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周记(精选13篇)

daniel 0 2024-04-04

苏轼的周记篇1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越千年往事,掠唐诗风雨,恍惚中那个一袭青衫,遗世独立,衣怏飘飘,仿佛从时光走来,此时的你,经历了荒诞不经的“乌台诗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豪情,被贬官后的惆怅无情击碎,你被贬黄州,也曾失落,曾抱怨彷徨,陈仰天长叹,曾两鬓微霜。但你仿佛是这世间最乐观豁达的人,不过数年,你便于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你曾游赤壁,叹历史沧桑,“桂悼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明光。”你夜游古寺,与张怀民“相与步于庭中”感叹:“但闻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你的乐观开朗,纵情山水,使我心生敬意。

走进苏轼,走进这人间中的一缕“快哉风”,你携浩然正气而来,倚杖听江声。呐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确,他这一生,是豪放的一生,他成立于江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吟“故国重游,多情应笑我”他曾梦少回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漫漫历史长河中,你豪放不羁,不仅令我,也所有人都心生敬意。

走进苏轼,走进你的.情感,我曾见你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曾见他轻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曾“水光潋滟晴空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你是一只墨笔,凝间挥毫间绽放,勾勒一剪闲云一溪月,渲染成山河碎风飘絮,你是逆旅中的行人,你的风骨情怀在历史长河

周记大全最新

如何写周记格式

实习简短周记推荐材料

学生周记短篇范文

暑假周记范文大全

苏轼的周记篇2

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题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苏轼的周记篇3

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

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这就是苏轼———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一位才华横溢、为世人所敬仰、为后人所钦佩的一代文豪。他的名、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境界一定会被人们所铭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苏轼的周记篇4

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水调歌头》中的手足情使世世代代的后人感慨万分。

但他有岂是将爱只倾注与家庭之人?他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用文学抒写心中对朝廷黑暗的强烈不满。你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在诗歌的华丽包装下,情神异浓才是他真正的本色。

他以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从不被他人左右,经历过大喜大悲后,他“终于获得一种自由完善感与灵魂归宿感”。

苏东坡,就如同他的名字----子瞻,在滚滚红尘中,用他独具匠心的眼光,于文学之巅山,嘹望人间悲情冷暖。他是个乐天派,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巨儒政治家,是诗人……是一个卓尔不凡的英才。

苏轼的周记篇5

我愿为民造福,哪怕我只有微薄之力。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苏堤之上,撑一把油纸伞,在烟雨朦胧中,看江南的风姿卓越,杨柳依依,粉桃瓣瓣,绿水间若隐若现的小亭,还有无数个同我一般的过路人。

苏堤。从一开始便是痴迷,仅因它的名字,简单,却满是江南的美。正如断桥冷月,美得些许凄婉。直至后来,才明白苏堤乃苏轼而建,故名苏堤。恍然大悟间,突然只觉得,脚下的苏堤,不再只是江南带着雨丝的土,而是苏轼那一份炙诚的爱国效民之心,在不断跳动,“砰砰”,“砰砰”。

“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这般自解。不论他出处穷达,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苍生、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应该怎样描述这种乐观?遭遇了种种变故,苏轼,你是以什么力量,才能笑得如此豪放潇洒?一次次贬官,你却依然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我应该怎么去赞颂你的人格,该怎样记叙我的感动?或许我清楚,你所需的,不是我们的敬佩,或者赞扬。

那么,苏轼,请允许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知道你自古以来从未被遗弃,知道你的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处处受挫,知道你在独自无眠时也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知道你的笑,你的泪,你所有所有的努力。我读不透你,但你却一直激励着我,在阴云密布的日子,让阳光洒满我心房。

苏轼的周记篇6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苏轼的周记篇7

眉山自古文学兴盛,史不绝书。如此盛地能孕育出苏子这样的诗人才子,想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初次与苏东坡邂逅是在他的‘西北望,射天狼’中,仅仅两句就足够令我陶醉了。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两句之豪放,恐怕也是震古烁今了!

不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新鲜出炉。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很多种理解。但我认为,这句诗表达了机遇难得,要及时把握。因此诗是苏轼怀念其弟苏子由而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

但“明月多被云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艰辛之路。看到这一史事,我也是义愤填膺。苏子报国之心若皎皎明月,却因政见不同遭人迫害,几至丧命。不过苏东坡到黄州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开始了他的美食之旅。

我想尝鱼美,闻笋香就不必多说了,到黄州后,苏轼大名鼎鼎的《猪肉颂》也问世了。苏子最喜猪肉,还发明了“微火慢炖”,不骄不躁煮出的猪肉才能色、香、味俱全。自古文人吃货不少,但像苏东坡这样精于吃,还为美食专门写诗的恐怕也没有第二人了。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也必然热爱生活。

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他的乐观无一不让我敬佩,虽我活不成他那样的人,但我也可学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之心,也可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洒脱,也可学他“笑时犹带岭梅香”的越挫越勇。

苏轼的周记篇8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手持铁板,太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海南时所作的诗。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种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思念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风雨的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的心灵。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的周记篇9

今天,一年一度的朝代翻转的诗歌大赛在我们21世纪隆重举行,“首先请来的这位诗人可了不起了,他就是传说中的诗圣,大家说他是谁啊!当然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了,下面欢迎李白先生亲自到场。”一阵子大家都没惊醒过来,都说“他―他不是早就死了吗,怎么?”“大家不要急,是这样的`我们提取了他们的身体中的基因,用现代的手法复活了两位诗人。”“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唉,吓死我了。”观众们说。“下面请出的二位,这位会是谁呢?他就是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先生,有请做到Pk席,现在我们将会看到苏轼和李白的精彩PK,下面PK开始。

先是李白先生出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李白听了过后,念道:“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苏轼先生你也来说说吧,苏轼看看天空念道:“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

“好了,两位先生已经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诗,一首叫《对雨》一首叫《戏赠》都写得很好,那谁更略高一筹呢?广告之后马上见分晓。”

“欢迎回来一年一度的朝代翻转的诗歌大赛现在继续,现在评委们投票,第一票投给了李白,第二票投给了苏轼......在三十一个大众评委认定苏轼以16票比15票获胜!

看来诗圣也是没喝酒才输的!

苏轼的周记篇10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苏轼的周记篇11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多少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这儿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谱写了一首首千古绝唱。苏轼,也是其中之一。他的那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更是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好似也经历了那场来去匆匆的狂风暴雨。

苏轼35岁的那年夏天,他因工作调动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登上西湖旁的那座可以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望湖楼,倒满美酒,一边欣赏优美的景色,一边轻啜美酒。正悠然自得,陶醉其中。忽然感觉空气变得沉闷,抬头远眺,只见对面的天空像被谁打翻了一瓶墨汁,倾刻间,乌云翻滚起来。远处的山依稀可辨,当乌云还未完全遮盖住山时,豆大的雨点就纷纷下落,到处乱蹦,犹如白珍珠般的'跳进船里,水面上溅起朵朵水花。此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袭来,瞬间天清云散。

诗人再次俯视西湖,西湖明亮透澈,水天一色,如天空般辽阔。雨景很平常,但它在苏轼的笔下,就写成了一首绘炙人口的诗。从这首诗中,你不难体会到苏轼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以,时隔十五年,苏轼已日五十多的老人了,华发已生,重游西湖,又恰巧碰上了一场大雨,在那一刻,往日诗中的意境一一重现,于是特意提笔,写下“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而今,时隔百年。当人们漫步西湖,当雨点洒落湖中,你可曾想起伟大的苏轼,可曾想起那跳跃在诗人心上的白珍珠。

苏轼的周记篇12

苏轼是一个多情的人。首先,苏轼已经在《蝶恋花》“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句中承认自己是一个多情者。在书中,也有很多多情的例子。

在密州任官时,他做了三件事:第三件是收养弃婴,第二件是除盗,第一件是除蝗。如果他不多情,他看见蝗虫也不会管,因为他不缺吃;如果他不多情,他听说这里有盗贼也不会行动,因为他有守卫;如果他不多情。他骑马路过被抛弃的幼婴也不会收养,因为他有儿子。但是苏轼除了蝗虫,灭了强盗,养了弃婴,他把百姓当儿女。

王弗,苏轼的芳伴,十一年的发妻撒手西区,年仅二十七岁。十年后,他梦见亡妻,醒来后提笔写下来《江城子记梦》。开头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先声夺人,如闪电直击心扉。要是他不多情,怎么可能写得如此催人泪下?这首词描写的是东坡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有些人,你用最尖利的'手段去打击他,却无法伤到他的一根汗毛。但若他不小心踩伤了一只蚂蚁,有可能会使他泪流满面。这就是东坡。

苏轼看了晴空丽日下的西湖,见了烟雨笼纱的西湖,这迷人的西湖就像西子那倾城倾国的容颜,让这位饱读诗书的大文人对她赞赏有加:《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苏轼不多情,这首“西湖名片”可能就没有了那“淡妆浓抹”的“西施”,除去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美景。

苏轼这位千古奇才用他的多才创造了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名篇,“多情”成就了一个千古第一文人。

苏轼的周记篇13

读书与古人连接,听书了解古人。星期四下午,语文课堂上谢老师带领同学们听了宋朝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知道苏轼是在小学课本上学的三首诗,《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我对苏轼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他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今天听后,知道了他还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通过聆听知道了苏轼的许多故事,早年经历、进京应试、名动京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筑建苏堤、流落儋州。通过这些故事,知道到了苏轼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以宽广的审美眼光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审美态度。这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这次聆听知道了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1076年中秋节在密州所作,中秋望月怀人,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我对苏轼的故事只是略知一二,今后要继续读关于他的书,背诵他写的诗。

通过这次听书课堂,我明白了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在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对文人文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要多阅读,多揣摩,多练笔,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文学水平。

  • 下一篇:初一景物描写教案模板(精选4篇)
    上一篇:分子化学与工程范例(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