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路上作文700字(精选4篇)
读书路上作文篇1
书是兄弟。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江湖义气,但细细想来不无道理。
于是,像了解兄弟一样,我翻开了书,走上了读书之路。
时光回流,时空逆转,瞬间回到过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听见东坡居士在赤壁下低叹,看见他在荒凉无人的赤壁古战场边摇头吟诗,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对自己远贬他乡的遭遇愤愤不平。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对人世沧桑的无奈之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听见李白在酒桌边高唱,看见他眼中流露出的对奢华宫廷生活的厌烦与不屑。只见他举起酒壶,一饮而尽,泼墨挥毫,造就了一首首笑傲于天地的名诗。他的狂傲不羁﹑不拘小节,仿佛在向世间一切权贵表达自己的不屑﹑蔑视与嘲讽。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傲视权贵的不凡气度。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19世纪的英国。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听见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里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看见在她那瘦弱平凡的身上,闪耀出对平等的"追求的不平凡的光芒。她的思想已摆脱了那个时代对她的束缚与人们的偏见,为自己的幸福唱响了一曲动人的歌。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大胆为自己寻求幸福的高尚人格。
时光来到了20世纪的中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如雷贯耳,响彻云霄,回荡在中华大地,振奋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我看见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北国看着银装素裹的世界,感叹着江山如此多娇,联想着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感受到了他那带领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走向独立与强大的大无畏精神。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感天动地的爱国情怀。
我了解书,一如我了解我的兄弟。我知道,要了解一个人,要长期地细致观察下去。所以,我明白,我对书的了解还只是肤浅的。我会继续将我的读书之路走下去,一如我希望我的兄弟一直陪伴着我一样。
我,仍在读书路上。
现在是,以后也是。
读书路上作文篇2
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的确,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又何尝不是走在这么一条前人用智慧与经验铺成的路上。
小时候,生活是由一个个故事拼成的,读书很纯粹,我被童话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新奇神秘的故事吸引,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形象:城堡,小屋,森林或是草原,那里有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也可能是狡猾的狐狸,机灵的白兔。我从稚嫩的文字中瞧见什么,便向脑海中塞进些什么,塞得多了,就不孤单了,世界开始有了色彩,我用一页一页童话书,铺成了一条缤纷的小路,读书路上,四周不再是贫瘠的灰土,树木成荫,鸟语花香。
后来,读书开始变了,苍白的纸张取代了漂亮的彩图,我低下了头,开始沉默了。读书不再是纯粹的娱乐了。我喜欢上一些名著,一些悲剧,习惯了郭敬明笔下“明媚的忧伤”。现实的世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曾经向往的美丽童话,它们竟脆弱的不堪一击。我将曾经向往的一切从脑海中推除,对书中的人物加以主观的判断。花草开始枯萎,路恢复了原始的狂野,因为生活本就是这样。读书的过程中,我有些迷茫。如果说一个悲剧是巧合,两个也是,甚至更多,那么最后只能相信悲剧是必然的结果。我对书的印象有些不清楚了。读书路上,我有点累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当时很不成熟的想法,跌跌撞撞,我在对书的解读中陷入纠结。后来读完整小说的时间少了,渐渐开始读一些散文杂文,与小说相比,这些显得更贴近生活。在广泛的阅读中,我的看法有了些改观。原来读书不能脱离生活,我忽略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散文中所传达的一些小情小悟,也许很微不足道,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即使悲剧之中,真正宣扬的也并非单纯的阴暗,从这背后反映的也许是社会的不足与冷酷,这才是我们将来所要从事和努力的方向。社会中更多真善美的东西,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的体悟,成了读书过程中支持我走下去的东西。
读书路上,即使无骇人的荆棘,也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路上的风景会变,读书的心情会变,不变的是对心灵的探索。迷茫与困惑,终有一天会在书中寻见答案。我一直在读书路上探索着。
读书路上作文篇3
“即使这样生活在果核中,也能拥有无限空间。”哈姆雷特舞动双手向朋友说出自己的内心。于他,爱情是他那时的果核。
于我,读书是我的宇宙。
佛家语,一沙一世界。书是我的沙滩,读书就是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安逸舒适。
读书路上,我漫步。当所有人捧着教科书、教参乃至作业本并自诩为读书的时候,我不屑去听聒噪的考试动向,我愿意为了寻找美在灯下细读课本,不是为了我现在手下的试卷,是为了寻求寒江边上钓“雪”的寂寞空灵,为了寻求“洞在清溪何处边”幼稚却真实的寻找,为了怀念古战场“黑云压城”的雄浑。一书一世界,大千世界,又怎么可能那么快的读过去?走马观花不是我的个性,咬文嚼字不是我的追求,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钓鱼是为了人生和生存,他钓鱼很少,更多的是看山和水;我呢?看清书中的美与丑,看懂我人生的真实。
读书路上,我与同伴一起走。多少人读过书?很难说的清。多少人真正读过并且爱着读书?其实不很多。董前辈一篇《三上》使我们成为笔友,胡适一句“读书当在无疑处有疑”让我为之折服,鲁迅大笔一挥,让我热血沸腾,成功学始祖拿破仑(不是法国的皇帝)一席话让我充满力量。我还有许多同伴,他们或者就在我身边,或者在大洋彼岸,或者去往另一个世界,但不影响我与他们的平等交流,我与他们一同向前,探索未知领域——从不在意我的灯亮了一整个晚上。
读书路上,我很挑很有脾气。作为一个人,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毫无脾气?哪能被书捆住、压死而留下悲剧人生?郭沫若说过:“死书读活人,能把人读死;活人读死书,能把书读活。”我愿意做后者。当爱因斯坦为我展示走的混乱的时钟,并且说那些繁琐的公式时,不耐烦的我会把他的世界合上;当红楼梦中那些人儿哭哭啼啼惹人恼时,我请他们离开。我就是我,我要的是补充我的心和灵魂,而不是只为读书失去自我。我明白,不论哪本书的作者在我合上他们书的时候,都会笑道:“这孩子!”,这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没有让他的世界被尘封于书架,因为我能走进他的世界陪他聊天,因为我会再次摆放他。
我就是我,我的读书路,我的无限宇宙,我还会走下去,因为前方,还有我古今中外的同伴。
读书路上作文篇4
我,也许并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也不是个有文学气息的人。即使读的书不如别人的多,我也不觉得难过。因为,我有我自己的那一条小路,上面有美丽的池塘,池塘里鲜花盛开。
小时候,我认不得多少字,可爸爸书架上一排排已经发黄的书一直诱惑着我。我徘徊在它们前面,犹豫了许久,最终选了一本《水浒传》,紧紧抱在怀里,偷笑着跑回房间,一边查字典,一边在书上写下我幼稚的拼音字母,一边认真地读。可终究还是读不懂,记得的,只有鲁智深这个花和尚,倒拔了一棵柳树。但是,我还是把它看完了,一种兴奋久久不能忘却,同时也激发了我学好古文的斗志。
后来啊,我看的书多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时常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脑海中。我看见了坚强的阿廖沙,纯真的海蒂,还有相视而笑的夏洛和威尔伯。可我最爱读的,还是侦探小说。连续不断的悬念和环环相扣的案情,还有侦探本人在讲解案件时一点点拨开的迷雾……这些惊心动魄在我看来都是别的书所无法比拟的。
长大了,我成了个“红迷”。无论周围的人怎样说《红楼梦》无聊或看不懂,我都爱这部中国古代世上最伟大的小说。我爱那经历了世态炎凉的通灵宝玉,也爱那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还爱那颦着眉头流着泪唱着《葬花吟》葬花的黛玉。我画了书中人物的关系图,也读了一些红学著作,都是为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看见的不仅仅是宝玉和黛玉,还有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的梦,元妃省亲时龄官唱出的绝妙唱段,大观园诗社活动时各人一边品尝螃蟹一边作的《螃蟹咏》,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时的那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为《红楼梦》最后结局的散失感到痛心,为前八十回被大肆篡改和最后那四十回的“狗尾续貂”感到气愤。但是,我想,只要能读懂了那仅存的前八十回,人生的意义恐怕也懂了不少了。
读书的时候,我很开心,也有些小小的激动。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我读书的这一条路还长着呢。我还想去领略《希腊神话》的传奇色彩,《先知》的耐人寻味,《巴黎圣母院》的曲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