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读后感(整理2篇)
地平线读后感篇1
叔本华曾言:“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那么,是否存在那么一线的间隙停在那个恰好非痛苦又不无聊的界限上呢?
战乱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往往包括苦难的产生,故事就是从康维等四人被塔坦从战乱中有计谋的绑架开始的。当马林森表示他想尽快回到文明世界中去时,那位迎接他们的张变反问道:“你肯定你已经远离文明世界了吗?”是的,表面上看似没有,他们有音乐,有藏书,有装饰豪华的浴室,有下午茶,这看似和外界没什么本质不同,似乎只是“大隐隐于市”的一种,而且这里有宗教,有金矿,所以布琳克罗和巴纳德最终被说服。
康维呢?他是校长曾用“光荣的”来称赞的人,是“哪怕短短结识过,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三言两语不能说透的.人,“他更乐于做一些不太正式但有趣的工作,即便薪水不高,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差事”,“他是那种能适应艰苦条件的人,很少会去想要什么舒适的生活来做弥补”,但在这个好似世界尽头的地方,在张告诉他当地人信仰的中庸之后他便开始质疑曾经的自己。他没有为这里的物质世界所折服,打动他的是这里的精神世界,是那种看似不极端的宗教信仰。我们知道,康维在战争中除了身体受过伤,心灵也倍受折磨,他需要精神上的寄托来支撑那战后的疲惫与无助。张以中庸之名,中庸之实深深戳中了康维,似乎这就是那个界限,那个无聊与痛苦之间的度,他需要这种度,需要这种美好。
张说“宝石是多面体的,许多宗教都可能含有自己适度的真理”,所以,在这所喇嘛寺内,同时存在基督教,佛教,还有当地藏民自己的信仰。他们信奉活着是苦难,但是以抗衡时间、维持生命来挑战这种苦难;他们也坚信此生所以待毙,却珍惜时间、发掘潜能来蔑视这种消极等待死亡的方式。在这种宗教穿插中,他们谋得中庸一说,持之以恒:适度节俭,适度老实,适度爱……但这偏执般的适度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病态的信仰。
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庸之道,实即庸人之道,专家学者所失,庸人每得之。执理论者必趋一端,而离实际;庸人则不然,凭直觉以断事之是非,事例本是连续的,整个的,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片断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而事例之是非已失其固有面目。为庸人纵观一切而下以评判,虽不中,已去实际不远。”但是这世界终结处的中庸是已经被扭曲的中庸,在离实际不远处便掉头改道,走向远处,或者说,它是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中庸,它是拥有专家气质的庸人,它在极度的美好、近乎常人好几倍的生命中却要极度适度,这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似乎更可笑。
就在这看似可笑中,康维慢慢被同化,他和马林森同时爱上了罗珍,但是罗珍却愿意跟着马林森一起离开这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方。马林森一如既往的自我用实际行动去爱罗,而康维却用脱离本身的积极主动而选择用袖手旁观来爱罗,他从那中庸中获得的宁静、领悟丰富并满足了他的精神世界,他陶醉其中并选择以此来爱罗,最终却失去所爱,失去本应与他一起在中庸中共度一生的爱。
他爱罗,但却止步不前,他觉得只要在心里留有一份记忆便好,这是爱的适度。既不会因罗与他在一起而满足,也不用担心失去后的痛苦,这不就是摆脱了人世间的苦难了么?不然,他小心翼翼的遵守中庸之道,纵观一切只下判断,他不像逻辑家那样剖析事物本质,不具备偏执的自我意识,这样听来,似乎与那修行千年万年的洞中仙人一般,抑或得道高人,无欲无求也无作为,所以后来为罗离开的他只能没有意识的流浪,寻找那梦一般的精神王国--香格里拉。
物质世界可以满足物质要求没有错,但是苦难却需要精神来支撑。有人将苦难转接到物质上并满足于此,但是有些人的苦难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当那份隐形的力量没有办法和现实里的躯体并存于物质世界时,这躯体只能像向日葵寻找太阳般追寻那力量。就像康维一般,在现实与精神世界中徘徊、挣扎,在两难处寻找那份适度,无奈只能游离其间,始终无法靠近那一线。
地平线读后感篇2
本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是霍普、男主人公是乔西,一个天才,一个具有创涉性想法的天才,当然还有男主人公的好朋友卢克,一个埋头研究,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男人。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大脑意识向机器转移的项目,项目如果成功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实现“永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单纯的使用实验老鼠的大脑是不行的,因为老鼠与人毕竟是有区别的,但是拿人来做实验又是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于是主人公乔西就以自己作为实验体去验证自己疯狂的想法,由意识的验证到潜意识的验证,直到电脑能够以“乔西”的身份和乔西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主人公对此是充满挣扎的,毕竟一个比你还要熟悉你的东西就在一台电脑里,他就是你,他可以替代你,由此一个人大脑所带来的冲击力是难以想象的,直到主人公乔西意识的.崩溃,他忘记了一切,连在他身边的霍普都不认识了,接着就是每天重复同样的事,直到一天,他的记忆被重新的唤起。
爱情让人感动的地方绝不是两人的打打闹闹,也不是两人的浪漫生活,而是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不断的进行思想、智慧的契合,然后就是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在外人看来根本无法克服的难题,最后,他们反思、回顾度过困难的点滴,且正因为此,各方更加珍重这份感情。不历经困难的爱情,就像炒菜没有调味料一样,味道太过于清淡,没有任何值得回忆和记起的地方;而历经困难之后的爱情不仅值得细细的回味,而且每一次的回味都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会呈现边际效应,无论是递增递减都不会呈现,它只是让你在时间的长河中知道曾经你们一起度过了这样一段体验。
小说中引发我思考的第一个点是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汇集了很多年轻人,这个中心允许年轻人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但是,这种付诸的过程不会给予年轻人太多,而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也是在激发年轻人的潜力,让其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目标。而且这个中心不受任何军方、政客、利益集团的控制,不需要考虑任何商业化以及推广的问题,这个中心就是科研人员的伊甸园,在哪里只有技术,只有梦想,改变世界的梦想。
我在想,小说是源于现实,这样的机构真实的存在,世界常青藤名校利用自己的基金逐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科研伊甸园,他们以这种形式让年轻人在还有热情和梦想的时候去实现它,且无需考虑其他,我佩服这种类似于“梦想孵化基地”的中心,也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为建立这样的机构出一份力。读后感引发我思考的第二个点就是文中介绍的医学技术,包括为残疾人设置的机械臂,凭借大脑活动就可以操纵这些手臂,而且这些技术并不只是小说中的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小说的最后一页,作者也感谢了为这本小说提供素材的一位科研人员。此外,还有其中提到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看到这些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科目,自己对此是真的很佩服,未来如果这些技术都可以实现的话,那么,不止是人的寿命增加的问题,而是“人”将以何种形式存在或定义“存在”的方式,这一点让我很震撼。第三点是主人公的热情,无论是女主人工霍普还是男主人公乔西,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为之付出的不仅仅是努力,还有超越普通人10倍的热情,什么叫做10倍的热情呢,就是为了能够推进一个项目的完成,他们以近乎疯狂的方式调动自己的精力,因此导致他们心脏的运行速度加快进入了急救室。我想,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这一结果的获得只是看起来随便而已,实际上,它并不随便。
行:跨领域的去看一下,才会知道领域之外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自己的专业、职业,自己为什么不像主人公一样提起热情去完成呢,因为,自己还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特别大的目标,一个自己为之疯狂的目标,不过,现在可以定了——去引导很多人的法律价值,引导多少呢,不一定,能引导一个算一个。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