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整理3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同学们都疯狂喜欢上了这本书。上课、自习、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样的一套书。
在当时那个金戈铁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将对方杀死,脚下踩着敌人冰冷的尸体前进,并擦干溅在脸上的血。第二种:屈服在别人脚下,当锋利无比的斧头向你砍来时,你也只有在这时做个深呼吸的份啦。或许我们真的没有权力去评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既然他们已经逝去,那就让他们安静的走吧。我客观的认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较伟大的皇帝。
一生并无大过,有人会说他只因四桩案子就杀了那么多人,但我认为虽说有些过分但还是有情可原,他只不过是十分痛恨贪污和腐败并且做事过激了一点。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消灭了一路上的众多障碍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啊~~!”带着一点疲惫,带着一点回想,带着一点期待,带着一点遗憾,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中,我看见儿时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对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丝生活的凄苦,还有儿时的纯真。
场景突然又从野地中闪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善长脚步坚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和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是冰冷无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个看惯了身首异处,血溅七步的帝国统治者了。”大殿随之离我远去,一切归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现了方孝孺,一脸正气盎然。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暑假还在继续,然而书早就已经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作家,曾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3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秸?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本书溶入了现代的话语,溶入了现代的风趣,也溶入了人们的眼中。它不像记录片看得让我直打瞌睡,不像历史学家讲得让人毫无兴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让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识。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进至明末的27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有两位名人评价着它:
1、《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诉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骛,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2、《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相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可能由于小时候,曾尝试着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看得头昏眼花、一窍不通。由此,小学时代极其痛恨古代文言文小说!有一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是的,我们不可以篡改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篡改诉说历史的语言!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生开始,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K陈友谅,在战太平大湖大决战上,我引一段,让大家见识见识、开开眼界。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安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可能当时并未完成《三国演义》,或者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忘记送他一本了。”这一段写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博古通今,还牵连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什么关系?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是什么关系?曹操、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又是什么关系?可见真是含有“化学”武器!
读这本书不言而喻,真是受益匪浅!或让人开怀大笑,或让人笑岔了气······心领神会、犹言未尽、幽默诙谐!这本书,直得一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范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篇1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
寒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篇(精
寒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整理篇1朱元璋杀遍贤臣血染朝堂,永乐帝屠遍忤逆哀鸿遍野,朱厚照不务正业民心忿忿,崇祯帝有心无力迫死煤山……历史上总在讨论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成功的人生是什么?
好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啊。
《明朝那些事儿》会告诉你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小说吗?的确,《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从134.. -
高中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高中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读《明朝那些事儿》第壹部有感——大明剪影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喜欢读读史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回味。
对于史学书,笔者曾.. -
明镜高悬,如止水般宁静——《明朝那
明镜高悬,如止水般宁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镜高悬,如止水般宁静
初二(8)徐浩超
这是一本揭露中国古代社会黑暗、秘密的历史书,是一本赞扬洁身自好、清廉的历史书,这本..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