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整理6篇)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
当灯光亮起,走出电影院的我,心情依旧被《南京照相馆》中的情节紧紧揪住。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虽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狂轰滥炸,却用细腻笔触,勾勒出那段黑暗岁月里,人性的挣扎与闪耀。
影片聚焦在吉祥照相馆,这里本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可日军的入侵,将一切美好碾碎。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还有翻译官王广海,这些平凡人因日军要求冲洗照片,命运交织在一起。当一张张同胞被屠戮、活埋、妇女受凌辱的照片在暗房中显影,每个人心中的愤怒与良知被瞬间点燃。那一幕幕惨象,像尖锐的.刺,扎在我的心上,也深深刺痛着他们。
电影里,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日军为粉饰侵略,强迫阿昌和毓秀扮演幸福家庭拍摄“亲善照片”,可就在一旁,抱着婴儿的母亲只因孩子啼哭,便被当场杀害。这强烈的对比,将日军的虚伪与残暴暴露无遗。看到这,我满心都是对侵略者的痛恨,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电影中的人物刻画得极为真实。起初,他们或许只是想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可面对日军暴行,他们没有一直沉默。阿昌从最初的恐惧、瑟缩,到最后勇敢地反抗;老金一家为守护真相,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他们的转变让我明白,在国家危亡时刻,平凡人也能挺身而出,成为捍卫正义的勇士。就像历史上,那些为守护真相与尊严,默默抗争的无名英雄一样。
走出电影院,阳光洒在身上,可我的心仍沉浸在影片所呈现的历史中。这部电影让我深知,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我们绝不能忘记这段惨痛历史,要将其铭记于心。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历史课,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它将激励着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在未来的日子里坚定前行。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篇2
当灯光亮起,从《南京照相馆》营造的1937年南京城的阴霾中走出,我的内心依旧翻涌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将那段沉重得让人窒息的历史,鲜活地铺陈在我眼前。
影片中,吉祥照相馆本是承载人们生活记忆的地方,却在战争的阴霾下,沦为日军暴行的见证所。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翻译官王广海、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等普通人,因日军要求冲洗照片而聚集于此。他们起初只是为了求生,然而当一张张记录着同胞惨遭屠戮、被活埋、枪杀、妇女被凌辱的.照片在暗房中显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深深刺痛。这些照片不再是简单的影像,而是日军残忍罪行的铁证,也是他们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众人面对日军暴行时复杂的反应。王广海身为翻译官,起初对日军谄媚讨好,试图在侵略者的庇护下寻求生存空间,可当看到同胞被集体枪决,他的躲闪与挣扎,将人性在生死与良知间的摇摆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阿昌,从面对日军时瑟缩在角落的恐惧,到最后勇敢地用日语对日军摄影师伊藤喊出“我们不是朋友”,他的蜕变如同显影液中的底片,见证了从怯懦到觉醒的艰难历程。老金一家原本幸福美满,却只能躲在地窖,时刻面临生命威胁,他们的遭遇是无数南京大屠杀遇害者家庭的缩影。这些小人物的刻画如此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绝望又充满抗争的时代,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恐惧与不屈。
电影里,日军摄影师伊藤的形象也十分值得玩味。他看似“尚存良知”,但随着剧情推进,其伪装层层剥落。他对“仁义礼智信”的曲解,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虚伪与丑恶。从拍摄屠杀照片到为粉饰侵略而拍“中日亲善”照片,伊藤的行为让我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假善之恶”,比直白的暴行更令人愤怒与警醒。
走出电影院,我仍沉浸在影片所呈现的历史中。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惨痛历史,要铭记于心,时刻警醒自己。我们更应努力学习,让自己强大,让祖国繁荣昌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照相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历史课,时刻告诫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它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向往,坚定前行。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篇3
看完《南京照相馆》的深夜,我翻出历史课本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章节。曾经觉得那些冷静的铅字,此刻与电影中晃动的镜头重叠——暗房里显影液中浮现的焦黑躯体,与教科书上“30万以上平民遇难”的数字,突然都有了灼人的温度。
影片将宏大的历史灾难压缩进吉祥照相馆的方寸之间。这里曾映着南京城的四季:春天有穿蓝布衫的学生驻足,秋日里卖糖画的小贩歇脚。可当日军的军靴踏碎玻璃,橱窗便成了荒诞的画框——里面是日军举枪狞笑的嘴脸,外面是蜷缩在墙角的百姓。这种空间的割裂感,让“文明与野蛮的碰撞”不再是课本上的理论,当碰撞具象为镜头里的血腥,所有文字都显得苍白。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打破了我对“英雄”的刻板认知。翻译官王广海尤其令人窒息:他西装口袋里插着日军发的钢笔,却在暗房里偷偷用这支笔在照片背面标注遇难者姓名。当他把标满名字的照片塞进《论语》夹层时,书页间“仁义礼智”四个字被血渍晕染得模糊。这种在妥协与抗争间的挣扎,比单纯的英勇更接近历史真实,如同南京安全区里那些既与日军周旋、又庇护难民的国际友人,他们的光辉闪耀在灰色地带的`缝隙里。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暗房是尖锐的隐喻。他说“光影是时间的琥珀”,却用镜头将暴行封存在胶片里。当他指导日军摆拍“亲善”照片时,被强迫笑的百姓眼角还挂着泪痕,这种对“真实”的篡改,让我想起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论调。而吉祥照相馆里藏在墙缝、邮包、水袖里的胶片,成了对抗遗忘的武器。
片尾,影院的黑暗中传来压抑的啜泣。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认知隔着屏幕与书页。就像老金的小孙子,起初不懂为何冒死藏照片,直到亲眼见邻居倒在血泊中——有些记忆必须通过代际传递,才能成为民族基因。前几日参观纪念馆,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才懂阿昌反复摩挲照片上陌生人面孔的举动:记住名字,是对抗遗忘的开始。
走出影院,路灯在地面投下的长影像胶片划痕。作为高中生,我们早过了只懂“好人坏人”的年纪,明白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像守护胶片的人一样,成为真相的守护者。在模拟联合国大会陈述议题、在论文里引用证词,都是接过老金们的接力棒。
暗房里的红光会熄灭,但胶片定格的真相,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暗房”,我们的责任,是不让任何一段历史在黑暗中褪色。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
《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落下时,影院里的寂静像化不开的浓雾。我望着渐暗的屏幕,指尖还残留着攥紧衣角的触感,这部电影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让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直刺人心。
吉祥照相馆本是老南京的温情地标,青灰砖墙里藏着无数家庭的笑脸。可战火蔓延后,这里成了日军冲洗照片的据点。暗房红灯下,显影液里浮出的是同胞倒在血泊中的身影、燃烧的.房屋、哭嚎的孩童。那些画面像重锤,砸得人胸口发闷,也让避难于此的人们心胆俱裂。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虚伪令人齿冷。他穿着笔挺衬衫,递糖果时说着“友好”,镜头却记录着血腥暴行,还拿“仁义礼智信”粉饰罪恶。翻译官王广海的挣扎更显真实,从为日军传递消息到为藏照片牺牲,他中弹时塞信封进砖缝的瞬间,道尽了人性在绝境中的觉醒。
平凡人的勇气最动人心。邮差阿昌从缩肩躲闪到用身体护住藏照片的邮包,戏伶毓秀在强颜欢笑时将胶片藏进戏服夹层,老金一家在枪口下把胶片藏进相机暗盒,连孩童都悄悄捡拾照片碎片。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坚守,在黑暗中点亮微光。
这部电影让我读懂,南京大屠杀不是课本上冰冷的“30万”,而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家庭的破碎。作为学生,我们沐浴的和平,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传承那份勇气。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南京照相馆》是堂深刻的历史课。它提醒我们,最黑暗时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唯有铭记苦难、奋力前行,才能守护和平,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
《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落下时,影院里的寂静像化不开的浓雾。我望着渐暗的屏幕,指尖还残留着攥紧衣角的触感,眼角的湿润提醒着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怎样沉重的情感冲击。这部电影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剖开了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让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挣脱时光束缚,直刺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吉祥照相馆本是老南京城的温情地标,青灰砖墙爬满藤蔓,木门轴转动时带着咿呀的旧时光。橱窗里陈列着穿马褂的老先生、梳发髻的新嫁娘,玻璃柜台下的相册里,孩童的笑脸比阳光还灿烂。可当日军的铁蹄踏碎街巷的宁静,这里的光影瞬间扭曲。暗房红灯摇曳,显影液里浮出的不再是笑脸——同胞倒在血泊中的躯体、被火焰吞噬的宅院、母亲怀中啼哭的婴儿,那些画面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人眼眶生疼。躲在照相馆的人们攥着拳头,指节泛白,连呼吸都带着颤抖,我坐在观众席上,仿佛能听见他们胸腔里压抑的呜咽。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虚伪像一层薄冰下的浊水。他总穿着熨帖的白衬衫,袖口系得一丝不苟,递给邮差阿昌糖果时,嘴角挂着温和的笑,转身却让镜头对准被刺刀挑起来的婴儿。当他举着“仁义礼智信”的卷轴摆拍“亲善”照片时,被强按着头的百姓眼里,仇恨像未熄的火星。翻译官王广海的`挣扎更具撕裂感,他西装口袋里插着日军发的钢笔,却在暗房里用这支笔在照片背面标注遇难者姓名。当他发现照片里有自己的邻居时,突然把钢笔狠狠砸在地上,玻璃笔帽碎裂的脆响,像他良知觉醒的惊雷。最终他中弹倒地时,拼尽全力把藏照片的信封塞进砖缝,鲜血染红信封上“平安”二字的瞬间,让人心头发紧。
平凡人的勇气最具穿透人心的力量。邮差阿昌起初见了日军就缩肩哈腰,可当发现藏照片的邮包被搜查时,突然挺直佝偻的背,用带着乡音的日语结结巴巴地辩解,尽管声音发颤,护着邮包的手臂却纹丝不动。戏伶毓秀穿着绣牡丹的戏服,被逼着为日军唱《贵妃醉酒》时,水袖翻飞间已将胶片藏进夹层,转身谢幕的刹那,我看见她胭脂下的泪痕。老金夫妇在日军枪口下整理照片时,手指在相机暗盒上的停顿只有半秒,却藏着赴死的决心;他们的小儿子不过十岁,在日军离开后,踮着脚够墙上的碎照片,被钉子划破的掌心滴着血,却固执地把碎片按进相册空缺处。这些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本能的坚守,在绝望里种出了希望的萌芽。
这部电影让我真正读懂,南京大屠杀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30万”数字,而是无数个吉祥照相馆这样的家庭破碎,是毓秀再也没能穿上的戏服,是阿昌永远送不到的家书。作为学生,我们课间打闹的欢笑、晚自习窗外的月光,都是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接住他们递来的勇气——就像那些藏在暗盒、夹层、砖缝里的照片,总要有人守护,才能让真相永远不被掩埋。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南京照相馆》用光影为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它让我们看见,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微光也从未熄灭。唯有带着这份记忆奋力前行,才能守护住来之不易的和平,让那些在照片里凝固的苦难,永远不再重演。
观《南京照相馆》电影有感篇6
《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滚动时,我身边传来低低的抽泣声。这部电影像一把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让那些在历史课本上略显枯燥的文字,瞬间化作鲜活而沉重的画面,直击心灵。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曾是南京城里一处温暖的所在。老板老金用相机记录着街坊邻里的喜怒哀乐,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照片,有穿新衣的孩童、依偎的情侣、满脸皱纹的老人,每一张都透着生活的气息。然而,日军的入侵打破了这份宁静,照相馆成了日军冲洗照片的场所,曾经记录美好瞬间的相机和胶片,沦为了见证暴行的工具。
当一张张记录着日军屠戮同胞、焚烧房屋、欺凌妇女的照片在暗房显影时,老金、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等人的眼神从惊恐转为悲愤。他们只是平凡的小人物,在战争的阴影下艰难求生,却在看到同胞遭受如此劫难后,选择了挺身而出。阿昌冒着生命危险将藏有罪证的照片塞进邮包,毓秀用戏服的夹层藏匿胶片,老金则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偷偷保留着那些能揭露真相的照片。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风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恐惧,可他们眼中的坚定,却让人看到了在绝望中不灭的希望。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行为更显其虚伪与残忍。他一边说着要记录“美好”,一边却用镜头捕捉着日军的暴行,甚至还强迫百姓摆出“亲善”的姿态拍照,试图掩盖其罪恶。而老金他们守护的那些照片,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破了日军的谎言。
走出影院,我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电影里的场景。那些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无数同胞用生命换来的真相。作为学生,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铭记这段历史。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如今,当我翻开历史书,那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不再遥远。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破碎的故事。《南京照相馆》让我深刻明白,我们这代人肩负着传承历史记忆的责任,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
小学生西游记观后感作文300字
观后感一最近,我沉浸在名著《西游记》的奇幻世界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出发,一路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为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00字大全
我会从1900的音乐理想、孤独内心、对陆地的拒绝等多个角度,结合影片中的经典情节,创作出5篇各具特色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深入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