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范文100字(4篇)
《围城》读后感范文100字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围城》读后感1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围城》读后感100字
故事主要述说了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岸,小说的主人公是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触碰到婚姻与爱情,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和沉浮。围绕着生活、职业、恋爱与婚姻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2
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3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
《围城》读后感范文100字相关文章:
★围城读后感范文100字范文
★《围城》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5000字左右优秀范文
★《围城》读后感900字左右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200字范文
★《围城》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围城》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精选5篇
★围城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4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
《围城》关于读后感300字(4篇)
《围城》关于读后感300字由《围城》自会想起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围城》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
《围城》读后感200字范文(4篇)
《围城》读后感200字范文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围城..
-
围城一的读后感(2篇)
围城一的读后感3篇《围城》里有三座大山,婚姻、生活和工作。这三座大山是人们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围城》的读后感,你会怎样写呢?你是否在找正准..
-
围城读书心得200字概括(3篇)
围城读书心得200字概括4篇《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读书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引得..
-
2025围城读书笔记600字以上(4篇)
《围城》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5围城读书笔记600字以上,感谢您支持本网站。..
-
《围城》读书笔记心得六篇(4篇)
《围城》读书笔记心得范文六篇读《围城》,第一次这样的走进自己,第一次如斯的审视自己,第一次从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那么多的影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围城》读书笔记..
-
2025《围城》读书笔记800字以上(4
《围城》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5《围城》读书笔记800字以上,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围城》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
《围城》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围城》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大家一起来看看..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