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4篇)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作文篇1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腐败不堪,外国列强乘虚而入,向我们地大物博的土地伸出了魔爪,广大劳动人民,饱受灾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痛苦不堪。但炎黄子孙,团结一心,不惧艰险,奋起抵抗,将列强赶出了中国大地。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们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渡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改革开放,给伟大祖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国人奋斗不息,只因心中有梦---实现全面小康。
以前食物匮乏,因为营养不良,人们面黄肌瘦,体力不支,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物品丰富了,在超市里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食品,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了,而是想方设法锻炼身体减肥了!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人们一年四季没几件换洗的衣服,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兄弟姐妹大的穿了小的穿。现在我们衣橱里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式各样,不仅要舒服,而且要时尚,款式新颖。
以前,人们住在泥土砖瓦房里,冬天冷夏天热。现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农民也免费住进了旧村改造的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在家里,不用出门,打开电视,便可知晓天下事;不用柴火烧饭,改用环保的天然气了;打开空调,冬暖夏凉……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也已普及,基本取代了信件、电报等通信工具。现在手机上各种社交软件十分便捷,连上wifi,不需花钱,就可向远方的亲朋好友发送多姿多彩的信息。连老爷爷老奶奶都会视频聊天了!
交通工具也有巨大的变化。以前人们出门,基本靠“11”路,自己解决。现在,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各种交通工具,应有尽有。连大街上都有免费的公共自行车。做上高铁,不用半天就到北京。背上背包,带上银行卡,乘上火车、飞机,就能到世界各地游玩。
厉害了,我的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新一代的手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国家变的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心怀中国梦,全面奔小康!加油!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篇2
3月6日,中共中央在京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全面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的冲锋号。新冠疫情下的全面小康,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对全体党员干部来说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想要如期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制胜法宝就在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坚持全国上下齐动员,凝聚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三区三州”等未脱贫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剩下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普遍基础薄弱、“造血”功能差,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欠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基层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党员干部做表率,基层群众共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人人各尽其责,必能凝聚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打好这场脱贫攻坚的全民战役。
慎终如始,坚持帮扶政策不动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遭遇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出现停滞,劳动力输出更是受到严重制约,部分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出现反弹,少数已经摘帽退出的贫困人口返贫风险剧增。“路行至此,不进则退”,面对新形势,必行严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落实党中央“三不摘”原则,“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坚守初心使命,下足力气,继续实施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等帮扶政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多措并举,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真正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
慎终如始,坚持咬紧牙关不松劲,踢好收官战“临门一脚”。在足球场上,最考验一名球员心理素质的情况莫过于“临门一脚”,要想完成“射门”得分,球员必须顶住如山的压力,坚定“得分”决心,方能踢出致胜一脚。目前,脱贫战役已经到了“临门一脚”关键阶段,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次“大考”,越是最后时分,越要提高警惕不放松,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关往前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快速组织复产复工,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硬有效的制度措施,坚决踢好脱贫攻坚收官“一脚”。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读后感篇3
我常在电视、广播中听到“小康社会”,但我并不明白“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读完《全面小康我们来了》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小康社会”是指幸福美好的社会。小康社会之前的社会又是怎么样的呢?我还是不够理解,因为我出生在蜜糖似的时代里,物质丰富,生活应有尽有,我让外婆和妈妈讲述她们小时候的故事,通过三代人的童年故事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领悟到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
外婆的童年
我外婆出生在50年代,她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每天只有粗粮和咸菜,并且有很多人因吃不饱而去啃硬梆梆的树皮来充饥。外婆说穿的都是一个个补丁连一起的衣服,一到冬天,北风一吹,人就冻得浑身发抖。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学的,就算上学也是在黑呼呼的小庙、仓库里借读上课。那个年代没有明亮的电灯!没有美味的冰淇凌!没有快捷的汽车!用电的东西就只有一种--手电筒,冰的东西也只有一种--雪,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动的也就只有一种--自行车。
妈妈的童年
我妈妈出生在80年代,在我妈妈的年代比我外婆的要好很多了,吃饱饭已不是问题,并且每周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了。穿的方面,穿得暖已不是问题,不过要想穿上新衣服,得等到过年的时候。在那个年代,基本每个人都能上学,有亮堂的教室上课,但是只能是两个人一张桌子的,用的是粉笔写字,擦的时候粉尘飞的到处都是,这可苦坏了常坐在前排的妈妈。妈妈满分作文网小时候虽然有了冰棍,而且只是把糖水冰起来,并不好吃,也不能常吃,因为还是有点贵。每家每户基本都装上了电灯,在妈妈小学时家里也有了能放《西游记》的电视机,不过是黑白的。在那时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联系基本都是靠写信,因为手机还没发明,电话机一般人买不起。
我的童年
我出生在21世纪的10年代,在当今,物质丰富,科学技术发达,吃住行已完全没有问题,按大人说的,现在不是说要吃饱,而是要吃好要吃出健康!出行方面还是比如前进步,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不想开车的可以选择地铁、高铁,想健康出行的还可以选择共享单车,随借随还,方便又低碳!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电器,冰箱、洗衣机、彩电……关键还是能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
三代人的童年折射着祖国一点一滴的变化,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正是祖国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裕带来的变化。我们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着踏实、坚定的步伐去奋斗,去拼搏,所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应该好好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实现中国科技的伟大创新;此外,要强身体状体,在国家有需要的任何时刻,有足够强健的体魄,随时能够扎根精密实验室,或走上抗洪大堤,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样我们祖国将会一天比一天成熟、坚强,一年比一年更繁荣、辉煌。而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拥有比我们更美好的童年!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篇4
什么是“小康”?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我确实不明白,于是我去问爸爸,爸爸说,小康大概的意思是生活过得比较富裕,而全面小康,就是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为了更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的解释是:指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说实话,看了这个解释,我还是比较模糊。于是我又求助百度,查到的结果是: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我想我大致懂了。
从这两个查询解释看来,我们应该都已经进入了小康,那么,“我们来了”又该如何说起呢?我想,我还是求助于奶奶,因为在我们家乡,进入小康已经是我出生前很久,也是爸爸小的时候的事了。
在爷爷奶奶还小的时候,日子过得非常苦,经常吃不饱饭,他们很小就开始干活,因为没有钱,好多女孩子都没得读书,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那时候,村子里没有楼房,地面是用泥巴夯实的,遇到下雨天,滑得很。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爷爷奶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顿没一顿地慢慢长大。
爸爸出生的那年,正好是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一年,那时爷爷开始到外地去做工,家里开始有了收入,爸爸也慢慢吃到了一些爷爷带回来的新奇食物,大概在爸爸三四岁的时候,家里有了第一件电器——电风扇。奶奶说,刚吹上电风扇的那年夏天,感觉是有生以来最舒适的日子了。
后来,爷爷开始转行,做起了生意。奶奶说,在以前,做生意是要被抓起来的,后来国家允许了,爷爷就大胆地去尝试,很快就开始富裕了起来,到了爸爸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有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而且很快,黑白电视机被换成了一台日本原装进口的日立彩色电视机。那时最热门的电视是《西游记》,许多邻居一到傍晚就搬个小凳到我们家看电视,可热闹了!
又过了几年,家里买了电冰箱,夏天变得更加清凉,有滋有味了。那段时间,家里还装了一件非常昂贵的设备——电话机。听奶奶说,那时候装的一部固定电话,仅仅装机费就是5000元,而那时一般工厂的工人一月的工资大概只有120元。我说,那时候,爷爷可真的算是一个小土豪啊!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变化,爸爸也从一个孩子长成了大人,他来到杭州参加了工作。爸爸经过很多年的努力,买上了第一套房子,开上了汽车。现在身边有了妈妈、弟弟和我,爸爸说,他觉得现在很幸福,这种幸福就是他眼里的小康,他要守护我们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