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读后感(整理7篇)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1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篇经典篇章,它描绘了儒家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蓝图,展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极致追求。阅读之后,我深感其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深远的社会理想,以下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表达了儒家对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向往。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权力不是私有,而是服务于公共福祉,人人都能享有公正的权利和机会,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其次,文中描述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风貌,强调了诚信、和睦、互助的社会风气。这一理念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构建诚信体系,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者,文中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景象,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社会福利、人文关怀的高度重视。这不仅要求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尊严予以尊重和保护,也提示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支持。
最后,《大道之行也》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理想,尽管在现实社会中尚未完全实现,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永恒目标。它激励我们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完善社会制度,提升公民素质,共同创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大道之行也》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高尚的社会理想,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它敦促我们时刻保持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积极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2
大道,顾名思义,在古代即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而大道之行也,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就是全面的描绘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虽然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显得有点荒诞离奇,但却阐明啦作者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幻想美好生活。然而我们的祖国现在正一步步的走向繁荣昌盛,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途中,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瞠目的成果。并且,国家也大力提倡救济老弱病残的活动,成立了许多关心社会每一个人的基金会,以更好的保障老弱病残人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努力成为"大同”社会的标志吗?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就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大同”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3
大道,顾名思义,在古代即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而大道之行也,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就是全面的描绘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虽然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显得有点荒诞离奇,但却阐明啦作者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幻想美好生活。然而我们的祖国现在正一步步的走向繁荣昌盛,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途中,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瞠目的成果。并且,国家也大力提倡救济老弱病残的活动,成立了许多关心社会每一个人的基金会,以更好的'保障老弱病残人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努力成为"大同”社会的标志吗?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就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大同”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4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扇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扇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5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篆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
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就在社会主义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听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6
《大道之行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道德伦理的追求。在阅读《大道之行也》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读后感:
1.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大道之行也》勾勒出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人们普遍遵循仁义礼智信,社会公正公平,人人皆有机会发挥其才能,这样的社会愿景无疑令人向往。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
2.社会治理的理念:文章主张社会治理应以人为本,强调选拔人才要注重品德和才能,反对世袭和垄断。这一理念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制定政策时,要以公众利益为重,注重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实现价值。
3.人文关怀的精神:《大道之行也》提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弘扬这种人文精神,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同构建一个人人都能得到关爱和尊严的社会。
4.对和平和谐的追求:文章描述了一个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建构诉求。这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大道之行也》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索空间。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胸怀,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导向。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篇7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篡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未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作者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共产党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