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整理3篇)

daniel 0 2024-08-29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1

读完海边的卡夫卡,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村上用平实的白描画笔描绘了一个奇妙的故事,其穿梭于两个境界:现实于虚幻。更多时候,两者的界限是无从定夺的。阅读的同时,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于两者之中,不得自拔。

书的笔调灰暗但不阴郁,却着实散髮这阴郁的气味,散尽这种空气,让人无法喘息。

小说的主角:15岁的田村卡夫卡、叫乌鸦的少年,背起行装,离家出走,爲了逃离缠绕他的近乎诅咒的预言。漫长的旅途,他时而感觉寂寞,又不时地被叫乌鸦的少年鞭策,被大岛开启,一步步成长。不费吹灰之力地,他遇见姐姐樱花、母亲佐伯。如同一种命中注定的悲剧,他越是苦心挣扎,试图逃离命运,命运就越将其操控于手掌之间,让其不得动弹。

我想起与小说同名的那幅画:海边的卡夫卡。一望无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传递着静谧,或孤寂。少年面对大海,显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却赋予了画面生气。人类与现实的抗衡,总是需要每一个人挣扎地寻求平衡点的吧。

画的主人:佐伯,曾经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为无法承受恋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从此不再回头,也无法回头。被显示束缚的人类又寻寻觅觅着令人嚮往的领域。苦涩的PARADOX。

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类在生存境界之间的选择。一部分选择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任意随波逐流,无力逃脱。一部分人走进入口,在梦境办的世界中沉醉。还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与佐伯,有意或无意的走进了那个世界,又眷恋现实。于是他们在现实中非同寻常,却在光照下投下了残缺的影子。

小说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后的不久,她就已经静静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预示了她的死亡。在阅读前半部分小说时,我觉得,卡夫卡进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个世界,看来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然后,当佐伯的生命在现实中完结,茍延残喘的在那个世界里命令卡夫卡回归现实。佐伯终究划开了自己的动脉,殷红的鲜血结束了她残余的半条生命,意味着她的终结,以及,她的痛苦的终结。

我总觉得,单纯的活在现实中,被命运操纵,抑或活在虚幻中,让自己操纵命运都是不可取的。穿梭于两者之间,人或许能够获得轻鬆潇洒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借此表达:人,必须依赖与现实。即使跨过了入口,进入那片森林,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乘入口关闭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对残酷,承担痛苦。人定胜天?未必,人终究是被人操纵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永远无法企及,不能战胜。

小说的结局,一如既往的平实。和众多小说如出一辙,主人公辛劳地经歷了风风雨雨,并从中成长。但不同于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没有武力的战役,自己与自己的斗争更为艰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结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动,随着耳边的钢琴曲慢慢散开,弥漫。

校园、社会,混居在太多虚无缥缈的规则中,感觉枯燥,庸碌,虚无。躲进自己的角落,停泊在属于自己的港湾,顿时感到安定和幸福。我不想离开,不想走出。但现实终究是现实,稍稍休憩后,如果不冲回外界,出口终将关闭。然后,你就想静静的在站臺上,等着着一辆列车驶来,记载你的幻灭。

村上的文学,如同几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塬以为,绘本的优势在于,无声的画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讶于村上的文字:简单的黑与白,却奇迹办地,以文字超脱了文字本身,编织了不可思议的世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2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放下一切,身体力行的远行;一场带着灵魂跳舞的远行。这个旅途,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会遇见从未谋面的姐姐,会爱上抛弃了自己的母亲,会有一个安静的私人图书馆,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会有一个属于海边的故事,会爱着一位美丽的女孩,会走入两个士兵把守着的森林深处,会看见只属于自己的通话世界。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所有的行走和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灵魂变得轻灵也变得纯白。那些心中无法放下的黑暗,那些无法对人诉说的痛苦都会随着不断前行的脚步和时刻变幻的风景而被悄然放下,像是“乌鸦”身上的黑羽,最终随着成长而逐渐蜕变。我们一直寻找着的,或许是梦、或许是痛苦的根源、或许是恐惧的虚无。每一次勇敢的迈出的每一步,每一句不再低头说出的话语,每一张陌生却亲切的笑脸,每一个只是因为爱的关怀,冲刷着的,是内心一直深藏着的痛苦和孤独,是强迫自己的成长和告别,是一直想要找寻却被深埋着的爱。

最纯净的声音,勾动的,是灵魂的共鸣。最纯白的灵魂,爱着的,是相信爱的人。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孙悟空也成了斗战胜佛。你,并不会比其他人痛苦。可是,那些痛苦却写满了记忆,飘荡在你每天都无法安眠的梦里。你,会这样去说明你的痛苦吗?你不会选择祷告、不会选择述说,只会任由那些心底的黑暗像是阴暗墙角处的苔藓无边无际的生长,遮住你心灵的窗户,汲取你不断涌动的血液,将心脏也变得微凉。你觉得世界是黑暗和不公的,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而你,何尝又不是的呢?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没有目标,没有思想,也不会是告别的旅行,你不需要遵循你既定的角色,你却需要让灵魂来一场远足。可能没有鸟语花香,更多的时候你只是孤身一人,充满着告别和分离的旅途,却让心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脊梁一步一步走向坚强,灵魂被掏空了黑暗和不甘,自由的在你的天空飘荡。

并没有所谓的皈依,也不会有刹那间的顿悟。佛前的金字银语只是一副瑰丽的雨中烟雨,而你,必须走完你的人生。森林深处也好、泰山之顶也好、日落沙滩也好,每一个踩在大地上的脚印,都是灵魂无声的告慰,自己向自己说着抱歉,自己和自己讲着那些悲伤的故事。而这些,都随着脚印,写入沉默万年的大地。每一句话语的离开都带走了些许的不甘,像是一阵阵来自爱的轻抚,抹平心灵上的褶皱。你会学着勇敢、学着坚强、学着自由的面对耀眼的阳光、学着正视那些轻蔑和不屑的目光。你,会在这一步一步的脚印中,找到自己,找到一个可以骄傲无比的自己,找到一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自己。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合上手中的《海边的卡夫卡》,低耳倾听佐伯的轻声吟唱,闭上眼睛,看着中田颇有礼貌和流浪猫和短尾母猫和空地里的许多对他的到来有些新奇又有些恐惧的猫们交谈,偷一块中田饭盒中的紫菜饭团。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奶白色的月光照进梦里的夜晚,陪着田村君一直站在海边,和“乌鸦”告别着的,还有那梦中的我。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3

从来没有人像村上这样诉说过少年的第一次爱:“我最初感觉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任何东西的强有力的什么在自己心中萌生、扎根、茁壮成长。那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觉。被囚禁在肋骨牢狱中的炎热心脏则不理会我的意愿,兀自收缩、扩张、扩张、收缩……睡的时候我似乎哭了,醒来时枕头又凉又湿,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流的泪。”

肋骨成了牢狱,无故泪湿枕头,再也没有比这更精确的对最初的爱恋的描述了。那种纯粹的原因不明的悲伤浸透了整个心灵和整个身体,最初遇见爱的感觉便是:震撼。然而当人意识到为什么流泪的时候那种感觉或许已经退却了,这就是记忆的悲哀。然而村上的这部小说把它明明白白地点了出来:就是爱。再说一遍:爱情。

田村卡夫卡爱上了深夜在他的房间凝望那一张叫做《海边的卡夫卡》的画像的幽灵少女。这种爱却是绝望的幻想,在心里狠狠生根。

村上强调了这种绝望的幻想的爱,它不是一种可以言说的人产生出来的感情,而是属于人的一部分像巨大的咒语的力量一样成为人身体的一个部件,我想它是一个绝好的部件,它支配着佐伯永远活在过去的时光、过去的爱的体验里,夜夜潜人生命里最美的梦幻当中。

没有经历爱情的青春便是并不完整的青春,因为青春真实是一个认识的状态,完成了认识青春便飘摇而去,那么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是因为明了了青春的真义,知晓它会如同纯真一般从身上脱落。爱让人明了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碎不及防地跌进幻梦,日复一日奔向世俗。命运和死亡

《海边的卡夫卡》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一个虚幻,人在两个世界游移,心在希望和绝望之间闯荡。所有的人都进人了看似荒诞的重构的生命,叫乌鸦的少年、卡夫卡和佐伯、樱花仿佛皮影戏里的主角只是作为一个构成成分出现在命运的背景上。少年卡夫卡在真实和虚幻的冲击中找到了命运的“人口”,像佐伯年轻时唱过的《海边的`卡夫卡》里所宣示的那样: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人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据,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死亡在村上的小说中总是经过了特殊的淡化,好像人生命中、身体里、灵魂里的东西而存在着,在他的书中令我们怅然的不是死亡而是消失。

  • 下一篇:手绢上的花田读后感(整理2篇)
    上一篇:《愿望树》的读后感(整理2篇)
    相关文章
    1.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由奇数章和偶数章两个故事交替展开。奇数章讲述一名叫做田村卡夫卡的少年,于十五岁前夜离家出走的故事;..

      daniel 0 2021-05-06 09:04:06

    2. 自我救赎之旅——《海边的卡夫卡》

      自我救赎之旅——《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自我救赎之旅

      原创 朱彦祺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题记

      在四国的海边,躺在白沙滩上,迎着凉爽的海风,十五岁的..

      daniel 0 2021-03-14 15:52:24

    3.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8-29

    4.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