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基本知识范例(3篇)
化学品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生物机械设备;理实一体化;实训
根据最新的高等职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标准,食品生物相关设备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中,课程为《发酵工程设备》。根据四川食品行业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根据教育部标准将课程设置为《食品生物机械设备》,主要讲授与食品、发酵和生物工程相关的机械设备如好氧与厌氧发酵罐,空气净化设备、糖化与液化设备、培养基制造设备、离心设备、膜过滤设备、干燥设备等设备的结构与使用方法[1]。本课程拟在学习食品生产单元操作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生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和设备的类型、构造、工作原理、操作管理方法、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及有关技能[2]。在教学中贯穿工程化教育思想,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等方式,时刻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加工设备前沿知识[3],通过项目教学,融技能、知识和态度教学为一体,培养学生处理生物产品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4]。
1核心能力与课程目标的确定
1.1核心能力的确定
通过调研四川省内的食品生物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通过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课程需要获得的核心能力为:获得必要的有关食品生物工厂机械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开发食品新产品等项目的工程设计上,可以熟练地对生产设备进行选型,并能对组成食品生产线的设备作出最佳选择。
1.2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的总目标为:本课程对学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习起奠定基础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有关食品生物工厂机械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开发食品新产品等项目的工程设计上,可以熟练地对生产设备进行选型,并能对组成食品生产线的设备作出最佳选择,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1.2.1知识目标总的知识目标为:掌握食品、生物发酵工厂主要设备的类型、构造、原理和特点,获得从事生物工程生产设备设计计算、选型、操作与维护相关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为:理解和掌握食品、生物发酵工厂主要设备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特点;简单的阅图、制图的能力;能够进行生物工厂主要设备的基本操作和保养;能对食品、生物发酵工厂主要设备的故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和简单维修;能够进行生物工程生产的设备流程选择和设计计算;能配合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生物工程通用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工作。1.2.2技能目标方法能力目标为:专业资料的查阅、汇总与整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能力;问题的检查,初步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能力目标为:沟通与协调的相关能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1.2.3素质目标素质目标为:具备踏实工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奉献社会等相关职业道德,具有自立、积极、法制意识和进取、创业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终生学习能力,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与人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2确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通过课程体系的梳理,确定了《食品生物机械设备》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后置课程,见表1。
3课程教学内容编排及建议学时
根据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确定《食品生物机械设备课程》课时为64学时,4个学分。为了全面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将课程设置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编排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各教学项目和内容相对集中,从而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环节不统一的现象。由任课教师担任主导,学生主动参与,按照课程目标设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师生双方组成学习团队,教学做相结合,并在过程中融入素质和技能培养相关内容。通过互动等环节,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目的[5-8]。《食品生物机械设备》课程教学内容编排见表2。
4课程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层次,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遵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融“教、学、做”于一体,提倡产学结合,在生产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引导的方法为主,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
4.1授课资料编写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在教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依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以“够用、实用”为宗旨,突出技能。
4.2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知识难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必须注重基本技能,强化综合技能以及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全程中,淡化过深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并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和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必须高度注重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实训环节。设置典型的生产实训项目,通过小组协同合作,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高职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的。
4.3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采取立体化的表现方式,以提高教和学习效率,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自编相应的教材,特别是实践部分,应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编写。
4.4教学资源配备
本课程要求配置完整的生物工程产品生产线和生产车间,至少一套生物工程产品生产的仿真模拟系统,同时还应具有适当数量和类型的生物化工设备。同时,要求具有3~5个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便于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硬件环境要求见表3。
5教师团队要求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人才管理与使用观念,通过聘请专业、行业领域的相关工匠及高技术技工等担任课程的企业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同时,规范企业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在实践环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配合完成。
6课程评价
6.1评价理念
坚持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掌握综合评价的原则,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性,更加要突出能力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兼顾和设置课堂签到、互动环节、课后练习,实操情况等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6.2评价体制
采用平时考核(30%)和集中考试(70%)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包括作业、提问、测验。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min。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还可以设置上机模拟仿真软件对技能进行考核等方式。如有可能的话,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6.3评价考核说明
理论知识的掌握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考勤及课堂提问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课外自学记录、学习情况反馈等多种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适时的,必要和有效的监督,并由此继续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和终生学习。作业以团队合作作业为主,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企业教师技能评价:企业教师应具有综合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根据学校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年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的能力。
7试题库建设
虽然《食品生物机械设备》课程注重技能考核,但是对于典型的、重要的知识点,还是需要学生通过理解、识记并掌握的。由此可知,建立理论知识的相关试题库仍是必须和必要的。由于仿真软件的开发,学院可以购买食品、发酵工程相关的机械设备的软件。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的方式,在线进行较多的典型食品生物机械设备的实训学习和考核。由此可知,建立相关的实践操作的软件试题库也是必须和必要的。通过以上两个试题库的建立,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特别是实践知识的再次理解和记忆。课程试题库建设采用开放试题库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实践进行模拟;练习,教师也可以设置时间进行答疑和示范操作。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谭明乾,李佳璇,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2(7):101.
[2]卢庆华,李雅丽,王蕾,等.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生物工程发酵实验课程设计[J].广州化工,2019,47(20):188-190.
[3]曾万勇,闫达中,张可,等.生物科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46-47+52.
[4]王为兰,艾合买提江・艾海提,敬思群.《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23-124.
[5]胡勇,吴小勇,徐金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3):235-236.
[6]陈海军.高职食品加工专业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时代农机,2017,44(9):193-194.
[7]邹强,孙燕霞,唐仁勇,等.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课程改革[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53(2):112-114.
化学品的基本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建设;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94-0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其中一个共性趋势是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兼顾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改革高职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课程内容简介
食品检验基本操作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内容涵盖玻璃仪器的规格与使用方法、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实验室所用纯水的制备、溶液配制与浓度计算、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法基础、化验工作中的安全与防护及化验室管理。
通过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化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既懂化学分析法的要点,又懂一般化验室中常用仪器分析的操作过程。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定位
2.1课程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对食品检测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年龄断层,技术结构和人才素质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新疆食品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急需大力培养食品检验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进行食品生产及检验,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重量法、容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达到食品检验工中、高级技能要求。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检验基本操作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食品检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2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化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即懂化学分析法的要点,又懂一般化验室中常用仪器分析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中安全与防护的能力以及化验室管理的能力,能掌握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具备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培养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尤其是为新疆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描述、掌握、会用、知道、完成”等目标动词。标准中理论知识模块为重点论述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则更注重学生参与及实际效果。
认真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组织教学。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项目导向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结构。通过实训操作训练学生的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中、高级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的相关技能要求。教学实施通过把本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做中学”,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后劲,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整体设计尽量做到符合三个规律:符合企业生产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
4课程目标
4.1课程能力目标
1)总体目标。本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导向教学为特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规范的操作手法;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①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②会配制和标定各种标准溶液,并进行溶液浓度的计算;
③会按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的要求进行检测,基本操作准确熟练,并能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④会正确判断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误差分析;
⑤会正确撰写检验分析报告;
⑥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玻璃器皿和干燥箱、水浴锅、电子天平、酸度计等仪器设备;
⑦能运用规范的安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⑧具有科学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
3)知识目标。
①了解食品行业发展现状,食品检测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②掌握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③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④理解干燥箱、水浴锅、电子天平、酸度计等常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操作规程和维护方法;
⑤熟悉化学试剂的分类、使用、存放方法;
⑥掌握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操作要求;
⑦掌握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应急处理方法;
⑧了解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
5课程内容设计(表1)
6课程考核方案
6.1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项目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70%,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6.2考核方式及标准
考核形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1)形成性考核。
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分为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即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即是否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结果)、书面作业(包括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完成质量,有无抄袭现象)。
②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即是否会动手操作,是否规范操作,是否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否能按照规定使用仪器,实验完成后是否能及时整理室验台面;实验设计能力,即是否能根据资料,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安排实验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即是否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即是否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是否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是否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小组合作能力,即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组员通力合作,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进程及质量。
2)终结性考试,指常用玻璃器皿和仪器基本操作技能考核。随机抽取典型的玻璃器皿和仪器的基本操作项目进行技能考核和口试,按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尤其应注重实验综合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参照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精心设计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在完成每个实训项目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检、互检和教师检查,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则要求其在开放的实训室完成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由此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均能达到预期的课程培养目标。
3)成绩评定标准。
①平时成绩(20%):出勤情况和课堂纪律(10%)、上课表现及课堂提问(5%)、书面作业(5%)。
②项目任务完成情况(50%):实验操作技术(20%)、实验数据处理(10%)、实验报告(10%)、小组合作(10%)。
③实训综合考核(30%)。
7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
7.1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根据学生今后工作中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实际要求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实行项目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在实训中穿插理论知识,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实训过程随堂打分,具有竞争性。最后安排一个综合性项目,即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安排顺序,运用所掌握的食品检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检测。最终考核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检测项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将操作过程、操作技法、数据记录、检验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7.2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1)课程内容打破章节模式,采用模块组合教学体系,突出实效性。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针对性,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将食品检验基本操作细化为项目模块来进行,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结合企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适当筛选技能训练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既符合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又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由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组成,以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为主,并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分、自我评价。终结性考试主要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实际操作并配合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具有评价的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能更加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比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8可行性及效果分析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循环式的教学过程。以两个学习组(20~24人为一个学习组,2~3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交叉循环教学,教学活动主要在实训室完成。
2)采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同心圆模型。实施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引探法”教学模式,辅以讲练结合法、类比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题中心教学、渐进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使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时每个学习小组的仪器数量可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确保有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
3)通过多媒体讲解、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动手实训、标准化考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掌握常用玻璃器皿、仪器的基本操作、日常维护和保养。
4)开放实训室,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从而确保学生经过培训后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专门技能。
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使其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与生产实际之间实现良好的对接。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庆红.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4-45.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4]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5]刘珍.化验员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徐春.食品检验工:初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化学品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药剂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原已形成的“学训结合、技能为本,随岗提高”“2+1”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兼顾了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但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方向,与专业培养定位有一定偏差。通过对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结合培养定位确定“学岗融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2+1”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研结果,确立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领域及工作任务。通过研讨、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改革目前涉及面宽,针对性不强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能力结构为核心”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培养定位
1.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
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医院(乡镇卫生院)药房及药剂科、医药公司、社会药房、药检机构等;核心就业岗位有药品调剂、药品制剂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
2.药剂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定位
药剂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药剂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机构和行业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检验和药学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二、药剂专业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1.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①具有药用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概要等基本知识与技能;②具有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学、药品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③具有药物开发、生产及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及药物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最新进展;④熟悉国家关于药物的生产标准、质量控制、药品营销等方面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⑤具有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⑥具有药剂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2.专业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药学服务方向:①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各级各类医药卫生单位能开展用药指导和宣教工作;②具有一定的药剂知识,在职业药师的指导下,能开展相应的药学服务工作。
药物制剂方向:①熟悉一般原料药、常用制剂的基本生产过程,了解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使用技术;②具有常用制剂、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常用制药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③熟悉药事管理知识,具有了解国内外新药进展信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了解国内各类药品市场信息的初步能力;④了解GMP的相关知识和质量检验方法等。
药品检验方向:①掌握药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检验能力;②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食品、药品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和质量检验等工作。
药品营销方向:①了解我国药品市场运作的特点,熟悉药品销售的基本程序;②具有药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质量检验、仓储管理、物流等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③具备在药品营销部门开展用药咨询、进行合理用药指导的能力,在执业药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药剂服务等工作。
3.素质要求
①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体魄健康、行为文明。
④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药剂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1.药剂专业课程的增设及删减
为了适应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将原来执行的医院制剂方向的课程体系拓展为药剂服务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检验方向和药品营销方向。相应地增设职业方向课程,调整拓展课程,删减针对性不强的课程等,如增加“药品营销综合技能训练”,删减“药用植物学基础”,开设“社交礼仪”等。在选择课程时,既要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又要考虑职业生涯发展因素,还要考虑学校教师、实训等具体条件及组织教学实施的可能性。
2.药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及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选择《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为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药师考试和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就业岗位上岗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全程德育渗透。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中职毕业证外,毕业前还需通过考试获得以下其中一种资格证书。
表1:岗位及资格证书
3.药剂专业的四个课程模块
根据培养方向及能力结构,对所开设课程进行重新归整。将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整合为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对应典型工作任务为原则,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按照药剂服务、药物制剂、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四个职业方向能力要求,整合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围绕职业活动这条主线,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设置顶岗实习模块,形成“融知识、技能,理论、实践于一体,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能力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框架。
表2:药剂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4.药剂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调整
根据市场对药剂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及学生基础素质,对课程教学时数进行调整。适当减少社科类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使实验、实训课时接近60%,顶岗实习达1800学时。
5.药剂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
根据知识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第一、二学期开设职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加设职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技能;第五、六学期全部安排在行业一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与职业能力,实现毕业后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
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例(3篇)
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深化,尤其需要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加强..
-
电气自动化的基本常识范例(3篇)
电气自动化的基本常识范文篇1关键词电工工艺实训教学任务驱动《电工工艺》是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知识、训练基..
-
外来文化论文范例(3篇)
外来文化论文范文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56西方文化概论课作为通识课开设,与作为基础主干课..
-
美术学和美术教育的区别范例(3篇)
美术学和美术教育的区别范文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
-
抗洪救灾感谢信范例(3篇)
抗洪救灾感谢信范文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洪灾威胁的关键时刻,驻闽人民指战员,武警、消防和民兵预备役官兵迅速赶赴灾区,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级党..
-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例(3篇)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洪战斗打响后,我市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发出抗洪救灾好声音,凝集起万众一心战胜洪灾的强大正能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防汛抗洪抢..
-
抗洪先进事迹材料范例(3篇)
抗洪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平常时间,居安思危,扎实工作石麟镇党委在艰巨的地灾防治任务前没有退缩,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抓起,建立起了一道抵抗灾难的防御墙.不仅邀请地质监测专..
-
抗洪抢险安全预案范例(3篇)
抗洪抢险安全预案范文做好**市城区水灾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工作,使水灾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