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圆明园电影观后感800(3篇)
观看圆明园电影观后感800篇1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向想亲眼看看,历史教科书封面上印着的圆明园大水法图片的现场景象。今年暑假最终成行,和岳父、妻子、儿子一齐走进了圆明园。
园区导游带着我们从绮春园出发,一路向北,走向大水法所在的长春园。导游边走边说,详细地介绍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我听后心境沉重,无心欣赏路途秀美无比的景色,直奔西洋楼景区。
转过一个弯,突然看到前面空旷的草地上,有很多横七竖八的白色石头,急步走近瞧个究竟。石条、石柱、石龛、石屏、石雕、石刻,种类繁多;石豹、石鸟、石狗、石蚌,形状各异;方形石柱,圆形石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洛可可风格的琉璃装饰,海棠形琉璃装饰,卷曲繁复的蔓草藩花雕刻,图案精细,线条优美,极具异域风格;有的竖立着,有的斜躺着,有的垒成了堆,有的埋了半截。看着它们全身无力地倒在地上、与杂草混在一齐的场景,听着导游悲情地述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圆明园的历史,顿时,悲愤之情溢满了我的心,喉咙里像塞着东西,几度哽咽,眼泪几乎要流下来。
越往前走,越觉得惨不忍睹,到处都是巨大精美的汉白玉,无可奈何地倒在地上:当年中西合璧、用来笼养展陈孔雀的养雀笼,如今变成了临时保护罩下头的坑坑洼洼和凌乱的石条;当年皇帝与妃子、宫女们玩迷宫游戏的欧式迷宫黄花阵,此刻仅有一些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当年能够演奏中西乐器的谐奇趣,只留下喷水池等挣扎着向人们讲述那悲惨的场面;当年十二生肖铜兽首喷水报时、闻名世界的海晏堂,只剩下巨大的石蚌以最不忍目睹的方式,展现着废墟里残片的精美;当年用鸡蛋清、糯米汤和黏土混合制作而成坚固无比的储水塔,被摧毁得面目全非;当年极其华丽、辉煌无比的大水法和远瀛观,只残存着大水法中央大门的主体结构和远瀛观的颓废和荒凉,在诉说着以往的屈辱和痛苦……
望着剩下的这些残石碎渣、断壁颓垣,我恍惚看到了强盗狰狞的面孔和邪恶的笑脸,恍惚听到了熊熊大火焚烧圆明园时的噼噼啪啪声。震撼、哀痛和愤怒,充斥着我的大脑和心脏,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圆明园残缺不全的石柱石雕,见证了一个贫穷、落后、羸弱的国家和民族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历史,在永远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切勿忘记国耻!这些残缺不全的石柱石雕,也让我思考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职责和担当。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可是我们要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我们不但要经常回顾历史,我们更要着眼未来。
我们要勇担重任、真抓实干。为了不让悲壮的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要全力践行“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誓言。我认为,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干好自我的本质工作,就是最好的爱国行动,就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自我的力量!
我们要团结一心、拒绝西化。以某国为首的某些国家,乱我中华之心、裂我中华之意,昭然于世。一向在利用各种团体、采用多种形式,对我国年轻一代进行思想渗透,此次香港暴乱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经过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生活交谈、媒体宣传、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网络新媒体,揭发他们的狼子野心、丑恶嘴脸,大力弘扬爱国心、报国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圆明园给我们的警示之一。当今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依然是某些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某个国家一向想用萨德包围中国,一向在拉拢中国周边国家一齐围堵中国,一向在利用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等牵制中国。我们应当高度警惕,不要让安宁磨灭了意志,不要让繁荣遮蔽了双眼,不要因逐渐强大而放松了戒备。中华民族不能再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才被迫发出最终的吼声!仅有居安思危、进取应对,才能不惧强敌!
参观完圆明园,我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有悲有愤、有忧有喜。转身回望圆明园遗址,那个最强烈的声音,不断在我耳边回荡: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强我中华!
观看圆明园电影观后感800篇2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百花争艳的万花阵,满庭芳化的九州清晏,精巧宏伟的观水法,宛若仙境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异域风情的海晏堂,千古颂扬的康乾盛世。这世间罕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在一座名为圆明园的皇家园林中。
然而在这无限芳华的美景之下,却酝酿着一场罹难,一场属于圆明园的罹难,一场属于清王朝的灾难,一场属于中华民族的瘟疫。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理解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呜呼!夷人一炬,可怜焦土,奈何取之尽锱铢,夺之如泥沙,玉窑瓷石,烧杀抢掠,人面兽心,暴露无遗。奈何清廷无能,无力阻拦,使负栋之柱,轰轰然倒塌;架梁之椽,纷纷然坍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皆是面目全非,怆然悲泣。
唏嘘之余,我们又不难发现,从圆明园的被毁灭所折射出来的,清王朝的没落的根深蒂固的原因: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再被抛弃,伟大的四大发明只是被用于娱乐取笑,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科学技术被视为玩笑;从雍正时期的禁海令、迁海令,到乾隆的宣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就像圆明园,她虽然气象万千,但却是一个封闭的状态,仍旧透射着天圆地方的禁锢思想;
其次当西方国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正在用黄金白银堆砌建筑华丽的圆明园,不妨说这是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对立,而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实用主义或许会更胜一筹。清王朝在经历康乾盛世之后,已经是盛极而衰,她必将迎来压死骆驼的最终一根稻草,一如英国使者马格尔尼所言:“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他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撑着,而他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可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圆明园,一座被誉为“世界园林之王”的皇家御园,它寓意圆满周全,明达明智,象征着皇家富贵,天家繁华,然而事实却无情的抛弃了这样完美的愿景,她迎来了自我的毁灭,迎来了清王朝的灾难,更是迎来了悠悠华夏的深重苦难……
观看圆明园电影观后感800篇3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毁于1860年10月18日,象征着一个古老东方帝国的繁荣昌盛,见证了一个落后的农业礼貌被先进的工业礼貌无情践踏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拥有浩荡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1842年英国割占香港岛,1849年葡萄牙强占澳门,1858年~1881年,沙俄强占中华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95年甲午战败,两亿两白银和台湾岛及附属岛屿赔给日本人,1898年,德国人拿走山东胶州湾,俄国人占了辽东半岛各大港口,英国人控制了长江流域,1899年法国人控制两广和云南,日本也把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1年的《辛丑条约》则完全把大清政府变为了殖民傀儡。短短60年间,一个庞大的帝国分离崩析,到处被插满了殖民者们的军旗!租界横行,教会霸道,洋人巧取豪夺。在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蹂躏下,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和主权而言。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廷竟宣布完全坚持中立!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一段极其不堪回首的历史,每念于此,未尝不痛心疾首,然则痛既痛矣,若不能从悲痛和屈辱中汲取教训,迎接我们的将是更深远的悲痛和屈辱。
从1840年国门洞开到1911年的武昌首义,到1949年的日出东方,再到2012年的今日,历史这条大河已经昼夜不停地流淌了近三个甲子,172年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乾坤数次扭转。此刻,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逆流而上,拂去历史表面厚厚的尘埃,去翻开那些泛黄腐烂的典籍,期待自我粗鄙的目光能有所发现。
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便出现了早期的礼貌社会的要素,如城市,墓葬,农业和家畜饲养等。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的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之后历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之后秦王一统天下,从此中国拉开了封建王朝的序幕。此后,中国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古老的地本礼貌——农业礼貌一步步走向繁荣,直到最终的没落。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大清康乾盛世的时候到达了顶峰,同时意味着皇权的力量也到达了顶峰,然而此时自大的中国皇帝们却不明白“西方蛮夷”们却早在明朝中后叶便开始了对东方礼貌的大幅度追赶,此时的帝国已经大大落在了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后面!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写道:“认识到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天文台,现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钓竿绕线轮,独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雷,毒气,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全部源于中国,让中国人和西方人同样感到惊异。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罗盘,多重桅杆等改善的航海和导航技术,就不会有欧洲人那些伟大的探险航行,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立刻,中世纪的骑士们就不可能身披闪亮的盔甲去援救那些落难少女,也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和火药,也就不可能有子弹透过骑士的盔甲将他们射落马下,从而结束骑士时代。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纸和印刷术,欧洲继续用手抄书的时间可能要长很多,识字将不会这么普及,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直接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引进。
奠定了产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只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分行耕种,强化除草,“现代”条播机,铁犁,将犁起的土翻转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部是从中国引进的。在胸带挽具和颈圈挽具来到之前,西方人是用绕在马喉部的皮带来勒他们的马的。尽管古代意大利生产的谷物有余,可是因为缺少满意的挽具而无法从陆路运送粮食到罗马。罗马是靠海运从埃及等地得到粮食的。至于播种方法,在中国人的条播思想引起欧洲人的注意之前,欧洲每年要浪费一半的谷种。欧洲整个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百万的农民用极其可怜的犁来耕地,累断了脊背,拖垮了精神,儿中国人已经享用了2000年比较省力的耕作方法。的确,直到两个世纪之前,与中国相比,西方在农业方面是如此落后,以至于与中国这个发达世界相比,西方就是个不发达世界。此刻形势倒过来了,然而有多久呢并且西方今日丰衣足食的本事完全受惠于两个世纪前对中国发明的采用,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令人不安啊。”
然而,然而就是如此辉煌灿烂的丰富多彩的礼貌,却在近代被西方礼貌迎头赶上并超越,然后遭遇浩劫,令人扼腕叹息!
近代中国为何走向衰落为何没有借助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一跃成为称霸世界的超级帝国相反却固步自封,畏缩不前而遭人欺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正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
首先也就是在教科书中提到最多的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的礼貌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很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如康熙皇帝自我十分喜爱自然科学,却不允许民间研究。于是,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和节日的喜庆氛围,而没有加固正在出现的资产阶级的地位。指南针最多支持郑和用于宣扬国威的远航,而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并且郑和之后不久,政府就宣布了海禁政策,隔断了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中国陷入闭塞。
第二,中国的科举制度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为了巩固自我的统治,中国的官僚们创造性的举办科举,以此来拉拢杰出的人才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在客观上消除了他们反抗的隐患。从科举制度本身上讲,它是一种合理的制度,以至于今日我们参加的种.种考试也属于科举的演化,可是关键在于科举考试的资料只是限于四书五经之类,无半点科学与技术。在此大环境下英杰们纷纷狂读圣人经典,学而优则仕成了他们的第一追求,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去科研。更可悲的是明清之后,八股横行,大众的思想也所以受到严重的束缚。林毅夫就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一个像样的科学奖励机制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于此相反,现代科技的起源地英国却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效产权制度的国家率先建立了鼓励创新和技术发明的专利保护制度。1624年英国颁布的《安娜法》,就是全世界第一部专利保护法。随着《安娜法》的颁布,科技发明开始很多涌现,英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那些发明家也所以从自我的发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物质利益。产权制度在社会提高过程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为产权制度的演变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能影响人类选择行为的功能。与之比较,在中国古代,从事与技术研究的都是工匠,他们不具
备科学研究的条件社会地位很低,经常被那些具备科学研究条件的文人们所鄙视。而这也更加剧了中国社会上的重技轻科,因为工匠们没有足够的收入来保证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以,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很难在中国古代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长久以来,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一向是儒家文化,虽然期间佛道两家也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不足以撼动儒家的正统地位。而儒家文化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务虚玄、无用的学问。这种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治学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礼貌的发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局限。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来考取功名的四书五经,所以没有人会去研究科学;而知行合一往往会限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偏向于实用化的技术。儒家讲究等级观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国民主的发展,而民主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出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等级观念也造就了中国的官场文化,构成了著名的官本位,于是乎中国的杰出人才大都热衷于考取功名,好光耀门楣,而那些一向在从事技术活动的工匠们则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利。杨振宁指出:“中国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对科学是不利的。欧几里得的精神之一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庸之道与这种精神是相背的。”[9]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强调“自省”,主张人应当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国人在根本上丧失了探索外界科学与技术的欲望。正如冯友兰所说那
样,中国人从自身来说不需要科学。
第四,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优良的。在此孕育下的华夏礼貌构成了自我的农耕生活。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我自足的,大家对商品交换的需求较少,所以导致中国构成了重农轻商思想。历史已经证明,商业的发展会推动科技的发展。更根本的是,在这种中国特色的小农经济下,我们构成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只是可惜在深受中国地理条件影响的发展下,我们选择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去逐步地尝试改变自然。另外,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农业用的是灌溉体系,也需要一套官僚制度来加以保障,且思想容易僵化,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第五,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构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不仅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我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构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第六,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这种思维特征在具体资料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观。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定但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样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方式,而在观念资料上大多倾向于把对象理解为具有连续性结构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系统整体观突出的长处是比较接近于辨证思维原则和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这种缺陷的特质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发展了设立在整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有机宇宙观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分析的方法,没有感觉到对宇宙进行精密的逻辑说明的必要。而这一点,恰恰是近代科学产生所必须的环节和条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发展了辩证的整体思维方式,善于对政治和军事等复杂问题作综合的确定,但不善于作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没有发展公理式的几何和严格的现代数学,也不从事条件能控制的科学实验、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测,因而对自然界的了解缺乏有科学根据的事实作为立论
的依据。
第七,在西方理论大发展的同时,中国明朝士大夫阶层已经开始全面系统的接纳和研究西学,并有自我独到的见解,而西方虽然是西学的发祥地,但教会对思想的禁锢与明朝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构成鲜明比较。
可惜在1634年《崇祯历书》修编完毕以后,至明朝灭亡的1644年的10年间,兵祸战乱横行、天灾人祸结为于一体,之后满族入关。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科技革命”,有志气的投身反清复明,而又大多死于非命,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又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明朝士大夫阶层。.............
清朝比西方教会统治时期还黑暗,西方针对个人观点进行思想禁锢,伽利略也可是是被判终身监禁,而清朝的文字狱却是斟字酌句的对明朝士大夫阶层进行惨毒无以的灭门迫害,这种残酷的杀戮和思想禁锢使中国最终失去了和西方同步的机会,以至于清朝初期就开始了严重的倒退,甚至将许多明朝已经取得的成果都丧失掉了,中后期更是一塌糊涂。
此外,中国的社会精英们大都不重视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只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太过于重视实用功效,缺少逻辑思维。中国也可是说是技术大大领先,科学并没有领先多少。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近代衰落的看法,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仅有深刻的反思历史,才能在未来少犯错误,才能实现我中华礼貌的真正复兴!
-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电影《圆..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