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重要性和意义(收集3篇)

daniel 0 2025-10-15

民法典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篇1

一、从立法的时代背景上分析

《法国民法典》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产生重要经历了以下历史阶段:在法国大革命前,民事法律规范在法国出现北方习惯法和南方成文法的划分。在这种混乱的法律环境下,法国逐渐承认罗马法的合法性,从而使法国的民事法律规范逐渐形成了习惯法体系。尽管当时的现行法律已朝着法典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成文的习惯法汇编已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创造统一的、合乎理性的法典。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中间法律”。这些“中间法律”以废除封建特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目的,但其作为一种过渡性法律,法律不统一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当时各方利益集团都希望新的民法典反映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民法典编纂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1799年拿破仑执政以后,组建法律起草委员会并亲自主持开始起草民法典。从1802年2月5日到1804年3月15日,民法典分为36章陆续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将法典颁布实施。

《德国民法典》制定时,资本主义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当时社会强调社会公共利益、强调对个人做出必要的限制、强调国家的干预等。19世纪的德国也存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法律的胡乱现象,为了追求法律的同一性,1873年德国国会的宪法修正案将帝国的立法权限扩展到整个民法领域,使民法典的制定获得了权力基础。19世纪初中期关于民法典的编撰形成了法典编撰派和历史法学派,他们的争论为民法典的编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法学家在重视罗马法的同时吸收了一部分日耳曼法的内容,使得民法的体系具有了合理性。1874年7月,德国联邦组建起草委员会开始起草民法草案。草案经过起草委员会两次审核和修改,最后形成了“帝国国会法律议案”。1896年7月1日,帝国国会通过了议案。经过帝国皇帝1896年8月18日的签署,帝国法律公报的公布,《德国民法典》于1900年1月1日生效。

二、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体系结构及内容之比较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主要以罗马法、习惯法和国王的赦令为法律渊源。由于此法典产生于自由资本时代,所以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教分离、人身自由、合法自由等为基本原则。在法典的总体结构上,是以国法大全之《法学阶梯》为基础,除总则外,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三编。由于拿破仑在主持法典制定时很少让纯粹的法律争论参与,力求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生活而不是法律技术上,所以《法国民法典》即简洁明晰,又通俗易懂。《法国民法典》之所以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

《德国民法典》主要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且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德国民法典》虽然仍保留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私法的基本原则,但又在一定程度使它们在适应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其主要基本原则有所有权有限原则、限制契约自由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等。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五篇。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国民法典》注重立法技术的应用,其语言比较抽象和概括,体现了逻辑推理和体系化的思想。《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是适应帝国主义时代要求的,所以从其之后,《法国民法典》对各国民事立法的影响大大减少。

三、两部法典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民法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科学实用的民法典也显得越来越迫切。通过借鉴,我们在制定中国民法典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法典的关系。中国在民法法典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引进的西方先进法律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民法精神深入人心,树立正确的民法观念。二是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必须自足国情,体现社会化的要求。法国民法典是大革命的产物,而德国民法典是立足于自由市民的、罗马个人主义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产生的,所以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必须坚持基本国情,在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和保障人权,才能适应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三是确立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立法原则。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坚持理性主义就是注重立法的超前性。只有在坚持理性主义的情况下制定的民法典才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我们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言语的实用性,这样的法典才能被人们充分理解和应用。

民法典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民法典;权利本位;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3)10-0057-03

2023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1对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充分认识此次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颁布实施具有深刻历史意义

法律制度的建构历来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考察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明时,总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这种文明中律法制度的健全程度、先进程度。而法典无疑是集大成者,法典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不仅需要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且要求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建设必须达到相当的高度。人们耳熟能详的,既有来自遥远古代的汉莫拉比法典,也有近代代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的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这些法典都被作为文明的载体而流传于世。因此,是否拥有法典、法典内容的逻辑性、法典篇章安排的系统性等,往往被作为衡量文明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降,在英美法与大陆法的比较借鉴中,中国法律学者将制定和拥有中国人自己的法典作为摆脱封建桎梏、建设现代国家的梦想。从清末修订法典开始,数代中国法律学者将制定民法典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年启动了首次民法典制定工作,其后又分别于1962年、1979年、2001年3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的相关工作,但均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亲自主持了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别审议民法总则、民法典各分编、民法典3个草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得以颁布、即将实施,几代人的梦想成真。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奋斗成果,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经济、社会、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总结和体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民法典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普通人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首先需要知道的便是自己拥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边界在哪里;他人拥有什么样的权利;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被侵害或如何在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取得赔偿……所有这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都需要法律规范的指引。而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整个法律学科体系中,民法与人们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人们的婚丧嫁娶、分家析产、财产转让、交易买卖、邻里交往等,都需要民事法律的指引和规范,这是建设社會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民法典注重保护人民权益,凸显法律保护中权利本位思想。民法典共分7编、1260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条文最多的规范性文件。民法典内容虽然庞大,但“有一根红线或者说一根主线,把民法典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具有逻辑性的整体。这根红线是什么呢?这就是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1我国民法典中,不仅有一般民法典所有的总则、物权、婚姻家庭、继承、合同、侵权等内容,更突破性地以合同编通则作为债权总则,将侵权责任独立成编,更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构建起严谨的逻辑体系,凸显法律保护的权利本位思想。民法典通过对人民权利的保护,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决心。

民法典的出台将更为有效地规范和指引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法规,不仅包括新中国初期颁布实施的婚姻法,还有1978年以后陆续出台实施的民法通则、新婚姻法(1980年重新颁布实施)、继承法、合同法、收养法、侵权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但是,如此众多繁杂的法律并不总能及时有效地为普通人的行为提供指引,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述法律均以单行法的形式出台,又由于我国立法极简主义的传统,法律条文大多抽象和原则,需要一系列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地方法规等进行配套,从而形成了具有复杂位阶关系的规范体系,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过于艰深而晦涩;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法律法规不停地被修订,修订工作难以做到同步开展,从而使得非法律人士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不同的单行法律之间,法律位阶即使完全相同,也有新法与旧法、普通法与特殊法等区别,一些条文内容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最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具有滞后性,当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新情况新事物时,往往会出现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而此次民法典的出台,对之前几十年出台的各单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归纳,并按照严密的逻辑结构编排在一起,不仅便于普通人查找和学习,也利于行政执法部门和人民法院理解法律,统一执法和司法尺度。

民法典的出台将进一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法律保障。商法脱胎于民法,与民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陆续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涵盖商事活动各个领域的大批法律规范。其中,既有涉及商事主体资格的三资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也有规范商事行为的保险法、票据法、拍卖法、证券法、海商法等。但是,这些单行法均只能涉及和调整商事活动某一特定的领域。在更为宏观和基础的层面上,多年以来,我国调整商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性规范一直依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商事关系的原则性规定。而现在,民法典对于民商事法律关系中的原则性、基础性问题有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回应,在我国没有专门的商法典的情况下,民法典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其所代表的价值取向,都必然会成为我国商事立法和执法的基础和保障。

民法典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纵观各国法律,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虽只适用于特定地域,但依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价值取向、逻辑结构、立法模式、编章安排等不断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仿效。我国此次颁布实施的民法典虽只在我国法域内生效和适用,但编纂过程有重大发展和创新,人格权独立成编即是最大亮点,反映出我国人格权法理论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的人格权法理论研究相比,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1作为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发展的后发国家,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不仅仅面向过去,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律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同时,我国民法典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法典,它直面当下社会经济中的疑难问题和前沿问题。在世界日益密切联系的今天,这些问题并不仅仅为我国所独有,如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数据和虚拟财产问题,居住权、人格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我国民法典具有其他在先制定的民法典所不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更为先进的价值取向,更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结构安排。如果说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是19世纪、20世纪初民法法典化的里程碑,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法律文明成果,那么中国民法典必将在21世紀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法典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篇3

(一)民法典是用民族整理语言书写和表达的民族法典

语言是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民族间相区别的重要外在表征。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加强国内居民的联系和交流,形成民族文化,从而构成强化民族共同体心理联系的文化整合。德国思想家哈曼认为,语言是内心的表达与灵魂的显示,并传递着我们的内在精神。我们灵魂中所存在着的看不见的本质通过语言显示出来。同样,语言也是民族灵魂的内在表达,每个民族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思想方式。[15]在著名的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艺术家正是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饱含人性思想的艺术作品,才一改欧洲中世纪在上层社会中普遍使用拉丁文的传统,使这些划时代的艺术作品连同表达它们的语言文字成为冲破神权桎梏、建立民族国家的精神武器。民法典作为民族法典和民族国家的产物,无不是以本民族文字书写和表达的。这一寻常现象在19世纪的德国却无异于奢望。因为尽管德意志宗教改革时已创立了德意志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德语一直被视为粗俗的语言,整个德意志无论是政府公文还是学校教育通行的都是法语,而德语却被列入外国语来学习。在那个年代,会讲法语甚至还是显得有教养和进入上层社会的必要条件。[15]早在1814年,面对法国民法典的巨大影响,德国法学家蒂堡就著文强烈呼吁,德意志民族应当用本民族的“有力语言”融汇德意志精神制定一部属于本民族的“国族法典”。[28](P26、P34)今天,当我们重温他的文章,仍能感受到民族主义者扑面而来的强烈民族情感。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用本民族的整理语言书写和表达的民法典,都无声地表达着民族和她的国家在政治、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独立、尊严、自信与能力,彰显着该民族在民法文化上的发达与繁荣。

(二)民法典是充分尊重并体现民族民事习惯的民族法典

与其他习惯相比,民事习惯反映民族私权生活的内容,是私权秩序的自发反应,是纯粹的私权生活规则。因此,民事习惯最贴近民族大众,最贴近日常生活,也是所有习惯和惯例中最常见、最大量存在的规则。由于私权规则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和地域性特征,民事习惯往往成为某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民事习惯具有民族性的原因之所在。民事习惯在民法的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调整民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一般认为,现代民法来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市民法和万民法,它们逐步成长为市民社会的私法,而市民社会的私法乃是市民社会自身积淀的风俗、习惯、惯例等抽象规则长期进化的结晶。因此,民事习惯堪称私法的真正渊源所在,是民事立法的活水源头。在现代社会里,习惯能够提高市场自律水平,降低法律运行成本,填补法律空白,解释法律含义,使法律得以更加合理的运行。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习惯仍然是各国民事立法的重要渊源之一。[32]民法典作为民事立法的核心和民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必然也必须要体现和反映该民族以民事习惯所反映的那部分生活方式,否则民法典将是不完整的。因此,“现代各国民法均承认习惯为(民法典的)法源之一”。[33](P25)同时,民事习惯主要依靠民众的普遍认可,依靠情感、良好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的共同性及社会舆论来实施和维持。因此,民法典以民事习惯为原料,吸收民事习惯中的精华,无疑会增进人们对民法典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唤起人们自觉实施民法典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降低民法典的实施成本,提高和增进民法典的实施效率和实施效果。法国、德国、日本的民法典无不是充分尊重并体现本民族习惯的民法典。其民法法典化历史告诉我们,一部充满生命力、与时俱进的民法典一定是一部具有民族性、本土性的民族法典,而“法之所以具有本土性,主要基于法直接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习惯”。[34]从内容和本质上讲,民法典与民事习惯都是对私权生活的体认和再现,这说明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调整对象具有共通之处。因此,民法典对民事习惯认可的本质是对私人自治秩序的尊重和认同。早在20世纪上半叶,已完成法制转型的中国国人认识到,对民族来说,“规范其行为、支配其生活的法律应当从其心灵深处或生活习惯中长成,否则那将既是法律的不幸,也是民族的不幸”。[35](P15)民法典作为国家制定法,作为“一种受到自觉维护和更具统一性的精英知识传统”,[36](P128)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符号意味,如果不深入民间、扎根乡土,不体现法的自发性和本土性则更易被虚置化,这已为历史一次次地证明。近代欧洲法典化运动中,受到“成文法万能”思想的影响,1804年之拿破仑法典,1811年之奥国法典,皆有否认习惯法效力之倾向。①至19世纪,历史法学派学说渐盛,人们已然认识到成文法的局限性,因此才有1896年之德国民法典关于此点未设规定,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1条始明定习惯法对于成文法有补充的效力。[37](P9)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府分别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获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民商事习惯资料。然而,调查所得之民间习惯法规则仍然未能充分而合理地反映于立法之中,致其立法仍然是从西方移植的法。[38](P210)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我国近代法学家江庸先生在论及清末之民事立法时,认为《大清民律草案》“多继受外国法,于本国固有法源,未甚措意。……而此等法典之得失,于社会经济消长盈虚,影响极具,未可置之不顾。亲属继承之规定,与社会情形悬隔天壤,适用极感困难,法曹类能言之”。[39]而民国民法典也未能吸取这一教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未久,即将作为市场经济法律规则之民法全套继受于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当时明显脱节于中国本土社会。[17]这不能不说是近代中国法律和中华民族的不幸,当为我国当代民事立法所镜鉴。

(三)民法典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法律表达

民法典是民族生活的浓缩与沉淀。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法典必然与其民族的生存、命运、精神、品格、文化、习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体现该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宣示,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首先,民法典体现民族精神。黑格尔曾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40](P104)作为一种可用心灵感知而无法用肢体触摸的抽象存在,民族精神有其特定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法律同宗教、政治制度、伦理、风俗、科学、艺术、语言和技能一样,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而且法律作为一种缜密的规范体系,以一种严谨、抽象和规范化的术语和范式表达、诠释民族精神。民法典作为法律的重要组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萨维尼对法律的民族精神作了深刻而精辟的研究。他认为,法律乃是那些内在的,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历史之中,而且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就像民族的语言、构成和举止一样,法律也首先是由民族的特性亦即民族精神决定的。[30](P88-89)“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最后,随着民族对于其民族性的丧失而消亡。”[21](P9)在萨氏看来,法律存在的前提是民族和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对业已存在的法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法律的概括。在近现代社会中,民法作为“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的法律,是以法律形式作为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41](P248)因此,“民法典不管是在哪里,都往往被当做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42](P176)民法典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即便是深受大革命思想影响的法国民法典,其内容也体现了地道的法兰西民族精神———该法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通行于法国北部的习惯法和通行于法国南部的罗马法,而且在这两种法律渊源中,习惯法处于优势。①早在1870年,法兰西学院院士Laboulaye就指出:“显而易见,我们的法典的渊源在于过去的历史之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行政法院在法典制定过程中的那些讨论,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懂得法典的精神”。[9](P16)可见,法国民法典的确是法兰西人的民法典,它直接取材于法兰西人现实生活中适用的规则,而这些活生生的规则恰恰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德国民法典则在历史法学派理论的指引下,无论其指导思想、法典内容和体例、法典概念和术语等各方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德国民法典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概念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德国民法典体现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23]其次,民法典彰显民族文化。广义而言,法律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社会文化。从民族的法律中,人们可以读到宗教、伦理、哲学、政治等诸多文化信息,而民族的法律发达与否则直接表征了该民族的文化发达状况。与传统、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法律文化依赖于一种久远的历史习惯和传统,是民族长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伦理、思维方式等的沉淀和凝聚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并深深地融汇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32]民法文化作为法律文化之一种,必然以对人性的关怀为其核心价值取向。因为民法调整那些原则上所有市民都可参与的法律关系,它是关系到全体人的法。[43](P9)这一特征决定了民法文化具有可借鉴性和可继承性的一面。由于民法文化孕育产生于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经验与行为模式,是特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共同信念,使得民法文化又是特定民族的特有文化。随着时代进步,人类交往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民法文化中的全球共性也越来越多,但民法文化的民族个性却始终存在,并成为区分不同民族民法文化的重要标志。德国近代民族主义之父赫尔德认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都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性。而正是这种民族性决定了这个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或特征。[44]与其他类型的法律文化相比,民法文化的民族特质尤为明显。民法文化不仅要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还要集中体现本民族认同的传统价值理念。民法典作为民法体系的核心,作为民法制度和民法价值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彰显民法文化尤其是民法文化中民族特质的重要载体。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民法典无不是在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民法文化之后获得强大生命力的。

(四)民法典是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直接物化

民族情感是民族遭遇的心理反应,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民法典就是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抽象的民族情感具象化的产物,是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直接物化形式。不可否认,民法典总是饱含民族情感和自信心,成为表达民族自豪感的极佳手段,而民族自豪感则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成分。与“道貌岸然”的宪法相比,“温情脉脉”的民法典更能够引发人们内心价值和信念的共鸣,促使人们向着这价值和信念不断前行。通过民法典树立民族之人文旗帜,能够形成民族凝聚力,构建民法文化,实现民族认同。法兰西民族可以没有凯旋门,可以没有卢浮宫,但不可以没有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则成就于德意志民族浪漫的民族精神,并在推倒柏林墙后成为愈合民族分裂创伤的一剂良药。日本民族虽然从域外舶来民法典,却也在其字里行间吐露着本民族的自尊与自豪,并有赖于这部民法典跻身世界强国。几乎所有民族都在通过自己的民法典诉说着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表达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民法典是民族国家的精神旗帜和民族统一的象征

  • 下一篇:对高中学习的总结(收集3篇)
    上一篇:神经网络初始化方法(收集3篇)
    相关文章
    1. 初中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精选

      作初三毕业感言,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初三学生向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全心付出,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毕业典..

      daniel 1 2025-05-04 22:31:33

    2.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精选4篇)

      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班级概况本班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一时还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

      daniel 2 2025-05-01 21:30:23

    3. 让我感动的作文(精选3篇)

      让我感动的作文篇1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小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

      daniel 1 2024-07-08 08:54:17

    4.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daniel 2 2024-07-08 08:53:50

    5.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2篇)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记..

      daniel 2 2024-07-08 08:53:45

    6. 物资储备方案范文(精选2篇)

      物资储备方案篇1为确保全体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

      daniel 2 2024-07-08 08:53:43

    7.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精选3篇)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篇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辞职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daniel 4 2024-07-08 08:53:35

    8. 我的舅舅作文精华(精选8篇)

      我的舅舅作文篇1我有一个爱钓鱼的舅舅,他有点肥,身材不高,声音有点沙哑,对人很亲切,他喜欢抽烟,也非常喜欢钓鱼,钓鱼技术也很高,还经常到一些地方钓鱼。而我也是很喜欢钓鱼,所以,每次..

      daniel 3 2024-07-08 08:53:09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10-15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