

地磁场对1999年9月空间天气大事件的响应王文

ZD8T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稳定性检测仪赵家骝,李艳东,张世中,席继楼,王兰炜

长春合隆地震台地电观测供电对地磁观测干扰影响的研究岳庆祥,高启亮,于洪池,张晓强,朱大庆,吴江星

1999年四川绵竹清平5.0级地震序列构造活动特征赵珠,汪碧澜,龙思胜,陈银

1999年台湾7.6级大震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分析预测门可佩

爆破短周期面波的分析山长仑,张玲,李永红,张坤

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地区大地电测深初探崔业林,崔东源

长江三峡地区地震与爆破记录波形的识别吴娟,雷强

数字记录和模拟记录地震的对比分析林胜法

IMO兰州台及中国地磁台站数字化建设辛长江,许健生,刘旭,李秋红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现状和进展周公威,刘希玲,张德存,郑重

三分量磁变仪自动标定器研制李铁,刘旭东

宁蒗-盐源地震前的西昌地磁短临异常特征牟雅元,丁大惠,管勇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的原因及排除方法陆永义,李伟,胡诚,王跃,王国荣,汪继林,陆立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会议纪要雷强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万永革,周公威,吴忠良,黄静

通海地磁台(L=1.03)Pc3地磁脉动的出现率韩德胜,高玉芬,张福,P.J.Chi

工程微差爆破的监测与分析叶振民,蔡欣欣,黄应求

辽宁台网记录爆破、矿震与地震的识别张萍,高艳玲,肖健,肖立萍

平原新生代沉积层对天津地方震定位影响及改善途径的研究李文栋,赵根模,郭瑞芝,田山,栗连弟,马淑芹

SEED格式地震数据的快速转换软件王秀娟,和跃时,武利华

江苏省数字化前兆观测台网气象资料分析章熙海,尹东屏,孙伟,郑江蓉

温州台近震记录特征及分析处理林胜法

西安地震台使用数字地震仪与模拟地震仪进行地震参数测定的结果对比刘超,王振武

四川甘孜州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评估詹明,李良,刘仕锦

孕震凹形模式(摘要)蒋光亮,金志林

天祝电磁波前兆异常信息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燕明芝,杨立明,白亚平

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张继红,张京华,刘敏,张昆

地磁资料通化处理软件的应用研究赵保宗,孙柏成

光记录延时增光报警器王希康

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短期地震预测的回顾地震预报推进组

地球物理研究所15年来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基础研究地震预报推进组

附录:地震预测研究专辑目录(1986~2001)地震预报推进组

地震预报研究向何处去?——十五年的思考地震预报推进组

3种综合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中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刘东旺,沈小七,黄显良

陕西地区环境剪应力的分布特征王卫东

吉林省中部地区中等地震前广义分维Ds、Dt值及地震活动指数YH值的变化吴江星,吕政,于洪迟,乔兵,于岫嵋

强震速报震级的比较研究苏国君

地球主磁场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康国发,吴小平,胡家富

大连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变化与岫岩5.4级地震侯永骏,于政轩,王治业,李勇

利辛MS4.1地震前的流磁异常及变化刘义高,胡莲芝

磁通门磁变仪定向状态函数的稳定性分析朱兆才

黑龙江省地震信息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层次策略周浩,张凤鸣

卫星预测地震研究进展综述刘志远,陈英方

城市的防震减灾系统吕春来,陈英方

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分析方法陈建军,许玉红,武银,刘鸿斌,陈兰新

南陵2.9级地震前的电磁波异常信号赵志球

时号·光源灯控器的精简设计史富银,张秀莲

DJ-1型地震记录仪浮充电源田树德,李卫国,罗英杰,郝淑琴,吴进军,步克功

台站测震观测资料质量管理系统张海莹,于沈波,吴野

磁通门仪记录室改造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杜斌,梁秀兰,廖维生,邓建平

国家防震减灾中心地震速报应急触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小平,帅向华,黄志斌,杨亚莉

反馈网络对地震计性能的影响崔庆谷,朱小毅,薛兵

用于地震调查的航空红外遥感实时传输系统研究乔成斌,李茂堂,张瑞青

安徽及邻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研究刘东旺,黄显良

庐江台人工测氡与数字化自动测氡对比分析研究王雪莹,陶月潮,张朝明,朱方保

格尔木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青新交界8.1级地震马玉虎,马文静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4次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王桂友,浦卫兵,陈洋,陆学兵

临汾台地磁转换函数变化与邻区地震的关系闫计明,张美仙

兰州台阵勘址测点的功率谱估计与分析郝春月,郑重,周公威

磁通门磁力仪自动补偿的实现李江,周勋

利用GIS进行山西地区的震害快速预测王继,徐扬,李自红,张大卫,张丽,薄建杰

用VB访问SQLServer赵辉,包淑娴

企业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示范研究李毅军,潘丹,谢庆胜

震源时间函数与震源破裂过程许力生,陈运泰

非线性反演方法的新进展贺传松,王椿镛

地震序列提取的时空耦合距离方法研究韩志军,周成虎,裴韬,汪闽,秦承志,蔡强

昆仑山8.1级地震前地磁比值Rq的变化研究王亶文

兰州台地磁Z日变化"低点位移"与地震关系的分析研究燕明芝,张元生,王玉华

上海数字强震观测网徐永林,周生良,熊里军,火恩杰,张奕麟,王炜

青岛市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潘元生

延庆数字地震台阵及其观测新技术王培德,赵华,李春来,秦立新,许向彤,朱石军

江苏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梅卫萍,张秀霞,庄明龙,张晓勇,宋德伟,冯志生

扩频微波通信在地震遥测传输中的应用邱瑛,周华根

EDCP——爆破与近震快速识别系统陈飞,胡光武,殷翔,肖洪财

NCDSN台站地震分析系统的网络组建朱战斌,田鑫,隗永刚

SHZ18-12型高频自动浮充电源的研制张宇翔

地下流体合成信息熵与地震关系的探讨陈绍光,陈其锋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5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快眼应急空间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国的商用应急空间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可覆盖全国各省市。该中心投入运营后,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紧急呼叫响应服务,还可以提供最短1小时的应急无人机遥感服务。应急空间信息服务中心带动的整个服务链涉及到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可视化遥感影像库,以及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无人机遥感技术非常适合无人区和高危区空间信息采集任务,这对许多突发事件的处理尤其是灾害监测、灾后救助有很大的帮助。无人机能够快速灵活地获取精度达0.1~0.4m的高分辨率影像,并实现数据的实时获取与传输,在汶川大地震中,就是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快速获取了道路运输网络的图像,为人员搜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促成民政部减灾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推进此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沿河流、道路、管道的飞行中,无人机有其独特优势,比大飞机灵活,往往大飞机必须飞行一个覆盖河流的矩形区域才能获得全部影像,而无人机则能随弯曲路线便捷调整航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赵忠明介绍。除此之外,它还具备隐蔽性好、造价低、事故率低、耐低温恶劣环境等优点。

服务中心并非民政部减灾中心专用,地方政府和企业同样可以享受其应急响应服务,其目标行业包括国土、测绘、林业,甚至媒体(重要赛事的拍摄)等。由于应急响应服务在响应时间、软硬件设备及专业人员储备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且需要长期储备资源,基于这种特殊性,用户在享受中心应急响应服务之前,需要缴纳相应的年费,成为快眼应急空间信息服务中心的会员。据了解,其会员等级分为红色、橙色和蓝色,对于红色会员,1~6小时之内可以提供服务;蓝色会员则在12~48小时之内能得到服务,最低会费为每年15万元。

Quickeye无人机遥感影像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下属企业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遥万维)自主开发的产品,依托这样的产品,国遥万维负责服务中心的运营和管理。问及其商业化运营模式时,国遥万维相关人员介绍说,这种模式有效分担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投入负担,在灾害密集点设立分站,加快了响应速度,且能满足一些非灾难型事件的企业应用。在我国,目前无人机遥感应用于防灾救灾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引起各部门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无人机遥感应用较少,常常错过了灾情监测的最佳阶段。服务中心的成立,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以商业化运作模式为基础,也许会带动相应的无人机遥感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6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技术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

根据地形、地质和物性等条件,合理选择勘探手段,统筹布置各项工程,严格工程施工顺序,综合研究各种地质信息,提交高质量地质报告,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通过采用遥感扫描面、物探扫线、钻探及测井扫点的工作部署,在具体勘探区,采用重磁资料确定煤系分布范围和基底深度、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控制断层、褶皱和其他异常体的发育;用钻探结合测井方法验证地震勘探结果,并重点控制煤层的变化。通过地震、钻探和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成果[1]。在构造上,能够控制落差10~15m的小断层和落差5~10m的小断点、主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能控制在1%~2%以内。在煤层上,能够控制煤层的发育特征,并可利用地震波组的波形、多元参数特征和变化趋势,解释典型煤层的厚度和宏观结构类型。在经济上,大幅度节约了钻探工作量,钻孔数减少50%~80%,缩短了勘探周期,勘探成本降低30%~50%,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2煤田钻探新技术

传统的岩芯钻探仍将是煤炭资源勘探的最直观手段,只不过随着综合勘探方法的采用,钻探工作量相对减少。伴随着新技术革命,钻探将会在自动化程度、操作的灵活性和机械效率等方面有大的进展和提高。

一是全面推广绳索取芯技术。绳索取芯技术就是在不提出钻杆的情况下,采用内套管的结构,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技术在煤田地质系统推广已有数年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推广普及,并逐步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该项技术。

二是推广钻进参数探测技术。在钻探施工时,有许多钻进特征是依靠工人的感觉和经验获得的,钻工是依靠对钻进状态的判断采取措施来调整操作。这种方式人为主观性大、不易掌握,难以形成标准化操作。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合作,钻进参数探测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应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到下列钻进参数:钻杆旋转速度、钻进进尺速度、钻杆扭矩、钻进压力、进水量、返水量、泵压、孔深、泥浆粘度、密度和pH值等。钻工依据这此参数,可及时、准确地调整操作。这可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钻进质量和工作效率。

3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就是一整套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并经数字处理而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它包括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四小(小药量、小道距、小采样间隔和小组合基距)、两高(高频检波器、高频低截滤波)、合适的井深及准确点位(炮点、检波点);在数据处理上强调噪声衰减、子波长度压缩及精确的叠加和偏移,最终获得高信噪比、宽带的高频信号,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和异常清晰的显出。

从1985年开始至今,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综合勘探和地震补充勘探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地震补充勘探,查明规模较小的断层、褶皱及其他异常体,以使得设计部门能够及时优化、修改设计,包括:

1)改变开拓方案,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

2)修改采区设计,如工作内位置、走向及长度;

3)修改主要巷道位置,调整矿井边界等。

这此成果保证了高产高效矿井的高速高质量建成,避免了因地质资料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目前,该项技术已得到广泛承认,并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业主,包括亏损煤矿和地方煤矿业主的承认和采用,一场全国性的地震补充勘探和采区地震已经兴起[2]。

近年来,随着用尸要求的逐渐提高和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处理,这才使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提出和飞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大大提高。由于那些条件较好、启用三维方法较早的矿区大受益处,从而使其他一些煤矿或待开发井田的业主开始要求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由二维转向三维的大趋势已不容置疑。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推广中,目前正在进一步通过增大主频波来提高分辨率以探测更小的断层,完善山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总结黄土垣区勘探方法和地震勘探成果解释等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拓宽二维勘探技术,以期更好的为煤炭生产用户服务。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等因素,近几年已经通过推广体积解释技术、深度域代替时间域、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约束反演的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纵横波联合勘探的推进、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4煤炭遥感技术

煤炭遥感技术是一项将空间遥感应用于探测与煤田地质和煤炭工业有关方面的高新技术,具有实时、准实时、快速、客观、整体性强的特征。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炭遥感利一学体系,在煤田自燃环境监测、煤矿区环境监测、煤矿区水资源调查、煤炭资源调查、中小比例尺填图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功,并逐渐同物探、钻探一样,成为煤炭资源勘探的一种手段。目前,煤炭遥感正在继续沿着和GT8及GP8有机结合的方向,在计算机支持下,建成准实时性、半自动化、半智能化的中国煤田地质和煤炭资源调查信息系统,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中国煤矿区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煤矿区水资源调查信息系统,煤炭生产控制与土地复垦监测信息系统,并行成网络化、可视化和社会化的信息产品,为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强孟东、王怀洪,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与经济效益[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甄氏方、张月敏,地震数据特征分析技术及其从用[J].物探装备,2005(01)

[3]阚绪岩,淮北煤田地质与勘探技术浅析[J]科技资讯,2010(04).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95-01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基本工作。现代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核心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虚拟现实)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因此,现代测绘技术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

1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是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安排此项工作。但在详细勘察阶段为了对某些专门的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也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对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两种。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场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资料。在测绘地区如果从未进行过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或水文地质测绘,那就必须进行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研究,如第四纪地质、地貌、斜坡变形破坏等;研究它们的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规律等。所以专门性测绘是为编制专用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析图提供资料的。无论何种工程地质测绘,都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服务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2地质测绘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

2.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Dtioning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

2.2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其发展的特点如下:

a).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

b).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c).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问分辨率高。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

3工程地质测绘的应用

3.1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的发生受地质构造控制,因而,研究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建立活动构造与地震响应关系、划分不同地震构造类型是地震构造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震前、震后,不同时效的卫星影像信息,结合地震构造,尤其是活动构造研究,地震地质工作者寻求卫星影像动态变化与孕震过程的关系,对地震预报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宏观、快速、动态的信息源,可为地震预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

3.2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在水文地质勘查的各个阶段,充分运用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其它遥感手段,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掌握该地区地下水形成、贮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利用和排除措施的制订,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3.2.1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貌、水体和含水岩体,具有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能够迅速地总结出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

3.2.2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用遥感地质方法寻找地下水及估算地下水资源,由于遥感图像解译得到的含水层和含水构造的边界相当准确,所以用遥感技术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2.3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就可以有效地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质构造,能够做到合理布置矿井,进行有计划开采。这对于有效地减少矿井透水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3.2.4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查。在我国三峡水利枢纽、二滩水电站、飞来峡水利枢纽等许多大型工程都应用了遥感技术,并取得重要成果。

4地质测绘技术的发展

4.1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

控制测量是地质测绘的基础,地质矿区布设平面控制的方法,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控制下进行三、四等三角点的加密,另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点下不能加密情况下布设独立的三、四等三角或五秒小三角锁网作为矿区基本“平面控制.独立的三角锁网必须测定锁网的起算边长。对于内部范围不大的测区来说,采用光电测距仪、全站仪进行三角锁、导线的测量,生产效率比丈量基线也提高几十倍。所以对于小范围测区来讲,光电测距(半站仪、全站仪)除测定起算边外,还应用于测边网、测距导线代替常规的测角网。大地控制测量成果的平差计算,以往用对数表人工计算,进度慢、差错多,现在也普遍引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象GPS后处理软件、控制精灵等等,又提高效率也减少误差出现的几率,所以在

4.2全野外数字化的测量技术

新型的全野外数字化的测量技术的优势是传统的大平板仪不能达到的,单单就工作量来说,全新的数字化测量技术是大平板仪的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两者的工作效率没有可比性。以前在控制地形测量的加密图根的问题上,是在测绘区的基本控制点之下,架设测角图根线形锁和测角的交汇点,这种手段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而且测绘出的精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先进的测量技术可以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测绘的精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大大的减少,测绘工作的效率因此得到提高。

5结束语

在工程地质测绘中,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逐步扩大应用,我们应当不断的完善地质测绘技术,以及提高测绘技术的科技水平,促使地质测绘技术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新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地质勘测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几乎在任何的工程项目中都需要事先进行地质勘测,当然水利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方法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给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1.1.山地勘探。

山地勘探是工程勘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是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剥土,主要采用揭示地表浅层地质情况的勘探手段,比如开挖探坑、探井、探槽、平硐等,然后我们便可以直接进行试验,通过取样来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由于使用的工具和技术要求相对简单,故在进行地表浅层地质勘察时运用较多,正因如此,山地勘探的缺点是勘探深度有限。

1.2.钻探。

多年来,钻探在工程勘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勘察周期、保证勘察成果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处于不断开发与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中。

20世纪70年代的金刚石钻进技术在我国工程勘探中的应用,钻探效率成倍增长,岩心采取率普遍达到90%以上。这彻底改变了钢粒钻进和硬质合金钻进的技术落后状况。因此,金刚石钻头基本取代了钢粒或硬质合金钻头。砂卵石层、软弱夹层、破碎带等特殊层位的钻进取样技术的发展。砂卵石钻进和取样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钻探的一大技术难题,在“六五”科技攻关中,加强对深厚砂卵石层钻进和取样技术的研究,近年来,研究成功的SM植物胶和MY-1A植物胶冲洗液金刚石钻进砂卵石层取样新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砂卵石层中钻进和取样的难题,推广较好,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通过用绳索将装有岩芯的内管直接从专用钻杆内提到地面采取岩芯,是一种先进的钻探工艺。实践证明,该工艺大大减少了取芯过程中来回提钻的工作量,较好地解决了在软弱层等特殊地层钻进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如塌孔、取芯质量低等难题。其它一些钻进工艺的发展。如软弱夹层的钻进技术、套钻技术、大口径钻探技术等,这些技术经多年应用而取得的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并逐步已纳入有关的现行规范中。

1.3.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简称物探,它是应用观测仪器测量被勘探区的地球物理场,通过对测量场数据的处理和地质解释来推断和发现地下可能存在的局部地质体、地质构造的位置、埋深、大小及其属性的科学。工程物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

(1)重、磁位场勘探。相对于地震勘探而言,重、磁位场勘探是最古老的一种物探,其精度和可靠度较差。目前,一些高精度的重力仪、磁力仪的研制和应用,重、磁位场勘探的精度也随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神经网络技术和磁性矢量层析成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重、磁位场勘探在上个世纪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应用。微伽级重力仪将微重力测量用来勘探洞室和边坡地质体的变动形态并监测其稳定性。

(2)地震勘探。目前,地震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展较快。例如:利用弹性波纵波对三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岩体质量做定性评价,取得了显著的工程和经济效益;由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开发研制的负视速度法和水平地震剖面法、由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开发的TSP长距离超前预报法、由美国NSA工程公司开发研制的真正反射层析成像(TRT)超前预报技术等,较好地解决了利用反射波地震勘探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难题。近年来,地震CT可利用钻孔、隧道、边坡、山体等多种观测条件进行二维、三维地质成像,促进了地质勘测由定性向定量化的方向发展。

(3)岩体弹性波测试技术。目前该项技术除一般的地震勘探测试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测试:声波测井技术、坝基岩体质量快速检测系统、瞬态面波探测技术。

(4)电磁勘探。主要包括人工场源的连续的电磁波勘探(EM法)和天然场源的电磁测探(MT法)。例如: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人工与天然两种场源、多场源、二维和三维电阻率成像等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用来推测深埋长隧洞围岩介质的结构特征、隐伏断层、破碎带及异常区等可能影响工程的各种因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电法勘探。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等多种方法。又可分为稳定电流场理论、交变流法理论两大分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密度电法勘探,引进了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办法,可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其测量结果可实时处理并显示地电断面或剖面图,从传统的一维勘探发展到二维勘探,此方法属于电阻率法的范畴,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多。目前发展趋势是单源与单点测量,向多源、多点、多线测量发展,从而发展了三维观测技术。

2地质勘测新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会遇到和一般工程建设不同的问题,以此也就要求引用更为先进的地质勘探新方法来弥补其中的不足。本文分别介绍了3S技术中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4种新方法,并简单分析了它们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例如,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1.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GPS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的应用越来月广泛,它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在高程控制方面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区域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通过GPS确定观测点位的三维坐标。和普通测量手段不同,具有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可全天候观测等优点,它不要求观测站之间通视,并且可将其采集和储存的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与处理。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9

关键词:煤炭工业;地质勘探;勘探技术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marketeconomy,thecoaltobecompetitivetoafootholdinthemarket,economic,safe,efficientcoalmininghasbecomethekeytothedevelopmentofcoalindustry.Therefore,weneedtocontinuetocarryoutcoalgeologicalexplorationwork,andcoalexplorationtechnologytotherapiddevelopmentinordertomeetproductionrequirements.Makeabriefanalysisoncoalgeologicalexplorationtechniques.

Keywords:coalindustry;GeologicalSurvey;explora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煤炭需求量将逐步增长,煤炭出口量将大幅攀升,需要优质环保型资源,需要进行煤炭资源经济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管理,需要开展煤矿区生态环境和环境地质评价,需要高集成度、高有序度数字化的资源信息。煤田地质勘探就是在开发煤炭资源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了解煤层埋藏的具体情况,为开采设计、矿井建设和生产提供地质依据。在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揭露煤系,认识煤岩体赋存状态及沉积环境变化规律,完成不同勘探阶段的目的任务和满足工作精度要求,需要各种技术手段和一定的施工方法。随着以数字化和电子化为特色的新技术革命开展,中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越。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

根据地形、地质和物性等条件,合理选择勘探手段,统筹布置各项工程,严格工程施工顺序,综合研究各种地质信息,提交高质量地质报告,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通过采用遥感扫面、物探扫线、钻探及测井扫点的工作部署,在具体勘探区,采用重磁资料确定煤系分布范围和基底深度、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控制断层、褶皱和其他异常体的发育;用钻探结合测井方法验证地震勘探结果,并重点控制煤层的变化。通过地震、钻探和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成果。在构造上,能够控制落差10-15m的小断层和落差5-10m的小断点、主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能控制在1%-2%以内。在煤层上,能够控制煤层的发育特征,并可利用地震波组的波形、多元参数特征和变化趋势,解释典型煤层的厚度和宏观结构类型。在经济上,大幅度节约了钻探工作量,钻孔数减少50%-80%,缩短了勘探周期,勘探成本降低30%-50%,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2煤田钻探新技术

传统的岩芯钻探仍将是煤炭资源勘探的最直观手段,只不过随着综合勘探方法的采用,钻探工作量相对减少。伴随着新技术革命,钻探将会在自动化程度、操作的灵活性和机械效率等方面有大的进展和提高。

一是全面推广绳索取芯技术。绳索取芯技术就是在不提出钻杆的情况下,采用内套管的结构,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技术在煤田地质系统推广已有数年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推广普及,并逐步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该项技术。

二是推广钻进参数探测技术。在钻探施工时,有许多钻进特征是依靠工人的感觉和经验获得的,钻工是依靠对钻进状态的判断采取措施来调整操作。这种方式人为主观性大、不易掌握,难以形成标准化操作。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合作,钻进参数探测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应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到下列钻进参数:钻杆旋转速度、钻进进尺速度、钻杆扭矩、钻进压力、进水量、返水量、泵压、孔深、泥浆粘度、密度和pH值等。钻工依据这些参数,可及时、准确地调整操作。这可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钻进质量和工作效率。

3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就是一整套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并经数字处理而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它包括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四小(小药量、小道距、小采样间隔和小组合基距)、两高(高频检波器、高频低截滤波)、合适的井深及准确点位(炮点、检波点);在数据处理上强调噪声衰减、子波长度压缩及精确的叠加和偏移,最终获得高信噪比、宽带的高频信号,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和异常清晰的显出。从1985年开始至今,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综合勘探和地震补充勘探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地震补充勘探,查明规模较小的断层、褶皱及其他异常体,以使得设计部门能够及时优化、修改设计,包括:改变开拓方案,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修改采区设计,如工作面位置、走向及长度;修改主要巷道位置,调整矿井边界等。

这些成果保证了高产高效矿井的高速高质量建成,避免了因地质资料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目前,该项技术已得到广泛承认,并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业主,包括亏损煤矿和地方煤矿业主的承认和采用,一场全国性的地震补充勘探和采区地震已经兴起。近年来,随着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和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处理,这才使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提出和飞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大大提高。由于那些条件较好、启用三维方法较早的矿区大受益处,从而使其他一些煤矿或待开发井田的业主开始要求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由二维转向三维的大趋势已不容置疑。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推广中,目前正在进一步通过增大主频波来提高分辨率以探测更小的断层,完善山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总结勘探方法和地震勘探成果解释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拓宽二维勘探技术,以期更好的为煤炭生产用户服务。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等因素,近几年已经通过推广体积解释技术、深度域代替时间域、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约束反演的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纵横波联合勘探的推进、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4重磁电及地质雷达勘查技术与测井勘查技术

重磁电及地质雷达勘查技术:采用瞬变电磁法勘探、高精度磁法勘探、高精度重力勘探、直流电法勘探(含高密度电法勘探)、地质雷达探测、频率域电磁法勘探等方法进行勘探。广泛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石油地质勘探和地下水勘探等资源勘探领域。进行断裂、褶曲、沉积盆地和陷落柱等地质构造的探测;圈定岩溶发育带、地下河、含水裂隙带等隐伏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矿山采空区和空洞等异常体的工程勘查。

测井勘查技术:采用电、声、核系列物理参数测井,水文测井及煤层气测井等技术。可精确为煤层定厚、定深;非煤系地层定厚、定深。常应用于煤岩层定性、定深、定厚;煤岩层力学性质分析,煤层炭灰水分析,煤层沙泥、水分析等。

5煤炭遥感技术

煤炭遥感技术是一项将空间遥感应用于探测与煤田地质和煤炭工业有关方面的高新技术,具有实时、准实时、快速、客观、整体性强的特征。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炭遥感科学体系,在煤田自燃环境监测、煤矿区环境监测、煤矿区水资源调查、煤炭资源调查、中小比例尺填图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功,并逐渐同物探、钻探一样,成为煤炭资源勘探的一种手段。

遥感是通过空间传感器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散射外来电磁波或者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而获得目标物理参数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彻底改变了地球科学中传统的点测量状况,从像元到像元获取地物信息,进而发展为三维立体测量,这一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对地质找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遥感找煤是以煤炭遥感理论为基础,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遥感手段对找煤标志、控煤因素及煤田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中提取煤矿床赋存信息的过程。

目前,煤炭遥感正在继续沿着和GIS及GPS有机结合的方向,在计算机支持下,建成准实时性、半自动化、半智能化的中国煤田地质和煤炭资源调查信息系统,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中国煤矿区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煤矿区水资源调查信息系统,煤炭生产控制与土地复垦监测信息系统,并形成网络化、可视化和社会化的信息产品,为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1篇10

【关键词】卫星遥感影像;影像处理;石油物探测量;测量草图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并可以从地面操控遥感卫星拍摄最新的影像图,现势性强,能够在施工前几个月甚至几星期获得。这些特点启发我们考虑使用卫星遥感影像取代传统地形图,在施工前购买各个工区范围内的遥感影像资料,经过技术处理后应用于地震生产。

一、遥感及遥感影像

1遥感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2遥感影像及其精度

遥感影像主要是指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它可以较为真实地展现地球表面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信息。这比传统的地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影像地图已经成为重要的地图种类之一。

遥感影像上具有丰富的信息,多光谱数据的波谱分辨率越来越高,可以获取红边波段、黄边波段等。高光谱传感器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环境小卫星也搭载了高光谱传感器。从遥感影像上可以获取包括植被信息、土壤墒情、水质参数、地表温度、海水温度等丰富的信息。这些地球资源信息能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是用来描述在显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量(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面积。像元相当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点,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当分辨率为1k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1km×1km的面积;当分辨率为1m时,图像上的一个像元相当于地面1m×1m的面积。随着高空间分辨力新型传感器的应用,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经从1km、500m、250m、80m、30m、20m、10m、5m发展到1m以内。

3GoogleEarth中的遥感影像

3.1GoogleEarth

GoogleEarth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投资300多亿美元于2005年6月推出的以网络为平台的地图服务系统。GoogleEARTH的卫星影像,并非单一数据来源,而是卫星影像与航拍的数据整合。其卫星影像部分来自于美国DigitalGlobe公司的QuickBird(快鸟)商业卫星与EarthSat公司,航拍部分的来源有BlueSky公司、Sanborn公司、美国DigitalGlobe公司的QuickBird(快鸟)、美国IKONOS及法国SPOT5。

GoogleEarth提供的遥感影像有如下特点:(1)解析度高,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上的斑马线;(2)遥感影像图片完整,可实现全球任何区域的无缝拼接;(3)使用方便,操作简单;(4)可免费使用。

3.2利用TBC将物理点展在GoogleEarth中TBC,即TrimbleBusinessCenter,是美国Trimble(天宝)公司的新一代后处理软件。TBC不仅能够处理GNSS(包含GPS和GLONASS)数据,还可以处理全站仪、水准仪、3D扫描仪数据。

TBC软件支持导出叠加到GoogleEarth里的图像,可以实现将TBC软件里的测量数据直接导入GoogleEarth展现。

二、遥感影像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

1遥感影像预处理

为保证所使用的遥感影像的精度,首先要对获得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预处理最重要的一步是几何精校正。由于许多现有地形图的比例达不到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要求,所以采用实地进行GPS定位的方法来帮助校正。在图上均匀布设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然后组织经验丰富的内外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测量,保证控制点的精确度,最后由内业人员完成遥感影像的校正工作,从而确保遥感影像的精度。

2遥感影像的应用

2.1辅助工区踏勘

以往对物探新工区的了解只是通过地形图上描绘的地形、地貌进行简单地实地踏勘,由于受工区范围、地形与地物交通等条件的影响,不能做到完全、详细地了解。现在采用遥感影像后,地形、地物的现势性增强了,对新工区的踏勘可以根据卫星遥感照片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

2.2辅助测量草图的绘制

利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遥感影像作为底图,在AutoCAD制图软件中进行电子草图的绘制,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的河流、湖泊、居民房、公路、油井等特殊地物的轮廓精确的绘制出来,然后通过外业测量人员记录的原始草图加以补充(管线、高压线的位置)和修正,这样可以为测量草图的绘制工作节约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草图绘制的效率和准确度。

2.3辅助物理点点位偏移设计

高精度遥感影像能够精确地表示出各种地物的位置信息,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殊地物的位置来设计激发点的点位偏移。在施工之前,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对激发点进行室内设计,然后交给外业测量人员进行实地放样,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激发点的一次测量成功率。

2.4指导物探测量施工

在物探测量工作中,利用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可以知道工区内外较大范围的地形、地貌情况,为项目运作、指挥提供精确的信息和帮助。利用AutoCAD、TGO等软件,把整个工区的测线或物理点匹配到遥感影像上,进行测线附近的遥感影像的判读,分析出测线所经过的地形、地物、障碍物的大小和分布特点,便于精心组织生产和后勤转运。

在高精度遥感影像的辅助以及原始测量草图的帮助下,工区内道路信息越来越精确详细,由此绘制出工区内道路分布图,对照此图安排每日工作任务,既能减少每天出工时车辆在找路上花去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工区内的道路分布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如每天提前安排好车辆接送测量员的路段,尽量保证各个测量小组的上下车的地点相距不会太远,从而减少车辆在接送人时花费的时间。

三、应用效果小节

1遥感影像应用于物探施工中能够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地形、地貌、道路信息。

2高精度的遥感影像辅助测量草图成图,不但可以使测量草图更加精确,还大大缩短了测量草图的出图时间。

3遥感影像的应用使点位偏移更加合理,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一次测量成功率。

4利用遥感影像绘制工区交通图,节省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探测量工作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步伐势必会越来越快。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今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相信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将会给物探测量带来更大的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家柄.遥感原理与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11

一、无人机遥感系统

1、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

无人机遥感系统是由地面部分、空中部分以及数据处理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是前两部分,地面部分是由航迹规划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以及显示系统,空中部分则包含空中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压缩系统以及无人机平台。

航迹规划系统主要是对空中飞行器进行航线的规划,规划航线的依据主要是根据飞行要求、飞行器的性能和飞行作业区的特点进行规划,规划后的航线传递至地面控制系统和空中控制系统中,用于控制飞行的航线轨迹,传感器系统是无人机的主要获取遥感影像的设备,它的种类多样,主要包括CCD数码相机、磁测仪以及合成孔径雷达等,其中CCD数码相机由于感光度和色彩深度好,而且它的载片量大,所以在地震灾区采用的是CCD数码相机,遥感器在获取遥感影像后通过飞行平台和地面控制系统则对影像进行传输和处理。数据压缩和解压缩系统目的是为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后处理部分是对影像数据进行加工,并提取有效信息。集合各个部分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灾情监测的需要。

2、系统的技术优势

①机动快速、升空准备时间短、飞行速度快可迅速到达监测区域,高精度遥感设备操作简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遥感监测结果。

②无人机自动化程度高,可按照预定的飞行航线自主飞行和拍摄,即使飞出人的视线范围内也可自行按照预定航线飞行,并且航线控制精度高,飞行姿态平稳。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

③智能化程度高,有故障自动检测及修复,而且易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便可自行操作。

④无人机上的摄像设备,具备面积覆盖大的技术能力,并且获取图像的分别率很高,可以达到分米级。

⑤运营成本较低,系统的存放以及维护简便。

二、无人机遥感系统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1、工作流程

①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里立刻确定灾区的位置,并进行收集灾区的资料,为无人机飞行的飞行条件进行分析,如对气象资料中的风力、雨雪天气对确保飞行的安全是重要的信息,无人机可在小雪天气以及8级风速这种恶劣天气秀飞行。

②在灾区的地理位置确定后对重灾区进行航线规划,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的飞行高度、航迹进行规划,并在地面建立信号传输架,通常无人机飞行的高度在50米到4000米之间,速度在70公里/小时到160公里/小时范围内,续航的能力在3消失内。

③航线规划好后把航线信息输入控制台,便可对无人机发出飞行指令,无人机在接到指令后,可通过短距离跑的滑行、人工投射方式起飞,无人机则可按照预定航线进行飞行。

④当无人机超出了人的视线范围内之后,无人机通过地面控制系统可视线自动化飞行,以及完成灾区的拍摄,拍摄到得遥感影像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平台及地面控制站间进行传输,并通过显示装置实时显示。

⑤无人机在执行了拍摄任务后自动关闭遥感设施,按照预定航线返行并根据地面控制人员的指令自行降落。

⑥在得到数据之后,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实时处理和综合分析。

2、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因此得到灾区的第一手资料成为灾后处理事件的第一要务,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在人员到达灾区之前得到灾区的影像图,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很重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提高灾情的监测能力

②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灾情数据

③监督了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

④提升了预警监测水平

⑤健全了对地观测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中第一时间获取影像信息数据,并对灾区的救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四川雅安庐山县地质灾害中无人机得灾害救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家减灾中心在震后30分钟以内启动了重大自然灾害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迅速的组织了无人机遥感灾害监测工作组,北京、西安以及四川分别派出了无人机队伍进行灾后的遥感测绘工作,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使国家及时的做出了正确的方案。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范文篇12

地震勘探仪升级换代的启示

1)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是地震勘探仪升级换代的直接推动力。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世界能源消耗量猛增。在1950—1980年期间,世界能源消耗量从25亿t增长至100亿t标准煤;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世界能源消费量出现了再一次迅猛增长,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超过了200亿t标准煤;近10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世界能源消费量还在持续增长[16]。据英国BP公司2011年的能源统计:2010年非经合组织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比2000年高出了63%,未来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会增长40%。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满足了社会发展进步对能源的需求,从1926年在美国奥克拉荷马洲的沉积盆地上根据反射地震记录解释布置的钻孔第1次打出工业油流之日起,地震勘探技术就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在地下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勘探难度的加大,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从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和解释方法上不断发展,以满足提高勘探精度和作业效率的要求。2)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进步对地震仪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20世纪50年代,地震勘探方法中多次覆盖技术的萌芽和出现,促进了光点记录地震仪被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所取代;60年代,反褶积技术和速度滤波技术的提出,数字地震仪迅速替代了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而在70年代提出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地震仪的带道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应运而生;至90年代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仪器必须解决高频信号的瓶颈问题,全数字遥测地震仪开始出现;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概念的提出,成为万道地震仪面世的第一推手[17]。随着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以解决复杂地区的勘探问题及提高油藏采收率[18],今后地震勘探技术对地震仪器高精度、轻便性、灵活性等方面将提出了新的要求。3)电子技术的进步给地震仪升级带来了发展机遇。生产需求是地震勘探仪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则是地震勘探仪发展的内在动力。伴随着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MEMS、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技术发展,地震仪器一直朝着体积小、质量小、功耗低、功能强、高可靠性、便携性等方向发展。近年来,纳米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电子器件面临新的变革,纳电子器件的体积功耗比硅电子器件小几个数量级。2011年4月,美国匹兹堡大学制造出核心组件直径只有1.5nm的超小型单电子管,预示着高密度超大规模纳米集成电路和纳米计算机的诞生已经成为可能[19-20],预计未来的地震仪也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数字纳米地震仪时代。

我国地震仪器的发展方向

在新一轮的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来自更大深度、更加隐蔽、勘探难度更大的复杂地质目标的挑战,地震勘探将会更多地深入到复杂的山地、沙漠、戈壁、煤矿井下、无人区甚至深海等开展工作[21-22]。面对众多的、恶劣的勘探条件,对新型地震勘探仪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切也必将成为地震仪不断更新换代的内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预计国内地震仪会朝着以下2个方面发展。1)超万道国产化大型地震仪将逐渐得到推广应用。2011年12月,李庆忠院士指出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地震仪都是外国制造的[23]。国内生产的地震仪器大多为集中式的小型工程地震仪,仅适合于浅层地震反射法和折射法勘探,如重庆地质仪器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仪DZQ48/24/12、西安石油厂的工程地震仪GDZ24/48及骄鹏集团的SE2404PLUS综合工程探测仪等,其最大带道能力为48道[24]。“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型地震勘探仪研制列为重大专项的攻关项目,投资1.2亿元,已于2010年推出了ES109大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其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此结束了地震勘探仪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该仪器有待于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加以完善、尽快定型,以投入产品化、工业化的生产和应用。另外,2010年东方物探公司与ION公司合资成立了INOVA(英洛瓦)物探公司,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预计万道地震仪将逐步在石油天然气与煤炭资源的精细勘探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2)节点式多道遥测地震仪将成为赶超国外先进地震仪器的突破口。基于节点式的单站、单道、存储式/无线数据传输等特点设计的地震仪,今后将会更加广泛地用于天然地震监测、OBC地震、煤矿井下地震勘探、微震监测、时移地震等多个特殊领域中,该类仪器由于没有传统地震仪的主机、干线等而显得十分轻便,适于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使用,几乎能够适应任何复杂的观测系统要求,且具有极高的施工效率。以前,在大型地震仪器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的元器件品种繁多、系统复杂等原因,国内生产的地震仪通常存在整体稳定性欠佳等缺点;而基于节点式的地震仪器,从设计、施工理念上摆脱了传统束缚,采用基于MEMS的传感器、FPGA数字电路设计等,极大地降低了地震仪设计与制造的复杂性。

  • 下一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精选2篇)
    上一篇: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范例(12篇)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范文篇1极端高温天气的另类解释今年夏季,在我国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

      daniel 0 2024-02-03 14:00:12

    2. 水处理专业技术总结范例(3篇)

      水处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自我和谐量表本表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项5级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手册统计可计算分量..

      daniel 0 2024-02-03 13:28:12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范例(12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变电站概念建议绿色变电站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在新建或改建变电站及输电线路选线、杆塔建设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对资源..

      daniel 0 2024-02-03 12:56:12

    4.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例(3篇)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一、总体情况1、各校普遍重视本次考核工作,校级领导均到位接受考核,教师都能配合参加各种会议,并积极上网测评校长。2、各校普遍重视制度建设,各种制度注..

      daniel 0 2024-02-03 12:24:12

    5.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例(12篇)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1篇1通过使用更低的成本带来更好的医疗效果,大量节约燃料和能源,以及使用性能更好、寿命更长的硬件设施,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提高效率,就像工业革命和互..

      daniel 0 2024-02-03 11:52:12

    6. 积极分子培训心得范例(3篇)

      积极分子培训心得范文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心得体会通用2022  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经过党校培训,我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

      daniel 0 2024-02-03 11:20:12

    7. 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范例(3篇)

      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范文大家好,我是张振河,发展党员的时间又如期而至,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经满一年了,我希望这次能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恳请同学们支持、推选我加入中国共产..

      daniel 0 2024-02-03 10:48:12

    8.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例(3篇)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篇1一、产业兴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农村发展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收入低直接导致农民背井离乡,..

      daniel 0 2024-02-03 1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