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400字(精选5篇)
描写冬至的作文篇1
我的家乡山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家乡还有很多风俗和有趣的文化。是不是很有兴趣,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家乡的冬至吧!冬至,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来。
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在我们家乡,冬至这一天是必须吃饺子。饺子寓意繁多,在北方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取“饺子”的谐音“骄子”,寓意“天之骄子”,为子孙祈福,祝愿家族兴旺发达;一种是取“饺子”的形如“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盼望来年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还有很多传说,唯独冬至吃饺子的寓意比较特别,因为北方比较冷,每年都会冻手和耳朵,因为“饺子”的外形像对称的两个耳朵,所以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后,在接下来的“三九”寒天里不会冻耳朵。
家乡的冬至,习俗是快乐有趣的。在我国,每个节日基本上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清明是祭祖的节日,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中秋是与亲人团聚的节日,而冬至则是纪念张仲景的。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有谁好好地度过呢?一年当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冬至节了。
描写冬至的主题作文篇2
虽然现在是20_年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一说20_年冬至学校组织的包水饺的活动。
哎…一听到冬至包水饺,我的气就不打易出来。包水饺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嘛!能增加朋友之间的配合能力。我和王抡之的配合特别号,而且还很有默契哦。虽然她包水饺不怎么好看,合适她压包子皮倒是大小合适,我包水饺是我的强项。可是,那些调皮的男生真是气死人了,他们自己玩自己的,一点都不帮我们女生干些活,还从那里玩面粉大战。有的时候,好弄到我的脸上,弄到我的嘴里全是面粉。面粉好难吃啊!这样,面粉和面就不够用的了,我们就向别的小组借,东拼西凑才和好面。幸好我们有两个女生,要不然还不一定他们男生弄出什么样子来的水饺呢!
“开始包了!开始包了!”我们大声的喊着。他们那些“调皮鬼”男生。把自己带来的果汁、饮料什么的都倒在压好的面皮上面,我摸了摸这是什么啊?黏糊糊的?有些男生异口同声的说:“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水果味的水饺,你们绝对没吃过。”当时气得我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拿起一点点面粉就往男生的脸上扔。谁知,他们都躲开了,就扔到一个人脸上,那就是:李柿子——李世昕。他的眼睛是白色透明的,结果,被我一砸,瞬间变声面粉眼镜了!周围的人小声地“哈哈大笑。”生怕被老师发现。他肯定生气啊,于是就有了报仇计划。
然后,我就看见他把手伸进了装满面粉的碗里。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个字:跑!于是,我就站在老师的旁边,老师也没注意,李柿子肯定不敢扔啊!因为,他害怕扔到老师身上。我就想耍耍李柿子,就站到老师附近的同学旁边,这他壮大胆了!他一扔,我一躲,就扔到了后面同学的身上,我给后面的同学说了一声对不起,那个同学也没有再追究。可是老师看到了是李柿子砸的,没有注意到我。
当时,我注意到了老师的表情,脸上原本慈祥的笑容,瞬间就怒了!老师接着大喊了一声:“李世昕!你干嘛呢!不干好自己的事情!”哈哈…我还有一些得意呢。只见李柿子吞吞吐吐的说:“老师…老…我…我没干什么。”“你没干什么!那你手里的面粉是干什么的啊。”老师眼里的说道。听到这里,我有一些惭愧。哎…李柿子也没斤斤计较。我们就继续包水饺。
啊!好不容易盼到下水饺了,那些男生还从那儿包呢。个个都是露馅的,哎…真是浪费。
最后,水饺下完了!真香啊。当我们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周大均刚刚走进教室。我就说:“周大均,快来吃啊,可香呢!”我在看看盘子,已经空了,连饺子汤都没了。又看看周围的男生,拼命的往嘴里塞水饺。还都半眯着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我。
老师接着说:“我最不愿意学校搞这些活动了,每次总是有几个都是哭着回家的。”接着周大均说:“没事,不吃就不吃嘛!再说了,俗话说的好,吃亏是福啊!”然后,周大均逗得我们笑嘻嘻的…
放学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
描写冬至的作文篇3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边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矫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在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了吧!
描写冬至的主题作文篇4
南阳的张仲景,医术高超,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人称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冻伤药。舍的药名叫“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长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灾。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门口架上大锅舍药,深受长沙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选几位有德行的老人,带着百姓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染重病,看来活不长了。长沙的老人说希望他寿终的时候葬在长沙。南阳的人那里肯依,两下就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阳城,不能忘家乡的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的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张仲景冬至去世了,长沙和南阳都选出精壮的小伙子,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阳的小伙子,棺右是长沙的后生,到了当年舍“驱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了。戴孝的百姓连忙担土叻垒坟。你一担、他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坟前修了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穷人除疾,舍“娇耳汤”的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因此,每到冬至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饺子吃,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描写冬至的篇5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接下来,我们讲讲冬至吃的由来吧!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辞职那时,正好是大雪纷飞的。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搭起医棚,用羊肉、葱等食材做成一种药物给百姓吃。吃过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人们称它为“。
妈妈的话:“儿子通过百度查阅,了解饺子的来由,这个方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