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阅读笔记800字(4篇)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笔记800字篇1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笔记800字篇2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路。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笔记800字篇3
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
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在这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有多少人用信来交流?别说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写吧。到底是为什么让他们能够写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但龙应台和安德烈却通过写信的方式,跨越了鸿沟,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与心灵。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它们让我第一次觉得,信,拥有强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当然不。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或许,现在的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时代,我们依旧需要书信,让人们创作出更多的诗句,让世界不变成一个没有诗人的世界。
再者,当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人的信息也变的随意,感情不增反减。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在写信时,会比平时发短信更认真地写,生怕出了差错,这时,信上的字能表现出写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实、浓厚。龙应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够更快地认识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贴切的感受彼此的爱。所以,信不只是单单的一张纸,它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连结相隔万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两代的人的心灵。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笔记800字篇4
课余闲暇之时,阅读了龙应台女士与其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36封饱含母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书信编辑而成的书籍,语言轻松愉快,却又句句扣人心弦。
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龙应台母子相隔千里之遥,四年未曾相见。四年后的安德烈,早已不再是那个14岁、天真幼稚的“小安安”,他已经变得成熟,在母亲面前的他,甚至有一丝“高冷”,在这样多少有些尴尬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感性的作家,龙应台想通过书信的方式,认识成熟的安德烈。同时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通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18岁的人的世界。”
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三年,36封母子间的书信,无数次的越洋电话……安德烈对母亲吐露真言,偶尔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儿子认真研究,同时也有几分知性怀疑。两代人之间,有长达30年深深的代沟;两国人之间,是差异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书信中,母子俩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一封封家书,书写的是母子情深,传递的是爱的温度,将母子两人原有的隔阂慢慢拉近。
书中的儿子安德烈与我多少有几分相似。我们都热爱音乐,渴望在绿茵场上撒下汗水,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们两人之间的相似使我对他十分感兴趣。他的语言朴实,尽管自己说把写作当作玩乐,但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真实,寄给妈妈的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句句在理。
母亲龙应台的爱子之真切令我感动不已。与安德烈在学习之余将大部分时间与朋友玩乐的观点不同,龙应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安德烈也出现强烈地对比。龙应台自称将写作当成“事”,每天的生活便是安静的读书、写作。而在儿子安德烈的眼中,这无疑是无聊、乏味的。另外,一些微妙的细节也深深打动了我,。譬如,每次发电子邮件,龙应台都选择香港时间的凌晨,也就是德国时间的傍晚,只是怕影响儿子休息。她努力了,儿子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这是令两代人所感动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不禁有感而发,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36封家书,承载的是母子情深,这份亲情将在我心中深深留存,这份感动我将无法忘怀!
-
如果今天可以自由呼吸我亲爱的朋友
1、如果今天可以自由呼吸我亲爱的朋友你想要去那里是由土不叔叔乐队演唱的自由呼吸。2、歌词:突然很想拥抱你要多近就有多近已经多久没看见你那种叫做笑的表情距离变成了外衣..
-
亲爱作文300字(5篇)
亲爱作文300字篇1撩开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您的记忆不断清晰,可您不在的时候,却又模糊。您个子不高,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在我的记忆里,您总架着一副眼镜,样子和蔼而慈祥。..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最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最新篇1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收集范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范文篇1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最新范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最新范文篇1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个东西文化。——龙应台龙应台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异,虽然谈不上天差地别,但差别也不小。这..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秀范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秀范文篇1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8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通用范文篇1这几个星期的阅读真的是收获惊人的,我感觉到了我的问题,我感觉到了如何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所以我有话跟您说。一开始,我抱着应付的态度去..
-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热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热门篇1二十一岁,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识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岁。大学生活已然两年,每天思虑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