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3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篇1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其实,每一个社会或者个人的进步都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息息相关。如果孙文没有去过日本、欧洲,他不会知道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不会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正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去奔走,去建立一个新国家。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我想,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我以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他就会建立一个思想上的“中华民国”,做自己的大总统。
同理,一个企业也需要革命,也需要为自己的员工去争取一个崭新的未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管理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那就是一个企业能够让自己的员工通过各自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篇2
不少人看过《辛亥革命》后都摇着头说,张黎还是缺乏经验,电视剧痕迹太重。对这点,我不太好评价,他的电视剧,完完整整看过的就只有《人间正道是沧桑》一部,非常喜欢。说《辛亥革命》电视剧痕迹重,我觉得也不是,这部电影在主旋律电影中来看,可以说是上乘之作,起码比建字两部曲要强很多,这也说明,明星脸挽救不了一部电影,再多也没用。
《辛亥革命》采用了一贯的编年体形式,选取若干重要节点展开描绘,文戏和战争场面刚柔并济,几段战争戏拍的都很过瘾,有大片的范儿,有两段甚至可以和《南京!南京!》开篇的巷战相媲美,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频繁的穿插和场景的急促变换,打乱了电影的叙事结构,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说的不到位,这点是历史片最怕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一段就是成龙耍把式的部分,显得非常突兀,前后都没有交代,反倒因为成龙漂亮的身手而容易让观众出戏。实际上这段不但不多余,反倒远远不够,黄兴原本就是孙中山的保镖,前后捣毁过9次针对孙中山的刺杀,我想成龙饰演这个角色应该是有意为之,可能是后期剪掉了很多戏份,因此看来,剪辑也很有问题。
其实,《辛亥革命》最大的问题是煽情,太过火了,不厌其烦的特写、慢镜让人生厌。从影片开始秋瑾戴着枷锁游街就开始极尽煽情之能事,广州起义也如此,每一段战争戏都要找点机会煽情一下,比如,锯腿。过量的煽情将影片蒙上了一层哀怨的色彩,黄兴苦大仇深,孙中山更是从头到尾一副救世主、舍我其谁的模样,好在这边有一个黎元洪,那边有一个袁世凯,朝廷有一个隆裕太后来调节气氛,要不然这片儿真没法看,你们还真以为观众花钱买票是想忆苦思甜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煽情的同时也打乱了电影的节奏,忽松忽紧,不连贯,综合上面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说它电视剧痕迹过重了。不知道导演是否听到了这方面的声音,他又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演员表现上我给打80分,虽然多数中规中矩、少数几个比较出彩,但这种片子讲求的是群戏,整体看来还是很不错的。赵文瑄的沉静很符合孙文的气质,姜武的黎元洪好像就是专门出来搞笑调节气氛的,全片最可乐的就是他。孙淳虽然没有和赵文瑄的对手戏,但是两人分属不同阵营,隔空PK非常精彩,最后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是陈冲饰演的裕隆太后,不仅仅是有那副架子,她的台词不多,但是每一句说出来,都能营造出很强大的气场。
尽管还没看《白蛇传说》和《画壁》,不过已经能肯定国庆档三足鼎立之势成不了,最多是这两者的PK,《辛亥革命》很难分到过亿票房,希望它不会太惨,沦为炮灰。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篇3
《辛亥革命》作为在《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之后出来的历史题材影片,自然会让人将之与这两者进行比较。笔者个人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拍得拘谨而古板。虽然陈列了片段化的事实,却与时代脱了节。
一闪而过的时代感,总是配合着黑屏白字的交代这在年代电影里屡见不鲜。《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也是如此。但此两片开创了偶像时代的明星谱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众多年轻粉丝买票进影院数“星星”。这之后的历史枯燥题材电影大都学了这一定律,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从胡歌、李冰冰和成龙的加盟正验证了这一点。当然这点与导演无关,与技术层面也无关,与资金投入和老板的人缘关系有关。笔者个人认为,这不属于影评讨论的范畴。
不过,放在一个时空段里的革命题材电影,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将剧情短暂提炼、凝聚、使得观众情感宣泄抒发,不能冗长乏味。这一点是这部电影里最致命的短板,也彻底导致了它与《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的差距。比方说战争场面,导演张黎似乎只记得成龙是功夫明星,于是刻意给了黄兴这个人物几处近身博斗的戏份。然而此种以小写大的拍法在视觉冲击力上,往往一败涂地。大的场面铺陈得不够大气,没有了视觉震撼,期待的大场面很少很少。于是这部电影的致命问题明显呈现了出来。
那便是场面设置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而情感表达却过于想当然的一气连贯,而忽视细节上的喘息机会。本来成龙和李冰冰这条感情线可以很有层次的。客观的分析,这部电影的导演张黎是电视剧导演与摄影师出身,所以驾御跨度时间长的年代剧是很不错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电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对于电影拍摄执行经验不甚丰富的他,很明显的走上了一条宁拘谨勿犯错的中庸之道。
观影过程中给笔者最大的感觉就是叙事的老套和过场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战争》那个年代的话,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因为有功夫成龙化身邋遢战场将军,帅气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潜入海底。然而时代的进步不应该只体现在能请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轻观众们喜欢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应该在叙事和讲故事大方式上寻求进步。很明显,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差。
尽管大的整体逊色,甚至退步,让笔者觉得老套,当这部电影却在塑造个体形象上也所建树。这也从侧面上再次验证了张黎理性谨慎,拘谨少犯错,却没有个性,不能把握感性东西的弱点。而演员的个体表演无疑也无意间帮助了他。其中孙醇扮演的袁世凯以强横的脸部肌肉和个体化表演尤为突出,而演惯孙中山的赵文煊则显得中规中矩,这是一种极其缺乏张力的演出,笔者个人的观点是赵文渲因为对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套路与模式。而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出现了套路和模式,就极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动感。
尽管现今先进的化装术已经帮助他的苍老脸部轮廓很多很多,但无奈的是他一样暴露了谨慎不变通的毛病。反观察孙淳的每个镜头都似信手捻来的自然,而不露痕迹。同样的表演特性,在成龙和李冰冰这两人身上一样体现了出来。李冰冰是彻底的“外放”型演员,就算那部帮她拿到金马影后的《风声》也不过是将她的歇斯底里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而已。这部电影里的徐宗汉不过将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来释放。因为“给力”向来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戏。
功过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话题,但因为框架和叙事问题的老套,题材的大同小异,注定难成经典!
-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作文(3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作文篇1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了中..
-
辛亥革命观后感(精选0篇)
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看到了英勇奋战的精神!辛亥革命牵动着多少中华人民的心呀。出国留学网关于辛亥..
-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精选6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作文【篇1《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
-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当我把这部电影看完,那电影中的一幕幕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放,它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那段记忆至今也十分清晰地映在我的脑中。这一部影片,清晰的讲述了在当时在清..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