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 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篇)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篇1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绮丽()衰减()(yān)红(zhuì)落
尘(āi)(wèi)蓝暗(h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设计: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篇3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篇4
《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预设:1、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2、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2、关注标志性词语。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板书设计略
落日的幻觉阅读理解落日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篇6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注意观察落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获取一些知识和道理。
【知识链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幻觉()吟咏()绮丽()
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
含义: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4、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课堂练习】
1、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3、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4、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落日的幻觉答案
预习检测:
1、juéyínqǐyānbóyān
2、出于李密的《陈情表》形容年老垂死,只剩一丝微弱的气息,好比太阳快要下山了。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见下表。
3、重点研读第4、5两节。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1、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3、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4、如:“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无不”双重否定,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的说明了落日的变化。
拓展延伸:1、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2、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课堂练习
1、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2.a
3.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4.(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
事理说明文的作文(精选7篇)
事理说明文 篇1夏天最美丽的就应该是荷花了。站在荷塘边,吹着微风,赏着荷花,这是十分惬意的。荷花还吸引了许多观赏者,荷塘边有的写生,有点拍照,上前一看,画板上的是荷花,相机里的..
-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自己也能收获快
古人有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记得一天下午,我坐车去上补习班上课。上了公交车,我正好看到一个位置,便立即小跑过去坐了下来。到了下一站,一个老奶..
-
传悄悄话 传悄悄话游戏经典句子
传悄悄话——潘于凡今天,老师说要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字叫传悄悄话。游戏规则:老师先跟每排的第一个同学分别说一句悄悄话,接着由第一个同学传给第二个同学,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
-
勇敢地面对黑暗 勇敢面对黑暗的句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就是我这个人的胆子特别大,但就特别怕黑,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我勇敢面对黑暗的办法吧!一、二、三年级我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的,可是今年暑假,妈妈强..
-
大公鸡 大公鸡什么什么打鸣句子
我有一只大公鸡,长得可漂亮了。它的头上有个鸡冠,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它的嘴是黄色的,还捎带一点尖,身上的羽毛是红色的,尾巴是黑色的,还有它的爪子是黄色的。你瞧,大公鸡的身姿也..
-
胜似亲人——四年级作文500字 胜似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面住着几十户的人家。这里住着一位苍颜白发的黄奶奶,她是苗族人,今年已经80的高龄了。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常年没有回来,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家一趟。黄奶奶平..
-
正义感 正义感十足的句子
正义感(作者:李星翰写于四年级)我和妈妈上完课往家走,马路上车来车往,这时有一辆出租车从我们身边经过。忽然一位老人径直冲到车前,顺势倒地。出租车猛的一刹轧,“嘎吱”一声停下,当..
-
我爱的小狗 我爱的小狗的句子一年
我爱的小狗钟正炜我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贝贝。它是我们在宠物店买来的一只小狗。我家小狗皮毛是奶白色的,它的体型比较瘦。它圆圆的脑袋上有一对大大的耳朵。一双圆溜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