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1300字(精选9篇)

daniel 0 2024-04-19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1

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额上要用雄黄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毒。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从端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无锡地区的划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坛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2

端午节的简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的来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议论文作文篇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擦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体验节日的欢乐,周五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学编蛋兜,五彩的丝线在小手上快乐地舞动,很快,一个个五彩的蛋兜就诞生了。“今年的鸭蛋有新家咯!哈哈哈!”瞧,那一张张笑脸笑得多开心!

精彩尽在阳光周末,小朋友们在家有的又编了两个蛋兜送给爸爸妈妈,有的还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咧。调皮的粽叶开始还真不听使唤,嘿嘿,真调皮!和爸爸妈妈包得比起来,虽然有点“走形”,但总算过了把包粽子的瘾,体验了动手动脑的快乐!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4

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粽子,每逢将近节日的时候,恨不得一天吃几顿都是粽子,这也是我爱上糯米的原因。现在,粽子成了一种美食,可以随时买到好吃的粽子,只是始终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

原本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老先生的节日,然而现在,身在他乡,端午节成为了我思念家乡粽子的节日,即使吃不到,也要想想。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大节目,说实话,我只见过一次,每次看赛龙舟的人特别多,家里人担心我们小孩不够壮,被人挤到河里去,所以极力反对我们参加这种热闹活动。

家乡的端午节虽然比较简单,没有元宵、中秋那么重要。但是所谓的传统习俗也还是有三个的,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或是遗漏。一是要煮咸鸭蛋来吃,当然也可以有鸡蛋、鹅蛋等等。二是门上插艾草。艾草,据说能够辟邪,艾草的另外一个用处就是晒干以后,拧成绳子状,用火点住一头,慢慢燃烧,由于是绳子状,燃烧不是很充分,会有很多烟,而这些烟就可以用来驱蚊。所以端午节后,等艾草晒干,我们就经常这样在院子里点上艾草绳,用来驱蚊。三是吃桃子,我喜欢吃那种硬硬的青桃子,不是很甜,但有点甜;软的桃子太甜,而且桃汁会淋的到处都是。

其实,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就是这样,在简单中就能带出家乡的纯朴,和端午节节日的欢乐以及邻里间的一种互动。

唉,好想家,好想家里的亲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诚祝家里一切都平安!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记得买粽子吃哦!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议论文作文篇5

清晨,我刚在睡梦中醒来,就有一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细细的闻了闻,原来是粽叶的味道。是的,今天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迅速的穿好衣服,奔向了家里的厨房,哇,那一个个用粽叶裹着的饱满的粽子,那三角的形状,好看极了。我迫不及待的拆开了一个,那黏黏的糯米,虽然只有没有放什么多余的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味道,还是非常的好吃。正当我吃在兴头上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娇娇喊我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是我们这里每年都会有的竞技,是人们娱乐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我们来到比赛的现场的时候,那真是人山人海啊,气氛高涨,一声声“加油,加油,加油。”如雷贯耳,我看到了两队的队员都在很卖力的划着,很有默契的配合着,两队的速度差不多,都在飞速的前进着。忽然,身穿蓝色衣服的那队,一个猛划,超越了红色衣服的那队,成功取得了胜利。

这个端午节,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6

在我上有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习俗。每年农历5月初5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中华民族有带香包、插艾叶、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其中我对吃粽子最感兴趣,因为我很喜欢吃甜食,一到端午节妈妈就会从超市买回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菠萝的还有紫薯馅的呢!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吃一顿粽子大餐。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议论文作文篇7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之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将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将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议论文作文篇8

你知道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端午节的由来是:在战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被小人赶去飘游,在飘游时写了许多诗,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后来,因为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于是跳汨罗江自杀了。许多人划着船来来回回地打捞,尸体并没有捞到。有一个渔夫往水里面扔食物,说给龙虾吃饱了,不再咬屈原的尸体了。一位医生往里面倒了很多雄黄酒,说是可以药晕蛟龙。后来,人们在食物上包一种叶子,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艾叶、戴五彩绳。五彩绳的颜色有红、黄、蓝、黑、白五中颜色组成。南方过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人们还要在儿童的头上画“王”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一起说一说吧!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9

1、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2、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3、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4、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5、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运动养生推荐健步走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滋养整个机体。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健步走健身,锻炼者可选择上午或傍晚锻炼,运动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然有节律。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悦状态为最佳。

  • 下一篇:2022年端午节的习俗400字(精选4篇)
    上一篇:端午节过端午节的作文400字(精选9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