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作文(精选8篇)
思乡的作文篇1
每年夏天,我都随妈妈去外婆家。外婆家在陇南徽县,村名叫杨河村。村子不大,百余户人,可数目不少,都是参天大树。村子中央有一条终年不断的小河,就像象棋中的河界一样,一下子把村子分割为上村、下村。
小河的水很清,清的发绿,不知名的小鱼,一个个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河面上常有野鸭、小鸟嬉戏逗留。调皮的儿童扔一个小石子,野鸭、小鸟便奔出好几米,换个姿势继续做游戏。小河顺村而下,拐了好多弯。有的浅水处,孩子们在游泳、打水仗,我怕水,只能站在岸边,随他们游划的动作一起欢乐。
小河的旁边,有外婆家一块菜地,用水盆从河里盛水,一转身,便浇到地里,用不了几天,鲜红的番茄,碧绿的辣椒,燕子的茄子,就到了厨房,多的吃也吃不完。
村子的边缘就是漫无边际的大山,一到夏天,满山的草莓、野果,吃得我嘴都是红的。等回家的时候,再做上几瓶草莓酱,夹在面包上,上学时,就是可口的早点。
我常盼望暑假,好再去外婆家,那儿还有我养的小刺猬呢!
思乡的作文篇2
伫望着弥漫鸟语花香的阳春。行人回首的目光在柔风中孵出情感,变成一种语言和一双翅膀,思念便朝朝暮暮飞翔。
小时候的我,常羡慕那些在外读书的人,不知是图那分自在,还是那分潇洒,有时在睡梦中,也幻想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出家乡的怀抱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终于有一天,我能上县城念书了。于是离开了山清水秀的家乡,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奇妙,公路上的汽车如穿梭的鱼儿“滴滴”地来来往往,“娱乐城”里笑声此起彼伏。但我的心扉中,只有一扇通向家乡的窗户:千姿百态的浮云嵌在空中,青翠欲滴的草地上,碧草,牛群融为一体,不知是牛儿在舔草,还是草儿在吻牛,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笼罩着宁静的农舍。
在外的日子,就像风中飘浮的风筝线,把我的思乡情,扯得又远又长。思乡已成为我生活的加味剂。时而带来欢乐,时而又带来伤感。
几经挫折,常忆起家乡那段愉悦的生活,有时还会掉下几颗“珍珠豆”,但我想起了“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身纹岁月痕”,父母的望女成风,记起了可亲可敬父老乡亲的一片殷切期望,于是,又变得坚强起来,笑对人生。
如今的我,只能用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一片深情,等我长大了。不仅要像涓涓溪水那样奔腾不已地汇人大海,像“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叶那样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我还要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知识去浇灌家乡绚丽的花朵,使它开得更艳,更迷人。
悠悠三月的风,模仿着浓浓的乡音,撩拨着我对家乡的记忆,引发着绵绵思乡情。
悠悠三月的风,托起了父老乡亲一颗颗赤诚火热的心,也送去了我对家乡的赞美之歌。
思乡的作文篇3
这一生最难以忘怀的地方就是故乡,故乡的土是生我、养我、赋予我一生的地方。每次想起它,我的心中总会裹着几分激动。
儿时,每每雨后最爱到田间玩耍,因为那里有青青的草、艳艳的花,还有挂满露珠的蜘蛛网。很喜欢那努力衔泥的燕子,它们偶尔也会落在枝头用喙渐渐地梳理羽毛,那羽毛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黑亮。我们还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趁着落日的余晖寻找藏在草垛里的蟋蟀,带着捉获的蟋蟀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照红了我们的脸颊,那真是一种无法言传的幸福。
然而,时间老人的脚步并不老迈,转眼间我就跨过了童年的门槛而向青春的大门进军。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就是故乡的土,那里留下了我成长的影子和欢快的笑声。它就像是一位亲人在路的尽头等着我这个远在异乡的游子,可是我却流连于异乡的风景,而忽略了它的等待与期望。
如今,我远离故乡在县城苦苦求学。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眠,不知道故乡的人是否依旧?不知道故乡的土是否依然?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了可以回家的日子。坐上汽车,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失落。泥泞的小路早已被平坦宽广的水泥路代替,小河上的木桥也已经换成了高高的铁板桥。不能再清晰地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了,小河依旧,路也依旧,可那逝去了的岁月却不再回来。我努力寻找着什么,可是却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站在昔日的小路,可是却不再有伙伴嬉笑的声音,不再有成群的燕子划破天空的寂静,更不会有蟋蟀在雨后低低嘶鸣。此刻,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与烂漫。风儿轻轻吹拂,似在述说着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而我却不愿聆听,因为它的诉说只能让我的失落增加一些。
我不知道有多少游子在异地赤诚地苦念着故乡,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像我一样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站在故乡的土地,听一听熟悉的话语,闻一闻故乡的味道,看一看这久违了的土地。一切都在脑海里如海浪般翻涌,随着血液流向每一处神经,于是激起了那酝酿已久的回家念头。不管你身在多么遥远的他乡,不管你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也不管你有多少无奈的日子,请永远都不要忘记,那故乡的土,永远等着思乡的人。
故乡的土,等那思乡的人!
思乡的作文篇4
车轮飞转,窗外的景物飞快地向后掠去。即使如此,也难以抚慰我那颗急切的心。两年前,由于拆迁,我家搬到了镇上,离开了那个可爱的小村庄。今天,我将以《绍兴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再次回到她的怀抱,怎能不满怀激动?
过去的她留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那里的一切都透射出水的灵性,水的柔情,连那条原本粗犷、冰冷的湖中石路,因为几百年来长期与水作伴,也多了几分温情。
说是路,也可称之为堤,而家乡的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避塘”。你瞧,因为水的缘故,这路的名字也变得别具一格了。而我,更喜欢称它为“塘路”。
塘路全长1。5公里,塘基以条石垒叠,塘上铺砌长约2米的青石板。它犹如一条项链,横贯于碧水涟漪的镜湖之上,并有天济、普济、德济、平济、中济五座石桥和一座座石廊路亭散落其间,恰似这项链上的粒粒珍珠。
塘路始建于明代,乃当时渔民为躲避风浪而建,经清代几次修缮,至今犹存,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当时的镜湖周围四十里,有村落二十余座,村民外出,常驾舟穿梭于湖上。天启年间,有一位石匠泛舟湖上,忽遭风浪,覆舟而落于湖中,幸得村民相救,才幸免遇难。于是,他决心修筑一条避塘于湖上,将镜湖分为内外两湖,既方便村民外出行走,又可供船只躲避风浪。由于镜湖水深浪高,历经十余年,没有筑成,石匠抑郁而死。会稽张贤臣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终于在崇祯十五年建塘六里,完成了这项造福于民的工程。
岁月流逝,如今,故乡的人们对塘路的过去已不甚了解。只有塘路上那斑驳的青苔还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人们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风疾浪高的日子,那一叶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渔舟,依着塘路那敦实的肩膀,得以平安返航;记不清有多少返乡的游子,踏着多少次在异乡魂牵梦萦的石板路,欣然回家团聚。然而,在风雨里,在涛声中,她依旧默默地,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深爱着故乡的人们。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多少个思乡之夜,我多么希望能像诗仙李白那样在梦中飞回她的身旁,像以前那样,光着脚在塘路的青石板上狂奔,欢笑;让那多情的浪花溅湿我的衣衫;让那润湿的空气亲吻我的脸颊。车轮呀,请转得再快些吧!
啊,故乡的塘路,你听到我心灵深处的呼唤了吗?在泪眼朦胧间,我仿佛又见到了你。暮色苍茫,渔歌悠扬,夕阳下,你依旧美丽如初,温柔如昔……
思乡的作文篇5
望月,
可曾思过故乡。
月光洒在大地,
带来一片悲凉。
虽无繁华与富贵,
却是何等的快乐、无忧。
如今,
身在城市,
学习的重担压在身上,
家庭的分岐压在心中。
想要再回故乡,
却是往事回肠。
啊,故乡!
思乡的作文篇6
伴随着第一声啼哭,我降生到美丽的人世。从这一刻起,丽江成了我的第一故乡。在这风景如画,优雅闲情的社区里,留下了我太多太多成长的足迹。儿时的懵懵懂懂,只知嬉戏,不善言表,今天,作为一位嘉玛学子,我终于可以如愿地拿起笔,来书写我心中的丽江。
清晨,当我独自漫步在丽江的小路上,清新的空气随风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此时,休息了一夜的我顿感神清气爽。就在我还沉浸在这林荫美景之时,突然,一曲动感的音乐潜入了我的耳畔,此时我恍然大悟:这美丽的清晨不单单属于我,而是属于所有喜欢运动,热爱生命的丽江人。
看吧,年迈的老人穿着红红火火的汗衫拄着拐杖在散步,更好笑的是有一位老爷爷在用力地抱大树,这可是一种奇怪的的运动方式呀!再看那些天真童稚的孩子,他们在游乐场里尽情地嬉戏,爽朗的笑声传遍了丽江的每一个角落。就连树上的小鸟也按耐不住寂寞,她们在叽叽喳喳地演绎着运动进行曲。
就在我准备加入伙伴们阳光运动的行列时,无意间的回眸,让我诧异了:一位身穿黄色制服的环卫工人,正在那屈身擦拭栏杆,看到她的背影,我出于好奇,便走近些,但又不想打扰她,因为他是那样的专心投入。此时,我看到她的衣衫被汗水浸湿了,紧紧地贴在了背上,脸上也有汗珠断断续续的落下……
是呀,这也是一种运动!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丽江的工人们用自己平常不过的劳动,向我们诠释着运动的概念,诠释着奉献的概念!
笔尖滑动于此,我想到了我的嘉玛,我的老师,他们其实不是和丽江的工人们一样,每天都在三尺讲台为我们演绎着奉献的概念么?
我爱丽江,因为生长在丽江,我享受着惬意;
我爱嘉玛,因为学习在嘉玛,我感受着充实。
思乡的作文篇7
草,也依旧能点亮游子心中那盏灯,当风轻轻拂过,最嫩的柳条伸出枝,那份最深的痛又隐隐流出,“举杯消愁愁更愁”游子心中的愁唯有那里能解,那里,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绊。
无染的暮光勾勒不出阳光灿烂的美好,倦归的鸟儿展翼向风,正
如那里,终归是游子心里最痛的伤,最美的花开花落,最美的云卷云舒也敌不过游子那份痴痴的情,故乡情,任凭那风吹雨落,任凭那沧海桑田,那心那情那梦,依旧人在、情在。
思乡的作文篇8
女儿的书也越来越多了,我找出以前的书箱,给她。妻在一旁看着,笑了:“传家宝又传了一代氨。这箱子,是父亲从爷爷那里得来的。现在,到女儿这里,算起来至少有四代人了,木箱虽是旧木箱,但祖上的东西传下来的也只有这木箱了。
箱子不大,长不过1米,高近2尺,宽1尺有余,和衣箱来比,也算小巧。打开木箱,内部结构如现在小学生以前使用过的铅笔盒。上半部分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内盒,三两块纵横的木板把它分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好根据需要,分别放置常用的笔墨纸砚直尺圆规三角版橡皮擦削笔刀之类的文具。取出活动内盒,里面才是放书的地方。合上箱子,正好是一方写字台。
木箱的的每个面是用厚近1公分的整块重阳木板做成,没有一丝缝隙,雨是绝对不会入侵其中的,要是里边盛上水,恐怕也会半滴不漏,也可以把它当盆来使。箱子没有上漆,底色暗红,是木头的本色,只是日长月久,不再那么鲜艳。细细观察,木板上的纹理颜色或深或浅,形状或宽或窄,看似随意,却很有规律,也有节奏。嗅嗅,清香犹存。正是有了这独特的气味,蛀虫才不敢光顾。重阳树生长缓慢,材质细腻、坚硬。正是这些原因,箱子现在依然完好。
很多年来,就因为这重阳木箱,无数次听说过“重阳树”的名字,也在小方凳、切菜板上加深了对它的记忆,但一直没有见过真实的重阳树。有时,满怀好奇地去问老人,他们总是习惯地咪起眼,抽口旱烟,面对南方,不厌其烦地对我讲起重阳树的来历和辉煌。重阳树不是本地的乡土树种,很久以前,本族人从崇阳县移民来到这水乡,先人为了怀恋故土,带来了重阳树种,播入墩台上的泥中,可是当时成活的只有两棵。一雌一雄,一左一右,门前相互守望。到我祖辈的时候,树已成古木。古木的年纪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据说,每棵树的树冠就足有半亩,高三丈余,方圆几十里,都可以看到它们,胸径却是五个成年人的臂膀量出来的,就连小枝也粗过水桶。因为有了这两棵古树,本族人在当地的名声也响亮起来。有些人干脆用“重阳树”替代了墩台的原名。
我无法想象这树的模样,也无法得知树下发生的种种故事,思念家乡的作文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伴着我在人生的路上走了几十年的时光,每当念起它的时侯,我的乡愁就会不由自主的扰着我的思绪,让我不能释怀。那浓浓的乡愁里有我家乡的一草一木,有我上学的校园。那朗朗的读书声里仿佛还有我的声音在里面,仿佛我还要背着书包急匆匆的走向学校的路上,那课间的校园里,还仿佛到处有同学们的欢笑和跳绕。在那无忧无虑的快乐里,仿佛是要插上一双翅膀到处炫耀。那成长的时光里有银头山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仿佛还有老师们的教导,还能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
银头山上的`老一辈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的年华和岁月。在那简陋的土房里度过了不知多少春夏秋冬,有多少岁月奋战在矿山和井下?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险段,把功与名利不放在眼下?那默默付出的艰辛怎么能不让我们记下?
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
老一辈的身影变成了银头山的依靠,那曾经肥沃的土地上不知何时变得那么荒凉?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再也听不到炮声,再也听不到欢笑,再也看不到上下班的人们手里拿着饭盒一路来去的热闹。那连在矿区和居民的路上,曾碾压过多少人的春夏秋冬,把多少美好的时光在这里留下?
在那浓浓的乡愁里仿佛还有父母的叮咛,仿佛还有父母的牵挂,仿佛还有他们辛劳的身影,它无时无刻都在我的心中牵绕,在时间的长河里,它走得匆匆。让我还没有记住它的好处时,它就逃离了我的眼前,让我欲诉不能,当我再想转过身仔细看它时,我却找不到那熟悉的呼唤,再也看不到慈祥的双亲,找不到少女的身影,找不到青春,只有岁月的流逝和沧桑在心中碰撞。
我站在远方向家乡遥望,眼中噙满了苦涩的泪,思乡的情还那么长,我曾有的岁月,曾有的时光,让我怎能不想往?虽然时光改变了它的迹象,我还是念它,想着它,不能把它遗忘。
岁月有痕,记忆有声,让记忆留住它的美好,让游子永不相忘。
我那家乡,它在美丽的草原银铅矿。
-
中国传统节日
作文一:中国传统节日三年级作文 今晚的月儿格外圆,今天的月饼格外甜。因为,今天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