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读后感(整理7篇)

daniel 0 2024-09-21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1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2

历史,是需要细节的。

读书的时候,勾陈起某件史实,总会想起来小时候那些历史课本中让人头疼的时间、地点、、事件,干巴巴,冷冰冰,背诵记忆起来是如此痛苦,及至年长,读得越多,阅历渐深,越是感慨唏嘘不已。

曾经以为,“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当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化为无端揣测,故纸堆里,那一双眼睛,散发着幽幽的光芒,深邃又恐惧,温情又冷峻,神秘而无解。那光芒,终究一点点黯淡下去。

骂名也好,美名也罢,才知道,能在浩如烟海的史书留名是何等难得,那一个个毕生只可以仰望的名字背后,也有鲜活如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一样,有着每一秒的呼吸,每一天的柴米油盐,每一世的生老病死。

张玮的《历史的温度》为那些干巴巴冷冰冰的,成为知识重点和历史脉络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比如本书第一篇:《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她写到的不幸婚姻,这立时让我想到南宋的李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中外古今盖如此》。比如他写《爱迪生的侧面》,原来电灯并非爱迪生发明,他只不过是买来发明产权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已,而且和这个细节消失在历史书里的还有爱迪生人性中失败和阴暗的一面。比如他写杜月笙和戴笠,那些被无数人在隐秘的角落里独自揣摩却在无数生活事实中操练其心术的人。

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擂拳,当浮一大白。

同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更想谈一谈这些爆款文走红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标题和人的容貌是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个“以貌取人”和“标题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一篇文章可以传播多远。

以左宗棠为例,假如让历史教授去写同样的问题,他可能会这样拟标题:《左宗棠发迹史实略考及收复新疆记》,这种客观、学术、深入的论文,虽具普世价值却毫无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碍普通大众阅读的障碍,翻开书皮,打到第一页、阅三行而败退。放在张玮手里,他的标题则是这样的《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以及《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种泛娱乐化的阅读登时激起人们心中的窥私欲。

但张玮绝不是一味哗众取宠,靠换取点击量为生。比如他一直想写的刘翔,新闻记者会在第一时间抛出各种解读版本:诸如《快讯:刘翔意外退赛》,还有《刘翔退赛另有隐情?》以及《独家专访:刘翔感慨揭秘当年两次因伤退赛内情》。张玮不是,他写,《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这个被刘翔称作“玮哥”的可以睡在刘翔房里闲聊侃大山的男人,有着和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明代吴从先读书小品《赏心乐事》上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这样如水的秋日的早晨或者如墨的秋日的深夜,读那些史实久远的文字,窥探一番名人隐私和心曲,未尝不是件赏心乐事。

历史从未远去。有人心的地方,即江湖。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3

像是一场漫长的炼狱,有史实是太残酷,让人锥心绞痛;又像是一场愉快的旅行,让人心驰神往。——题记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乏味寡淡,没有温度,没有情感。那这本书何来温度?读过我才知晓作者的情怀就是温度。他抛开历史的冰冷背景,在书中树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欲望的鲜活人物。

《历史的温度》分为上下两册。接触这本书是带领学生上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这一课。书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凡尔纳生平的故事。标题叫“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文章当中介绍了凡尔纳创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我顿时对这样一位享有“科幻小说之父”头衔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述的“鹦鹉螺号”潜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国开发第一艘使用蓄电池潜艇和1955年核动力潜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的发生过程细节,也与他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况几近相同,这让我咂舌,凡尔纳不是一个小说家,仿佛是一个预言家。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孙殿英的盗墓笔记”“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来了《历史温度》1继续阅读。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也让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户部右侍郎长叙的第五个女儿,他和姐姐瑾妃从小跟随叔父长善长大,又在广州生活,受到西方先进和开放思想的`影响与光绪帝情投意合。关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说法有很多。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带着光绪帝逃到了承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响了光绪,也试图推翻慈禧的政权。慈禧为了保身将手伸向了这样一位后宫嫔妃。可以说慈禧让中国后退了几十年。但慈禧也并无作为,慈禧带领着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复了当时中国的边境新疆地区,也并不能说慈禧是一个万古罪人。

全书分为四个板块,有人物篇、逸事篇、战争篇和奥运篇。作者张玮从多个角度来叙事历史长河中的精彩时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讲述的是美国飞行员迫降中国后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的故事,每一位机组成员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都是一段惊险且有温度的故事。他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和血腥屠杀吓倒。他们给予美国迫降飞行员冒死的帮助。文中写道“当自己的家园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墙,百姓是墙下坚实的土壤。”我感慨万分……许多战争篇章我看的很愤怒,很难过,甚至落泪,全身心的投在故事当中,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无限感激和敬意。战争年代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表现出的那种坚韧勇敢和无畏精神让我为之敬佩。

阅读完这两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温度。除了书中的故事精彩,还有文章后面的“馒头说”评论,也值得看一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4

很喜欢这个书名——《历史的温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绝对是的。这本书不是讲述哪一段历史,而且由历史上一个个人物组成的一本厚厚的书,真像一块砖头,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畏难情绪,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没想到一读,立刻就读了进去,而且从头到尾都那么投入地读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里极力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热爱读书的朋友立刻购买了。

好书,多厚都能读完,放置在床头,每天都读。迷上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个个是鲜活的,是非留待后人说:居里夫人、爱迪生、蔡锷、戴笠、珍妃、刘翔……关于这些人物,我们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女性的命运,居里夫人如果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她会带给我们多少发明啊!电影明星如果性格懦弱,也会无法挺胸抬头。有多少女人,他们是那么“独特”……

纵观历史,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末年备受欺凌的那段历史,整个大清国打不起一点精气神,被折磨成东亚病夫,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即使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挽救不了整个大清国的腐臭。想想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盛民富,生活得滋润,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字里行间,作者都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评说留给读者,就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多人,被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确应该被我们铭记。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5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6

一口气读完了5本《历史的温度》,书中集结了上百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存在,而非单纯的从表面习得。每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作者的评语,有时有共鸣,有时有感慨!而“温度”这一词在本系列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是让我体验了他们的部分人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虽然我很健忘,读完一本书忘的也差不多了,但是在这过程中,能体会到各个人物的.不同面,会让我的情绪有起伏,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历史上所存有的温度,恰好可以给我们再次学习的机会,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有泪目,有感慨,有愤怒,这就是此书的温度所在!

浩瀚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总有那么些人选择错误方向或是出卖自己良心,后人不光要读懂他们的错误,也要读懂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史为鉴,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优良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投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坚持!

是非对错,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早已人尽皆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7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很喜欢的学科。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在演出着自己的故事。读历史其实就是读别人的人生,看过去不同的人演绎不同的人生大戏。与其费时费心的去看荧幕上虚构出来的故事剧本,不如看真实人物的故事来的痛快。历史可并不单单只是用冷冰冰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既然历史是由人来演绎的,那么就必然有其温暖人性的一面,必然是有温度的。

《历史的温度》一书中汇集了多个我们听说过或是没有听说过的历史故事,其中既有知名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也有逸闻趣事的演绎,更有对战争事件的评说。

或许之前许多人已经从知名公众号“馒头说”中读到过其中的一部分文章,熟悉并了解作者张玮的'历史故事讲述风格。

相对于历史教科书上冰冷严肃的叙述,作者讲历史故事的语调则更为温暖许多。

小时候读历史,总要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出个是非曲直,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发现其实历史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样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来分析,或许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历史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深入的剖析出来,多个角度的进行评价与分析,身临其境尽可能的去客观评述历史上那些曾经的过往。历史不仅仅是那些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六要素所组成的平淡讲述,他应该被写的很精彩,很感人。作者在自己的书中赋予历史情感与温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时,能够切实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与温暖。

你会随着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悲,一起喜,一起哀,一起愁,那些热血、那些过往,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因为作者手中的笔而被赋予以鲜活,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与我们面前。

历史是很精彩的,历史是很好看的,历史更是有温度的。

  • 下一篇: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整理11篇)
    上一篇:学弈读后感(整理7篇)
    相关文章
    1.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9-21

    2.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