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午朝门遗址的作文850字(整理5篇)
游午朝门遗址的作文850字
下午刚回到班级便闻得一个喜讯,今天学校组织五年级同学去历史悠久的午朝门遗址公园参观.游览。
通过奉天门我们就来到了与明故宫隔路相望的午朝门公园。大门前摆放着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彰显皇家的威严。走进园内,第一眼便看到一块高近1米的云龙鸟兽大石壁,在场的同学无不被它那高超的雕刻工艺所折服,仅此一块石壁就把浮雕.圆雕和镂空雕三种技艺运用的淋漓尽致。上面刻满了祥云.花卉.阁楼或是喜鹊登梅.蛟龙出海等祥瑞图案,就连边框也刻满福山寿海,层层密密,满眼皆雍容华贵,使我们大声赞叹。
在石壁之后有一片大草坪,上面大大小小的柱础有七十余个,其中最大的需要七人绕一圈才能将它围住,有的柱础上方凹凸不平,有的则光滑平整,在一块石础上还刻着“奉天门柱础”五个字。可以想见600多年前紫金城里雕梁画栋的殿宇便是建立在这两米见方的柱础之上,但经过百年间的风吹雨打和数次战火,昔日皇宫中辉煌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宫殿也荡然无存,只保留下了一些残垣碎瓦罢了。我用手抚摸着柱础上斑驳的印迹,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对它的侵蚀。
在这片柱础的包围之中,有一块被铁链圈起的地方,那里安放着方孝孺的“血迹石”。它与我的膝盖平齐,青灰色的石块上隐约还能看到点点血迹,这时我的耳畔仿佛听到了那悲壮的对话。朱棣篡位,迫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它宁死不从,置生死与度外,燕王怒斥“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仍然坚定不移,愤然作答:“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勃然大怒将方孝孺拉到午门腰斩,鲜血满地,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称这块丹犀石为“血迹石”。
公园的后半部分被御花园浓郁的绿色渲染,松柏交翠,树木参天,与城市那夺目的色彩截然相反,使我们感到心旷神怡。走过光滑平整的内五龙桥我们由马道登上了城楼。同学们无意间发现每一块青砖上都刻有工匠和监制者的名字,仿佛它们都富有生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站在城楼上极目远眺,御道街笔直地伸向远方,一望无际。城市林立的高楼与青灰色砖瓦交相辉映。暮然回首,看到鸟儿飞上枝头,孩子在树荫下嬉戏,紫金山巍然屹立,傲对长空,俯视着这座昔日的皇家宫廷。
时间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兴起与覆灭,我们看到这些残留的历史遗迹,不禁想追忆那段早已远去的历史。让我们保护文物,让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它们。
游圆明园遗址有感1000字
在北京旅游的第3天,我和爸爸妈妈坐地铁来到了圆明园。
走入圆明园,我就看见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桥,它并不像其他桥一样有着精美细致的雕刻,而是几块普通的大石头拼接而成,如果走近一点看,石头上还有有几条不规则的条纹。圆明园里怎么会有这么普通的桥呢?导游告诉我们说:“这座桥叫做单孔残桥。圆明园以前有大小桥梁一百八十余座,但是在被三次大火袭卷后,只剩下单孔残桥孤立湖上。”原来是这样,这座单孔残桥是唯一座保存下来的桥。
告别残桥,我们到了另一处景点黄花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迷宫正中间是一个石亭,圆形的石顶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亭子特别的高,站在亭子里,可以看见迷宫中的每一个人。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黄花阵,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宫女们每人手提一盏黄花灯,皇帝做在亭子中观看,最先到达亭子的宫女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当时的围墙有两米高,是石子路,迷宫也要比现在复杂,宫女走起来非常不方便,最快也要两个时辰才能到亭子。”我费了好多时间才从迷宫中走出,我不得不佩服一百年多前能工巧匠的智慧。
离黄花阵不远,就是圆明园的代表遗址:大水法。大水法曾经是圆明园内最壮观的一个喷泉,喷水时声音震耳欲聋,好几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得见。但在一八六零年火烧圆明园时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如此精美的建筑就这样被火烧毁,我十分惋惜,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
再往前走就到了十二生肖馆,门口有仿制缩小的十二生肖雕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是海晏堂喷泉的一部分,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会喷水,十二点时,十二个动物就会一起喷水,十分壮观。这些铜像已经流失海外,只有部分兽手被爱国人士花巨资买回,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又坐船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公园,院内湖面上满是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是给水塘穿上了一件翠绿色的裙子,荷花是裙子上的点缀。有些荷花已经盛开,她们高昂着头,似乎在进行选美比赛;大部分荷花还是花骨朵,她们藏在荷叶之中憨睡着好像不愿起来。我坐在小船上,湖面凉风习习,湖边的垂柳随风摇摆,蜻蜓在湖面盘旋,一派江南风光,我仿佛回到了杭州的西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是美丽的,但这些都是在建国后重建的,但这昔日的圆明园美丽辉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些废墟在告诉我们不能忘了一八六零年,不要忘记这场浩劫,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门游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门游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门游作文篇1
国庆休假我和爸妈去了台州三门。这是一个海边小镇,我们第一站是下海捕鱼。
一艘很大的渔船载着我们十多个游客开到了海中央,渔夫洒下了一张大大的渔网,在海里慢慢拖网了大概一小时后终于可以收网了。大家兴奋地围着渔夫看他收网。哇!我们捕上来有很多东西,有螃蟹、透明的鱼、黄色的鱼、红色的虾、透明的虾,但是也有很多垃圾,我想我们真的要保护水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晚上我们吃的是自己捕上来的海鲜,味道很鲜美。
接下来我们去了蛇蟠岛,这个岛上有野人洞和海盗村,这两个地方都是几百年前人们开采石头凿出来的山洞。导游说这些洞里一直都有人住着,直到20xx年才全部搬出山里。真是难以想象在这样没房顶的'洞洞里也能住人,冬天不会冻死吗?
两天的游玩很快结束了,我觉得这次最好玩的还是捕鱼,最后我还带回了一瓶水母。
游北京天安门作文篇2
在一个秋天,我去了北京天安门。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远近闻名的长城,我用了全身的力气向上爬,爬呀爬呀,怎么觉得这距离越爬越长了?我喘着粗气,问妈妈:“怎么我觉得这路越来越长了?”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跟我说:“长城可是有13000多里长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爬完了!”妈妈说完指了指远处,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去,长城真是长啊,一眼望不到头。
我的体力征服不了这长度,爬到最后我太累了,只好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我没力气了,我们下去吧!”妈妈似乎也被这长城的长度给打败了,带着我一起下了长城。
休息了会儿,我们去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四周花坛里的花争奇斗艳,真好看!抬眼看天安门,可真壮观啊,正中间还挂着毛主席的头像。
一到晚上就离不开放松。我们去了王府井市场,这里面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喝酒的杯子都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拿的都是玻璃杯,而他们用的却是船形状的牛皮袋。我对这个牛皮袋很感兴趣,就缠着妈妈给我买下它。妈妈同意了,我拿着这个奇特的酒杯,用手摸了摸,表面质地有些毛绒绒的,很舒服。我好奇的问妈妈:“这酒杯怎么做成这个样子,跟我们用的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是少数民族用的器具,当然和我们用的不一样啊!”
北京的事物真奇特啊,景色也很美,我爱北京。
遗址
遗址yízhǐ[释义](名)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构成]偏正式:遗(址[例句]寻访古城的~。(作宾语)[同音]颐指午初中作文
最近气候比较反常,太阳像回光返照似的,感觉又回到了夏天,懒洋洋地……
忽然发现自己很能打发时间了,从寝室到教室,慢慢地居然也能走上半个小时。长桥的夜景很好看,几百米的路灯,昏黄昏黄的,有点迷离颓废的气味,看着身旁的人都背着包快步地擦肩而过,仿佛只是个旁观者,感觉很好。
前几天居然迷上了听摇滚,一个人走的时候,两个耳朵里都是嗡嗡地轰鸣,震耳欲聋,旁人只是知道我塞着耳机在听歌而不知道阿信那种撕心裂肺似的飙高音都快让我耳膜炸开了,很舒服,也很奇妙的一种感觉。也听了《GLOOMYSUNDAY》,但没有传说中的那种要跳楼地感觉,反而觉得很好听,呵呵,很奇怪。
还是买了《莲花》,本来已是决定不再看安妮的书了的,她的书总是有种颓废甚至是糜烂的气氛在里面,看多了人会变压抑的,但最后还是决定买了,也没其他原因,只是适逢书店酬宾七五折罢了,或许本来有些事就是不需要什么原因的。昨天下午做了件很荒唐的事,5个小时的课居然有4个小时在看《莲花》,也不是因为好看,只是课文预习的内容太少了,前一个小时就被老师讲完了,于是又是听不懂,索性也就没听了,下来自己再看吧。抑或是因为下午的阳光太好了吧,暖暖的,于是从第4排换到第12排,一个人晒着太阳看《莲花》,有点矫情。透过左手边的窗户能看到对面的图书馆,远远的,还算壮观。
或许真的有些无聊吧,居然为了找一本川端康成的书从图书馆一楼到五楼地依次找,忽然很怀念原来上课看《伊豆舞娘》和《故国》的日子,很喜欢川端康成的书,很想看《千只鹤》,但一直没有机会。
最近睡眠不太好,12点过才睡,6点20就要起,不过幸好有时白天课不多,可以用来补作业和睡眠,周三的作业到了周五还没做完,呵呵,讽刺……
应该就这些吧。
重午
重午chóngwǔ[释义]指重五。宋李之仪[例句]词:“小雨溼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诗:“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参见“重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目录总体概述其他信息遗迹遗物收缩展开总体概述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其他信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8000多万人次。
发展历史
1952年,半坡遗址被发现。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半坡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半坡遗址进行回填保护。2006年,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特征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聚落布局
遗址大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
烧制陶器的窑址
发现6座,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室较小,直径只有1米左右。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墓葬的类型
特点
发现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这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
随葬品
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及装饰品等,到了晚期已有专门为死者做的明器随葬。
遗迹房屋
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墨子·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会中的“前朝后寝”的宫室正是源于半坡这种“前堂后室”的大房子,以大房为中心,四周围绕众多小房屋。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灶坑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陶钵。
窑穴
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共发现200多个,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有多种形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同一时期的窑穴,一般密集成群。窑穴中往往发现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种工具用具,有一个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有的则发现有人骨架。
沟道
发掘资料表明: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卫设施,而且规模宏大,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环绕有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的大围沟;沟的底部宽4米,并发现有木柱痕迹,在围沟底部和两旁曾设有防御之类的障碍物。类似的大围沟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也有发现,除防水和排水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洁之间氏族成员因血亲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的总出土量为1.1万立方米,如用三吨位的卡车,可装载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半坡先民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的。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壕沟,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圆形。壕沟现存长度约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宽下窄,北部一段口宽6—8米,深5—6米,靠居住区的一边沟壁坡度较大,并且沟口比另一壁高出约l米。在沟底发现3根炭化木柱,间隔各有4米,用造不明。可能是用于汲水平台支撑立柱?
陶窑
半坡人有了专门的制陶区,说明陶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制陶工艺也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墓葬
半坡氏族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共174座,一种是小孩墓,共76座。成人墓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一小部分在沟外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两具屈肢人骨架埋在居住区的窑穴中。小孩墓有73座是瓮棺葬,两座无葬具,另一座是按成人葬法埋葬的,小孩和成人基本上是异地埋葬的,小孩埋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成人则埋在部落居址之外。
遗物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布纹席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质料的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另有陶制半成品2638件。按照工具的主要功用,可区分为三大类:家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此外,还有其他一类,包括因功用不明或可兼用于不同工作部门的各种工具。
生活用具
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郭沫若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其他人工制品
乐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两只,保存完整,皆为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装饰品发现很多,计有9类1900多件。以形状分,有环饰、磺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以功用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以材料分,则有陶、石、骨牙、蚌、玉、阶壳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较少。
动物骨骼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狗、狐、獾貉和狸;奇蹄类:马;啮齿类:竹鼠、田鼠;兔形类:兔及短尾兔。另外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出土的骨路,无论是属于家畜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妥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三门游作文篇3
在一个阳春三月的日子里,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来到凤山县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游览。
我们从三门海的外海向内海天坑群驶去,远远望去,一艘艘小船如同一颗颗金色的小星星在水里调皮地眨着眼睛。在天坑群海的两边,一排排的大树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大树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山水画。置身在这美丽的`风景中,真让人心旷神怡呀!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水上天坑群,天坑群如同一个大坑,坚硬的石坑上长满了绿色的小草,好看极了。
我们往前走,来到一个大山洞,大山洞里漆黑一片,把弟弟吓得哇哇大叫,爸爸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顿时,明亮了许多。我们再继续往前走,忽闪忽闪的小霓虹灯映入我们的眼帘。幽暗的灯光把山洞映照得仿佛穿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衣。突然,爸爸大叫了一声,山洞里不一会儿响起了爸爸的声音,这时妈妈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山歌,嘹亮的歌声穿透了山洞,即使没有话筒,在山洞的帮助下歌声也显得那样悠长、响亮。
游北京天安门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北京天安门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门游作文篇4
昨天,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三门游玩,开着开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收费站,只见爸爸拿出一个工作证,一晃就过去了,真牛!
我们来到三门,爸爸的朋友就在路口等我们进门,三门青蟹横行天下的.大广告牌引人注目,我想今天我可要吃上一顿螃蟹,果然我们就来到了一家饭店,一大锅螃蟹让你先吃了个够。看看身边的三门人,我觉得三门人挺气派。
我们来到宾饭,房间还真舒服,原来开着中央空调呢,一点也不冷,我捡起房中的火柴,上面印着一个标志:它上面画着三个门,大门套中门,中门套小门。我一看就乐了,这不就是三门吗?好有创意的三门商标呀!三门人真是太有才了。
第二天,爸爸带着我们向养殖基地转了一圈,田地里用网围住的可是一只只螃蟹哦!我想看看大海,可海离我们还很远,只能远远地看到两条小船,有点可惜哦。但是我还是喜欢这地方,我想下次再来。
游北京天安门作文篇5
我曾去到繁华似锦的上海;优美如画的江南水乡;威武雄壮的长城……可其中,又有哪个敢与美丽的祖国心脏——北京天安门相媲美。
登上高耸的天安门城楼向南眺望,整个天安门广场尽收眼底,仿佛一张巨大的凹凸不平的“地毯”铺展在眼前,这数不胜数的游客便构成了这张“地毯”绚丽多彩的花纹。广场的正中央,巍然屹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醒目地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仿佛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绘声绘色的讲述着昔日的往事——那些铁骨铸成的英雄先烈们冒着枪林弹雨捍卫我们的祖国。
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里面的文物价值连城,因为它们都是先烈们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博物馆的对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面正是国家领导人开会的地方。
广场中四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华表,上面精细地雕刻着蟠龙云纹。节假日如若前来观赏,你定会陶醉在其中,难以自拔。雄伟的大阅兵,各个军队整齐的排列成方块状,步伐一致,穿戴相同,甚至表情都一模一样。我不禁想到我们走方块队时的情景——懒懒散散,精神不集中,连叔叔们的万分之一都不到,真是惭愧。
还有城楼前五彩缤纷的花儿,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圆圆的脸盆;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葫芦;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还有月牙形的、马蹄状的、豆角样的……真像一排排彩色的波浪。花坛中央,是大喷泉,它吐出的泉水既像花蝴蝶翩翩起舞,又像巧姑娘织出的珍珠绣衣,小巧秀丽、玲珑多姿,让人不禁欢呼“下春雨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吟唱起这首老歌,衷心祝愿美丽的五星红旗永远与旭日一同升起,东方大国永远向世人展现他的雄姿。
悠悠古国,千年历史,乃我中华。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