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节作文1300字(精选15篇)

daniel 0 2022-08-23

家乡的青瓷宝剑节作文篇1

今天,我的家乡热闹非凡,因为家乡的第3届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在隆重开幕了。

干干净净的街上,彩灯高照,一副节日的气氛。为了庆祝龙泉青瓷宝剑节,今晚在体育馆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我和妈妈很荣幸地得到了入场券。

吃过晚饭,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体育馆。还没走进体育馆,门口鲜艳的条幅上“千年龙泉青瓷韵绕九州,三尺龙泉宝剑名震天下”的一行大字,就把我给吸引住了。这些大字,一个个端庄大方,刚劲有利。再加上一个个大红灯笼的映衬,体育馆显得格外喜庆。

一走进会场,我就看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无比。台上,五颜六色的灯光就像一道道彩虹,把整个舞台装扮得就像仙境一样。

晚会开始了。在主持人的精彩生动的开场白之后,市委领导简洁而富有激情介绍了龙泉青瓷、宝剑的历史以及龙泉的土特产。紧接着,演员们纷纷登台亮相,他们的精彩表演全都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龙泉铸剑大师的绝技表演。他们把龙泉宝剑的刚和柔都体现了出来。刚,是因为龙泉宝剑能砍断一根根粗大的钢筋,劈开十枚重叠在一起的铜板;还能把许多柔软的但又卷得紧紧的的草席削成一截又一截的“甘蔗”。柔,是因为大师们的表演像舞蹈动作一样非常的优美,有的宝剑剑身被弯成90度之后,等大师一放手,它马上又恢复了宝剑的刚直。龙泉宝剑的锋利和柔韧,真是名不虚传。怪不他会名震天下!

晚会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体育馆。在回来的路上,我一次次地对自己说:龙泉人民真伟大!我为家乡的人民感到自豪!

家乡的“黑饭节”作文篇2

今天是农历三月三十,再过八九天就是奶奶家的“黑饭节”了。“黑饭节”顾名思义,就是吃黑米饭的节日,黑米饭又香又好吃,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为什么要吃黑米饭呢?黑米饭黑米饭是用糯米和乌树叶浸泡后煮熟做成的。关于“黑米饭”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最让人信服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一起去学习兵法,庞涓急于求成,只学了点儿皮毛;孙膑勤奋好学,学到了许多兵法精华。

庞涓非常嫉妒孙膑,就设计陷害了孙膑,并把他关进了猪圈。老狱卒心眼很好,他做了黑米饭,并把它们捏成猪粪状,给孙膑吃。庞涓以为他在吃猪粪,就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过了不久,齐国把孙膑救了出来。孙膑在齐国大展鸿图,杀死了庞涓,孙膑能活下来,靠的就是黑米饭。为了纪念孙膑,人们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黑饭节”。

从此,黑米饭就流传了下来。孙膑庞涓与孙膑学习兵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刀杆节作文篇3

“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这天,练武者苦练本领,传授先进功法。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儿十里内外的僳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家乡的刀杆节作文篇4

我的家乡在云南腾冲,我们是少数民族中的傈僳族,我们有个可以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可以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最独到的民族风采来征服观众的节日,那就是——刀杆节。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

我家乡的月半节作文篇5

每年,过完了春节元宵,我唯一从饮食角度去盼望的,就是月半节了。

月半,顾我思义,一个月之半,阴历七月十五那天,又说是为了庆祝度过半年的时光,到底是怎样,我也没有深究,所以到现在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不过,这也不打紧,重要的是节目餐桌上的“十碗八扣”。

奶奶是标准的土家传统妇女,她的厨艺在我们家那一块,也是数一数二的,丝毫不逊色于饭店的主厨,当然,“十碗八扣”也是她的保留项目。

月半前几天,奶奶就开始蒸肉糕了,附近的邻居们都请奶奶做。等到出锅时,我就凑上去,为共产主义抢先吃行动作先锋,每次都是挨了一下才得偿所愿,其实我不爱吃肉糕,只不过吃个当时而已,同样,这几天也不要买原料。

等到月半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如过年一般,都等着大餐的登场,望干了双眼,滴下了口水,可上来的都是一个盘子盖着一个碗,真是“口水直下三千尺,望眼欲穿难偿愿,心如死灰”。

忽然,一阵阳光射来,奶奶如同圣母玛丽亚带着天使的光揭开了盖着的碗,忽然霞光万丈,一道道充满艺术感的佳肴呈现眼前:第一碗是蒸肉糕;第二碗是竹笋;三碗是鸡,配以蘑菇;四碗是鱼;五碗是蒸肉,垫的是土豆;六碗是羊肉,配上豆腐;七碗是肉丸:八碗是猪肚;九碗是红肉;十碗是银耳汤。

每一道菜,都是传说中的味道,芳香四溢,让人忍不住去吃,光看,油亮鲜艳,造型美观,都是上乘之作,每一道菜都那么吸引人,筷子在手却不知往哪,真希望是千手观音,有多双手去吃,不必吃着碗里的,望着盘里的,分身乏术。

吃到嘴里,多种味觉都被调动起来了,咸淡适中,回味无穷,每盘菜都尝一下,十盘菜,十种满足,百种高兴,千种幸福,飘荡在仙境中而不能自拔,却也不想苏醒,只是一直陶醉、沉醉、烂醉罢了。

过后,又是另一种,忘掉烦恼、忧愁,不是痛苦着过去,而是愉快着将来,我知道,这是食物的力量,也是我对于月半企盼的目的。

不同的节日,不同的美味,不同的心情;相同的月半,相同的佳肴,相同的感受。家乡的月半节,陶醉、沉醉、烂醉于家乡的“十碗八扣”中,是节日,是美食,释放了我对家乡一份挚爱。

家乡的刀杆节作文篇6

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的家乡云南腾冲僳僳族的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僳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

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僳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

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僳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僳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

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僳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僳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

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僳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僳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

家乡的刀杆节作文篇7

我的家乡在云南腾冲,我们是傈僳族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刀杆节,因为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现在,我们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了。它还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到全国各地进行了演出,很多看过我们家乡的上刀杆后都把它誉为“中国一绝”。

家乡的青瓷宝剑节作文篇8

家乡的青瓷宝剑节

浙江省龙泉水南小学三(2)游迅

指导老师连海英

今天,我的家乡热闹非凡,因为家乡的第3届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在隆重开幕了。

干干净净的街上,彩灯高照,一副节日的气氛。为了庆祝龙泉青瓷宝剑节,今晚在体育馆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我和妈妈很荣幸地得到了入场券。

吃过晚饭,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体育馆。还没走进体育馆,门口鲜艳的条幅上“千年龙泉青瓷韵绕九州,三尺龙泉宝剑名震天下”的一行大字,就把我给吸引住了。这些大字,一个个端庄大方,刚劲有利。再加上一个个大红灯笼的映衬,体育馆显得格外喜庆。

一走进会场,我就看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无比。台上,五颜六色的灯光就像一道道彩虹,把整个舞台装扮得就像仙境一样。

晚会开始了。在主持人的精彩生动的开场白之后,市委领导简洁而富有激情介绍了龙泉青瓷、宝剑的历史以及龙泉的土特产。紧接着,演员们纷纷登台亮相,他们的精彩表演全都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龙泉铸剑大师的绝技表演。他们把龙泉宝剑的刚和柔都体现了出来。刚,是因为龙泉宝剑能砍断一根根粗大的钢筋,劈开十枚重叠在一起的铜板;还能把许多柔软的但又卷得紧紧的的草席削成一截又一截的“甘蔗”。柔,是因为大师们的表演像舞蹈动作一样非常的优美,有的宝剑剑身被弯成90度之后,等大师一放手,它马上又恢复了宝剑的刚直。龙泉宝剑的锋利和柔韧,真是名不虚传。怪不他会名震天下!

晚会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体育馆。在回来的路上,我一次次地对自己说:龙泉人民真伟大!我为家乡的人民感到自豪!

我家乡的“食节”作文篇9

我的家乡贺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

我在这个安详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多年,也确实发现了她独特的民俗风韵。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主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她们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吃饭过节,同时也欢迎陌生人主动走进来做客,主人们希望越多人越好,来者皆为客,尤其是农村里,好像摆喜宴似的,成十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这就是“食节”,也叫“二月二”。

既然是食节,这食总不能普通。

这是客家人的节日,所以吃的都是客家菜。

客家风味很喜欢做“酿”。酿,就是把肉、芋头等配料剁成馅,然后塞到各种瓜果蔬菜中间煮熟成“酿”。把馅放到瓜花里,就是瓜花酿;放到掏空的辣椒里就是辣椒酿;放到豆腐里,或夹在豆腐块中间就是豆腐酿。客家风味中还有一道菜色是扣肉。一碗碗扣肉呈诱人的枣色,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佳肴。每一块扣肉由一块五花肉夹着一块芋头组成,还浇上了香喷喷的蜜汁儿,吃完后仍令人回味无穷。

客家菜色五花八门,都有不同的烹饪过程,这就是主人独享的乐趣了。

饭罢,大家还会一起看看乡镇上组织的戏。戏台是临时搭建的,也不是很宽,但是演员们穿着戏服投入的表演。台下观众神态各异:老人们跟着音乐哼着调,年轻人们鼓掌喝彩,小孩们也被吸引住,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的一抬头一举手。

主人在客人走的时候也许会送一些土特产,如沙田柚,是沙田镇有名的柚子。

贺州,是片殷实的故土。我爱我的家乡!

愿人们把她的风俗、传统唱给后人听,让贺州的美丽得以延续!

家乡的鼓藏节作文篇10

我们苗族的鼓藏节是十三年一次的,因为是十三年一次,所以特别隆重!

苗年节时,在我们村的活动有很多,有拔河比赛、跑步比赛,还有晚上的芦笙会。但这几项活动中,我最喜欢的是芦笙会,到那时候场面会很热闹。

中午的活动结束后,各自回家吃晚饭后,待到六点之后我就跑到了芦笙会场,其实芦笙会场的构造只是一亩田,插了根竹子杆,从姨奶奶家接电后装个灯,到了晚上开灯就好了。

过一会儿,有几个伯伯拿着芦笙进入陆生会场,还有几个姐姐穿着苗族的银衣,天色已晚了,等一打开,灯光洒落在姐姐们的银衣上,银衣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漂亮极了,伯妈和那些还没有银衣的姐妹们便变比穿银衣的姐姐们显得朴素些,大哥哥们便像平常一样的装扮出现在我们面前。伯伯们擦了擦芦笙口,芦笙吹起来了,人们渐渐围成一圈,我也跟着进到圈内,几个堂哥和堂姐也走进了圈内,随着人的增多已围成了两个大圈,内圈是一群七到十三岁的孩子和几个吹芦笙的伯伯,外圈是穿着银衣的姐姐们和穿着苗衣并挽着揪揪的伯妈们,还有堂哥和堂姐们,这个场面十分热闹,我走到小路上,拿着我的手机来拍照,可惜的是,黑夜实在有点儿黑,尽管有灯的照亮还是看不清楚多少,突然“噼里啪啦”的声音吓到了我,我回头一看,是表哥他们在放鞭炮,表哥们放炮时我们都捂着耳朵,表哥他们便酷酷的喊着:“哦哦哦——”

随着时间的飞逝,已经快半夜了,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回了家,可这还没有结束,精彩明天继续……

家乡的填仓节作文篇11

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是我的家乡的填仓节,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这个节日还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

而人们庆祝填仓节的方式,就是用家里的,玉米面,或者白面,捏成各种小动物,蒸熟之后,在小动物的大傻再捏上一个小碗,小碗里放着油,有上放着棉花搓成的灯芯,夜晚到来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们,把小动物背上的灯芯点燃,送到家里的小路边!

让其他家的孩子,出来外面捡回去,用那会儿家里的土话说,叫偷小狗!

就是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用面捏的小动物,带上放上用面捏的小碗,在小碗里倒上一丁点油,用棉花做成的东西,灯芯沾上油,也就可以燃好长时间。

家里的孩子把这些后半生点着油灯的小动物送到村里的小路上,再让别人家的孩子捡回去,俗称偷小狗,偷回去的小狗越多,预示着新的一年,家里的粮食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填仓节!

天色刚刚暗下来的时候,自己和老姐就迫不及待的拿上这些小动物往小路上走,放下之后还在一旁偷偷的看,看有没有别的小伙伴去偷?

在回去的路上,我和老姐也会捡着别人家送出来的,好看的小动物,拿回家里!老爸老妈夸我们拿着小动物好,偷的小狗比较多,新的一年一定能够五谷丰登!

后来就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村里面种地的人们也越来越少,填仓节好像就越来越不过了!

但是回忆起小时候和姐姐偷小狗的那种心情,感觉童年的回忆还是太美好!

这就是家乡的填仓节,不知道你们那里的填仓节是怎么过的?关于填仓节,现在仅剩的记忆也就那么一丁点了,到现在好像大家都不过了!

想想也真是遗憾!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文篇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啊——,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我们在变懒吗?确实,一系列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忘记了手工,忘记了祖先的那份钻研与探索。可这些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代的技术也许模仿出它们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手工的灵动;可以做的比他们更丰富,更多彩,却又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正如我无法推断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手工杰作花费了制作者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在这年头,已经很少会有人这么“慢的去做一件事了。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浙江省台州中学初二:樊博洋

刀杆节作文篇13

“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这天,练武者苦练本领,传授先进功法。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儿十里内外的僳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家乡的“花米饭”节作文篇14

提起我最了解的民间特色饮食啊,我就马上想到了屏边的花米饭节。嗯?你问我为什么?哈哈,因为屏边是我的家乡吖!孕育了我12年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苗族自治,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自治县,除苗族的“花山节“外,壮族的“花米饭节“也别具一格,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马日是壮族的“花米饭节”,地点为屏边县。米饭节是壮族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节日当天,壮族同胞均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后,男人们就在自家门前摆设香案,杀鸡置酒,女人们则用从山间采来的小叶配置成各种颜色,把米饭染成红、黄、绿等七种颜色,蒸制花米饭,蒸制好后,颜色绚丽多彩,味道清香扑鼻,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食用佳品哟。

怎么样,经过我这一详细的介绍,你对屏边的花米饭节应该有不少的了解了吧?小嘴馋了吧?哈哈,心动不如行动,今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马日就快来屏边过花米饭节吧!这里淳朴热情的屏边人期待着您的到来哟!

家乡的火龙节作文篇15

当说起我的家乡的事,我便会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我的家乡是鹤山市雅瑶镇里一个叫陈山的村。听奶奶说,陈山村已有百年历史,是一条古村。虽说有百年历史的历史,但村里的传统节日火龙节每年都举行,风雨不改。

火龙节是我的家乡最盛大的节日,举办得非常隆重。每年舞一次小火龙,是村里的小孩子舞的。每四年舞一次大火龙,是村里的的壮汉去舞的。

去年,家乡舞大火龙。许多人慕名来观看,人山人海,可谓空前。火龙一共舞三天。火龙一天比一天长,第三天是最隆重的。大约晚上七点左右,大家便聚集在小学里的大广场,燃气几堆火。大家拿出敬佛的香,点燃后插在龙头,龙身和龙尾巴上。顿时一条用草做的龙变成一条“活生生”的火龙。“起龙!”指挥员一脚口令。“一、二‘三,嘿!”村里的壮汉抬起了火龙,围着村子走。

舞龙的队伍特别长。先是由村里的小孩拿着做成小鱼,小虾的灯饰排成一列,接着是几个挥舞着龙珠的小青年。接着是火龙,最后才是村里的狮子队伍。火龙身上不断冒出烟,远处望去,就像一条真正的龙腾云驾雾,壮观极了。

舞龙时必须要玩的一个小游戏。就是快速地从两个舞龙者之间穿过,象征四季平安。在我眼里,这种游戏必须有很大的勇气和必须很机敏。为了锻炼我,爸爸从我两岁起就带我玩这种游戏。现在我能一次穿十次八次。

上11、12时,舞龙结束了,可大家余兴未尽,就到池塘里,大家把龙投到水里,这叫做“龙喝水”,“龙洗澡”。然后就到饭堂喝龙酒。

舞火龙已成为了鹤山的非物质物化遗产,作为一个陈山人,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高兴,我希望这种习俗就一代代传下去。

  •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中央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篇)
    相关文章
    1. 依然100字作文

      依然篇1我希望,你可以,是吗?春日料峭的风夹着白雪向我舞近,我眯着眼,凝视着眼前的晶莹。围脖在风中飞,在地上抛下一片萧然。岁月的东流

      栏目名称:五年级作文 0 2022-08-23

    2. 在历练中成长作文600字

      在历练中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不经历风雨磨练的人,难以茁壮成长。成长的过程总是先苦后甜,总要在历练中成长。是畏缩不前,还

      栏目名称:五年级作文 0 2022-08-23

    3. 论宽容1200字作文

      论宽容篇1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它可以包容人间万物,可以与人

      栏目名称:五年级作文 0 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