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篇)
2025精选青铜葵花400字读后感
《青铜葵花》这部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主要讲了哑巴男孩青铜与女孩葵花感人的故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青铜葵花读后感,来欣赏一下吧。
青铜葵花读后感篇1
《青铜葵花》这部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主要讲了哑巴男孩青铜与女孩葵花感人的故事。
7岁女孩葵花跟着爸爸来到了大麦地对岸的五七干校,葵花每天都在干校这边的老槐树下遥望着大麦地。过了不久,她的爸爸被卷进旋风里,落水死了,所以葵花就成了一个可怜的孤儿。从此葵花由干校的叔叔阿姨照顾,可是叔叔阿姨都要劳动,没法抽出专门的人照顾她。最后就由大麦地的青铜家领养了,于是葵花就成了青铜的“尾巴”,和青铜经历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最令我难忘的是:《芦花鞋》这个故事,讲了葵花上学临近期末的一天,老师通知大家准备照相的钱,葵花因为知道家里穷,所以就没有照相。当青铜发现这件事后,告诉了爸爸妈妈,于是全家齐心协力做芦花鞋,青铜不管刮风下雨,都到油麻地镇上卖芦花鞋,才用赚来的钱照相。同时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雪白的芦花,被染红了,像无数的火焰,举在黄昏时的天空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白的芦花”比作“无数的火焰”形象的写出了黄昏下芦花的红。
这本书中青铜一家对葵花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之情,让人非常感动,还有书中精美的文字值得让我们反复学习。
青铜葵花读后感篇2
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读过的书很多,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今年读过的《青铜葵花》了!看《青铜葵花》时,我无时无刻不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
《青铜葵花》主要介绍了乡下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成啦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并且一起经历啦各种各样的事情,如青铜一家编芦花鞋、教青铜识字、发生蝗灾、奶奶的死等等,让青铜葵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啦浓厚的感情。当葵花要被城里人接走时,葵花哭泣着不想走,而妈妈、大麦地的人都舍不得葵花走,他们早已把葵花当成青铜家的孩子,在最后,青铜没有哭,也没有闹,他只是整天的发呆,并且喜欢独自一个人钻到一个角落里。青铜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他看到了葵花正向他摇摆着手,他张开嘴巴,用尽了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泪水泉涌而出,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
在这里,我感到了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他们浓浓的亲情感动了我。。青铜葵花虽穷,但掩盖不了那一颗颗善良的心。我看完了《青铜葵花》,心里满是感动……
-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3篇)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4篇《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的代表作。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至今有15个年头。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大奖。还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世界各地。子曰:活到老,学到老。阅读书..
-
读书笔记九步回眸青铜葵花(2篇)
读书笔记九步回眸青铜葵花3篇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这是一篇很朴实的文章,几乎没有半点的色彩渲染,但它足以让我们泪流满面……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提..
-
青铜葵花的读书心得(2篇)
青铜葵花的读书心得3篇《青铜葵花》这部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主要讲了哑巴男孩青铜与女孩葵花感人的故事。《青铜葵花》这本书,乃至曹文轩这个作者,赞扬的都是一种“..
-
优秀读书笔记青铜葵花(3篇)
优秀读书笔记青铜葵花4篇《青铜葵花》这部作品并没有涉及到一个反面角色,却将善良、真诚、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青铜葵花》就是一本爱的故事。这本书表现了我们孩子和朋友..
-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赏析(2篇)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赏析3篇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我们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
-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2000字(4篇)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2000字5篇《青铜葵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乡下男孩子青铜与城里的女孩子葵花之间发生的凄美故事。青铜葵花的真情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这个故事给读者最大的感..
-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体会(2篇)
青铜葵花读书心得体会3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青铜葵花》将青铜,葵花当作镜子,照出现在的我们。..
-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摘记(3篇)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摘记4篇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