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收集3篇)
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范文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理性的厂商
厂商是微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主体。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最大化的利润是总收益和总成本差额的最大化。为使该差额最大,要尽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厂商的行为不得不研究厂商的生产和成本,故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理论必然涉及到生产的投入和生产的产出,而企业的生产行为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生产的规模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目标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在微观经济学里,以企业是否可以调整其规模为标准,将企业的生产分为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短期生产是企业规模不变,而长期生产是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理性的厂商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使得短期和长期的生产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的行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三、生产和消费同时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最优的经济关系就是不仅生产达到了最优的状态,消费也达到了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上把这种经济的最优效果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的一门学科。因此,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和消费的最优如果能同时达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则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或称之为社会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这种一般均衡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产的理性、消费的理性及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性考虑的,即是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四、三个关键词:需求、供给、价格
在经济学家的笔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可简化成需求、供给、价格这三个简单的名词。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需求,归宿是需求的满足,即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两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表达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是殊途同归的:即居民户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消费上,以获得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其理性选择;需求定理的内容是由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所决定的。如此,透过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表面现象研究其深层次内容――消费者行为分析。
2.供给。供给(supply)是厂商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计划出售的产品与劳务量。厂商的供给行为可以用生产者行为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主要分析理性的厂商如何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具体而言,运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分析厂商在企业内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既定的产量,从而实现内部的经济效益。但这一行为并不能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为企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还必须通过市场理论来考察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和不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及其短期、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进而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
3.价格。市场经济的成功乍一看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结果。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它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消费者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璋.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范文篇2
一、以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考察为立论前提
当前,西方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体制是研究整个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背景,其主要研究的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宏观经济变量所起到的作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的着眼点主要在“宏观”上,也就是说这理论的建构必须要将目光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上,并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与方式。还要通过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与解决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要以国民经济的价格水平、就业水平以及产出水平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价格水平来说,通常经过对通货紧缩以及通货膨胀进行考察可以将其反映出来,而通过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率以及失业率进行考察,又可以将就业水平反映出来,而产出水平,主要靠的是GDP来反应。从这里不难看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前提,是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考察,并通过对经济总量的变化与决定进行研究,来对如何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阐明。
二、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立论支柱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三、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四、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五、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主要考察的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以及物价总水平等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动情况,所以,我们通常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称为“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将国民经济运行中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又被部分人称为“总量经济学”。在总量分析上,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总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社会总供给和总经济增长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总货币供求量、总储蓄、总投资、总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六、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微观”与“宏观”看似相互无所关系,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确实相互依存的,甚至是相互为前提的。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时,通常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经济资源进行了一番优化配置的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也是相互结合的,其原由是因为经济个量相加才能得到经济总量。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总量分析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宏观总量研究又以微观个量分析为基础。再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就业问题时,主要所关注的是社会总产量、总投资以及总需求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并假设人工成本开支、生产成本开支以及利润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内容是如何假设决定的又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同理,微观经济学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所关注的是单个厂商所使用的土地、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数量是怎样决定的,以及厂商的利润、成本与就业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假设社会总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量是不变的,而这些假设的内容又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所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宏观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还是多个微观经济单体的合理决策,也就是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相关问题,要以对微观经济决策的考察为基础。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辅助,必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七、结论
站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不论是本文所讨论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这两者都是对时代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规则的总结,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均衡的控制作用。也正式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起到的作用,才保证了世界经济朝着今天的一体化格局不断发展、增强,我国如想进一步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接轨,我们国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向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采取的调控手段、方法靠近。比如,银行制度中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金融以及税收政策,行政手段中对某些过热行为的管控措施,以使社会、资源以及环境能够相互协调发展。在这些不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相互共通的经济问题上,如果我们能够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学习其成功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肯定能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保持科学的思想态度,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有一部分进行针对性的吸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势,不断对我国自身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学说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占勇.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及其启示[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2):168-169.
[2]尹伯成.关于西方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当代财经,2007,(09):320-323.
[3]段文斌.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范文篇3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其简评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结合两种经济理论中切合现实的一些假设观点上,提出了本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概括为3个方面。1.市场非出清假设市场非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为重要的假设,该假设实际上来自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假设条件,其基本含义在于:如果经济出现需求冲击或攻击冲击后,工资和价格并不能够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即供求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市场将持续处于非均衡的状态。而这其中又暗含着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的假设,而在传统凯恩斯主义假设中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前者假设前提是工资和价格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的速度缓慢,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后者却认为工资和价格是不具有弹性的,或者说完全不能进行调整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工资合同和长期劳动合同结束时间不一致导致的工资需交错调整使得工资具有黏性,而由于菜单成本理论和价格交错调整理论导致了价格也具有黏性,而价格黏性成立又暗含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假设。由此可见,市场非出清假设中同时又递推出另外的两个方面的假设,且该假设又不同于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非出清假设。2.利益最大化假设在吸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精华的基础上,为弥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微观基础的缺失,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学者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所有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同样提出了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这一假设实质上源于微观经济理论,同时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承认并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实际上表明了该理论已经承认宏观经济学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且认可了这一基本假设,从而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不得不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这一点上较传统的原凯恩斯主义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3.理性预期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该理论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作用与影响,认为经济人是根据理性预期而作出经济决策的,市场运作的结果是使得市场出清的供求均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理性预期为主要假设之一,实质上包含了3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其次,为了得出正确的预期,经济行为人在作出决策之前试图得到一切相关信息;最后,经济行为人在做出预期时随时会根据得到的信息不断调整其预期,因此,总体上从长期来看,经济行为人对未来的预期与未来的实际值是一致的。[3]事实上,该假设暗含着经济行为人能够获得完全信息这一假设,从而才能保证预期的正确性,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因为从长期来看,任何一个经济行为人总会有矫正原来信息不准确的时间,从而会准确地或趋向于能够预测到经济变量所应该的数值。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沿用了这一假设,并将其与其他两个假设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其自身的经济理论观点。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上述基本假设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推导与数理分析,主要持有以下观点:①否定了古典学派的“二分法”①,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换言之,货币是非中性的,而货币的非中性缘于价格是黏性的,由于价格是黏性的,并不具有完全弹性,当货币等名义变量发生变动时,根据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它不仅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的变化,而且会导致产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所以,古典的“二分法”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失效的。②经济中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该观点早已被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就基于外因并从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原因,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认为实际经济周期的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用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他们认为更准确地确定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解释短期中工资和价格行为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短期波动,造成了经济偏离了自然率水平。如果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总供求模型来解释,那么就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并不是呈垂直的状态。因此,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产出和就业的短期周期性波动。由此可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更加符合现实的角度对经济的短期波动进行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③在政策涵义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是:第一,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干预宏观经济,刺激总需求,从而达到使非均衡的经济状态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第二,政府应该采取相机抉择、斟酌使用的稳定化政策。[4]事实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与传统凯恩斯主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强调政府应该“作为”,审时度势,主动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从而达到减缓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该理论与古典学派所主张的政府“不作为”的经济自由化是完全相反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现实的一个微观解释:名义价格黏性模型
在解释价格黏性这一基本假设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由于改变经济中的价格就要使用经济资源,然而厂商只有在价格变动的利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他们才会改变价格。这种解释产生的问题是,改变价格的成本很小,但是经济波动大约占GDP的几个百分点,可能变动价格的利益几乎要大于由此产生的成本,而且这种解释本身也比较宏观,显得不够具体,缺乏较强的可信度。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在前沿理论中,能够从微观的角度比较可靠地解释这种现实的理论模型也出现了,其中,以曼昆的名义价格黏性模型最为典型。名义价格黏性模型要回答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经济中的各个厂商面临名义货币变动时,为什么依然会保持各自名义价格不变?我们在这里列出该模型的简化分析过程。假设一个经济中的生产领域包括众多的厂商,他们在各自的市场中都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将厂商i所面临的需求表示为:其中,Pi是厂商i制定的价格,P是总体价格水平,M一般表示名义货币供给量,而ε(ε1)是需求价格弹性。假设生产中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劳动边际产量为a,名义工资为W。作为垄断者的厂商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给产品定价。因此,边际成本为W/a,那么根据垄断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即为MR=MC其中MR=P(1-1/ε),得出厂商的定价为:如果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假设增加1%时,则名义价格和工资均为上升1%,即方程(2)中的左右两边均上升1%;因为M、P和所有的Pi均上升了1%,方程(1)中的实际需求保持不变。由方程(3)知,名义利润上升了1%,但由于总体价格水平P已经上涨,所以实际利润是不变的。现在假设各个厂商如果提高价格Pi,就必须承担菜单成本支出费用k,因此,厂商就将面临维持其当前较低价格的损失与将价格提高2%时潜在利润增长之间的取舍。以图1来说明,纵轴上以最优产出的百分比来度量,横轴表示价格偏离最优价格的百分比,曲线1表示一个中等程度垄断的厂商的利润损失。假定厂商的当前价格低于最优水平的价格1%,则厂商放弃了相当于产出0.25%的潜在利润,如果菜单成本k大于这个损失,厂商就不会改变价格,其他厂商面临同样的是同样的选择,所以也不会改变价格。由此造成的净效应就是所有名义价格保持不变,总体价格水平P仍然固定,实际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会随着实际货币供给上升。由方程(1),实际货币供给M/P与产出会上升2%。[3]由此可见,新凯恩斯主义从微观厂商的视角,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各个厂商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少量的菜单成本就很可能大于潜在利润的变动,解释了经济中当货币价格变动时,名义价格保持不变的原因。该模型从现实出发,给宏观假设提供了严密的微观证明,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构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
初中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精选
作初三毕业感言,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初三学生向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全心付出,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毕业典..
-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精选4篇)
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班级概况本班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一时还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
-
让我感动的作文(精选3篇)
让我感动的作文篇1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小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
-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2篇)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记..
-
物资储备方案范文(精选2篇)
物资储备方案篇1为确保全体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
-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精选3篇)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篇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辞职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
我的舅舅作文精华(精选8篇)
我的舅舅作文篇1我有一个爱钓鱼的舅舅,他有点肥,身材不高,声音有点沙哑,对人很亲切,他喜欢抽烟,也非常喜欢钓鱼,钓鱼技术也很高,还经常到一些地方钓鱼。而我也是很喜欢钓鱼,所以,每次..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