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例(3篇)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篇1
乡村旅游在中国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是一种亘古弥新的产业。在这40年间,乡村旅游不仅在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和谐、生态、可持续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乡村旅游更需要注入时代气息,而善行旅游把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付诸具体实践,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和善行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不仅对乡村旅游具有指导作用,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善行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一)善行旅游内涵
2011年,亚太旅游协会(PATA)在成立60周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一词,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国外,善行旅游一般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外部条件。而在国内,善行旅游则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包涵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受益情况等,代表性观点有: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符合时展潮流和消费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等。
由此可见,善行旅游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人为中心,认为善行旅游是在保证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旅游。其中人是践行“善行”的主体,也是“善行”的体验者,而善行旅游则是“善行”实施的最终归宿。
(二)善行旅游特征
1、人与人的关系
善行旅游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奉献与回报的和谐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善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我们要用善行旅游中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善行旅游的本真和谐架构起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人与社会进一步和谐。
二、善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
(一)善行旅游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人与人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共化
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乡民和游客的和谐相处,能够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化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善行旅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能够有效指导乡村旅游。乡民要想实现持续的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资源的开发为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持续、和谐的新型乡村旅游道路。
3、“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平化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公平化以“人与社会关系”理念为指导,以人与社会公正的理论为原则来建立制度化约束,主要表现为:建立公平的乡村分配机制、公正的乡村保障机制、有效的乡村监督和发展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保障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及资源维护的公平性,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展示平台
1、乡村旅游化解利益冲突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当地的乡民、政府、旅游工作者为主要参与者,构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利益综合体。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旅游目标定位不同:当地乡民以维持居住环境的稳定为目标;当地政府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旅游工作者以获得丰厚劳动报酬为目标。善行旅游在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满足各自的自身利益。
2、乡村旅游尊重自然生态
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对生态资源要以原始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两者有效结合以增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对自然、生态和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有效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善行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的真实体现。
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乡村经济单调、落后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崛起。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开发阳朔
一、引言
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间走出城市亲近大自然,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及特征
(一)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缘起于80年代,但发展速度很快。进入21世纪,国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为此,国家旅游局还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发展乡村旅游热潮,而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当地农民的充分参与,因而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两者相互渗透的旅游活动[1]。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2]。
(二)乡村生态旅游特征。
1.乡村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性表现在:从旅游活动开展看,是在乡村地区,而不是在城区;从旅游活动的具体要素来看,如乡村建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具有乡村性,乡村生态旅游是农家乐的升华,旅游者吃的农家饭菜、住的农家院等,这些都体现出乡村性的特点。
2.参与性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政府和旅游者广泛参与的一项活动,而其经营者往往都是当地农民,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事项活动充分体现出参与性的特点。同时,旅游地为旅游者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器具等旅游资源,更多的是让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使用生产生活器具参与农事等事项活动。
3.保护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对旅游开发者而言,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旅游者而言,则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观光活动时,应做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同时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资助,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3]。
4.教育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到乡村开展旅游活动,并亲自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及菜肴、奶品及纪念品制作等体验活动,使旅游者增强对农业及相关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在体验田园风光及民风民俗时,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乡村居民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也会逐渐认识到保护田园风光、传统民风民俗民居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
三、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一)阳朔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达142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壮、回、瑶等11个民族。阳朔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峰奇、石怪,景观奇特。全县拥有奇峰两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250多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诗句对阳朔山水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桂阳公路旁,是国家4A级景点。每年三月,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茹菜花、紫红的红花草,竞相斗艳,放眼望去,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沿途的田园村舍、古桥溪河、深潭溶洞,加上在田野上耕作的村民,构成一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2.遇龙河风光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葡萄、阳朔、高田等五个乡镇,人称“小漓江”。遇龙河两岸山清水秀,连绵起伏,变化万千。江岸两侧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人为的建筑物,也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很好地保存遇龙河畔的原始风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自然,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纯天然的山水田园风光。
3.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位于阳朔兴坪镇西北4公里处,因山峰石壁上有酷似九马的花纹而得名,久而久之就有了“九马画山”这个名字。清代学者阮元诗句“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深深地表达了它对画山的眷恋。九马画山景区河流漂流全长3.5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漂一景的完美设计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雕琢的魅力与最原始的淳朴民风,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
4.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位于阳朔月亮山,沿途风景如诗如画,恍如人在画中游一般。主要景点有大榕树、图腾古道、月亮山、蝴蝶泉等,在这里感受自然田园风光及少数民族最淳朴的民风民俗,通过骑行可以感受每一处小景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
5.百里新村
百里新村途径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个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如今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在这里旅游者可以看到壮美的万亩橘子园、千亩生态茶园、旖旎的漓江风光、秀美的兴坪峰林,这些要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四、阳朔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2010年阳朔县乡村旅游收入达19.5亿元,占阳朔县旅游总收入的55%,接待乡村旅游570万人次,占阳朔县旅游接待总人次的70%。目前,全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家乐餐饮300多户,农家餐馆300多家,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近几年阳朔每年接待乡村旅游者大约200万。乡村旅游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从高田乡辐射到周边的兴坪、白沙、福利等乡镇,开发项目也由田园风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民居旅游民俗旅游等多个项目[4]。可以看出,阳朔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其中很大部分是依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乡村生态旅游。但是,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阳朔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使得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简陋,设施不足。比如遇龙河景区,如果游客选择骑行观看风景,从阳朔县城至遇龙桥部分交通路况还未修建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另外,在乡村生态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设施欠佳,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二)产品层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的民居设计得像小酒店,除了吃农家饭比较独具特色外,其他并无特别之处,旅游者没有过多地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如旅游者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摘蔬菜水果等趣味活动体验生活极少,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拍照吃农家饭。缺乏趣味体验活动使得旅游者旅游时只是走马观花,且旅游产品雷同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三)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服务质量较差。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较晚,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景区树木遭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严重损害景区的美观。同时,景区部分人员服务质量较差。如游客到达景区,就会有野导对游客进行询问讲解,甚至有部分野导游强行收费的现象,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粗放型开发,使得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失衡,导致生态资源破坏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些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人数未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景区旅游接待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使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五、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加快乡村地区交通通讯及食、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免税收,加强管理和指导。在交通设施方面,与交通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开辟特色旅游专线,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旅游服务接待的管理,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在饮食卫生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人员的卫生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二)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如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地方民族特色建筑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品位,凸显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对民俗特色进行相应的挖掘,如以少数民族壮、侗、瑶族的饮食、服饰、歌舞、建筑等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而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切忌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和评价。由于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第一线服务人员,应加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六、结语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对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注重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20-223.
[2]曹水群.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9(17):25-27.
[3]卢云婷,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
建筑环境设计专业范例(3篇)
建筑环境设计专业范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绿色建筑;性能模拟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252031引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
-
营利性服务业概念范例(3篇)
营利性服务业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常设机构;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26-021常设机构原则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
-
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范例(3篇)
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范文篇1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活动商务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
-
审计理论方法范例(3篇)
审计理论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发展理论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受审计实践的检验,同时又不断在审计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因此,审..
-
财务制度审计报告范例(3篇)
财务制度审计报告范文篇1(一)理论研究综述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公众公司审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进行财务报告内部审计,首次提出了整合审计的概念、..
-
常见网络诈骗犯罪及预防范例(3篇)
常见网络诈骗犯罪及预防范文篇1随着网络、通信科技日益发展,新型诈骗应运而生。所谓新型诈骗,是指通过网络、电话等非接触方式实施诈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预防网络..
-
班级文化创意设计范例(3篇)
班级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范文1一、指导思想: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它贯穿于班级..
-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例(3篇)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