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3篇)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篇1
酥肉
李迎奥
我家的年夜饭上,总会有一盘酥肉,它总是最吸引我的菜。
做酥肉,其实并不难,需要准备三线肉,当然喜欢吃瘦肉的,可以用精瘦肉。此外还需要准备红苕粉,花椒,盐。先将肉切块装盘,再往切好的肉块中加入红苕粉,花椒,以及适量的盐和少许水,并把它们混合均匀。接下来,起锅烧油,把油烧热后就可以放肉块开炸,炸上五六分钟,酥肉熟透后就可以捞出装盘了,美味的酥肉也就制作完成了。
虽然酥肉的做法很简单,但是妈妈却不经常做。想吃酥肉得等到重要的节日,比如过年。一到年三十,妈妈便忙着做年夜饭。可我最期待的还是炸酥肉。“多久炸酥肉啊?”我总是催促妈妈。“炸,炸,现在就炸!”妈妈总是被我催〖〗得很不耐烦。虽然妈妈口头答应炸酥肉,但我知道那只是妈妈搪塞我的话而已。因为每次炸酥肉都会被妈妈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所以我总是悄悄跑进厨房偷看。每次刚走进厨房,就会被妈妈撵出来:“去去去,一边儿看电视去!”我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客厅耐心等待。
什么香味?是酥肉的味道!我激动起来,就快要吃到朝思暮想的酥肉了!我在厨房门口不停地张望。出锅了吗?怎么还没做好?只见妈妈捞出了一块酥肉放进盘子里,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那块酥肉就往外跑。天哪!烫死人了!我两只手不停地交换着拿,嘴里不停地吹着风,希望它快点凉下来。终于,酥肉没有那么烫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块儿。哇!又脆又香,实在太好吃了!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么好吃的酥肉,你难道不想尝一尝吗?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的时候碰上了新年,他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
我的家乡在肇庆,在那里不同的节日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我们要特地跑回老家祭拜神仙。祭拜完之后,小孩子捂着耳朵就先走,因为每祭拜完一个神仙就要放一串鞭炮。一般来说祭拜神仙都是备鸡,很少有人备鸭和鹅的。当然除了鸡之外最常备的就是各种水果蔬菜:苹果象征着平安,红萝卜象征着鸿运当头,生菜象征着生财有道……反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最重要的还是对神仙的敬意。
肇庆过春节的风俗和佛山其实也差不多。每到春节,小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了。但是不能白收人家的,一般都会拿着礼物上门,然后收了礼物的人肯定就会给红包了。那边的经济有限,所以红包的钱无论多少,都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收完红包,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一般都是在晚上吃,而且是大人和小孩分桌子吃。吃的一般都是上午祭拜神仙的那几只鸡,各种水果蔬菜。其实我觉得吃饭还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大人那一桌,肯定会喝酒,一喝酒,他们就喜欢在亲戚群里发红包。而且都是大数额的,手气最佳的就接着发。但是如果手气最佳的是小孩子的话,就有家长代发,抢来的比收来的多多了。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就也该各回各家了。晚上回到家,洗完澡,一家人就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大年初一,就可以继续收红包。
大年初四之后,就可以到处去旅游了。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篇3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家乡的元宵节,也有别样的风味。
漫步在海陵老街,火红的灯笼挂满了整个街巷。街巷里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瞧,孩子们提着灯笼,清脆的笑声荡漾开来;看,各种各样的`店铺上,摆着各色的水果,小吃,人们吆喊着。
走进老街,店铺里挂满千姿百态的灯笼。只见那荷花灯,深绿色的荷叶上有着朵朵玫红色的花瓣,花灯的中心有着一个电子蜡烛,花瓣尖上还有一只小蜻蜓仿佛在吮吸着甘露,栩栩如生。望那兔子灯,小巧玲珑,全身雪白,那红眼睛便是画龙点睛。
继续往里走,便看见人们在猜灯谜,一盏盏灯上挂着一个个灯谜。如:打手出界——丁,八十八——米·······
走到尽头便看见卖元宵的了。元宵,通俗讲便是汤圆。只见那汤圆,个头不大不小,咬上一口,甜甜的黑芝麻顺着食道顺流而下。那“白色外套”软软糯糯,清香味在唇齿间散开,令人回味无穷。那带着浅白色的汤汁,更是让人满足。
听说元宵节,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便组织去打它,有一只神鸟却因迷了路而阴差阳错地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便让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蓄财产通通烧死。天地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了人们。人们吓得不知怎样是好,有个老人让大家连续三天张灯结彩,放烟花。那天,天帝看那人间满是烟火,以为是大火的火焰,以中大快便走了,为纪念那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更像一个故事,像一种文化符号,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