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观后感(3篇)
生活需要仪式感观后感篇1
最近半年,不知怎的,越发的想要阅读。也许是内在的需要,需要从书本中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也许是受孩子的影响,要想孩子爱上阅读,自身先要喜欢阅读。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我慢慢地喜欢上了阅读。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本书,是我在当当网凑单的时候,一眼相中的。不管是上大学期间,还是结婚的两三年里,亦或是目前的单身状态,我始终觉得生活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如何体现和表述,书中借助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案例,简单明了地阐明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其中,我特别喜欢以下几个观点,也算是感同身受吧。
《除了你自己,别妄想有人能负责你的人生》一文提到:“多数还在奋斗中的人,常常羡慕别人看似天上掉馅饼的成功,可是世上哪有一飞冲天的成功,即使有,如果没有自身实力作为坚实的基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你想要的。所以当看到别人成功时,不要着急且迷茫地问自己该怎么办,你只管踏实、认真地走好自己的路,其他的交给时间。”
回想自己曾经高考失利的那段灰暗的时光。快毕业的时候,到学校领取毕业证书,看着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光彩的笑脸,听着他们互相交谈着自己考了多少分,填报了什么大学的什么专业,内心深处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某某同学平时成绩不如自己,这次却一飞冲天,考过了一本分数线,而自己连二本分数线都没能沾边!明明自己认真学习,考试的时候,就因为当时心态的问题,原本擅长的数学,却没能考过100分,反而拉了后腿……”
面对残酷的事实,我居然当时一滴眼泪都没有落下来。因为考完数学的时候,我已经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成了泪人。尽管考完数学以后,我知道自己肯定没戏了,但是,还是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考完了接下来的几场试。
当拨通咨询热线,查询到成绩的那一刻。父母听到我的成绩,着实吓了一跳。但是,我确很镇静。当父母眼眶里饱含着泪水,想问我接下来打算如何的时候,我肯定地告诉他们:“”我要复读!”父母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的叹息。因为家境一直都不是很富裕,而复读的费用也不便宜。
下定决心复读以后,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小镇上的一家辅导班给小学生上课。当时的自己,就想凭着自己的努力,赚钱复读。皇天不负苦心人,近40天赚了2000多元,勉强够交学费。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它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无形中也磨炼了我的心智。从小我就知道父母能力有限,一切都要靠自己。尽管摔倒了,勇敢地爬起来就是。不管他人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自己。我只管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其他的交给时间。即使是现在,更是如此!
生活需要仪式感观后感篇2
从朋友手里收到这本《生活需要仪式感》之前,我甚至对何为仪式感一无所知,然而刚一打开这本书,我便被序言打动了。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一位跟我一样需要仪式感的朋友。
谈起序言,恐怕小伙伴们很少会去读这一部分内容,似乎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序言就是可有可无一般的存在。然而查尔斯·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序言中说:很少有人会去读序言,但作者却必须要写。年少时的我似乎被这句话打动了,从那以后,只要我开始读某一本书,我一定会从序言开始阅读,无论自序或是他序,权当是对作者的一点尊重。
一篇序言以这样的方式开头,给人的感觉就像邻家女孩和你分享她从别的地方听来的故事一样。至少是让我觉得亲切而温暖,但在读某些严肃作品的时候,可能也确实是因为所谓段位的不同,书中的序言总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一般的句式是: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的读者……读起来就像是老师在对某个不听话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批评教育一样。当然,这样的教育着实很有必要,但相比于这本书的序言来说却少了一点亲切的味道。
书中关于“仪式感”的概念性叙述是这样的:
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暗示能够使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思辨力迅速提升,某种意义上,它是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
然而仪式感的概念被这样理论化的阐述之后,似乎与我们之间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让人们觉得,只有那种在正式场合中穿礼服、喝红酒才是真正的仪式感。其实不然,仪式感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细节的能登大雅之堂的表达方式而已。比如离家在外的我们每天给父母打的一个电话,比如夸妈妈今天煮的饭好吃,比如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为你的伴侣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具备仪式感元素的生活与早先相比,给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让我来说的话那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致。一如书中所说,方便面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方便面,但如果你在烹制的过程中加入一个鸡蛋,一个番茄,两种菜叶,那么方便面其实也可以变成一份精致的吃食,而烹制方便面的过程就是仪式感的具体体现。
那么,我想问问正在忙碌的你,现在还觉得生活中的仪式感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吗?
《生活需要仪式感》无疑是一本励志书,用现在的话说似乎应该称之为“鸡汤”。就像不是所有的网文都是垃圾一样,我们应该对所有的鸡汤都另眼相待吗?钟情于阅读的我们真的应该囿于这等偏见之中吗?
就目前而言,鸡汤的写作范式确实比较单一,按照大众化的总结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一个故事+一个富有内涵的句子。
这样的结构在行文过程中可能确实简单。然而因为结构简单,内容相对好写,也同样吸引了很多怀着文字梦想的人们来分一杯羹,换句话说就是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者人数众多。也就是说同样都在写故事,同样都在写金句,真正走到书店书架上的又有多少呢?至少《生活需要仪式感》做到了。
凡是开卷总有益,每一本出版物都是我们在写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榜样。每一个怀着文学梦想的人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被出版。我觉得,从这些已经出版的书上学习他们文字优秀的地方,一定会让我们在写作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你们觉得呢?
生活需要仪式感观后感篇3
中国青年文学作家八月长安,在她的著作《暗恋·橘生淮南》一书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是的,生活中需要一些仪式,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一天是不同的,亦或,这一刻是不同的,以使我们对这样的不同生活给予追求、热爱和付出。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本书就是通过阐释生活中的一些仪式,让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生存。书中作者从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朋友,以及对待爱情等方面,来介绍如何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变得有趣和值得纪念,以成就我们更好的人生和自己。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思圆,青年作家,十点读书人气作者。她的文笔带有温度,更具力量,她的文风清新自然,朴实且真挚。其著作除了这本《生活需要仪式感》外,还有《这一世的美好,皆因一个你》一书。
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活过”,而不仅仅是“活着”。“活过”,通过各种仪式,让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自己和爱情都与众不同。生活中拥有仪式感,让我们对生活负责;自己的成长更需要仪式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爱情中的仪式感,可以让爱保鲜且长久。
1.生活中,拥有仪式感,是对生活负责。
正如李思圆所说,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态度。认真,让我们对待自己更加认真,包括吃穿;尊重,让我们对待他人更加温暖;敬畏,让我们对待工作更加热忱;热爱,让我们对待生活更加用心。可以说,仪式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感觉。
生活中,平淡是常态,我们如何在这平淡的日子里,过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仪式感是一种选择。给父母打电话聊聊天,唠唠家常;和朋友时常聚聚,说说近况;给爱人买个生日礼物,以示爱意;在各大节日、结婚纪念日,生日等日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仪式,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用心体会生活,更能收获一颗感动的心。
只是,正如李思圆所说,我们大多数人过着一种越来越不容易被感动的生活。
给父母打电话,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和朋友聚会也无法聊出有“温度”的话;原来美好的爱情之花也在慢慢凋零,生活中的共同语言很少……,这样的生活我们感受不到生活之美,只是在将就着过。
为了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围,李思圆给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我们要用积极的“好、行、可以”等词代替“啊、嗯、哦”中性词,这样可以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语言状态;全心全意听对方讲话;交流时可以适当发问,以表示自己在听;掌握好说话的语气,不要让人感觉你不想说话等等,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氛围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感,以示自己对生活的用心和负责。
当然,除了良好的交流外,还有很多有仪式感的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比如,你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给朋友或家人你所见的趣事,和爱人道一声“早安”和“晚安”,给身边关心你的人创造一些小惊喜,心中时常想着他人,等等。
2.自己成长过程中,借用仪式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成为我们自己,而自己的成长之路既是漫长,又是坚辛的。正如李思圆所感,经历过太多发烧、发狂的故事之后才明白,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拥有仪式感,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借用苦难的经历,来成就自己。日本的羽田机场,2013年和2014年连续被评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而这一业绩和一位发现污渍就喜笑颜开的女性—新津春子有关。这位被称为“日本第一大楼保洁工”的新津,是中日混血儿,因为家境变故和中日关系问题,她遭遇过别人白眼、歧视,甚至是侮辱,为了应对这一的逆境,她把这些经历作为宝贵财富,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这是工作中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成就自己。
通过专注,来实现梦想。现在的社会,谈谈理想和梦想会成为他人的笑话,觉得幼稚,但真正想做出成绩,想活出自己的,还真需要梦想,哪怕是三分钟的梦想。
有关梦想,李思圆也给出了建议:
1)深度思考自己的梦想。这个可以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工作计划,年计划,特别是年初和年末这个时间点,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好好思考,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仪式。
2)拓宽梦想的广度和深度。这个和自己的内心有关,时常从心出发,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仪式。
3)找到梦想的意义并勇于实践。这个是梦想的力量。当然,只是“想”是没用的,去“做”和“实践”才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准备,就当成了开始。比如,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列出计划,购买所用设备等等,但这个准备还不算是开始。虽然“准备”给了我们一种仪式感,但真正的开始还是从“准备”到“实践”才行。因为实践后的收获才是真正意义。
当我们经历了困难,并能接受这份财富,同时,我们能为自己的梦想勇于前行,我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这样的体验有助于自身成长。
另外,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努力、不坚持,而失去本该拥有的机会。就像作者说的,“世界上最让人心痛的四个字就是,我本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就是要我们做到现阶段自己的最好,不要出现“我本可以”,之后再出现“但是”的情况。因为只有足够优秀的自己,才能配得上你喜欢的人。
哪怕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爱自己,给自己买一束花、为自己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自己品一杯美酒等等,这是生活中,自己成长所需的仪式感。
3.爱情中,有了仪式感,让爱保鲜且长久。
爱情中的两个人,要想让爱既保鲜又长久,需要一些仪式感。结婚纪念日、彼此的生日,以及在一起的重要日子,我们都可以用一些聚餐、看电影、旅游等仪式来纪念,以表示这些日子与其他日子的不同,这也是爱情保鲜且长久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爱情中的两个人。他们应该是心中有彼此,又各自独立;既愿意为对方改变,又是互相成长的两个人。
比如,正在出差的老公,品尝到从未吃到的甜点,带回来给老婆吃,这就是心中有彼此。这期间,老婆不是时时查岗,询问情况,而是充分相信,给予信任,这是在给对方独立的空间。
再比如,老公习惯晚睡晚起,结婚后,习惯早睡早起的老婆,不适应这样的作息时间,两人商量后,各自退让,找了个中间的睡眠时间,这是愿意为彼此改变,也是真爱的展现。当然,爱情的更高境界是,两人互相成长,工作上的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督促,这都是在成长。
当然,还要注意的是,真爱禁不起瞎折腾。特别是初恋,很多女生喜欢用一些“作”来检验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但是,正如李思圆所说,“男生的耐心就像一根弹簧,你无缘无故地就在上面上蹦下跳,有事没事就挑弄一下,它终将有一天会失去张力和弹性,甚至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彻底断裂”,这就是那些“作死”的爱。
爱情中的两个人,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结合后,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是这时候的两个人,心中有着彼此。而这样的状态需要日常中的仪式感,来慢慢营造和感受。
拥有仪式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的爱情能收获美好,而这就是仪式感带给我们的生活态度。
迷茫中,仍旧保持一颗认真生活的心;失恋后,仍旧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烦恼时,仍旧拥有一颗不懈怠、不放松和不懒惰的心,都需要仪式感来给予我们动力。这偏鸡汤式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书,不仅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生活,还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鸡汤,时常喝喝,有好处。
-
生活需要仪式感高三话题作文600字(
生活需要仪式感高三作文600字篇1在冬夜里,寒风扯过我的发梢,寂寥清净的城市中,想听见一阵车鸣、一声轻语已是挺稀罕的事了。你要问我这时候干什么最好,我会告诉你那便是看一本..
-
拥抱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读《生
拥抱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读《生活需要仪式感》有感原创 集英中学 李春瑶
拥抱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初,是因为它的名字而驻足的。可能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名字会想:这本书应..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