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作文(整理8篇)

daniel 0 2024-06-17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1

我们有幸出生在现在的时代,过的已经是很幸福的生活,从老人们口中听到的过去就像是故事一样虚幻。国家变得强大了,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现在的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食品可以选择,餐桌上不爱吃的东西就不吃,挑食的很。弟弟吃饭少,有不喜欢吃的菜就不吃,奶奶总会苦口婆心地劝着吃一点,从奶奶那里听到的她们以前的生活总是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奶奶年轻的时候还在生产队里干活赚工分,按照工分来领粮食,小村庄里也不富裕,家家户户吃的也寒酸。听奶奶说,那时候挖点野菜加一点面粉一大锅水煮汤,一人就能喝四大碗,撑得肚皮滚滚的。逢年过节的才会做几个白面馒头去走亲戚,还得要挎着篮子走到各个亲戚家。奶奶回忆着以前的事情,说那时候也不敢想会有现在顿顿都能吃到白面馒头和肉的生活。我们出生在一个这么好的时代,国家富强,生活富足,却是那时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模模糊糊记不大清楚,却也是听母亲说过,小时候的我在邻居家吃到了八宝粥,回家就吵着要吃,她跑遍了周围村子里的小卖部,却是都没有了,回来只能哄着我吃别的东西。而我在记事的时候就想着天天往小卖部跑,五毛钱一根的冰棍儿,一毛钱一包的小零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到现在却也是不多见了,现在的超市里宽敞明亮,一排排整齐的商品,也不复从前村子里商店小小一间屋子的样子。

时代在进步,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国家的强大一步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之以前,我们吃的不知好了多少倍,在困难的时候吃树皮、野菜都是常有的,有些时候也只能饿着肚子。现在在集市上,商铺里琳琅满目的食物,餐桌上精致美味的菜肴,都是祖国给我们舌尖上带来的变化。

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奶奶老是这么念叨着。是啊,总会越来越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生活中的改变随处可见,国家的强大使我们富足,我们也要变得强大来守护我们的祖国。在祖国即将到来的七十岁华诞上,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2

话说: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通过这一部瞬间火爆起来的片子《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深刻的体会了,我们都是为了吃而活!

说到吃,几乎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熟人见面第一句便问:吃了吗?无论那个时间是不是饭点。正如英国人打招呼的那句“今天天气如何”,虽然那是一目了然的事。像某一部电视剧里演的,一个外国媳妇嫁到北京,终于掌握了和街坊邻居客套的一句话:吃了吗?然后在早上遇见邻居去厕所的路上也照例笑眯眯的便问:吃了吗?尴尬了。

在中国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吃”来形容:吃香、吃相、吃惊、吃亏、吃醋……一清二白会扯到小葱拌豆腐,一物降一物也牵涉到卤水点豆腐,中国人民的智慧全都凝聚在吃的里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面,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还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还有一些吃货在叫嚣:没有西沙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蓝点马鲛,梅花参啊!没有新疆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大盘鸡,羊肉串啊!没有安徽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斩鸭子,腌咸菜啊!没有浙江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油焖冬笋,金华火腿啊!弱爆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样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横空出世,一瞬间就抓住了吃货们的胃,继而抓住吃货的'心。一块普通的豆腐看起来也令人馋涎欲滴;一碗大众的牛肉面竟然让人内牛满面;即便只是豆瓣酱这样普通的作料也能让人心里长草……大半夜22::00这样的时间段播出的这个节目,让一个吃货情何以堪,让一个减肥中的吃货更是苦不堪言,甚至身边有朋友每看完一集就开车冲上大街去“觅食”。

无意间听到的几个“段子”,让人很是入耳难忘。中国人参观动物园,只把动物分成两种: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中国人出行旅游,参观一个水族馆时,问的第一句话是:这个鱼可以吃吗?情何以堪。

饮食,不光是吃,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但是在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吃,看这节目对着屏幕垂涎欲滴,恨不能爬上去舔两口,这样确确实实是一个吃货了,但是谁关注了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智慧,人民强大的力量,甚至是吃有何讲究,若是只为了吃而看这个节目,若实质是对着吃的留无畏的口水,这个纪录片确实可以更名为:吃货,一个强大的吃货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3

今天,无意间收看CCTV4的《走遍中国·八方小吃》节目,很是开眼和过瘾,发觉舌尖上的中国小吃的确很是地道,它们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请您跟我一同分享吧。

名片一——鲨鱼烟

鲨鱼烟是把台北独有的一种鱼的鱼头分门别类地收拾好,然后,在烧红的大铁锅内加入红糖和白砂糖,顿时锅里起火冒烟,立刻把放在笼屉上的“鲨鱼”放锅上、加盖笼盖儿。锅里开始时是冒白烟,等几分钟后就会变成黄烟,这时糖烟就把“鲨鱼”给熏熟了。看着金黄透亮的“鲨鱼烟”,能不有口味吗?等到上桌时,“鲨鱼烟”蘸着汤料吃,既香、嫩、纯,又爽口、营养。“鲨鱼烟”台北饮食文化的名片啊!

名片二——凤梨酥

台北南投县埔里的`凤梨采摘后,先削皮,然后把凤梨切成小丁丁,与水、白糖放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好几个小时,直到三者全部均匀地融合在一起,以能拉出丝为止。这就是凤梨酥的馅料,黄黄的,晶莹剔透,看着很像田黄石,很是温润,让人垂涎欲滴。接下来,用淡奶油、蛋黄、面搅拌均匀,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做凤梨酥的面皮用。最后,用一比一的比例的面皮包住馅料,放在模具里压平后,放在烤箱里烤十几分钟,甜而不腻,寓意发达的凤梨酥就做好了。“凤梨酥”台北饮食文化的又一名片啊!

名片三——黄粑

黄粑是这样制作的:先把糯米放在笼屉上蒸两个小时;然后,把米放入锅中,加入红糖、小米米浆,在高温下搅拌40分钟后,磨平、切片、放入模具成型。最后,用黄粑叶即良姜叶包上,在上笼蒸。泸州流传着“先是黄粑,再喝酒,就不醉人”的说法。因为,黄粑里有糯米、红糖,红糖很是暖胃、养胃,另外,这良姜叶具有清热解暑的功能,所以吃过黄粑后喝酒就不醉人。“黄粑”泸州饮食文化的再一张名片啊!

怎样,醉人的舌尖上的中国小吃文化让您大开眼界吧?我们常见炭火烤肉串,可是台北的市民却用糖烟熏蒸“鲨鱼”,是不是很有创意啊?有空,您也试一试吧!

醉人的舌尖上的中国小吃,彰显的是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有力佐证啊!

吃货们,看过来;吃货们,动起来;吃货们,传承吧!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4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锅底,开水在锅里翻滚,一双布满裂纹的手在使劲的'挤压着装满生豆浆的纱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进开水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等挤压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锅里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妈妈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种叫卤水的添加剂,慢慢的点入翻腾的豆浆锅里,奇迹就在这里,大锅里的豆浆开始分离,一会功夫,豆花开始成形。屋内屋外弥漫着浓厚的豆腐味,我们孩子们自然很馋,口水已经在喉咙里下咽多次,这时候妈妈便会先盛出两勺加上佐料让我们解解馋。接下来,妈妈会用大漏勺把大锅里分离好的豆花装入一个大竹筛子,上面加一块洗干净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块大石头进行挤压,卤水从筛子的空隙里流淌下来,小狗小鸡们也都闻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儿了,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哄抢豆腐渣儿解馋。个把小时后,筛子里的卤水已经被挤压干净,掀开木板,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妈妈会小心翼翼的把筛子里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存起,以便春节享用。

农村人过年,最实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杀一头大肥猪,猪血便是这时候收集的。

入秋,天高气爽,在陇东北部山区,荞麦花开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阳光、水分,辛苦的农民在秋后便储存好这冬天用来享用的荞麦面。荞麦面加上新鲜的猪血,经过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后,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一张一张,妈妈在节前马不停蹄的赶制,

摊好猪血荞麦面以后。白里透红的荞面在案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准备好了

干净清亮的胡麻油在锅底旋转,陇东特有的干菜加入锅底沙沙作响,妈妈利索的向锅里添加各种佐料,自然少不了猪血荞面,少不了香气四溢的豆腐,葱是刚从地窖里挖出来的,嫩绿色的葱花撒在猪血豆腐的碗里,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陇东,把日子过好了叫“殷实”,谁家殷实不殷实,就看那一碗猪血豆腐了!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5

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傲立在地图上,显得精神极了。这只大公鸡便是我的祖国中国。

走进一看,这只大公鸡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省市拼接而成。而对于每个城市,我喜欢的不仅是大好河山,名山胜水,更是每个城市的特色美食。

将目光投向鸡尾的新疆,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了那喷香的羊肉串。烤架上堆着煤炭块,再燃起火,放下一排排刚穿好的羊肉串,再撒点调料。卖羊肉串的小伙儿一手握着好几根羊肉串的铁杆子,一翻,刚翻上的一面已经烤得金,一般羊肉的鲜香立刻弥漫开来。一边烤着,他还一边吆喝:快来看看哪!最鲜美的羊肉串!不禁使人们驻足品尝。拿起羊肉串,轻轻咬上一口,外面的皮焦脆,里面的肉鲜嫩,再咬下一口油肉,更是美味,让人吃得满嘴流油。

再将目光转向鸡身体上的重庆。说到重庆,很多人必定会想到火锅。的确,火锅是重庆的美食代表。即使再拙于厨艺的人,火锅却总是信手拿来。扭开小炉子的开关,把锅子安稳,放下绝对麻辣的底料,盖上盖子煮开,再打开一看,飘浮着红油的表面上,嘟嘟冒出许多小泡泡,还能隐约看到辣椒、花椒在水中沉浮着,放下涮料,涮开后放到嘴中一尝,舌头顿时变得麻麻的,浓重的辣味在唇齿间荡漾,吃完一顿火锅,谁都会汗流浃背。

目光继续在地图上扫视,许久,终于发现了在鸡胸的家乡上海。

说起上海的美食,可以用纷繁精致来形容。然而,因为这一道汤,每年的春天,上海人的眉毛都要被鲜得掉下来,它就是腌笃鲜。腌笃鲜这个名字也十分有讲究。腌是指腌过的肉咸肉,鲜则是指新鲜的鲜肉以及时令菜竹笋,而这个笃字就是上海话笃悠悠的意思,意味着这道腌笃鲜汤要慢慢地煮,才更有鲜味。每年初春,大量竹笋上市,上海人的桌上是绝不会放过这道美味佳肴的.。慢慢用咸肉、百叶结、竹笋、鲜肉熬制出来的鲜汤,品一口,当汤汁滑过喉咙时,真让人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

鸡身体上的长沙,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鸡脖上的北京,有鲜艳油亮,皮脆肉嫩的烤鸭;鸡喉咙上的天津,有口感柔软,鲜香不腻的狗不理包子;鸡肚子上的宁波,有香甜可口,皮薄馅美的宁波汤团……回过神来时,眼前又只剩下了那只大公鸡。再一看自已,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我仿佛看见新疆的羊肉串、重庆的麻辣火锅、上海的腌笃鲜汤、长沙的臭豆腐、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宁波的汤团……又组成了一张更美丽的美食中国地图!

呵,真是张舌尖上的地图,真是个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6

看了舌尖的人或许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情感,那便是感动,何以在这个美食节目宜乎众矣的时代,舌尖却能一次次打动我们呢,我想感动处就在于此片传达出的对手工,对传统的尊重和呼唤,中国人传统的行当,传统的娱乐生活,传统的家庭,从美食中解析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热爱,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人情味儿,中国人的辛劳,中国人的乡愁,看了之后就想赞叹一声,“对喽,这就是中国!"所以本质上它决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细腻含蓄地借助美食讲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拍摄地多选在农村,因为这些地方最真实的保留着传统的中国特色,也最能反映生存与食物之间美妙又复杂的联系。

镜头语言很有意味,细腻丰富,东方特色。

攀附大树,藏区男孩为了蜂蜜而一步步挪动脚步,直到有十层楼那么高的树的顶端。

风餐露宿,夫妻俩养蜂二十多年,四川男人用的是君爱妻牌的煤气。

远行养家,面食王国陕西的手工麦客,渐渐被机械化取代的群体,传统一步步远离了现代生活。当中插了一段陕西老人的小曲表演,似乎隐喻正在消失,渐行渐远的文明(很想知道这种表演形式的名称)。有人说舌尖摆拍,我倒觉得未尝不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抱着看艺术电影的心态,但它有比艺术电影要真实和亲切,所以我基本只有好评没有差评。想到第一季播完后,家乡人民抱怨为何姑苏美食多至此却没有来拍苏州,其实也没什么好怨,苏州的传统美食贵在精致,因此就显得小众和精英,和舌尖的整体风格不太相似。

贯穿起浙江渔民夫妇和采菇老汉的一句解说词说的很好,暗合了脚步的内涵:“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或许也是对巨变的中国里脚步匆匆的'我们的规劝吧,放慢速度,体悟生命的每一次润泽。

而后来贵州苗族家庭那一段则是脚步的另一面涵义:尽管家庭之乐幸福安宁,却不能阻挡他们离开的脚步。“我知道他们要走,但是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小女孩的眼泪直戳我泪点,进而想到身边的许多美好也就是留不住。

但是好在,“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最终以在美工作多年最终回到家乡的广东老人为结尾,讲述他回忆起儿时的古早味,或许也是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吧,我们终会找到血脉中的传统,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属,那是,家。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7

不管是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与定义,既起自于饮食,有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用“甜”来表达喜悦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在不少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中还会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饼。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看到许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每到春天,卖糖葱薄饼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妈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着“糖葱薄饼~”

在潮汕的.一个步行街对面,我曾吃到过一次糖葱薄饼。做糖饼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摊档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一边熟稔的糖饼,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得知:这门做糖饼的技艺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早年他还不愿意学,可是后来家中变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彰显无疑。

他一边说着,手边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锅里刚一勺糖,慢慢加热后白糖变成了焦黄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却,等到温度合适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动作很像北方拉关东糖。他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上一挂,拉长后两股合在一起往上拉。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是制作薄饼,他手里捧着稀面团往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只手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边。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饼,能够品味到一个老人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那份坚信。

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着我们去慢慢体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次听到“舌尖上的中国”是在两年前的一堂语文课上。从老师的口中我得知《舌尖上的中国》是记录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寻常的美食。对于我这样的吃货,听到老师详细的描述,早已垂涎欲滴。我回家立刻上网搜《舌尖上的中国》。六个红色的字眼映入眼帘,一道道富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像浮云一样在我眼前飘动。我的'每一个味蕾都在颤动。从此看这档节目成了我的必修课。

排骨莲藕汤、煎焖鱼头泡饼、腊味飘香腌笃鲜……可能看到这些每一个吃货的灵魂都升华了。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视觉的真实感受以及味觉上的虚拟体味。古人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从一锅米饭,一个馒头,从粗茶淡饭演变为今日的各色美食,从简单到丰富。《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示了各地的特色美食,还展示了中国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物与人永远是一个整体。食物的多样化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浙江的竹筒饭,山西的羊肉泡馍,哈尔滨的锅包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菜系。蒸煮炸炒,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感受。从云南到内蒙古,从浙江到西藏,不论是纬度或是经度的变化,不同的地域,总会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美食只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各民族地区人民淳朴的民族风情。在这种淳厚的风情下,山有山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阳光有温暖的感觉,花草有自然的芬芳。勤俭坚忍质朴是每个人民的信念。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信念早已和土地混合,打造出特色的美食。美食的味道中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情怀,停留在我们的舌尖,刻在我们心底。

确实,《舌尖上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 下一篇:争吵的作文(整理9篇)
    上一篇:关于我憧憬的未来作文(3篇)
    相关文章
    1.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史,随着时代进步,当然,也包括我们支撑物食粮。《舌尖上的中国》在多方面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人生活中带来的仪式,..

      daniel 0 2024-01-03 09: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