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范例(3篇)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61-02
文化传承人,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它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要是指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的文化传承人培养,事实上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载体的培养。
一、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壮族自治区,居住了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12个世居民族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神话、史诗、歌谣、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技艺及礼仪、节庆和体育竞技活动等。笔者根据2006。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类别进行统计可知:广西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其中民间文学类4项,传统音乐类6项,传统舞蹈类5项,传统戏剧类6项,民俗类10项,曲艺类1项,传统技艺类3项,传统美术类1项,传统医药类l项。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西部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3项,在广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了近半的数量,说明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西民众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广西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之地。广西的这些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二、广西部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我国文化部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确定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其中,第一批226名,第二批551名(其中大多数传承人是民间音乐类的),第三批711名。这些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通过2008年5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保障。
笔者根据文化部公布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进行数据整理可知:广西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人,其中第一批1人、第二批10人、第三批5人,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很少,而且多数为音乐文化传承人。这些音乐文化传承人年事较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危险,传承工作面临危机。
三、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
目前,广西只有经文化部认定的部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生活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保障,而那些绝大多数未经认定的普通民众音乐传承人,仍缺乏政策与机制的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广西民众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年轻一代的普通民众迫于生活和经济的压力,已逐渐脱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音乐文化传承人断层断代,老一代传承人“人绝艺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在于传承人的保护,只有“人”这一活的载体保护好了,才能保证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渠道通畅,才能保证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性。无疑,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探索一条教育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有助于促进广西文化、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广西高等院校教育加强音乐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广西高等院校教育突出音乐教育的地域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谋求自身特色化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一)正规教育
所谓的正规教育,主要是指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引入高校,实施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实施高校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实质性意义。此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资源,大力培养音乐文化传承人。同时还可以使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承和覆盖面更宽、更广,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广西丰富、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该学院近年来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有意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培养音乐教师教育的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办学模式;构建了“继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教育传统,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和依托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资源,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构建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教材建设、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科研活动与艺术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广西艺术学院还设立了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于2008年在广西区内招生,2009年扩大招收高职、专科生、专升本学生。该专业的办学定位为:注重培养地域性特色艺术人才,为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积极探索,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多元化民族音乐传承人,营建广西传统民族音乐的教育与传承机制。以此推动教育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新型文化工作者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这样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积极探索者,广西艺术学院把保护和传承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积极实施高校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取得了实质的成效,为广西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非正规教育
在“非正规教育”传承机制方面,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依靠口传身授方式进行传承。它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民俗传承等传统方式得以实现。传统音乐传承人技艺的独特性及传承过程的连续性通过相应的文化空间表现出来,对传承人和文化空间实施整体保护才能实现传统音乐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然而现实生活中,音乐传承人及其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往往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干预和介入,使整体保护失去原真性。如:政府对传承人的保护伞行为及其干预性过强的各种措施,往往使得传承人容易迷失自我,民俗活动中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专家队伍对传承人的培训学习,容易对地方性特征突出的传统音乐加以主观的改造,使得传承人的自然传承过程受到干扰。此外,各种经济利益和功利化的驱使,也使得传承人的传承发展行为发生衍变。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十分重要。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继承传播的主体,在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上的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事实证明,作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物质文化财富,这些文化财富在高校能够被很好地整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和机会[1]。
二、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上的作用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进行的,以一种受世人遵循的形式存在着。与此同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形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创新。高校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最直接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方式,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承,具有创新传承性,能够培养更多的非物质化传承者[2]。
三、高校美术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一)记录、考察、研究是关键
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等的能力,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对于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也存在不同。要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需要具有艺术观察和鉴赏能力,深入民间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调查。此外,要记录考察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人为口传或者是文字记载的相关内容纳入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中,还需要记录并掌握其中的工艺绘画技巧,弄清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这对考察研究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校美术教育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独具优势,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创新的需要。
(二)强化继承和创新人才输出
美术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发扬的情况下,美术教育需要强化继承和创新人才输出。可以通过民间走访的形式,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美术课堂进行知识技能讲授,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美术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弄清美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营造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人才创造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创新和长存。值得注意的是,聘请的民间艺人要具有代表性,需要经过精细挑选,民间艺人要具备丰富的艺术创造经验和较高的水平,一般主要是以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讲述,即系部教师通过商讨或者是通过学生选择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普遍艺术文化修养较高,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一分力量[3]。
(三)为艺术创新注入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会使其逐渐失去生命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重要,然而,要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给其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过程中,可以让非物质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行各类艺术创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创新其表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焕发光彩,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总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不断碰撞的情况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更加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教育体制是各高校的重要责任。只有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文化遗产,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不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魏玮.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6):168-172.
[2]郑以墨,王阳.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225-227.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同于其他遗产的门类,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的不可再生、难以保存等特点。但相较其他以一定具体形式来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比如美术、民间艺术等,是实在具体的,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局限于演奏、演唱等表演行为中,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不可替代、独有的特点无法保存流传下去,它们非同一般的技巧与技法只有亲自传授才能掌握。作为培养专业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利于保护、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根据其自身特定制定,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一、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之音乐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必要性分析
肩负着在社会中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及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任务,高师音乐教育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地输送人才,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师音乐教育却一直没有找到自身真正的定位。一方面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来看,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大多数呈饱和状态,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造成困扰。不少学生迫不得已选择其他行业,以至于学生在学期间没有动力和目标,甚至荒废学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相似,通常是以传统的小规模授课为主,并以其他一些课程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使命,还和以培养演奏、演唱等专业表演人才为目的的音乐学院相混淆。并且高师院校在师资方面远不如专业音乐院校,生源的平均素质低,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时无法与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抗衡。
在保护和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时,把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一方面,从高师音乐院、系建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相关专业入手,着手创办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和实际教学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难。另一方面,利用高师院校分布广泛的优点,与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民间曲艺等联系起来,制定出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非遗”保护事业。不仅在基础音乐教育之外开辟了广泛的就业渠道,也提高了整个高师音乐院校的教学水平。
二、探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师音乐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培养模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实践等普遍问题。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经历多次改进,但由于整体教学定位不精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程安排上,以钢琴、声乐等为主的必修课是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主要课程,对其理论方面的研读比重较小。并且在理论课程方面重视西方专业的传统理论和历史,忽视中国在其专业领域的历史,至于地方民族的传统音乐理论更是没有一席之地。教学过程中,重视西方艺术,一些必修课均以西洋曲目为主,主要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中国的声乐及唱法均为辅。学习过程中教学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存在一定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以致用。
(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互补
以就业方向为指导,加强社会实践,从新生入学时开始加入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并做出及时改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并掌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社会上举行宣传活动,到人员密集的场所进行演出和讲解。建立完善的上岗实习体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历、学习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让实习不流于形式,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职业角色意识。
在专业技术课的授课上应增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比重,比如多布置中国乐曲,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一些地区的民族艺术。同时在声乐课上增加中国声乐课程,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提高,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的培养,以满足音乐教育师资素质方面的要求。
三、结语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目前缺乏符合自身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探索出与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相结合统一的高效教学模式,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体现出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阻碍了其未来繁荣发展的道路,因此,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应当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观,以学生为本、加强培养实践能力。重新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定位与精准分析,正确结合高师教育的特点发挥其作用并达到教学目标。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道路,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师音乐教育在地方音乐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所属学科:音乐学,学科代码:7601510,项目名称:云南省高师音乐类民族特色培养策略与出路的探索,项目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项目负责人:陈郁,项目编号:2013Y010。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通过音乐教育贯彻素质教育[J].成人教育,2011,(03).
-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范例(3篇)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范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职能作用[DOI]10.13939/ki.zgsc.2016.24.200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的“两会”上,中央新的五年计划,简称“十三五”规划。主..
-
循环农业论文范例(3篇)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一)倡导绿色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要将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纳入到农业发展中,就要从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要想进行..
-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例(12篇)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1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过程与方法:通..
-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例(12篇)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篇1【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
-
庭院景观设计方案范例(3篇)
庭院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篇1庭园设计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庭园大小,不在于造价高低,而是取决于这个庭园是否能和主人的心灵进行对话,能否让园中的树木花草让主人体验到一种比别人更多..
-
法医学范例(3篇)
法医学范文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
-
庭院景观设计的特点范例(3篇)
庭院景观设计的特点范文关键词: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概述1.1别墅庭院景观的分类及其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
-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例(12篇)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1项目概况浙大·创新科技园项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西北部,毗邻浙大紫荆港校区,项目用地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