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高中读后感(4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的高中范文篇1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撰文深远微妙,词句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译本较多,译本见仁见智,出入也较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通读《道德经》原文。但其作为一部中国原始的哲学巨著,其散发的光芒一直都在远方闪耀,令我心神相仪已久,趁此征文之际,硬着头皮把《道德经》粗读了几遍,本着朴素辩证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希望从中明白一些通达的人生智慧,用以自省、自励、自我提高。但其涉及范围太广,此次只捡出其中几句,来做为对《道德经》读后的一种自我梳理,远未达到对整部巨著的通篇研读并感悟,希不要怡笑大方,对他人有误导之嫌。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三十根车辐拱着一支车毂,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车子才能运转使用,揉和粘土做成器皿,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开凿门窗,建造房舍,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心灵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我们把自己的心灵放空,积欲放空,虚怀若谷,致虚极,守静笃,把我们自己变成一只空碗,才可以往里面盛饭。反映在工作中,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岗位,都要卸下以往背在身上的荣誉、经验、学识等,从新开始,从头再来,以一只空碗的心态来迎接新的事物,该换位的换位,该纳新的纳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补充新鲜的血液,吸收新的滋养。轻装上阵,我们才能跑得更快,清除杂念,我们才能看得更清,过去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居里夫人就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牌给孩子们玩耍,别人很惊讶,问她是怎么想的,她说奖牌只能代表过去,我现在已经归零,一切得从新开始。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提早把易事、细事处理好,以后就不会发生难事、大事了。因此可以说,预先解决了易事,就等于解决了未来的难事,预先做了细事,就等于做了未来的大事。解决易事,做细事,是轻而易举的;解决难事做大事是煞费周章的。因此不要忽略易事、细事。并且当视少为多,把易事做为难事来处理;视小为大,把细事当做大事来做,做好易事、细事,这样就不会再有难事、大事了。
办事情要从客观重要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细微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地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三、“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道,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坚忍不拔,威武不屈,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终会成功。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道可道,非常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描述出来的道常不是恒常的大道。真正的宇宙大道,很难用语言详尽地描述表达清楚。我通过自己的一些读书体会,形成这篇读后感,但其原著深髓的精神必有折损,想必也必有误读,但愿同仁们以此为起点,持之以恒,“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早日趋近于《道德经》中描述的至高境界。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的高中范文篇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的高中范文篇3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截止到这一章为止,我们是否发现老子的《道》(道德经的简略之称,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论道;第二章——谈“无为”;第三章——进一步谈“无为”;第四章——论道。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罗列,我们应该可以隐隐地意识到,在第五章中,老子会再度回来谈“无为”。
于第四章论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继续接着谈了无为。不仅谈了,而且还隐藏得比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举了当时生活中的两件事,借着这两件事,老子悄无声息地再一次强调了《道》这部经典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一些自然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夏天的阵雨。夏天的农村是非常忙碌的季节,天气的影响对当时农村的夏天的生产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晒,夏天温度高,日照充足,农民一般会抢时间将收割进来的稻谷晾晒干后入仓存储,作为整年度的口粮。
但是夏天的阵雨经常非常有趣,刚刚还是大晴天,一转眼一阵大风,一大片乌云,一声炸雷,雷阵雨说来就来了,然后晒谷场就像在打仗,大家纷纷忙着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现象是:经常是村子东头疾风骤雨,村子头却阳光普照。
因为农民已经喜欢了这种夏天的娃娃脸,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从不曾为此责怪老天不公平,更不会因为阵雨淋湿了稻子而咒骂老天不仁不义。
天就是这样,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该干旱就干旱,该洪涝就洪涝,从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会关照任何人!
冬天无论多冷,该下雪了,那么老天还是会送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寒冷进行到底,他丝毫不考虑天下有人会因为一场大雪而冻死于户外。
夏天无论炎热,日照继续猛烈进行,他从不曾顾及天下有人会中暑死亡于户外的高温环境。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老天只按自然规律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来:老天只是遵循着道来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谈及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古代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对其毕恭毕敬,虔诚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这货就成为了垃圾,随风飘,满地是。
老子在拿“刍狗”现象说明一点:天地无所谓仁或者不仁,天地待万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顺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诚万分地扎出一只只的刍狗,只是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认为哪一只刍狗是我的,哪一只刍狗是他的,那么能说世人对刍狗不仁吗?莫不是要把这些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都收集起来,当柴火烧了才算是仁?
让事物顺着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驰,这不正是老子一再强调的无为吗。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无所谓仁或不仁,他们只是善于做一件事:无为,让百姓顺气自然地生活、顺气自然地发展生产与家庭、顺其自然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老子讲的第二件事:关于风箱(橐tuó龠yuè:风箱)的故事。
风箱,这玩意儿80后、70后一定见过,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镇街角那个铁匠铺里头,使劲捣鼓一下就能使炉火更加旺盛的东西。
老子不仅是圣人,更是一个思想者、哲学家,他总能透过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东西,洞悉一切深度隐藏的道。
老子认为风箱有三大特点:
其一、风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空气;
其二、风箱里面的空气是永远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风箱这玩意儿是越捣鼓,风就越多,风量就越大。
老子其实想说的只有一点:天地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箱,好多事,你最好别捣鼓,越捣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难以治理;反过头来讲,你如果不去捣鼓这个风箱,那么那些风依然还是存在的,并不会消失,但是风不会扎堆一起出来,那么天下自然就宁静了。
无需继续解释了!
还是那两个字:无为。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的高中范文篇4
《道》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第十三章回答了我们在十二章留下的问题:那么清静寡欲地活着到底是为了图什么呢?
老子非常清楚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贵以身”,意思是以身为贵,以生命为贵;
二、“爱以身”,意思是以身为爱,以生命为爱。
清静寡欲,如此这样去珍爱我们的身体,去珍视我们的生命,因为唯有这样方才可能:为天下(为天下苍生治理一方天下);托天下(接受一方天下苍生的托付)。
由此可见,为天下&托天下需要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
能在三种情形之下,保持清静寡欲的人会非常了不起。
第一种:满世界都热热闹闹地折腾着某件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事情,而有人却不为所动,无动于衷;
第二种:功成名遂身退,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能照顾一下自己的欲望,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清静,保持了寡欲;
第三种则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就是那种得道、明道、诗书满腹的士林中人,他们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前朝诸葛亮,后朝刘伯温都是身兼这三种情形之人,士林中杰出知识分子,以得道明道的灿烂,闪耀于帝国的青史。
这二者之所以一个占据了前朝,一个占据了后朝的历史地位,都与道息息相关。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擅长象纬之学(就是有资格对星象作出“主星不明、将星陨落、紫微暗淡”类似这样判断的人);都能遵道而行清静寡欲;都能为无为地顺势而为,在历史上留下一株北斗星般的璀璨。
元朝晚期,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很是不争气,争先恐后地挥舞着锄头挖掘着成吉思汗构建起来的大元帝国大厦,实在看不下去的省厅级军事干部(浙东元帅府都事——相当于省军区参谋长)刘伯温看不下去了,选择了辞职回家种种地,读读书,写写文章。
毫无疑问,在朝为官从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方面来讲,肯定比赋闲在家的一介草民要好很多,但是刘伯温却选择了隐居,选择了诗书相伴的日子。在此期间,刘伯温留下了光芒四射的著作《郁离子》,这一著作中的不少文章还动不动就出现在今天高考的试卷上。
元朝末年,各路英雄与草莽,终于纷纷揭竿而起了。诸如张士诚、方国珍、等都据地称王,元朝的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此时此刻,有人劝刘伯温也揭竿而起,以他刘伯温的才智,圈一片地,称一方王,这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事情,但是刘伯温冷眼看世界,丝毫不为此动心。深谙道之人懂得上善若水之道,知道“动,善时”。
终于,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在各路义军中崭露头角了。动,善时的刘伯温顺势而为,出山辅导朱元璋平天下。
在战争年代,身为军师的刘伯温主要功绩就是帮助朱元璋制定了规避多线作战,逐一击破的战略,当然,在具体战术方面也出谋划策不少,这个我们不展开细说了。
刘基加盟朱元璋的队伍之后提出了“先汉后周,最后伐元”的战略。
当时朱元璋政权的东面是义军张士诚所建立的周,西面是义军陈友谅的汉,北面是义军小明王韩林儿,南面则是已经反水归顺了元朝的义军陈友定所控制。
而更为要命的问题是,这些义军纷纷发现了朱元璋在悄然长大的苗头,都想要先灭了朱元璋,然后再跟元朝算账。
从实力方面来讲,最大的威胁来自张士诚和陈友谅。
朱元璋以及领们的想法,是要先取张士诚,因为张士诚力量较弱,而且处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上。
但是,刘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主张,他极力建议先取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因为夺取了陈友谅的地盘,几乎就拿下了半边天。
刘伯温认为,有了这半边天,那么解决其余义军就非常容易,然后也就有了掀翻元朝的根基与大势了,灭元只是个时间问题。
问题是,如果朱元璋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张士诚等其余义军如果称火打劫,背后来一刀怎么办呢?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出了他的分析。
刘伯温指出: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是个商人思维,是典型的守财奴他没有陈友谅那般雄心勃勃称霸天下的想法,他没有称火打劫的魄力。
事情果然如刘伯温所分析与预料的那样,朱元璋于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先灭陈友谅;于公元1367年灭张士诚;于1368年攻取了元朝京师大都(北京)灭元。
从大明王朝建国的功绩来讲,武有徐达无人可及,文有刘伯温无人可比。但是在功臣分封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公、侯、伯三个等级来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了诚意伯。
按照常规思维,老子功绩如此显著,封个公也不过分,怎么连个候都轮不到,就给了个诚意伯呢?!然后就会围绕着这一要命的欲望,不遗余力地折腾着的。
但是,刘伯温还真不是一般人,是明道高人,有静心寡欲的功底,他不仅没有在封诚意伯这个问题上纠缠,而且还刻意避开了权力中心,推辞了一些职务,基本上就是在明太祖身边做个顾问。所谓顾问,也就是有事情问问,而无权干政这类岗位。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也就是才打下元朝京师后的第四个年头,刘伯温选择了裸退,辞职回乡彻彻底底地回归了田园。在此期间,刘伯温不仅不过问政事,甚至连慕名而来求见的任何官员都一概不接见。
能将静心寡欲进行到底绝对是一种工夫!
关于刘伯温的故事我们不多扯了。
只是想要藉此说明,明道之人,可以“为天下”“寄天下”的先决条件就是静心寡欲。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语出明、洪应明《菜根谭》
毫无疑问,身为明朝道士的洪应明一定是深谙《道德经》之道的,否则万物可能写出传世奇书《菜根谭》。
《道》第十三章谈了宠辱不惊的问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宠辱若惊?
获宠惊喜万分;失宠惊魂不定。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
因为世人把受辱获宠、失宠,这些感觉看得比自己的身体甚至于生命还重。
如果,世人压根就没有身体、身心、生命,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宠辱若惊了!
(以上不是我的解析,是老子在《道》十三章中对宠辱若惊的解析。)
老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世人将身体、身心、生命看得珍贵一些,抱以“贵以身”“爱以身”之道,而“贵以身”“爱以身”则是为了“为天下”“托天下”。
如此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可以理解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谈的如何实现宠辱不惊。
“为天下”“托天下”所赋予生命的意义,能直接就将宠辱二字摔在了地上,碎成了渣,二者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海底。
老子认为“贵以身”“爱以身”的动机和出发点则是:为天下;托天下。剩下诸如宠辱若惊这类,可以直接视为一地鸡毛!
我又本能地想起范仲淹那篇唯美的古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我仿佛看见了范仲淹于长空一烟,皓月千里的夜色下,登上了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寒假读后感(4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寒假读后感篇1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她2岁时,她生了一场大病,从..
-
灰娃的高地读后感(2篇)
《灰娃的高地》读后感篇1令人激动的暑假到了,朋友借给了我一本书——《灰娃的高地》。听名字,感觉很熟悉,好像在哪见过。原来这是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封面上写了几..
-
妞妞读后感(5篇)
《篇1
《妞妞》读后感篇2暑假我读了《妞妞》这本书感受到了生命和亲情的可贵,不要任意践踏生命,追求名利,淡薄亲情,等你失去才知道他的可贵。《妞妞》是个真实的伤口,周国平用这.. -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2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篇《乌合之众》是一本心理学类读物,读起来有些生涩,通篇都是作者基于某些历史现象或者对民众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名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这些看法总结起来..
-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8篇)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悟篇1这是一本充满故事的故事书,这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哲学书,这是一本可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书。这本书不普通但又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这本书..
-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4篇)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篇1如果在你四岁的时候我给你一颗棉花糖,让你坚持十五分钟不吃的话,我就再给你一颗。你会如何选择是吃掉“眼前的幸福”还是等待“延迟的幸福..
-
青铜葵花读后感想(4篇)
名著青铜葵花学生读后感想600字篇1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放假的日子,我妈妈为了不让我闲着,给我买了好多的书,这也让我增长见识,开阔了眼界。其中,有一本曹文轩写的书《青铜葵..
-
青铜葵花读后感(2篇)
最新青铜葵花读后感篇青铜,一个不会说话、爱护妹妹地男孩;葵花,一个心地善良、乖巧懂事地女孩,他们之间,上演着一部部令人感动地话剧,从素不相识到亲密无间,变化无常地情节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