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论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3-06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教学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西学东进的劲风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东方智慧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医西医化”的思潮几乎将中医淹没,眼下有必要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理清中西医的本质、特点、优势及缺陷,探讨中医发展方向。

1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与其特定的思维相联系”[2]。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

中医是整体-类比思维,西医是个体-分析思维。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的分析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细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仪器对原子、分子、基因等离子进行微观的分析。教学

中医是动态-功能思维,西医是实体-结构思维。“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3]。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肝”与“左”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西医认为,一切现象、表现都是某个实体的存在,对于病情的解释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体”(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阴性,阳性)并结合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1]。同时借助于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病变部位做精准的结构把握。

中医是直觉-体悟思维,西医是实证-量化思维。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通过直觉体悟获得的,脏象、经络学说体现了这一点,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医则运用现代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进行病变机理的实证,并测定定性、定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教学

中医的整体、辩证的思维虽是宏观、系统的,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已显得粗糙、笼统和模糊;其动态功能的思维使体系封闭成一体,难以证伪,正确性高,准确性低;其直觉思维不是严密、理性的公理系统,重体悟不重论证。西医重个体、分析的思维,忽视整体以及个体间相互关联,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体-结构思维是客观、科学的,却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显得呆板、机械;其实证-量化思维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结论往往有偏差。通过对照可知,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是大异其趣,各有利弊。这从理论上辨明:用西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法来评判、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凸显其思维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医传入以来,中医学出现了衰退迹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缺乏对中医精髓的继承、深挖;客观方面,西方科学思维渗透、销蚀的结果。这使得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医西医化[4]。当务之急,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1]。

教学

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现代中医思维。传统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辩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但也应看到中医不重量化、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辩证上带有较大的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医学发展的缓慢[2]。中医学应该在坚持其传统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微观性、分析性、逻辑性来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主导下,科学纳入分析还原思维,将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改造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5]。

教育方面,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思维的培养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4],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其次,调整中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再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除讲授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最后,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人应有相当的中医文化底蕴,如果中医人自身学养有了问题,比什么都可怕[1]。

临床方面,践行中医学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现今,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偏离中医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治疗的西医化[5],这从原点就掉进西医思维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险的。中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强硬拉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两张皮。我们倡导,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运用中医思维,积累经验,创新中医学理论。当然,中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维特点、学术价值主体,这样方可卓然自立,否则将异化它类。如近30年临床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升华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促进了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使病与诊在人体交叉关系上得到阐明,推动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方法干预的深入研究,拓宽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1]。同时,其“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教学

[1]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2]刑玉瑞.中医思维研究与中医思维方法学[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2.

[3]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4]刘吉.中医发展现状及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5-7.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

由于受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人们观念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学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祖国医学,如今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地位,已经逐渐被西方医学所代替。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误解、怀疑,甚至排斥中医理论的现象。下面,笔者根据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中医理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

面对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医学理论,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西医的理论,因为它更贴近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而面对于中医理论时,学生多是感到困惑,很难理解,无所适从,认为中医太玄”了,从而在学习中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中医理论是在大量的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还没有西医理论出现的情况下,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谬论,但是,中医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大量独特、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向人类证明了它存在的道理,展现出极大的魅力。因此,要学中医,首先就必须相信中医的理论。因为只有相信,才有可能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才会有所作为。

二、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所以容易对中医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的现象,是由于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与中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是以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而这些知识,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对于在东方文化环境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则很难被当今的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西医与中医课程是同时开设,这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因此,在中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不急于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与西医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医理论是在长期对活人”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中药直接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西医则是应用现代的生物、化学等理论,对实验室里所观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的微观现象以及动物模型的药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因而在思维上,中医是宏观的、整体的,而西医则是微观的、还原的。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心有藏神的功能,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果按照西医的认知思维,就会提出:为什么心会有藏神的功能?”其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体进行解剖,利用现有的设备对心脏分解、测验……最终得出结论心脏没有藏神的功能”,而认为真正藏神”的是人的大脑。但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对心藏神”的功能却很好理解,因为人的神志变化,可以通过心的活动表现出来;而心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神志来反映:当人受到惊吓或感到紧张时,就会不自主的感到心跳加速;当心气”不足时,人也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的改变。这些病症如果运用中医的镇惊、养心安神等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可以看出,同样是研究心”,中医是把心”放在活人”这个整体上,从活人”的外在表现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而西医则是把心”从人体标本或动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心”分解成细胞、分子甚至更细微的成分,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上,中医跟西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中医的这种思维,或者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是学不好中医的。

三、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生活”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的很多术语,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过数(下转第81页)(上接第77页)千年的传承,如今还有很多在我们的口语中流行,只是人们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懂得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讲自己的想法时,总是会说心想”我心里想……”等等。如果依照西医的研究结果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但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则是无可非议,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心有藏神”的功能。

又如,在形容很生气的时候,人们总会讲被气得吐血”,因为生气则怒,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有主升、主散、主动的特性。过度生气,则会使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上逆而致吐血。再如,我们在形容惊恐过度的情形时会说被吓得屁滚尿流”,因为吓则是恐,中医认为恐伤肾、恐则气下、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受恐吓过度,会使人的肾气”下陷而致大小便失禁。像这些例子,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留意、收集,以加深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兴趣。

四、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3

值得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进入近代是怎样向前发展的?近代医学家通过什么力量、以何种方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近代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只有通过近代人的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今天继续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从历史学角度看,近代虽然只有短暂的100多年,但是,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这一代人却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他们迈出了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医学史上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重要成就。以往某些医史论著称:近百年中医药学发展十分缓慢,甚至濒于停滞状态。现在看来,这一评价并未准确、全面地反映近代医学发展的真实面貌。随着近代医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医学发展到近代已经形成新的格局,产生新的特点,出现新的趋势。如果将中国近代医学史的研究与近代文化史、与古代医学史、与东西方医学交流史的研究联系起来,一定能把近代医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无疑这是--个很复杂、涉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以此求教于同道。研究近代医史,首先要研究近代历史,特别要研究近代文化史。从这里出发,才能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近代医学发展的轨道。

近代社会与文化

在人们的观念里,一向认为近代中国是落后的。其实从总体看,中国近代社会具有落后与进步两重性。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日益陷入贫困落后状态。这是近代历史的一面;中国人民不断觉醒,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努力寻求中国独立富强之路。则是近代历史的又一面。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近代史这两方面,对于研究近代文化史和近代医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近代历史是在扭曲中向前发展。伴随这一趋向,近代文化也在向前发展,与古代文化比较,近代文化是进步了,尽管局部或个别领域,它有不如古代文化辉煌之处,但是,它比古代文化毕竟前进了。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不同。它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过程中、相互会通融合而成。其发展历程有以下特征。

1.近代文化是在继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被动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的新文化。它与古代文化相比有质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发展的。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终绝过的古老文化,在一国范围内,文化各门类保存如此完整连续的形态,也是世界文化史的特例。

中国近代文化的产生,是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之后,当时掌权的封建顽固派拒绝接受西学,而一般群众也由于西学是随侵略而来对其反感,一些知识分子对西学也不甚了解。加之,两种文化的模式绝然不同,必然产生冲突。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比较、争论与选择,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在总体趋势上是承认和接受的。只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激剧变化的复杂背景和各阶层不同的地位,形成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种种不同。文化史专家归纳为三种:一是盲目拒绝、自我封闭型(或称保存国粹派);二是全盘接受、追随模仿型(或称全盘西化派三是主动选择、自我更新型(或称调和折衷派)。这三种态度明显的表现在近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医学界自然也不例外。

2.近代文化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对古代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是,缺乏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传统。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发展到近代实证科学。清朝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满清贵族的高压统治,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的禁锢,使思想界、文化界笼罩一片万马齐喑的气氛。改变这种封闭、僵化、静止的局面,必须借助科学的力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著作相继在中国出现。此期传入的西学,虽无显赫之势,但在民间却广为传播,影响着社会心理和传统文化的变化,形成与明清时期迥然不同的流向,改变了前期西学传播的被动局面,中国人开始独立地翻译传播西学的历程。

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缺点是缺乏民主传统。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封建专制主义。古代多数时期,没有自由辩论的环境,文人的工作往往限于注经、解经,这自然限制了人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也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在近代历史大变革面前,人们急于找到中国落后的原因,寻求振兴民族的富强之路,于是便一面把目光投向一个陌生的世界——西方;一面开始对传统的旧学体系进行反思,涌现出一批有见识有勇气的先进人物,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因此,致力于从西方文化中探索富强之术;同时,对传统文化勇敢地进行批判与更新。这种寻求与探索、批判与更新,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响亮的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为近代文化的核心。这正是历史的进步。

3.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紧密相联。

文化史学者称:中国古代文化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3]。这种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就其积极性而言,使古代中国的政治学说丰富而具体,在浓厚的政治斗争氛围中,孕育了许多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然而它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封建统治者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枝、奇技淫巧,未能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环境。一些科技成果与科学思想往往由于无人问津而迅速绝迹。事实上造成的后果还远不止于此。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遭到外国入侵的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一些有见识的中国人努力从西方文化中寻求救国的办法,提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引起社会很大震动。戊戍维新运动,便将维资产阶级之新的政治运动与文化运动密切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从主张政治民主出发,进而反对文化专制,主张文化民主。因此,文化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始终是近代文化的一个特点。

4.近代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近代文化从认识论讲,是一个不断认识.、接受新信息,改造、更新旧观念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使每种思潮都未能充分展开,就让位于新的认识过程,形成思想变化迅速又都消化不良的后果,使近代文化出现新旧并存、中西合揉的势态。加之,各地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影响文化发展也不平衡,使之难以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文化体系。

总之,近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至少是明代以后)腐朽、僵化、停滞的局面。建立了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新文化,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乃至今天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然而近代历史的多变,西方文化的急剧输入,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等复杂因素,又使近代文化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近代医学的特点

近代医学是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的愿望和活动“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4]”。近代医学做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又受自身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从医学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医学发展到近代呈现何种势态,有什么新特点和新趋势,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医学,19世纪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主要标志是:①确立了系统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前人以无数次反复的临证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古代具有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的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总结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诸方面的理论,通过理、法、方药相互配合、全面实施,形成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尤以统一整体观、永恒运动观、辨证施治为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使中医学成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代科学。②中医药学卓越的疗效,久经检验而不衰。数千年来,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繁衍昌盛唯一的医疗保健方法。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古代科学成果中,被公认是一门最有实际效益的学科。③出现一大批著名的医药学家,留下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医学史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医学人物,用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各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和重视实践、认真继承、努力创新的科学精神,铸造了一座辉煌的古代医学宫殿。④在中外医药交流史上,写下了一些“世界之最”的记录。我国曾经是世界上医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免疫法的先驱——“疗淛犬咬人方”和“人痘接种术”、“麻风病隔离病院”,当时都居于世界医学前列;国家药典-一《新修本草》、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医疗体操图“导引图”、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以及龋齿病、天花病、脚气病的记载等,皆为世界医学史最早的记录。并且传往国外,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医学当时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当然它不是完美无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的灰尘不可避免,精华与糟粕并存,保守与创新同在。但是,瑕不掩五,实践证明: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进入近代,时间的前进,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西医学的广泛传播,使古老的中医药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短暂的100年,中医界思考、比较、探索、论争、选择……历经磨难,终于取得新的进展。但是,与古代医学相比,近代医学在发展势态上显得缓慢,在科学成果上也不如古代辉煌,然而它确实进步了。产生了新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学术论争,总结了新的经验,吸收了新的知识,采用了新的传授方法,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趋势。

1.新的格局。

西方医学广泛传播后,改变了存在数千年、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出现了中医与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医学处于重要的领先地位。近代西医学的传播与明清时期不同,那时传入的西医学过于简略、影响很小。近代西医学传入,通过办医院,建学校、译医书等新的传播手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到1937年时,在华英、美基督教会所办医院已有300多所、诊所600余处。[5]20世纪初,各国在华开办医学院校20余所、译著西医书200多种。使一部分人对西医学由逆反心理,逐渐转为顺向心理,西医的手术、药物等疗效明显,也日益被人们接受。此后,西医学便比其他西学迅速传播,在传统中医学之旁,另辟蹊径,展开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还需要指出:近代西医学的传播,有一特殊现象,就是除了与列强入侵有关外;还与传教士的活动密切相联,不仅医院、学校无一不是教会所设,而且译著医书也多出自传教士之手。传教士自称:宗教与科学“相辅而行”。实际上科学只是手段,传教才是目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无保留地介绍西方科学的新成果。此时传入的西医学知识也人为地打上了宗教和炮舰的印记,在传播中自然会遇到阻力。

如前所述,尽管近代西医学传入有复杂的背景,但是,作为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后,还是被医学界和广大群众所接受,井逐步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医疗技术力量。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中、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新格局。

2.新的学术论争。

近代学术论争,背景之复杂,内容之丰富,论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与古代截然不同。古代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学术论争。宋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元素等著名医学家,在“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的革新思想指导下,根据各自不同的临证经验和对《内经》等古医籍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新的学术主张,通过师徒传授的形式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可谓第一次学术论争。明清时期,出现第二次学术论争。一是,金元学术论争的继续。如张景岳对阴阳学说的阐发,缪希雍、陆九芝对运气学说的研究等。二是,对某些理论与古代医家的学说和医疗经验有不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温补学派、反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近代的学术论争,在深度与广度上均与古代不同。它与近代社会背景,特别是与西医学的传播以及旧政府实行排斥乃至废止中医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此时的学术论争,总体上以中西医之争和中西医汇通之争为主线,其它伤寒与温病之争,经方与时方之争,温补与反温补之争,皆趋于缓和。

关于中、西医之争。自西医学传入后.医学界及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反响,面对如何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旧政府消灭中医的种种措施,医学界、文化界、商业界乃至一些海外侨胞都发表许多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进行了长期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①怎样认识西医学。②中、西医学能否汇通。③中医学有无存在价值。④中医学怎样向前发展。这些问题的论争涉及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中西医汇通派。以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挥铁樵等为代表;废止中医派,以余岩、汪企张为代表;中医科学

化派,以陆渊雷、谭次仲为代表。这场论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期论争的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均有所不同。同时,还有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势态虽有起有伏、有断有续、有激战、有缓解,但总体上则贯穿近代史全过程。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运动在医学领域的反映,也是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代医史证明:中医药界并不拒绝接受外来的医药学知识。在传统与近代化、现代化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传统医学本身就包含了足以引起变化的内在矛盾与合理内核。这是它能以接受新东西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两种医学的接触与交流中,中医学不是简单的为求生存而吸收新东西,而是其自身就在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近代学术论争正是这一发展的反映。

3.新的经验。

近代由于中医学确有实效,中医学家担负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因此,不断积累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近代疾病谱的改变,临证经验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治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内科有中风、肝病、胃病、肺病、霍乱等专著。如张山雷《中风斟诠》、王旭高《肝症论治》、杨志一《胃病研究》、秦伯未《痨病指南》等。外科对疮疡、瘰疠、麻风、梅毒、性病等都有专论,并出现一批外伤科专家。如马培之、余景和、江考卿等。妇科对经、带、胎、产诸病的治疗也有新经验。如潘爵《女科要略》、单南山《胎产指南》等。儿科对麻疹、痘疮的诊治有进一步研究,仅介绍种痘之书已有10余种,眼科对常见病的诊治有系统论述。如陈国笃《眼科六要》、陈滋《中西眼科汇通》等。喉科由于喉痧多次流行,对喉痧的研究尤为突出,论治白喉的专书也较多。如夏春农《疫喉浅论》、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李纪方《白喉全生集》等。总之,呈现出各科深入发展的趋势。②治疗方法多样化。内科,如费伯雄治疗慢性病强调:“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并创制一些治疗肺痨、痰饮、骨萎等有效方剂。外科,如马培之不仅善用古方,而且自创新方,《外科传薪集》反映了他治疗上的多样性与用药的广泛性。尤其是吴尚先的《理淪骈文》,第一次系统论述外治法,扩大外治法的适应范围,是一项新成果。喉科,治疗白喉也运用外治法,如吹药、噙药、贴药、针刺等辅助疗法。总之,近代临证各科重视整体观与辨证施治,主张内外兼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并有不少专著问世。

4.新的知识。

近代中医学发展的主流,虽仍是继承古代医学理论不断丰富、充实、提高。但是,一些医学家在探索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向着系统化、专门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如针灸学家吸收解剖学知识,提高了取穴的速度和准确性,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论述人身度量标准、穴位的解剖部位,所述经络俞穴.必引证现代解剖。被称为“针灸善书”。至于在理论、临证、用药等方面从事中西医汇通的尝试.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反映出中医界努力面向新科学,迎接新挑战,虽然取得成果不多,但是,它标志着中医药学正在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近代中医界在吸收西医学与近代科学知识同时,还受到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给中国带来新的自然观,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随着近代科学分科日渐明确,各科研究迅速深化,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个专科进行研究,成为普遍现象,直接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进入20世纪,西医学已有更多学科分类,各学科分门别类、深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有相当影响,有些医学家在进行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时,采用实验方法,如张锡纯被誉为“医学实验派大师”。恽铁樵也主张“中西医汇通应注意吸收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虽然他们的研究在方法学上还很幼稚,但有进步意义。

5.新的传授方式。

在近代学校兴起的大潮中,在西学广泛传播的形势下,更重要的是由于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产生了近代的医学教育。它与占代的医学教育相比,教学形式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全不同。近代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新式医学院校。大体有三种办学形式;①教会创办的西医学院校。最早建立的有广州博济医学校(约1866)、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80)、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1884)等。20世纪30年代教会开办西医院校已有20余所。成为传播西医学的重要基地。②政府开办的西医院校。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兴办医学校。20世纪40年代,已有公办医学院校30多所。这些院校培养的医生,虽数量有限,但却是我国西医学的重要人才,成为发展西医学的骨干力量。③私人或学术团体集资创办的中医学院校。近代中医界为争取办教育的权利,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斗争,直到1949年,中医教育还未列入囯家教育系统。留在近代中医教育史上仅有私人或团体创办的90余所中医学院校。成为保存、传授、发展中医学的重要阵地。近代还建立一些研究中西医学的团体,出版一些宣传医学知识的杂志,也是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新方式。

近代医学的新趋势

综观近代医学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医学已经不同于古代医学,呈现出新的趋势。

1.中医学的自我更新。

近代中医学正在由单一的、封闭式的理论体系向着多元的、开放式的方向发展。虽然其主流始终表现在:中医学自身实践与理论的丰富、提高与创新方面;但是,不断吸收外来医学成果,努力探索新的医学理论体系,也是近代中医学前进的一条重要轨迹。

2.西医学的发展壮大。

任何外来文化,都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比较、选择、消化、吸收,才能在新土壤里成长。近代西医学传入后,经过“抗阻”与“吸收”、“冲突”与“交融”的历程,已经在我国形成一支独立的医疗队伍,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

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技术力量。

3.探索中西医学汇通之路。

近代在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并存的形势下,有些医学家努力探索中西医汇通的道路,他们从不同角度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优劣,从临床需要出发,中西两法并举,中西药物同用.并吸取西医学的实验方法,作为发展中医学的…种手段。虽然限于吋代与个人的局限,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但是,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学派,在近代医史上起r进步作用。其影响直至现在。

  • 下一篇:医院科秘书的工作总结大全(整理14篇)
    上一篇:写给老师道歉信好作文推荐(精选2篇)
    相关文章
    1.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范例(12篇)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范文关键词:景观学;艺术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58-01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

      daniel 0 2024-03-06 03:20:12

    2. 出口税务处理范例(3篇)

      出口税务处理范文篇1【摘要】审计实务中,发现不少人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本文针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审计实务中发现很多..

      daniel 0 2024-03-06 02:48:12

    3. 出口企业税收管理范例(3篇)

      出口企业税收管理范文【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daniel 0 2024-03-06 02:16:12

    4.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范例(3篇)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范文关键词: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图分类号:TN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8-021电子管的诞生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进行提高电灯..

      daniel 0 2024-03-06 01:44:12

    5. 半导体制备技术范例(3篇)

      半导体制备技术范文摘要:文章阐述了一些制备ZnO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常用技术,如模板制备法、物理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分子束外延、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并分析了各种方法..

      daniel 0 2024-03-06 01:12:12

    6. 矿业企业愿景范例(3篇)

      矿业企业愿景范文关键词:安全事故;安全文化;煤矿企业一、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一)安全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持广义说的一般认为,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

      daniel 0 2024-03-05 22:32:12

    7. 矿业企业资产评估范例(3篇)

      矿业企业资产评估范文篇1第一条为了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

      daniel 0 2024-03-05 22:00:12

    8. 矿业企业价值评估范例(3篇)

      矿业企业价值评估范文关键词:海洋矿产资源评估海洋矿产资源评估内容海洋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

      daniel 0 2024-03-05 2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