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整理9篇)

daniel 0 2024-06-04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1

春雨潺潺,挟一阵阴云的浓湿逼向人面。雨滴时轻时重,敲打林中半新半旧的枝叶。鸟儿在枝头瑟缩,同伴四散奔逃,只一个人,照旧在路上行进。

冷雨侵入襟怀,一阵轻寒之后,淡淡的诗情也随之潜入。疏雨中漫然吟哦,芒鞋竹杖举步而前,虽不能作鞍马的驰骤,却另有一番自在与从容。天地间烟雨迷蒙,披一袭轻蓑,我自独往而任之。不戚戚于功名,不汲汲于富贵,人世间的毁誉也就如这阴晴不定的春雨,不过沾湿了身上的衣袍,于内心的光风霁月,又何尝有分毫的浸染!

春风拂面而来,烟云过眼即散。山头斜阳早已穿透浓云,闲闲淡淡地洒下晚照,洒下一天的安详与温情。路边野花自如的开放,林中鸟儿自在地娇啼,经一番雨水的浣濯,草木山川清新而澄澈,像是沐浴着禅定后的愉悦。心灵应和着天地间泰然的节奏,信步款款地走去。偶一回头,那一阵凄风苦雨的萧瑟,已经在路途迢递中渐渐远去,渐渐淡入暝色苍霭之间。

这首词前面有作者的短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首平和淡定的小词竟是作于苏轼身受迫害贬官黄州时期。那么,这首词在单纯的写景叙事之外就应该有更多的意味了。

人生境遇中并不缺少充满诗意的审美题材,敏感的诗人总能从灞桥驴背上或是名花美酒间觅得诗材,剪裁成一段段锦绣文章。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美并不难,创造美就要困难得多,在充满艰辛的生活逆境中发现美、创造美则更不容易。这要求诗人不仅有才情、技巧,还要有过人的胸襟、气度和人格力量。

身处困顿,满目的愁云惨雾常常使我们神情沮丧,意志衰颓。只有那些胸怀宽广,器识远大的人才能泰然面对。在他们的意志面前,艰难困苦变成磨砺情操的砥石,苦雨凄风也被当成和风丽日的前奏。他们不仅坦然接受逆境的挫折,还从苦难中咀嚼出生活的甜美。这时,他们的诗歌与其说是对生活的赞美,不如说是对个人意志的`歌颂。

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担当,才会有风雨停歇后“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喜悦。再苦的逆境中也不乏诗意的点染。但这诗意是凄苦的、超旷的还是壮丽的,就因人的襟怀不同而感觉各异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2

红尘滚滚,人海茫茫,充满了太多的喧嚣与烦扰,为何眉头深锁着“黄梅时节家家雨”,却不知举目便是“青草池塘处处花”?为何耳畔徘徊着“风过芭蕉雨打残”,却不知倾耳即听,“百鸟枝头唱春山”?

皓月当空,花落纷飞,看,他们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在明月清风中吟诗作对。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怀揣一颗平常心,忘然自我,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人生真谛。

“三杯两盏淡酒”,品味人生,抒发情怀,“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渡人生,从容洒脱。命运的钟声轻轻的扣响,你是否还在仿徊、迷茫?旅途中的烦恼与苦闷,是否早已让你迷失了方向?为何不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以一种逍遥的姿态,淡然的心态来畅游人生呢?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心感受与领悟,你会发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久久,当我独处,思绪飞扬,彼之浮影蹁跹,入我心肠,譬如初阳,瑞彩千行,若水清澈,暖我心房。曾几何时,你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之间。万古之痛,不过浊酒一杯。心态平和,绽放文学之光,你就是李白,我羡慕你游历千山万水,我羡慕你活的洒脱、从容,我看到的是你那嘴角扬起的弧度,淡然的微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乐于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淡然生活。“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你怡然自得,“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你畅然自乐。这就是你,一个以淡然平常之心笑对生活的'你。

追寻山水,淡看人生,苏轼写下“晓来雨过,追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追寻自由,逍遥天际,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浮游尘埃之外。

画船听雨,闲梦梅熟,素居云水,抱着缱绻的月光,枕听水声山色,抛开烦扰,怀揣着从容,淡然的平常之心,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黄昏落日,赏万紫千红……岂不快哉!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3

你打烟雨濛濛的江南走过,驻足在古桥前,看那些记忆里的花开花落,你的面容上并无一丝悲伤,只是毫无遮掩地宁静地望着阴霾的天空,暗暗吟到: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然而,你的目光中却是一片坦然。

你来到了汴京,此时正值早春,虽还有几分料峭,但你已经看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那是无限的生机和潜力,又是那样的令人向往。你微笑了,目光中透露出无限的希望。你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西湖上,你泛着一叶小舟,凛然的屹立在船头,在这变幻多端的天气中,你看出了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丽:原本是晴空万里,转瞬之间变成了细雨霏霏,湖间水波荡漾,四围的.山也变得朦胧了;而雨过天晴,她又宛如一位清丽的佳人,闪烁着动人的眼眸,绽放着迷人的微笑。你在酒香和美景中陶醉,留下了千古绝唱。

八月十五的月亮圆了,家人却不在身边,一个人对酒当歌,怀揣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望着明月,向着远方,说出了自己,也是天下离人的共同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及你,没有人不说起你的豪放洒脱、潇洒奔放,乐观豁然,我佩服你的一片坦然。

你也曾有过“今晚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英雄气概,你也曾有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闲适心情,你也曾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真谛。

但我了解你越多,就越容易发现,你并不是每次都很乐观,你也会有悲怆的情怀。你虽讲“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却又说“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你虽言“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却又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你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你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你的太多太多早已成为久远的过去,但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逸的胸襟与豪迈气概永远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4

年少时管中窥蠡,已深为苏东坡折服。明月几时有——一句话问得此后所有文人尽可中秋搁笔,香烛不争日月辉。小轩窗,正梳妆——叫人掩卷不忍读。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风流天成,潇洒不碍天真。大江东去,振聋发聩。似花还似非花,多情应笑我,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在他手中一洗脂粉闺怨调,柔靡悱恻声。铜锣歌,秋千调,或尽抒胸臆,或信手拈来,都可千古吟唱。豪情未必粗放,柔肠亦非靡靡。才高世俗段数太多,一开口,当世鸦雀无声。

然而他决非仅凭文辞立身,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乐天,他的直爽,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悯心肠,映庙堂、照江湖。浩气才情,令人高山仰止。他治理过的百姓记得他可不是因为“花褪残红青杏小”。他在湖州获罪被押送京城时,全城百姓都出来相送,泪如雨下。他的朋友有士大夫(欧阳修名满天下时见到年轻的苏轼后,回家告诉儿子说三十年后欧阳修没有人再会记得我。此后一直力荐苏轼,自从王安石这笨蛋当权后归隐,终身为苏家良师益友),有妙僧逸士(佛印和苏轼常相互取笑。苏轼说,古人常以“僧”对“鸟”,譬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如“常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佛印回答说,没错,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以“僧”的身份和阁下对坐),有药师农夫,有歌姬悍妇。有书生马梦得追随苏东坡二十二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读《苏东坡传》,时时被一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幽默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瑜珈修行者,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与当权者唱反调的人,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个我最喜爱的诗人,性之所禀,唯浩然之气。气可入云,香留后世。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5

儿时,村里有一位老人,常年穿破洞的衣服,一条腿总是一跛一跛的。他似乎不喜欢与村里的人打交道,常常独来独往。

有多嘴的大妈揣测他那条腿说:‘这老头儿不会是年经时跟人打架落下的残疾吧?要是,该!’村里人大多这般答应。年幼无知的我常常听到这话,就不自觉地往老人住的小屋方向瞧。

一天午饭后,我偷偷从奶奶眼皮底下溜出来玩耍。我独自一人坐在小沟边,无聊的朝小钩扔的小石头。一转头,吓了一跳——那个残疾老人正提着一个水洒,站在我身后。头发有些凌乱,衣服上还连着鲜花般。只见他面无表情,用略显苍老的声音问着:“丫头,想看花吗?到我院子里来。”鬼使神差的.,我慢慢跟着在老园后面,一路上老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花不能折的……也不可以一踩它……像是对我说的,又像自言自语的。一大片花海,在我面前如画卷般展现,美得如诗似梦。

渐渐地,我发现老人其实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爱养花喜看书。他居然教我吟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兴致勃勃地教我认使各种花奔……我也慢慢成了花园的常客。

一次,村里晒谷子,谁知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天压下来,眼看着要下暴雨了,各家各户都急急忙忙的收着谷子。五彩缤纷的盖谷子的布在村里整齐划一的铺开,像染了颜料的地毯。老人也匆忙拿来盖布,正准备铺上,抬头望见村尾看家的七八岁男孩,正焦急的找着盖布,累的满头大汗。老人想都没有想,飞也似的将自己的盖布“哗”一下该在男孩家的谷堆上,说时迟那时快,暴雨再盖下的一瞬间落下,又细心的用砖头压好盖布,淋着雨一瘸一拐的回去了。第二天,老人生病了。后来,听说辞世了。

如今,我回村庄时,一定会去看他的小屋和那片荒废了的花园子。纳兰容若说:‘浮生若此,会少离多。’但我固执的相信他从末离开,他还在那,教我吟着“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6

天忽阴忽晴,行至半途,遇雨骤风急。

黄州沙湖道上,雨滴朦胧了双眼,他摇了摇豪饮后发懵的头,抓起竹杖,踏着芒鞋,不紧不慢,在风雨飘摇的小路上大步前行。

雨点密集,嘈嘈切切地打在林间枝上,一时间枝摇叶落,鸣虫寂然。

他苦笑着,这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朝廷中变法派一封封利刃也似的奏章,怕是远比此刻的风雨来的更急迫。政敌冷厉的话语依然在耳边回荡,此刻,甚至越发清晰;圣帝的宣诏历历在目,那样的刺骨锥心,恰如此时刺入肌理的寒雨。

雨滴甚凉,跌入脖颈;竹叶锋利,掠过额头;小路泥滑,坎坷难行。

前方的路仍是烟雨茫茫,身后的路早已难辨踪迹,同行者神色窘迫、狼狈不堪。同行者堪堪赶上东坡的脚步,隔着雨帘问道:“雨势太大,是否寻棵老树避避?”东坡仰头望向凌乱的树顶,心忖:风雨飘摇,何处可避?于是乎摇摇头,洒然一笑,对同伴,也似对自己说道:“那又何妨?”他在雨中长啸,不顾须发尽湿,依旧头顶风雨前行。鲜衣怒马时,他便吟鞭取道,如今哪怕世事变迁,他依旧不改初衷。

曾踏皂靴,如今唯有芒鞋,他的步伐却轻快胜马;曾持玉笏,而今竹杖在手,他却愈加信心十足。于他而言,人生不过是一场与苦难的博弈。

这条小道应当如何走下去呢?换作他人,或许退缩,或许彷徨,而东坡选择“吟啸且徐行”,他选择在此时、此地“一蓑烟雨任平生”——苦难中的修行者,即使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亦能安之若素。

吟啸之声穿林而去,跃入云霄,催雨住,换得一缕绯红的夕阳,将余晖尽撒在前行的路上。这是否是老天在山穷水尽之时给予的'暗示?走过去,便是绝处的生机,便是那不悲不喜,旷达豁然的彼岸吗?一切皆是未知。

悬日的余温驱散料峭春寒,东坡回顾一路风雨,安然无恙——无风无语,无阴无晴,一切归于平和自然。只有超然的态度,方能守住世间的余温;只有内心的智慧,才能平定人生起伏的波澜。

不问来路,莫寻归途。风雨中泰然走过,生命里便是坦途。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7

山清水秀,烟气弥漫,泉水激石,那梦中的仙境。去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去拜访。

当得知暑假可以和父母去三清山旅游时,我异常兴奋,早早地,我就做好了准备。

可虽说准备充足,直到身处山脚,我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巍峨,烟雾在山腰处弥散开来,山顶隐隐约约,时而出现,时而又消失在云雾之中。

开始登山了,处处鸟语花香。出乎意料的是,随着海拔的升高,登山时的那种炎热之感消失了。按照计划,晚上,我们在山腰上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清晨登顶去看日出。

早上4点,天上飘起微微细雨,本以为今天见不到日出了,但我们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登顶。最后这一段路被称为“一线天”,顾名思义,它是非常陡峭的,再加上下了小雨,使本就艰难的路程更生一种令人畏惧之感。我们扶着铁锁慢慢向前,雨水敲打着我的脸庞,冰凉冰凉的。无数次,我想要放弃,但前有父亲的引导,后有母亲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

终于登顶了,五点钟,雨也停了。我们抱着期待的'心情望着东方的那片天空,不负众望,一缕红光从天边射出,照亮了这黑暗的世界,那团火球越升越高,两边的云被染上了赤红色,不到两分钟,天亮了。

一道彩虹横跨天空,我的眼前猛然出现一个身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再大,他不慌,任风吹散他的长发,雨再狂,他不怕,任雨珠敲打他的脸庞。狂风骤雨,竹杖芒鞋,他不惊,他不忙,从容地在雨中行走。

是啊,生活中的风雨有什么好惧怕的!保持一颗从容乐观的心,笑对风雨,即使路途再艰难,我们也会见到那一缕阳光。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感觉。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生活的风雨中从容行走。风雨过后,总有彩虹,并且,风雨越大,阳光照耀下的彩虹也就越美丽、越壮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8

说起苏东坡,无一人不称赞,就连他的政敌也该对他竖起大拇指吧。今天,刘老师带我们看完了纪录片《苏东坡》,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的敬意。

在我印象中,用一句最典型的话来形容他就是:“不是在被贬的地方,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内心里,最多的,是对他的同情。但是,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领悟到,苏东坡需要的并不是同情,他要的,是人们对他的理解与赞同。

青年时期的苏轼,可以说已经非常幸运了。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又在考进士时遇见了欧阳修,可谓是人生之大幸。才华横溢的他,立马被朝廷看重,走向官场。

都说人不可能没有缺点,苏轼也不例外。他的才华外露,又十分狂傲,导致大臣们都将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这,就让他陷入了人们熟知的“乌台诗案”。但是,在我看来,这却并不全然为一件坏事。它,象征了苏轼将要开启的一个新时代。

因为大部分的官员和高太后的求情,宋神宗也找到了自己的台阶,将被关130天的苏轼流放到黄州。在黄州,苏轼成为了真正的`“苏东坡”,开始走向人生创作的辉煌时期。

黄州在那时还是个萧索之地,百般无奈的苏轼也只得开始扛起锄头,自己下地。就在这样的磨炼中,他的心境变得宽广起来,变得豁达起来。在黄州这三年,他变成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的苏东坡,变成了“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苏东坡。他与黄州百姓同甘共苦,为黄州做了不少实事。在这三年里,苏轼成了黄州人的英雄。

苏东坡与杭州也有不解的缘分。在这儿,他展现出了他伟大的政治成果。他将西湖变成“西子”;将多出的淤泥建成美丽的“苏堤”;他更是用一剂药方救济了无数百姓。他爱民如子,自然,他也被老百姓们爱戴。

这两个地方,是他一生的标志。在这两个地方所创作出的,更是他一生的标志。看完纪录片,心中突然想起最近听过的一首歌——《苏东坡》。苏东坡他虽也有忧愁,也有感伤,但他却仍乐得自在逍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篇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千年前,他留下不朽佳作,千年后,这些诗篇扣动我心弦。他不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水柔情,还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胸襟。他就是苏轼。

苏轼20岁时考中进士,后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反而写出来《念如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的豁达之作,我们所熟知的《水调歌头》也是那时所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又获重用,成为了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在他晚年时期,他又一次被贬,流放到了惠州、儋州,可苏轼毫不在乎,甚至把檐州当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写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这样的诗句。无论遇到怎样的打击,苏轼都能以泰然之心处之,可见其豁达洒脱。

有一次,苏轼与他的朋友相约去爬山,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苏轼的朋友们跑去避雨,还感到了扫兴,但苏轼却在雨中体会到了别样的乐趣,写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佳句,这种苦中作乐的境界,恐无几能及。

闭上眼,仿佛见一人身披蓑衣,乘一叶白舟,游荡在青山绿水之间,纵已仙逝千年,在我眼中他却依旧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那是一次考试失利,心情犹如掉入水窑般寒冷,偶然中初知苏轼,在得知了他的经历后,仿佛也走进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世界,整个人也同置身于温暖的江南水乡,突然觉得,受点挫折也是没什么,如若能苦中作乐,倒是收获、成长了不少。

人生这场逆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人,如能达到苏轼的境界,又何惧成长路上的坎坷呢?在知道苏轼后,我几乎每当遇到挫折时都会想起他的经历,心态也逐渐平和,或许这也是我在成长中的助力吧!如果没有他,我现在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成长之路挫折颇多,当我们学会以泰然之心处世时,便也就长大了。

遇到困难不要空叹悲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要用美好的角度去看世界,苏轼在被贬之时都能创造出千古名句,我们又何尝不能在苦难中开花呢?

  • 下一篇:水果店作文(整理9篇)
    上一篇: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整理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