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1000字读后感(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励,但是又经常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狂风卷起的树叶,朝着各个方向飞舞,接着又落在地上。”这样的一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群体的“可塑性”。他们并非都是负能量的集合,某种程度上而言,刚刚形成的群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怎样的一张画取决于沾有色彩的画笔。一个积极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体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暗示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种文明的基础。群体会为了某一种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义,所以古往今来,在乱世之时会有各种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败的制度,去创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稳的时代,群体理应是一种稳定剂,是真善美的践行者。唯有群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了,社会才会愈发向上,一个国家民族才会稳定进步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书至今已有100多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体智慧,但本书却直言不讳、简单粗暴地指出群体的诸多劣根性,认为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体不会比伏尔泰更智慧,而是伏尔泰一人要比整个世界更智慧。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群体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这种心理劣根性直接导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来处理当下工作。尽管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和学科背景(群体心理学萌芽阶段),使得该书的部分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静地读下去会发现,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特征的论述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私以为该书最精彩之处是对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描述。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群体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隐藏着群体力量的秘密。所谓的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从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将群体界定为:在特定情况下,聚集成群的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时个体的自觉个性消失,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接受心理统一律的支配。在集体氛围下,个体智力差异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特质逐渐占据上风,往往趋向于冲动、盲目、缺乏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群体无意识的原因在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逻辑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群体压力、群体感染、群体暗示的作用。
群体的感情主要表现为: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轻信;
3)情感的夸大与简单化;
4)群体的偏狭、专横和保守。
作者认为只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对群体产生绝佳的影响力。同时,群体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但是群体的想象力很强,能进行形象思维,越是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东西,越能打动群体。不可否认,这些特征对组织群体活动,比如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特别是广告宣传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本书最引人思考之处还在于:群体时代下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时下,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将大家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群体无意识特征表现越来越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骂战,网民的讨论热情可以被瞬间点燃,动辄数以亿次的点击量与关注量,讨论也从最初的声讨演变成污言秽语的谩骂,从当事人的人身攻击延伸到其无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绝路,此时的参与者已经丧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断,仅是一群“乌合之众”。同时,为迎合大众的无知趣味,绝大多数的新闻报纸已经放弃了向人们传授某种主张或信条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充斥着轻松的专栏、社会花边新闻等。在群体特征表现如此明显的时代,如何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是我们都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给于的最大启示。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3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
乌合之众读后感想(精选4篇)
乌合之众名著读后感想篇1不厚的一本书却因为可能是因为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原因,读起来生涩难懂,论述的道理性很强,说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欢看故事类情节的书。一旦把一本..
-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2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篇《乌合之众》是一本心理学类读物,读起来有些生涩,通篇都是作者基于某些历史现象或者对民众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名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这些看法总结起来..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