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300字(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300字数15篇)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
寰宇苍穹,聊胜人间无数,岁月年日,只败糊涂一时,然不损他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我还是会说:“智者,孔明也。”
当年,乱贼横世,群雄并起。各诸侯国,立地为王,搜刮民脂民膏者数不胜数,然乱世出英雄,刘关张三人,虽武功了得,有满腔热血,却无智谋之心,故屡遭打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有心无力。经人举荐,遂三顾茅庐识孔明。
孔明隐居卧龙,天下之事,股掌之中,欲报刘备知遇之恩,乃定三分隆中决策。诸葛亮为人谨慎,鞠躬尽瘁,戎马一生,献计无数,观铁蹄布甲乃日常之事,看似花火,只一瞬执著。
他多智近妖,往往略施小计,便大败敌军:新野空城,便火烧新野,不留给敌军一草一木;造箭困难,便前往敌营借箭;为联孙抗曹,不身一人,前往孙帐,舌战群儒,使对方数十人霍然;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嚷取物,已属神通,可孔明不动已身,智擒敌将,还放虎归虎,往复七次,居然平定南蛮,实乃多智近妖!
不仅如此,他日观天象,夜观星辰,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敌军;还三气周瑜,周瑜终于顶不住这次心计了,无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连对手都不得不臣服于他,那么还有谁能制服他呢?没错,人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孔明也难逃此劫,如果你说华容道时,诸葛亮就失败了,那你就错了。诸葛亮是有意放走曹操的,原因有一是曹操如果命丧于此,那么江东孙权必然迅速崛起,其国险而民附,到时蜀汉恐不敌;二是经此一次,关羽既还了曹操的恩情,以后再见,就不会手下留情了,又有刘备不杀之恩,今后必能更加忠心,以兴汉室之业,诸葛亮真正败的是用了马稷,失了街亭,失了马稷的性命,失了光复汉室的希望。后来星陨五丈原,然而人死布局却还没有结束。
他用木偶退了敌方的百万雄师,就像他生前的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吓退敌方千军万马;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却“用人疑,疑人用”,魏延本是头生反骨之人,孔明也料到此人今后必反,但还是在他有用的时候利用,造反时,孔明已死,然而他留下的锦囊却也杀了魏延。
多智近妖者,孔明也。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2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仅凭着军中三千人马,就烧得曹操大败而归。接着火烧新野,一把大火,继续就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东风,一把火就将曹操百万雄军烧得兵败如山倒。上面说的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的热闹,诸葛亮也就是靠了这三把火,烧出了气势,也烧出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对他的普遍尊重。
智夺荆州时的诸葛亮,得知周瑜正在攻打南郡,只是在一旁等候,看准时机,便不费气力夺得荆州,气得周瑜直吐血。玄德取妻时的诸葛亮,明知其中有诈,却只让赵云陪同刘备一同前去关东,去前,你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就保得刘备安全归来,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讨要荆州时诸葛亮,得知周瑜心中不服,即将率兵攻打刘备,于是便略施小计,打败周瑜,结果这三气周瑜就把周瑜给气死了。临死前,周瑜口吐鲜血,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亮,明知刘禅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况且你在军中早已深得民心,把刘禅给废了根本不成问题,然后自己当皇帝。可你偏要辅佐刘禅,完全没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此时的诸葛亮明明就可以夺权,可是他就是这么固执,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你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刘备那三天的苦苦等待,或许是因为刘备的自己的器重,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是因为这承诺多年的诺言……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更是因为他那信守诺言的精神,那用一生换来的承诺……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3
我心中的诸葛亮
他,为报刘备识人之恩尽力辅佐;他,为使汉朝再次兴隆屡出奇招;他,为尽微薄之力自请率兵。他,便是一代蜀相——诸葛孔明也。
火烧赤壁时,他用尽天时;草船借箭时,他智谋过人;泪斩马谡时,他大义凛然。谋略双全、重情重义的他怎不为一千秋人物流芳百世?
有人说他在刘备三请四请下出山,是虚伪;说他与周瑜斗智斗勇,是好胜;说他竭力辅佐阿斗,是不明事实。我却要说,他让刘备三顾茅庐是明智的,他不拒绝周瑜的挑衅是自信的,他不放弃栽培刘禅是忠心的。
这便是明理明义的诸葛!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4
我眼中的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人人都讲三国,人人都夸三国,人们谈起三国眉飞色舞,我也忍不住看了起来,并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狡猾奸诈的曹操,神勇无比的张飞,义重如山的关羽……其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贤相”的化身,我也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对待自己的工作更是一丝不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作者和大家眼中的“神人”,“完人”。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他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退敌……他屡立奇功,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但是大千世界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眼中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他疏忽了人才的培养,关羽,张飞,赵云,是蜀国早期的大将,但到诸葛亮手上却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才,所以人们都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结果赵云一把白胡子了还去打仗必然敌不过敌人。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诸葛亮因为自己太聪明了,所以不放心别人做事,以至于扫地,做水牛流马都自已做,司马懿听了之后拍手大笑,因为诸葛亮事无巨细被琐事所思,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3、任用人才失败,刘备说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是个谋士缺少实战经验,但是诸葛亮却让他镇守街亭,最后失掉了街亭,失去了北线的机遇。
回想诸葛亮的一生,有褒有贬。但是当时社会中诸葛亮确实令所有人佩服呀!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5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初三:何杰
我心中的诸葛亮(转载)作文篇6
我心中的诸葛亮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猜涞美潜范?印K?山璐笪恚?荽?杓??环汛祷抑?Γ?腿弥荑は莺λ?拿烂纹泼穑??被勾蟠蟠焐肆瞬芫?娜衿?K??銎缟剑?耪铰攀ぃ?刮壕?惺壮鲆恢傅乃韭碥惨参欧缟サā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
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我唯独欣赏着一个人.
此人“心悬八阵图,目击三分鼎”.是的,诸葛孔明,正是这个人.当今,用来形容孔明的词汇实在太多了.我们已经不能用“英名”、“伟大”来形容孔明了.在众人心中,孔明就像是一个神.
还记得他在隆中的高谈论阔,还记得他草船借箭的智慧,还记得他巧使空城计,还记得他舌战群儒时的自信,还记得他“两表”只为酬三顾的忠义网,还记得他临死前的感慨!
这一幕幕,道出了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孔明舌战群儒时,面对群儒的伶牙俐齿,唇枪舌剑,频频发难,孔明则以不卑不亢,用容大度的自信态度对之.可谓是“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迫的高度自信,使群儒从“咄咄逼人”态度化作唯唯诺诺一副狼狈不堪的丑态.在这种“万箭齐发”的舌战中,心虚会被人乘虚而入,自卑恰恰会中人下怀,动怒则会乱了自己的分寸,重要的是机智中见沉稳,潇洒中见庄重,灵活中见自信.舌战群儒,与其说是舌战,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孔明的能言善辩和自信挫败了东吴主降派的锐气.
由此可见,孔明是外交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另外,他还是十分忠义的.
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辅佐后主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收山川,取四蜀,定南蛮,六出祈山,七擒孟获……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8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仅凭着军中三千人马,就烧得曹操大败而归。接着火烧新野,一把大火,继续就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东风,一把火就将曹操百万雄军烧得兵败如山倒。上面说的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的热闹,诸葛亮也就是靠了这三把火,烧出了气势,也烧出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对他的普遍尊重。
智夺荆州时的诸葛亮,得知周瑜正在攻打南郡,只是在一旁等候,看准时机,便不费气力夺得荆州,气得周瑜直吐血。玄德取妻时的诸葛亮,明知其中有诈,却只让赵云陪同刘备一同前去关东,去前,你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就保得刘备安全归来,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讨要荆州时诸葛亮,得知周瑜心中不服,即将率兵攻打刘备,于是便略施小计,打败周瑜,结果这三气周瑜就把周瑜给气死了。临死前,周瑜口吐鲜血,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亮,明知刘禅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况且你在军中早已深得民心,把刘禅给废了根本不成问题,然后自己当皇帝。可你偏要辅佐刘禅,完全没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此时的诸葛亮明明就可以夺权,可是他就是这么固执,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你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刘备那三天的苦苦等待,或许是因为刘备的自己的器重,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是因为这承诺多年的诺言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更是因为他那信守诺言的精神,那用一生换来的承诺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9
只要想到诸葛亮这个名字,就会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在我的眼前浮现出来。
在我读《三国演义》中的“三请诸葛亮”一段后,我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前两次刘备他们兄弟三人想请诸葛亮出山但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把诸葛亮先生请出后,诸葛亮与刘备在一起吃饭,在一个床上睡觉来商量国家大事,使我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当我看“草船借箭”这一段时,周瑜让诸葛亮在几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但诸葛亮保证能在三天之内就能造出十万支箭。听着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话,我还是为他捏了一把汗。不过,到了最后的一天,诸葛亮神机妙算,竟用草船来“借”箭。周瑜知道后,连称自愧不如。连一个十分嫉妒诸葛亮的人,也会承认自己不如他。看来,诸葛亮还真是神机妙算呀!
一次,大敌当头,诸葛亮他们来不及抵抗。大家都惊惶失措,只有诸葛亮非常镇定。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诸葛亮竟然让士兵扮成老百姓,在大街上悠闲地走来走去,他自己则在高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着琴。当兵临城下时,我以为诸葛亮会偷偷逃走,没想到他还在城楼上弹琴。敌人看到这一景象后,误以为城里有埋伏,就连忙撤走了。看到这里,我才知道诸葛亮的用意是巧用“空城计”吓退敌兵。要我是他,早就逃跑了,诸葛亮真是一个遇事不慌,从容镇定的人。
诸葛亮是我心中的军师,教会了我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智慧。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0
你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人,一千多年前,你成就了自己,你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你的才智,你的能耐,让一个人赏识,他叫刘备;让一个人嫉妒,他叫曹操;让一个人害怕,他叫孙权;让一个人敬仰,他叫天蝎1995……
在我眼中,你不仅仅是人,还是神。你神机妙算,你巧借东风,你草船借箭,你火烧赤壁,你三气周瑜……一袭白袍,一把鹅毛扇,一个眼神,一股杀气,你神化了,至少在我眼中。
在我心中,你不仅仅是人,还是智慧的化身,空城计,火攻计,八阵图,反间计,一番话语,一曲梁父吟,一个神话,你是智慧,至少在我心里。
你是真性情,你是真伟大,你是真神话,卧龙,你不愧叫卧龙,一只卧着的龙,一但惊醒,一但腾飞,全世界将被你震撼,全世界将为你折服。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1
简陋草庐,摇曳的微弱烛光,穿着单薄的长衫,你还在读书,夜里的风格外大,那半截蜡烛几次被点燃。你对这一切早已习惯,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你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出生的年代,社会的动荡局面,全都注定了你的命运,你要心系国家。好友徐庶已经跟从了刘玄德,当年其你的同学和朋友也都各择其主,而你,那条卧龙,却还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你,也许还在等候着,等候那知己者。终于,你等候的人来了,那个“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刘玄德,来了。思贤若渴,谦虚诚恳,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终于,三次的等候将你打动了。踏出茅庐,愿此生为主公效力,永不违背。
动乱的局面,等待你大展拳脚。初至军营,有谁知道你的本领呢?但是老天也惜英雄,很快就给了你机会。你一把火,烧遍了博望坡,更阻挡下了曹军追赶的步伐。一把火,随烧的博望坡一片凄凉,却将你在军中的威信大增。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你从未然人失望过。渐渐,你让主公从一个小小的军阀壮大到成为了鼎力的三国之一。但是,好景不长,从关、张相继去世,主公一直悲伤不已。太累了,主公在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以后,终于要倒下了,信任你,于是,“白帝城托孤留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一个等待着管理的蜀国后,主公就走了。“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当初那桃园三结义的兄弟都走了,如今的蜀国,还有几位你的故人呢?
也许是怕了你,也许是想钻空子,那狡诈的曹孟德竟然动用了司马懿—那个除了忠心都与你不相上下的人。你知道他,知道他是个可以同自己抗衡的智士,所以此次迎战倍加小心,派出了饱读兵书的马谡,并将自己所有的计谋都和盘托出。可惜啊,怪都怪那马谡自以为是,帅相不和,痛失街亭,司马的军队骁勇善战,连得三城,有贪得无厌夺你西城。军队都在外作战,哪里还有什么兵力来抵御司马的兵呢?你守着一座空城,同司马演了一场戏,城楼上,只有左右两琴童相陪,你是“有无又埋伏有无有兵。琴声悠悠,音律平稳,骗过了司马,同时也骗走了那十五万曹军。
蜀国,虽有你让敌人丧胆,可是,多少年的“鞠躬尽瘁,你也老了,而那所谓的“陛下,是昏庸又无能,根本就扶不上墙了,可你还在坚持着,你还在为先主效忠。你用自己的人生来回报先主草茅外的三次等待。为何不废了阿斗,自立为王呢,先主临去前不是都准许了么?况且你还在军中深得人心,必会使蜀国恢复往日的风采。可是,你没有,最总还是做到了你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士为知己者死你做到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帝的赏识与敬重,让你甘愿为蜀而操劳。你是忠的,但你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愚忠,不不不,你又怎是一忠字可评的呢!
你走了,是带着遗憾走的,遗憾自己未能完成先主多年以来的夙愿。
你走了,上空中那照亮着蜀国一方国土的那盏孔明灯,灭了,落了
山东烟台蓬莱市第二实验中学初三:李若男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我唯独欣赏着一个人.
此人“心悬八阵图,目击三分鼎”.是的,诸葛孔明,正是这个人.当今,用来形容孔明的词汇实在太多了.我们已经不能用“英名”、“伟大”来形容孔明了.在众人心中,孔明就像是一个神.
还记得他在隆中的高谈论阔,还记得他草船借箭的智慧,还记得他巧使空城计,还记得他舌战群儒时的自信,还记得他“两表”只为酬三顾的忠义,还记得他临死前的感慨!
这一幕幕,道出了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孔明舌战群儒时,面对群儒的伶牙俐齿,唇枪舌剑,频频发难,孔明则以不卑不亢,用容大度的自信态度对之.可谓是“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迫的高度自信,使群儒从“咄咄逼人”态度化作唯唯诺诺一副狼狈不堪的丑态.在这种“万箭齐发”的舌战中,心虚会被人乘虚而入,自卑恰恰会中人下怀,动怒则会乱了自己的分寸,重要的是机智中见沉稳,潇洒中见庄重,灵活中见自信.舌战群儒,与其说是舌战,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孔明的能言善辩和自信挫败了东吴主降派的锐气.
由此可见,孔明是外交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另外,他还是十分忠义的.
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辅佐后主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收山川,取四蜀,定南蛮,六出祈山,七擒孟获……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欣赏他,但我更有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诸笑谈中.”
我心中的诸葛亮之千古“心机boy”作文篇13
说起诸葛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好人,然而,我心中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妥妥的奸邪小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那么,我就先从周瑜开始说起。
周瑜是我仰慕许久的男神。历史上的周瑜也是一个英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羽扇纶巾,儒将风采,更有苏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赞誉。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的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会去忌妒别人的,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被气死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然而,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改写的。于是乎,周郎从性度恢廓的君子变成了心胸狭隘的小人,那么,诸葛亮的真实面目又是怎样呢?
毛主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选错将帅。由于诸葛亮用了骄傲且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的关羽,才有了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汉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
诸葛亮的罪过可远远不止毛主席所说,我总结了网络上的观点:
1.嫉贤妒能,造成蜀国人才后继乏人。
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带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袭长安这一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好建议,就是因为他嫉贤妒能的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什么谨慎不谨慎的问题。五千人的军队,一点也不算多,就算失败了,损失了,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打仗嘛,哪能不冒险呢?如果采用魏延的战略战术,万一真的成功了呢?这正是他所担心的。如果给魏延这样能征善战的刺头儿真的抢了头功,那么他诸葛丞相的脸面往哪里搁呀?在这种变态心理的作用下,魏延的忍辱负重,被诸葛亮看成是软弱可欺,时不时就以要砍他的头来对他发出生命威慑,一直对他毫不客气的进行挤压。作为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也没能逃出诸葛亮嫉贤妒能的手掌心,被诸葛亮以种种借口远放都城成都之外数十年。其嫉贤妒能的红眼病症状,实在令人难以意想得到。
2.自视极高,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又说诸葛亮:“杖二十以上亲决”。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中自个活活累趴在地。说好听点,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说难听点,就是权力欲过于旺盛,舍不得放权给他人,欠缺优秀的人事组织和干部管理的能力。
3.工于心计,喜好窝里斗。
机关算尽,一切就是为了个人能顺利攫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不仅如此,在临死之前,诸葛亮还要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杀死魏延的遗嘱,让素与魏延不和、为人狭隘、睚眦必报的真正小人杨仪逼杀魏延。用心之狠毒,由此可见一斑。况且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知道刘备打不过曹操,孙权。就唆使刘备去打他的自家兄弟刘表和刘章,并最终消灭他们,而不是联合他们。本来群雄逐鹿,胜者为王,无可厚非。可诸葛亮开创了中国窝里斗的先河。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将窝里斗提升到理论境界的祖师。从此中国进入了“吃人”的黑暗灾难大循环中。
4.疯狂北伐,劳民伤财。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就一个劲儿地坐在那儿吃,撑死也吃不完。但是,想往外运,就很难有戏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可不是吹的。单是从汉中到天水就有四百里的羊肠小道。战役打响起,连后勤补给都跟不上,还争什么霸?复什么汉室?在这种条件下,直接发动战争无异于飞蛾扑火。但诸葛亮是个战争狂综合症患者。他作为一国之丞相,非但不着力于再次恢复国力,反而年年不断地北伐,搞得连粮草供应都难。蜀汉毕竟没什么资本,这种疯狂的军事行动虽然强烈表明诸葛亮统一天下的决心,也符合他先发制人的战略,但却给蜀汉带来无以估量的损失。所以诸葛亮的五出祁山尽管“常使英雄泪满襟”,老实说,实在称不上什么壮举,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操之过急的将领穷兵黩武干的蠢事罢了。“北伐虽然是诸葛亮主动发起的,但街亭之败却犹如启动了一辆连他自己也无法使其停止的战车,使得他不论是否愿意,都必须跟着、而不是驾御着北伐这辆战车向前冲下去,将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和北伐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连年出兵北伐,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诸葛亮治蜀,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官兵:百姓=1:6.也就是说6位老弱病残供养一名官兵。这个世界记录时至今日仍然无人难破,就是惨无人道的希特勒,灭绝人性的东条英机都望尘莫及孙吴使者出使蜀国时见到的景象是:蜀国百姓人人面露饥色,个个垂头缄言不语。吴使谓孙权曰:蜀近亡矣。天府之国,膏膄之地,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竟饿殍遍地。关中平原,歌舞之乡,竟人人垂头不语。胡觉照,廖伦焰也认为:蜀国不亡,世无天理。
5.复辟倒退。诸葛亮的旗帜是复辟、正统、王道。明知东汉腐败透顶,还要复辟。不错孔子是最先提倡复辟、正统、王道的人。可孔子提出的这些主张是为了加强天子的威信,促进国家的统一,结束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维护社会程序,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诸葛亮完全将孔子的思想罪恶化,他打着复辟,王道,正统的旗帜,干的却是分裂国家,图谋自取,发动内战,挑起战争,对抗中央,劳民伤财的勾当。诸葛亮借刀杀关羽,高压囚马超,用计诛魏延,贬李严、毒彭漾哪有一点“仁义。”诸葛亮玩弄后主于掌股之中,哪有一点“礼"。诸葛亮疯狂北伐,这种以小欺大,徒劳无功的战争,哪有一点“智”。诸葛亮唆使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哪有一点“信”。由于诸葛亮将孔子的思想完全罪恶化,从此,任何分裂国家及不义战争都师出有名。又由于为后世儒生打开了挤进庙堂通向权力顶峰的大门,被后世儒生神化为智圣,其地位高于孟子,有时候比孔子还牛。石敬瑭,吴三桂,汪精卫,溥仪,张勋都是以诸葛亮为榜样打着复辟,正统,王道的旗帜,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诸葛亮开创了个人利益大于天,国家利益靠一边的中国传统汉奸理论思想。
6.勾结外敌——汉晋春秋记载:“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诸葛亮的手很长,直接跨越曹魏和鲜卑勾搭上了,我们一方面在佩服诸葛亮高超的外交手段的时候,但必须承认诸葛亮这是不折不扣的汉奸分子.这种引外族强敌杀害自己民族人民的行为,令人发指。终于,诸葛亮死后一百年,匈虏人刘渊以汉室正统的名义称帝并大杀华夏子民,华夏民族彻底衰亡。
我个人认为,从所学过的两片古文《隆中对》《出师表》当中也能看得出诸葛亮的心机和野心——《隆中对》卧龙先生对刘备的三顾的试探,显示了他的机心:不是鄙视功名利禄,而是清楚看到不能不找到可靠的地基打下他的磐石伟业。《出师表》中,大有以先帝压新帝,以托孤以为权柄的傲慢之气,欲以丞相府取代宫廷之势。
我们如果不是一味盲目景仰,而是客观地去看待的话,从诸葛亮那作文篇被后世百般推崇的《出师表》中,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时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明显地时常对后主刘禅指手画脚,甚至还表露出咄咄一副逼人的威胁态度来迫使刘禅就范,同时在他心里还有着许多忧虑。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当时蜀汉朝廷权利斗争的激烈状况。
他在《出师表》中,先说了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而后话锋一转道:“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说,就把刘禅的“宫中”和他开府的“府中”归成了“俱为一体”,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然后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开府”后的幕府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而如若刘禅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内外异法”了,那么“陛下”你就有不“开张圣德”,不“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偏私”并且不“平明”的嫌疑。我相信在看见诸葛丞相罗列了这么多不答应之后会产生的罪状之后,刘禅大约是不敢不应的。这些话更象是一个上司在教训属下,那里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然而却是出自诸葛亮这样一个被后人推举为千古第一人臣,被称为“一身唯谨慎”的臣子之口,难道不奇怪么。
诸葛亮除了对刘禅提出了这样一些不能不从的“建议”外,当然也不会忘记安排他北伐离开成都后朝中的人事问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对于后主阿斗,诸葛亮提出在他离开成都进行北伐时,“要后主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的人选,无一例外的全部是荆楚集团的骨干,东州和益州人士一个也没出现。尤其是李严,作为这样一个和诸葛亮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未能有一点说话的机会。而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况下,也理应是由他来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诸葛亮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选的《出师表》的表章中,连提都没提他,不管从那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不正常的。”
还是那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改写的”。总而言之,我心中的诸葛亮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忠心善良,而是一个十足十的奸邪小人、“心机boy”。广而言之,对于任何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从容的去看待。
注1:部分观点综合摘自易中天《品三国》、汗青《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及百度文库佚名贡献。
注2: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4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篇15
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他大智大勇。
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
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
中国传统节日
作文一:中国传统节日三年级作文 今晚的月儿格外圆,今天的月饼格外甜。因为,今天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