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作文(8篇)
小桥流水作文篇1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虽为雄壮,但不及小桥流水人家之雅静,素美。
夏日炎炎,在一片芦苇所遮挡的湖中,两只优雅的鹅正在相互嬉戏,这时百十品味骆宾王的《鹅》更是别有番情趣,两只天鹅好似舞蹈演员,时而相互盘旋,时而扑打的翅膀为对方散热,有时又突然钻进水中,等到你怎么都找不到时,他才会摆着架子从一旁又浮出来,水面上,因为这两只鹅泛起了层层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光闪闪,惹人喜爱。就在这热闹而快乐的时刻,不知是谁定格了画面,一切都静了下来。原来一只荷花正含苞欲放,可能是她太美了,竟能让时间止足观望荷花害羞的也把头低下了。顺着他的方向,我的目光穿过一片花海,看到一对父女。他们正走在由阳光和彩瓷砖铺的小路上,准备回家!远处一座大拱桥旁若隐若现的有几棵白杨树,他们如勇士,守护着农家小屋,多么诙谐,多么恬静的一幅画呀!
放眼以前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在这里是最合适。其实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去思考,人世间一切事情。
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心灵的净化,使人陶醉其中……
小桥流水作文篇2
早就听说过杭州有一座古镇的水乡,名叫乌镇。恰好小长假来临,我们全家一定要去游览一番。
乌镇,这个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美誉的地方,只有亲眼见了,才果真名不虚传。进了景区,来到逢源双桥上,乌镇的美景尽收眼底。面前是一条清澈的运河分支,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那是临水人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两边尽是些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有些相邻的人家之间用着一条石桥或木桥连接着,桥的倒影映在水面上,微风阵阵,漾起了一圈圈绿波。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呀!
坐上了当地特色的乌篷船,历史文化气息便更浓郁了。一排垂柳种在水边,微风起,柳枝飘荡,更为这古城增添了一道清丽的风采。这时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轻拂着整座小镇,这河道,这古桥……
我们的小船慢慢地划着,两边建筑上的灯亮起来了,薄雾也来凑个热闹,为这古镇蒙上了一层面纱,但镇上的人却越来越多,热闹非凡,夜市就要开始啦。这时酒吧、餐厅、精品屋……都点起彩灯、表演,吸引着客人。小镇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叫卖声,还价声,远处飘来,菜香、洒香……它们融为一体,塑造了这独一无二的江南乌镇。
我们离开时,古镇已经睡了,但它的韵味依存。
小桥流水作文篇3
盼啊盼,盼啊盼,终于盼来了春游的一天啦!
一大早,天上密布着一层厚厚的云,看不到阳光的笑脸,但是,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灿烂,比那太阳还要耀眼。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柳老师一声令下,出发啦!大家兴高采烈地在路上走着,边走边唱,换了的歌声随着脚步舞动!走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兰墅大桥。它是那么壮观,那么雄伟,两根柱子直冲云霄,斜拉的铁索像粗壮的臂膀,把大桥稳稳地架在姚江上。春游的目的地快〈WWW.PAOMIAN.NET〉到了。剩下的一段路,我们以飞一般的速度,像一只只快乐的燕子一样扑进了兰墅公园。
兰墅公园的风景真美啊,美得让人如痴如醉!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东张西望;一棵棵绿化树像一位位士兵,站得笔笔直;公园里的小河设计成山间的小溪一般,河水叮叮咚咚响,像风铃发出的声音,好听极了。还有一座仿古的亭子,石头做的柱子,石头做的椅子,还有石头做的顶,在炎炎夏日,可是乘凉的好地方,一定舒爽的很……
欣赏好风景,柳老师让我们四个人一组,开始画画了,就是把看到的家乡美景用画笔画下来。可是,美景实在太多了,画什么好呢?我们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下手。最后,我们决定把流动的小河搬到画纸上,上面画一座桥,小河边再画上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我们齐心协力,互相合作,你画河,我画桥,他画树;你挤颜料,我和颜料,他图颜色……终于,一幅家乡美景图完成了。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小桥流水。啊小桥流水,那就是我们家乡最具特色的风景,我们爱小桥流水,我们爱我们的家乡。
真是一次难忘的春游。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欣赏了家乡的美景。我们为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到幸福、快乐。
小桥流水作文篇4
乡村的生活总是美好的、惬意的!
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你会远离城市里的喧哗吵闹声,很少能够听见汽车的马达声和刺耳的鸣笛声,也远离了城市的商业街上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的商家高分贝的叫卖声……
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你会听到鸭子悠闲的叫声,会听到鸡享受的打鸣声,会听到鸟儿欢快的谈话声。
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你看不到鳞次节枇的高楼大厦,看不到头尾相连的汽车长龙,看不到人造美景,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排排有着悠久历史的青砖瓦房,还有山间清澈的小河,以及有趣的鸡鸭觅食图……这一个个场景像是一幅幅静谧的山水田园画卷。
乡村的天空总是湛蓝的,而城市里的天空却是灰蒙蒙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群群鸟儿从天边飞过,发出的叽叽喳喳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乡村的空气十分清新,绝不像城市那样有着严重的大气污染。早晨起床时,趁着睡眼朦胧,在半梦半醒之间来到屋外,仰望蓝天,深深地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顿时你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乡下的人家总会养些鸡鸭。尤其是鸭,总喜欢在水中嬉戏、玩乐。它们用翅膀轻轻地拍打着水面,不时溅起几朵晶莹的水花。玩累了,它们就收拢起宽大的翅膀,在靠近岸边的河沿上休息着。玩饿了,它们就迈着碎步奔上岸来,不时地将眼睛望着地面,聚精会神地看着食物。那一丝不苟的模样,让你看着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有的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会有一条小河,河上架着一座木桥,供人们通行方便。在河边的石头上,早晨总会看到一群妇女一边洗衣服一边谈心,显示出了一派独特的农家田园风光。
每到傍晚夕阳西下之后,袅袅炊烟弥漫在整个村子上空,夹杂着阵阵饭菜的香味,劳累一天之后,一家人都围坐在桌子旁,吃着饭,说着话,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舒适……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淳朴的风景线。
小桥流水篇5
她,这么恬淡。水面小桥,如半片玉环连接着两岸的窄巷,简单精致;桥下流水,如一条玉带在石面静静流淌,泠泠作响。江南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沉淀里,早已被刻进了这桥面雕花,融进了这透亮水滴,而只有当你在行走的一呼一吸间慢慢领会,才能看见最真的美……
午后,水巷,高柳夹立堤旁。锦溪,一个被隔于喧嚣之外的世界,仿佛一位安详地卧在城市边缘的美貌女子,轻掩面纱,一身素衣,有着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之感。
傍晚,酒家,客人高声谈笑。周庄,一个延续了喧嚣的城市分会场,仿佛一块被无数人把玩过的碧玉,少了光泽和美丽,成了一个旅游业的热门产品,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玩乐。
锦溪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没有响彻全国的名声,甚至当地人都鲜有听闻。锦溪的小桥还在,廊桥横跨两岸,老人们坐在长廊里,在头顶摇曳的红灯笼下摇着蒲扇。小男孩坐在廊桥的台阶上,与跳来跳去的麻雀逗趣。锦溪的流水还在,参天的香樟树,两岸的柳树将盛夏的骄阳挡在背后,将浓郁的绿色绘在平静的水面上。摇船姑娘的歌声远远飘来,一只小舟身后跟着一串涟漪,惊动了这一片柔软的绿,水仿佛活了起来,一些顽皮的水珠趁机跳上岸边的小码头,在那码头老旧的木板上留下几朵小小的水花。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这样响亮的名号可谓全国上下人人皆知:每日从各地赶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景区外旅游大巴鸣笛声不断,长廊下飘动着各色的导游旗,饭馆里座无虚席,纪念品店里生意火爆。周庄的小桥还在,却不得不承受着更多人的踩踏,石栏上的雕花被无数只手摸得光滑发亮,早就没了那样精巧。周庄的流水还作文在,却不见鸳鸯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不见岸边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洗衣的妇女,有的只是泛着绿色的浑水上,一队队木船载满游人,勉强从桥底挤过。周庄的“万三蹄”还在,却不是在逢年过节时,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被呈上饭桌的宴会头盘,而成了真空包装用以外带的纪念品。
江南的好风光,就如她养育的儿女一样,温婉动人。人们追求她,为了她蜂拥而至,就为了一睹她的曼妙身姿,恬静淡雅,却反而制造出了一个商业交易的漩涡,将那份最真实、最吸引人的美吞噬了。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白墙黑瓦马头墙、园林盆栽、宗室祠堂为代表的徽派文化,仅仅需要买上几卷宣纸、几瓶徽墨,就可以闻到那种浓郁的学识气息;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接天莲叶无穷碧、长廊小舟、苏锦丝织为代表的苏州文化,仅仅需要采下几枝荷花、带走几张丝绸,就可以看见那份细腻和温柔。
是啊,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不能平静自己烦躁的心,在最简单的事物上认真地、仔细地品读文化,反而将工作的快节奏带到了需要静心的旅途中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就成了人们眼中最直接的感悟文化的方式。其实,我们在这样的匆匆中,究竟懂得了什么呢?
江南的小桥上,走过了历史,印上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江南的流水里,流淌过时间,记录了多少或喜或悲的情感。我们终究不是圣人,难以从中品味出古今沧桑、世态炎凉,但文化的内涵与存在,就绝不是能在照片里、纪念品里呈现出来的。可能在某一天,我们开始放慢匆匆的脚步,开始驻足聆听流水叮咚里藏着的故事,发现小桥纹路里藏着的惊喜,真正的文化,才向我们打开了大门……
小桥流水作文篇6
上周学校安排了我们年级去马致远故居旁的京西古道徒步。听到这个消息,我欣喜万分。因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我最喜欢的诗词之一!更让我高兴和期待的是,这次徒步还会经过马致远故居。我终于可以看看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是什么样了。徒步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在想,马致远的故居应该是和诗中所说的一样:“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处美丽可爱的家乡吧!
终于等到了徒步的那一天。那天早晨,我们坐车顺利抵达了我们的徒步地点京西古道。徒步活动进行地很顺利。徒步路上,我一直在想象马致远故居的样子:那里有一天闪闪发光又望不到尽头的小河;河边的柳树是秋天的新娘,婀娜多姿;村中的房屋整整齐齐地坐落在山林之中;时常有小动物在村中出没,天空中有嬉戏的鸟儿,还有孩子们放的风筝。不错,一定是这样。
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我赶紧问老师:“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到马致远故居啊?”老师说:“这里就是啊”!我打了一下,没在做梦。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村庄。村里遍地是垃圾,几个颓废的老太太坐在村口,张家长李家短的聊着,村中只有一条水若有若无、又少的可怜的小水沟。这可跟想象的相差太多了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回程的路上,导游阿姨的一番话解答了我的疑问。她告诉我们,20年前这里的景色和我想象的几乎完全一样: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溪,溪边的垂柳随风飘动,村民们靠着溪水灌溉农田、清洗衣服;整个村庄和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这些年旅游过度开发,人们又不注意保护环境,故居村庄就变成现在这幅模样了!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村民们只知道多挣钱,却不知道投入精力去维护环境;游客们只图一时轻松痛快,随处乱扔垃圾,无意中破坏了美景。这种“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旅游模式怎么能长久呢?
我强烈呼吁,美好的环境要靠大家一起去维护,每个人,每个团体都从自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多付出一点,多份责任,就多一份力量!
小桥流水作文篇7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油纸伞上溅起的雨点,婉小巷中传来的评弹,摇橹远去的老船夫,在溪边洗菜的老妪——那是我们对苏州古城最初的记忆。
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家住得近,父母总是带着我去那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山塘街。穿过曲折的小巷,看巧手的姑娘在布上飞针走线,看路边摊的老伯如何用糖浆画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最多的,是站在半塘桥上,静静地看着游船款款而过,看着夕阳西下,听着水流声,听那我不太听得懂的评弹。夕阳下,幽幽绿水的河面上闪着点点金光,两旁站立百年之久的白墙黛瓦倒影其中。小桥上洁净的鹅卵石已经磨得光滑如洗,经过岁月的洗礼桥上的雕刻不乏缺口。这桥,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幅水墨画,清新而隽永。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说苏州名气最大的桥,应该就是枫桥了。枫桥在枫桥路西首,旧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这一首诗,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相承枫桥。从此枫桥成了中国著名的一座文化桥,千古流芳,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据资料,现桥为清同治六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长26米,高7米。登上桥头,碧水泱泱,绿树掩映,船从桥下过,人在桥上行,两岸景物尽收眼底。明代高启曾有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诗人杜牧也曾感叹“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
时间躺在流水中匆匆离开,今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苏州古城改天换地。唯有那些小桥流水,历经了多少风雨,看遍了人间冷暖,铭刻了苏州岁月。不断流淌的小河,那是苏州的血脉;拱起的桥洞,撑起了几个世纪的风霜。
没有小桥流水的苏州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无法想象,也不愿去想象。纵然有一天这些风景不复存在,那些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也不会褪色。
小桥流水作文
我的老家的门前,有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流水。溪水两边的垂柳,那柔软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十分的美丽自然。有那么几枝特别长的,垂落在水面上,不时地画着粼粼的波纹。有几只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欢唱着,和着流水,发出悦耳的乐声。
这条小河从来就没有干涸过,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水田,清洗衣服,同时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溪细细的流水,不时地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小朋友们,经常在这里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什么的。一条小小的青石板桥,横跨在溪上。我特别喜欢过桥,最让我高兴的是把采来的野花撒向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去。我家的老屋就在小桥跟前,我平时坐在家门口就可以看见小桥。
沿着小河岸向东走,还有一座公路桥,那是通是一条国道。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爸爸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平房,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那是我爸爸出身的地方,有时间爷爷经常带我到老屋玩耍,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南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更美的是,我站在家门口就可以望到那条小河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多姿的杨柳。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我还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古诗古韵。
我从青石板桥上走过,感受到石板的坚毅。因为那是它的脊梁,可以随时触及桥的心,桥的灵魂与感情。那是桥最柔软的地方,也是桥与水粘连在一起的地方。
青石板桥是有情的,每当雨水打在桥的上面,它就会很快的让雨滴闪开,让它不时地飘渺为水雾,从青石板桥间流淌着,在边沿是因饱经滋润泡软了的青苔。桥沿滴的水就恰似伞沿的淅沥,又幽幽的浸没在绿水之中了。
青石板桥是有声的,淅沥的小雨就如同桥的特属的音乐。于是淡淡的浅灰色,融融的绿色,又间或空灵澄明的绿色加上淅沥的雨点,奏起了一曲曲的沁人心扉乐章。此时,不必心静,心自然就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