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十年读后感(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6-04

第5篇1

这是一百名孩子曾经做过的梦。每个梦都是一篇童话。这些童话,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欠缺与遗憾,梦给了现实生活不能给予他们的意境与光彩照人,乐声缭绕的天国般的世界,从而使他们的童年大大拓宽了生存的疆界。

我读这本书时,书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一张张天真的笑脸,让我快乐,让我沉思,让我遐想。正是这一个个真实的梦,勾起我儿时做过的纯真的梦。

还记得那是去年做过的梦吧。妈妈说我胖,爸爸说我肥。我多么希望能让自己变得苗条起来啊!于是,我开始了减肥计划,要开始减量少食。但是还是舍不得和那些陪伴了我12年的零食说拜拜,所以光靠少食还是不行。因此,我有加强了运动方面的训练。两个月过后,我果真变苗条了。但是,我好像不比原来快乐。晚饭后,我去公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个骑白马的王子,对我说:“其实真正的美在于内在,而不在于外在。”

如今想起那个梦,似乎觉得有点搞笑,但,那毕竟是我当时心里最美的梦。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让我们大家把藏在心底的那个梦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最真实的童心世界,最经典的梦幻之作,一百个孩子的纯真,凝结成一百个绮丽的梦!

《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精选

背包十年读后感

第1篇2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1500字

这些天忙里偷闲,拜读了冯骥才老先生的这本书。不为别的,只因我对文革了解的太少太少。

文革这个名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只有短短的数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们这一辈的人也犹如雾里看花,看不真切。明明身边不乏听到这个名词,历史教科书上也多次提到这一事件。但这仿佛都流于表面,当你想进一步更全面了解的时候。却会遇见一些阻滞,社会上不容易看到详细的细节,家中的一些长辈也从不提及,对此有些避讳。就这样,我也一直没能了解真实的文革。甚至以为就单单是四人帮掀风作浪的故事而已。但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文革。

为什么我觉得他的书很真实呢。首先,他用的是纪实的内容体裁,他直接把书信和电话中的谈话如实记录。其次,它收录了不同阶层的人的自白。有小孩,有工人,有知青,有农民,有资本家,有科学家,甚至有红卫兵。当这些人的人生故事交织纵横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庞大而清晰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十分巨大,但绝不模糊。其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清清楚楚。

举个例子,一个工程师,他叫梅老板(化名)。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科学家,还未文革之时在工作之余喜欢同他的爱人和同事开展一些高雅的文艺活动。然而在当时就被一些有心人默默记了下来。文革一开始就被他人举报为里通外国的叛国罪,没经过任何合法的法律程序,无视宪法的尊严胡编乱造,好好的文艺活动被曲解成“裴多菲俱乐部”“做特务发电报”,并在臭名昭著的“六十三厂”陷害折磨致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发指的,荒谬的事情啊!更加荒谬的事情还不仅仅于此:评价毛主席语录的大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个面瘫的不会笑的人因在毛主席面前不笑被人诬陷为反革命;一次拉练因打坏了一个毛主席塑像而全员跪了几个小时;收房租的账本被称为“变天账”;把内容含有毛主席照片的书籍垫在屁股下被称为“现行反革命”……当时的人们在民主与法治被肆意破坏下的中国,秉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崇高”心态,以自身利益为目的,把流毒无穷的聪明用在罗织罪名打击异己之中,无数好人因为各种奇葩原因深陷牢狱之灾,而恶人则逍遥法外,借毛主席名义肆意作乱,在当时,就是一个群魔乱舞的社会。

上面的这段话准确来说是片面的,只能算半个文革。因为其实作恶的,并非单单就是恶人。有些人作了恶,害了人。但其实他们大部分没有认识到事件的本质。他们是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与对领导的绝对敬意去办这些事的,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对的,从冯老先生《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受了一些坏人的蛊惑,本质上并不是要存心作恶。这种人是无辜的。

但是最让我感触良多或者说是愤怒的是前一种人。正如冯老先生在书中所说:在一些无辜遭受牢狱之灾深陷狱中十余年后,他们被告知,一切责任都归于四人帮头上,一切都过去了。大家文革之中还是“阶级敌人”之后就又得笑脸相迎。在法律上这些存心做恶的恶人又成为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公民”“好领导”。是的,我们应该学会放下仇恨,与仇人举杯和解,因为要建成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社会需要这些人,也因为在当时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下法不责众。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这些人是有罪的。他们带给受害者的创伤很可能是一辈子也不能回复的。

说到这就要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本书作者收到的素材在中全都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作者甚至愿意留出版面等待一个忏悔者的出现,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我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想拿德国与日本在整体上对于二战的态度比较。我觉得本书的启示就是“再美好的谎言也只能掩盖伤痛,只有残酷的真相才能治愈心灵”。虽然时间可以让人淡忘,但无论是被害者的苦痛与加害者的罪孽却不是那么容易洗清的。我只想对那些为了自身利益陷害他人的人说:正视历史,负起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才是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第2篇3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孙媛

2015222755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这个十年就是文革。

作为90后,我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因此对这段历史并无直观认识。以前对它的印象,也仅限于爷爷那辈人的回忆,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文革,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文革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文革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冯骥才历时十年,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工程师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文革,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他却将那一代人的记忆完整地呈现在我们地眼前,用真实填补历史感知的断层,使我们不得不为之震惊。

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下面分享给大家:

“我到底有没有罪”。她是医生,父母是资本家,文革一来,家被抄,父母被红卫兵批斗和殴打,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一起自杀。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杀也不容易。于是他们商量着,因为她是医生,熟悉人体构造,就由她割开父母的喉管,然后她再自杀。这样解决了所有人的痛苦。然而,当她手刃了父亲时,却被红卫兵们发现,不得已她和母亲选择了跳楼„由于她是杀人犯,医院便救活了她并把她投入监狱,她的母亲却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而她却一直以为母亲仍然活着而坚持了十年之久。多么震撼的故事!本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不得不把手术刀当作凶器去杀害自己的亲人,而且是“为了他好”!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性被扭曲到何种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拾纸救夫”。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因为讲了毛主席在水沟中躲避伪军搜索的故事,被认定为损害主席形象的现行反革命而投入监狱。老师坚称他讲的故事是从书上看来的是有据可依的,可就是想不起从哪看到的无法为自己伸冤。他的爱人是文盲,自此开始了到处捡拾有字的纸片的生涯:每天拿着成堆的各种纸片让别人读给她听,期望有天能读到那个故事。在漫长艰苦的读字生涯中,女人和孩子死于一场火灾。直到八年后他刑满释放,才找到了故事的出处——来自谢觉哉的《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里的浏阳遇险。为了一桩冤案,他家破人亡,失去了一切,这些损失由谁来弥补呢?

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混一起反而辨不出味来。无论谁指出什么,总有人站在对立面用同样大小的声音呐喊。那是个怎样的年代?由于社会的集体失声,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文革的理解仅仅就是在字面意义上了。经历过的人,把这段经历已经深埋,如果没有人去挖掘,曾经的经历只是偶尔回忆往事时候的一抹掠影,很快就会散去了。单纯、狡诈、愚昧、精明、苦闷、美好、激进、保守......无数看似矛盾的情绪,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交织得难解难分。我非常欣赏冯先生的历史观: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和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比如文革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依然在被表现,演释和传承。

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我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段**的历史,因为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道深深地创伤„„只有了解明白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4篇4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初一六班朱怡然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

那么,我们历史感知的断层该如何来填补?一个失去了部分身躯的人该如何存活?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文革,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文革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文革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作者历经10载春秋,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文革,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列宁认为一切旧历史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冯骥才要把此书作为第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文革档案呈送给终将落成的“文革博物馆”。《一百个人的十年》展露的正是文革中普通人的经历与精神状态,老百姓是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人们群众才是文革的主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他们的反思才触及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作者认为:历史总是偏爱名人,那些名人和有地位的人总有人为他们诉冤道苦,树碑立传。所以他要面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百姓和忍气吞声的芸芸众生。在颠倒黑白,狂躁荒唐的文革十年中,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成了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改编成一部光怪陆离的小说。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作者把事物原始状态的真实看得至高无上,因此在写作中将有限的虚构缩到最小,连配角人物,环境,场景和非主要情节也不去虚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血肉丰满又各具色彩的人物,他们的狂热,忧郁,失望,悲愤,冤屈,苦痛,内疚,甚至叙述时的表情,语气都毫发毕现。正是由于真实,对于口述者而言每一次回忆无不是一场残酷的经历,曾经有一位口述者,被采访之后,整整病了一个月,就她的话说“回忆一次等于脱层皮”。对于我们阅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真实,我们一次次随着口述者走入那匪夷所思的年代,与他们一起承受着痛苦,感受着心灵的煎熬。那个8岁的死刑陪绑者,那个用水果刀切断父亲颈动脉而始终活在忏悔中的女医生,那个至今不愿承认是牺牲品的当时的造反派,那个让陌生人来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女知青„„他们被践踏的尊严,扭曲的心理,残酷的命运波折犹如一把利刃直捅读者的心窝,使人不得不对人性有着更通彻心扉的审视与反省。

第3篇5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的十年》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一百个人的遭遇。在这十年里,许多知识分子,比如工程师、医生、老师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忍饥挨饿已不在话下,高强度的劳动,睡牛棚,甚至被严刑拷打,他们忍受着非一般的折磨。那个时候,哪怕只要说错一句话,便可能引起杀身之祸,那个时候,越穷越光荣,那个时候,毛主席语录背的越多越光荣。

不堪回首的文革十年

虽然在历史教科书也有提及文革十年的动荡与反思,但那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未被提及。这本书详实地记录了亲身经历文革并遭遇文革迫害的人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文革那段历史。我曾有好几次想终止看这本书的想法,他们的遭遇让我不敢相信这仅仅发生在40年前。有一些孩子响应党的号召,去东北开垦荒地,那里的条件异常艰苦,衣服不够,粮食也严重不足,常常要忍冻挨饿,睡的地方也只有草席和一床薄薄的被子,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有些女生还因为这样而终生不孕。绝大部分的人都因为这段时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风湿,关节疼痛,甚至骨头坏死。更有甚者,一些高级工程师被抓到牢房,每天只能喝一碗白粥,睡在没有厕所的牢房里,被红卫军们严刑拷打……肉体的折磨应如此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更加残忍。在那个年代,可以看的书只有毛泽东语录,其他一切书籍,皆被视为伪科学,很多重要的资料因此被烧毁,一旦发现偷看这些书籍,便会立刻被送去批斗。读完这本书,我终于

能理解为什么老舍先生不忍痛苦,选择自杀。这一百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经历,但共同的是他们都是文革中的受害者,忍受着非人一样的生活。而这一百个人,仅仅是文革时期大部分人的代表,也许有更惨痛的经历随着他们的枉死而远去。

文革的反思

历史终归历史,我们还得回到现实中来。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忘记历史,应以史为鉴。在文革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的践踏,国家法律成一纸空文,即便刘少奇主席拿着宪法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无济于事。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监督机制?诚然,文革之后,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而现实中,宪法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违宪审查机制也没有得到落实。我国人权保障力度也不如西方先进国家完善,比如西方国家规定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而我国却无此规定,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判刑,沉默将会成为他加重刑罚的酌定情节。再比如,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一批贪污腐败的高官落马,从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再到近期的湖北副省长郭有明,这显示了中央打击贪污腐败的坚定决心,然而,虽然公开国家工作人员的收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一些地区实施了这项工作,全面而细致的财产公开却迟迟未能实现。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虽然我国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仍然有很多缺陷,但我始终相信,随着人们的法制意识越来越强,政府依法办事的观念日渐深入,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会愈加完善,确

立宪法之上,不会让一人独大的现象再次发生!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我们的国家必能在法律的引导下越走越好!

  • 下一篇:妈妈给了我生命作文优秀范文(精选4篇)
    上一篇:公积金税收政策范例(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