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传读后感(精选6篇)
第4篇1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第1篇2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萧红传》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萧红传》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爱的战士——《萧红传》读后感800字:
历经汪恩甲(真是讽刺的名字——忘恩,不但忘恩还是甲等忘恩)的叛离,领略萧军的男权暴力,忍受端木的懦弱淡漠,委身骆宾基的怜悯陪伴。这个力图用生命来诠释女权主义的孱弱女子,终究逃离不开命运张牙舞爪的抓手,飞蛾扑火,为了温暖——卑微,为了光明——悲壮。
一生都在追求与追逐里忙碌,忙着爱,忙着恨,忙着寻找,忙着挣脱。忙得忘了取悦和爱惜自己。
萧红是矛盾的,一面渴望独立,一面渴望呵护。可是,岁月偏偏没静好,现世从来不安稳。她的矛盾来源于爱的荒漠化,萧红的人生根基不是坚实的,她的心理地基里充斥着冷漠、压迫、欺凌和残忍,母亲的疏离,父亲的无视,后母……这样的心理背景一方面催醒了女性意识,一方面在她内心蛀蚀了一个需要用爱去填的无底洞,既然说是无底洞,自然是填不满的。萧红对爱的需求像饕餮,是病态而囫囵吞枣的,不去论质量和纯度。更是盲目如蝙蝠,在黑暗里发着声波随意接收和碰撞。如此形容也许失之温和却也恳切。读后感·因为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在被抛弃并且落魄无奈之时,她本身就无多大的选择权,来了便觉得对了,这也是她终其一生起起伏伏却无法找到真正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爱的原因,因为她首先从来没真正找到过自己。纵然后来幸遇鲁迅关怀赏识,的确算是人生一抹暖色,可是她抓紧这一丝暖意,不管不顾他人(许广平)困扰,实在是落魄之极的灵魂终于有了口人间珍馐。
萧红自身的脆弱是她无法践行意识里觉醒内容的重要原因,也许萧红回馈给别人的不是爱不是付出,是无尽的索取和让人窒息而恐惧的掌控,所以人人叛逃,人人离弃。可是,这可怜可悲的人自己何曾又因此好过了,自憎和流浪大概充斥了她一生。可是她就这样,不管不顾,把自己放逐进荒漠里,去苦闷,去燃烧,用尽力气。
萧红像一名勇敢的战士,终生为爱而战,可是爱哪里是打仗得来的,可是烈火如她,不懂得也不甘于黯然等候和惨淡经营。虽轰轰然战败了,可是,如果给她一个明天,她还是自己的堂吉诃德,纵然桑丘已去,瘦马无力,她仍敢和风车作战,与天地为敌,也要追爱。作者:李星星,希望能帮助您!
第5篇3
用生命感悟来写作
——读萧红散文集《商市街》有感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透露着女作家对悲剧生命独特的感悟。她的自传体散文集《商市街》正是作家这一写作特征的体现。说到《商市街》,不能不提到萧红之前的那段惨痛经历。1931年10月,被软禁在阿城的张家老宅的萧红逃到哈尔滨。经过一段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在寒冬来临的时候,陷落在未婚夫汪恩甲的情感圈套中,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同居。在旅馆住了多半年,欠下老板数百元的食宿费,王以回家取钱为由,弃怀孕的萧红而去。当时,因两人欠下旅馆较多费用,萧红实际上已成为人质,失去自由。万般无奈下,她投书《国际协报》,得到萧军等左翼文化人的同情和帮助。趁着哈尔滨发大水,乘一只送柴草的小船出了牢笼。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即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同居生活。同年11月,两人又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这部抒情散文集,写的就是那段时期的生活。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矫揉造作的成分。她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她的遭遇、情爱与她的文字水乳交融,共同呼吸。在《商市街》中,她对细节的捕捉尤其敏锐,细腻地记述了寒冷、饥饿、孤独、寂寞等感觉,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商市街》所收录的《饿》中,萧红写道:“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写尽了那种求无可求告无可告的穷途末路之感。在严寒中饿着肚子,怎样的滋味!
“我饿了,冷了,我肚痛,朗华还不回来,有多么的不耐烦!连一只手表都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啊!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肚痛,寒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萧红在等待朗华归来时忍受着身体上的饥饿和精神方面的寂寞心情展露无遗。这样的叙述以情动人,表现方式细腻,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写得如此深入人心的。也只有最善于描写人的感受和心灵的作家才能如此鲜明有力的描绘出来。
萧红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另一篇《飞雪》,作者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来叙述自己的感受。“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柈,我就披着被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上街吗?那还可以吗?
“我把两只脚伸到炉腔里去,两腿伸得笔直,就这样在椅子上对着门看书;哪里看书,假看,无心看。”
——在严寒的威逼之下,22岁的萧红天真地想到把自己煎一煎,披被上街。最后她做的是把脚伸到炉腔里去,做了一只钻炉子的猫,让人于辛酸之余又感到可笑、可爱。萧红的一生都处在流浪漂泊中,没有人可以给她倚靠,给她安全和安定。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萧军在感情上的若即若离、朋友的无情、同时代人的不理解,让她一直都想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最终客死异乡。每读一次《商市街》,我的眼眶便湿润一次,也更能体会命运多舛的萧红在生命的尽头写的:“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如何的字字血,声声泪。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在于它的主题是否深刻,而主要在于作家是否表达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进而引起读者心灵的感应,触动读者的心弦。否则就是用再华丽的文字构筑起来的作品也不过是一具毫无生气的躯体。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感悟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读者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第2篇4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第6篇5
萧红作品读后感
萧红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皆因为我是个女人、另外还有句更著名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我觉得萧红太强调自己的弱者身份了、她一生都在寻找依靠、对一个男人失望后、总是借助另一个男人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她不停地辗转在男人中间、寻找温柔慰藉、事实上每一道伤口都没有愈合、有时疗伤应该是自己默默独自进行、可她不知。
她是我所知道的情商最低的女作家、明明骨子里是个顺从男人的旧式女子、行事却又追求新派、自由到了轻率的程度。
萧红的悲剧在于她性格矛盾不彻底、这从她对王恩甲的态度上能够看出、她先是背弃了婚约、又在走投无路时与其同居、以至于遭始乱终弃。
她的一生就是所托非人的一生。在怀有萧军孩子的时候、又与端木蕻良结婚、把自己置于无比尴尬的情况。身边的朋友质问她为什么不能独立生活、她的回答是、“我不管朋友们有什么意见、我不能为朋友的理想方式去生活、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而她的方式就是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她太害怕寂寞了、对于生活空有勇气、却无能力。她天真得让人惊讶、在男人身上吃了那么多次苦头后、仍然没有学会保护自己、也没有得出有意的教训、还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制于男人。
十年奔波、四处迁徙、从未获得片刻安稳、在这乱世中、萧红一心仰仗的全是男人。同时代的女作家中、只有她的天空是低的、只有她的羽翼是稀薄的、也只有她把自己的人生演成了一场悲剧。
传读后感
萧红:初冬
袁世凯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3篇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