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书电影观后感(整理6篇)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1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犹太女孩乱世求生的故事。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生活在荷兰的犹太少女瑞秋,为了躲避纳粹的抓捕,经荷兰抵抗组织的帮助,与家人还有其他犹太人一起试图乘船偷渡到比利时。但在途中被人出卖,船上所有的犹太人全部被德军屠杀,只有她一人被荷兰抵抗组织所救,为了给亲人报仇,也为了给打击纳粹贡献一分力量,她当了间谍。可是由于抵抗军内部出现内奸,反抗纳粹的行动失败,她也被战友误认为叛徒,在二战结束后被当作战犯关押、拷打、受辱。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事件后,瑞秋发现一个记载当时事情真相的黑色记事本,找到了真正的`内奸,还了自己清白并为家人报了仇。
德国军官蒙茨身上还存留着人性的良善。战争导致他失去了妻儿后,他开始对战争有所反思,在发现瑞秋的身份并得知她的遭遇后,真心帮助她,也表示不再随便枪杀抵抗组织的人。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2
开学以来,一直处在紧张与忙碌之中,疲惫与劳累让人总想找个机会放松一番。昨晚接到同学的电话:一起去看《黑皮书》。于是,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晚上19:15分准时坐在影视厅里。
直到坐下,才知道这是一部译制片。
故事发生在1944年,因为世界历史学得不好,又因为外国人的名字实在难记,最多也只能记下一个谐音,又加上对外国人脸庞的辨认有难度。所以,直到走出影院,还沉浸在故事的回忆与思索中。
其实平时是很少看译制片的。不过,我个人的观点一直认为:看完之后总会让你去思索,去回味,而不是像国产片一样,看完之后一切真相大白,结局要么喜庆欢快,要么悲悲切切。《黑皮书》留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战争的思考,关于人的最底线的思考。
关于是与非
在战争面前,如何谈论是与非,如何区分善与恶,在很多情况下,在生死的关头,体现最直接最了当的就是生命的存在与否。
直到现在,我记不住女主人翁的名字,可我记住了她美丽的容颜,她坚强不息地挣扎与追求。
从一开始逃离,就是一种骗局,到深夜被枪击落入水中,她目睹自己的'亲人瞬间一个个倒下,目睹德国法西斯把这些伤者一个个扒光了衣服,搜去了他们身上的所有的财物,黑夜中,他清晰地看到了那位军官脸上明显的疤痕。
为了生存,重活累活脏活包括可以牺牲自己清白和生命的间谍工作,她都义不容辞地去承担。我想,这源于她对战争有一天会结束的渴望,源于她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特别是每天要面对那个曾经把自己的家人打死的脸上带着疤痕的人,即使是恶心到呕吐,她依然在强作欢颜地去伪装,去搜集他们的信息……
还有那个最阴险的家伙,一次次欺骗了她,欺骗了大家,让很多人丧命九泉,他自己却逍遥法外,把财富全部掠走,把荣誉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当大家高高赞颂,当荣誉满载而归,只有这个坚强的姑娘知道了他的阴谋,就源于律师的那本黑皮书……
回来的路上,心情有些沉重,和同学聊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人性。
历史的长河一直在长流不息,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哪是对?哪是错?我们常常徘徊在边缘拿不定主意。其实,说到底,做人最根本的还是心底那份真挚与纯净。不管世事如何让变化,不管外界如何喧闹,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
把一切看小看淡,开心快乐地生活与工作吧!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3
《黑皮书》用精妙的道具组织起一个精彩的故事,影片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很成功的。
另外,《黑皮书》不仅仅是一个复仇锄奸故事,它还有宏观的关照,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艾丽丝在祖国以色列的农庄,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农庄中遍布军人,艾丽丝和丈夫儿女走进农庄,此时以色列的.军队又和敌人接火了,经历了二战的艾丽丝还是没有逃脱战争的阴影,人们不禁要问:带给人无尽痛苦的战争何时能休?影片最后那余味不尽的结尾,可以供深沉派苦大仇深派仔细参详。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4
人类有个很令人憎恶的毛病,就是猎奇。属于他人的苦难,即便再深重,只要它有可供猎奇的部分,比如性和暴力,人们就会趋之若鹜。从伊拉克虐囚到广东高中女生打架视频传播,无不如此,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仅仅是为了取乐。
有很多题材沉重的电影,都是这么被毁掉的,《红河谷》和《红樱桃》,很多人是为了去看裸女——包括泰坦尼克,人们不在意他人的苦痛,只要能得到快感就好。但千万别搞错了,毁掉它们的不是观看者,而是导演。导演在面对这种题材时,更要会讲故事,并且在背后起到引导作用,观众的注意力应当在哪里,如何令观众产生适当的情绪,都要心中有谱。一个庸才导演,故事讲的不咸不淡,也没能渲染出情绪,甚至从根本上就是持错误的态度来拍戏(比如打着唤起沉痛记忆的名义来娱乐),那么观者只好期待着猎奇。从这点上来说,掌控痛苦比掌控快乐更为艰难。
这部《BlackBook》出街之前,就已经有香艳的噱头,导演更是好莱坞类型大导——从本能到铁甲威龙,性和暴力一样不缺,Ellis在单车后座翘起大腿的海报,更让人满心怀疑。
好在这部号称筹备了二十年的电影,远没有这么简单。GerardSoeteman的剧本让电影有了史诗的美誉,当然,这是一部女人的战争史诗。除了老套的“男人的战争,女人的牺牲”之外,后半段转折更加出人意表。战争结束了,却远未结束,原来女人为之牺牲的,看似正义的战争,也是一场勾兑。没有简单的对阵双方一分为二,有的只是人性的'善恶,而让人变丑陋的,是战争。用一个女孩一夜长大的故事,无疑比单纯男人的较量更令人心动。
得益于PaulVerhoeven多年混迹好莱坞的经验,电影情节推动极快,从Rachel的牺牲到两情相悦、峰回路转的胜利与怀疑、背叛,以及复仇与平息,复杂的故事一气道来,丝毫不乱,悬念的设置结合演员的出色表演,比《Scoop》更扣人心弦,Rachel化名Ellis靠近Müntze一段,后者捉摸不定的表情就已经让人捏了一把冷汗。除此之外,PaulVerhoeven超脱好莱坞的地方,更在于尽管有苦痛,电影的气氛却既沉重又轻灵,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悲凉。
要谈到自如掌控痛苦,今年的最好例子,无疑就是这部《BlackBook》,跟着Rachel的匆匆脚步,谁也不能仅仅旁观。
我们都喜欢看二战电影,抛开那些正义和热血,更多时候,我们是喜欢欣赏战争本身——跳得远远地,欣赏它。Ryan也好,EnemyattheGates也好,兄弟连也好,正义和热血是导演附送的,而我们,就是那么喜欢旁观。
实际上,所有人都憎恶战争,除了旁观者。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5
观看完《黑皮书》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部影片不仅以它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片段,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通过主角雷切尔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勇气与牺牲、爱与恨之间错综复杂的交织。
首先,《黑皮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其精心构建的情节发展。从雷切尔一家逃离纳粹追捕开始,到她加入抵抗组织并最终渗透进敌人内部,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与转折。尤其是在揭露隐藏于盟友之中的叛徒身份时,那种既意外又合乎逻辑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同时,电影中穿插着许多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人物塑造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女主角雷切尔的形象饱满且富有层次感,从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成长为勇敢无畏的地下工作者,她的转变过程令人信服。此外,其他角色如路易斯、汉斯等人也都各具特色,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
最后,《黑皮书》还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个人应该如何选择?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是否总是那么清晰可辨?当仇恨蒙蔽双眼时,是否会做出违背初衷的事情?这些问题贯穿全片始终,并促使观众去反思历史、审视自我。
总之,《黑皮书》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二战期间英雄事迹的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挖掘之旅。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里,仍然存在着光明;即使是最平凡的人,在关键时刻也能展现出非凡的力量。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电影。
黑皮书电影观后感篇6
这是一部令人颤抖的好电影,很久没有紧张窒息、肾上腺素飙升、腋下流汗的观影体验了,《黑皮书》刷新了我的感觉。故事,终于有了故事,一个无懈可击的故事。
紧张悬疑的氛围,行云流水峰回路转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的情节,战争动作间谍侦探情色各种元素完美的统一在一个二战的'复仇锄奸故事中。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占领的荷兰,犹太女歌手艾丽丝在东躲西藏之际,得到好心人帮助,和父母弟弟及其他一干人等逃往比利时,哪知好心人包藏祸心,勾结纳粹军官将他们在半路劫杀并夺取了他们携带的财物,艾丽丝侥幸逃脱,加入抵抗组织,和同伴诛杀了好心人,在营救被关押在纳粹巢穴的同伴时,由于纳粹安插在抵抗组织内部的奸细告密,行动失败,艾丽丝反被设计陷害,让组织的人以为是她叛变了。
二战结束后,几经周折,艾丽丝终于找到查明奸细的证据,和抵抗组织首领一起把奸细铲除了。这是一个单线发展的故事,逻辑性很强,构思缜密,经得起推敲,尤其在道具的设置方面,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巧思。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