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500字作文
生与死篇1
生与死,向来是人们常讨论的问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所以便不得不谈之
有的人,一生下来,似乎便是为非作歹的。为何为非作歹?原因很简单。为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享尽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很多人所想的!可就是有些人,把它看得太重了点!这些人,大都是愚昧的。
但凡大彻大悟之人,绝不会如此,在他们看来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
李太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啊!人生易老,何必过于追求权财?就算你得权得势,富可敌国,权倾朝野,日子又能有几何?最多不过百年罢了,终究是“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又何必苦苦求之?
当然,“生是也,死亦是也。”这绝非我的本意。生无所求,死必憾!做“活死人”,一生碌碌无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活得长久,活出精彩。正所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往今来,多少名垂青史,万人景仰的人,大多穷困潦倒,绝非大富大贵之人。而那些贪得无厌的权贵们,要么是遗臭万年,要么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就那么几颗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
著名诗人藏克家的一首诗中说得好:“有的人他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这在他的另几句诗里便可找到答案……说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永生”吧!道理很清楚,你是想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清”,还是象和申为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永生”,就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只懂得“索取”。
是的,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盯着我们,就像我们盯着古人一样,这就是“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杜牧对秦之灭亡发出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秦人不正是为巩固其霸业,而施以暴政,终为后人所唾弃吗?
寓形宇内复几时,若无所为枉此生!抛开荣华富贵,唤醒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本质,把一生过得轰轰烈烈吧!等到那个时候,你便清楚地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生与死篇2
我的两位爷爷都生了病,一个比一个严重。其中一个爷爷是近日才患病的。
我不知道爷爷生了什么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越来越虚弱,不能下床行走。我们去看他时,他百般无聊地躺在床上,我想,换了谁都会很难受吧!爷爷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骨瘦如柴,一定是因为病痛的折磨。爷爷记性不好,经常会记错人,但是爷爷还记得我。每次去探望爷爷时,我都会笑着问:“爷爷,你还记得我吗?”爷爷的回答总是让人满意。我坐在爷爷的床边,一点也感受不到爷爷的呼吸和心跳,一点也感受不到别的生命力存在。看到爷爷蠕动嘴唇的样子,好象他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使尽全身力气,一句话因为停顿而变得支离破碎,爷爷微弱的呼吸好象已经跟不上节拍。
爷爷的病是会传染的,所以他的床沿边立着一块木板。这个木板就像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但是不知有多少双手执意越过这条界线,那些手,有大有小,我们让爷爷知道,我们永远都不会对爷爷置之不理,我们永远都会陪伴在爷爷身边。
天上掉下一颗星星,地上死一个人。小星星,如果你一定要下来找一个朋友的话,请别找上爷爷,因为我们比你更需要他。
生与死篇3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生与死篇4
人都有生与死,那么何为生又何为死。
每个人都是活着的,但也是死着的,活着知道了死的痛苦,死了则知道活着的痛苦。生与死只不过是隔了一条生死线。生与死如人脸一样,外表是生的一面,扯下后的外表则是死的一面,外表是美丽皇宏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为了藏下外表下的那一层真实人性的罪恶。
生与死也是如此,死只不过是生的外表下的那层真实,生也只不过是死的那层堂煌而虚假的外表,生既是死,死也即是生。或许你会说,这不是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的,但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个答案只有在你自己死时才知道。
但请记住,每个人都是这个问题的出题者,同时也是这个问题的解答者。
生与死篇5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是又一个生命的诞生。
他将踏上漫长的生命旅程,
这,便是生命的起点。
当一个原本完好的生命呼吸微弱、奄奄一息时,
又一个美丽的生命将要逝去,
就像一颗残落的流星稍纵即逝间消失在蓝色的天际。
幸运的人或许能在冰冷的病床上抢救过来,
运气不佳的,
就只能告别这短暂人生。
这,便是生命的终点
生命的起点,
是生,
生命的终点,
是死。
从起点到终点,
从生到死,
看似漫长,
漫长得有时让人对人生的前方感到迷茫,
其实短暂,
短暂得让人来不及思索人生的意义,
便一瞬即逝,
让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叹“生命如此苦短”。
人,总是希望活着的。
有的人想荣华富贵过一生,
有的人想平平凡凡过一生,
有的人想清清静静过一生,
有的人想快快乐乐过一生,
有的人……
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希望活着的,
没有多少人会去想着死亡。
但还是有些人终会因为对生活的不满,
去迎接死亡的到来。
但是我想,
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也会留恋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吧。
每个生命的降临都是有意义的,
即使是那个生命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夭折了,
或死亡了,
但至少,
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虽然只望了这世界一眼。
我想,
人的一生,
不管是过得荣华富贵也好,
平平凡凡也罢,
我们都不要否认别人的生存方式,
即使是卖国求荣,
那些卖国求荣的人总有他们内心的想法,
我们可以对此批判,
但不要否认。
人,活着最好。
死,
是一个生命必然的,
而一个人只有真正奄奄一息时,
才会感到死亡的恐惧,
但死亡,
总是在一瞬间便结束了。
生生生,
死死死,
生,
不一定要如夏花般灿烂,
但一定要自己感觉有意义,
死,
不一定要如秋叶般静美,
自己感觉有意义便好。
生死间,
我想,
不管生命多长,
死亡在何时,
好好活才最好,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也是对生命的一定诠释。
好好活吧。
生与死篇6
从古至今都是一对兄弟,有生便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又是一对矛盾,有生则无死,有死便难生。
一日不知有多少婴儿要生,一日又不知有多少老人要死,生与死的不断交替,成就了我们的人类社会,人不可无死,所以人一次生命的机会十分宝贵。古人云:“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革命伟人周恩来死时,感天地泣鬼神,全市上百万人前来哀悼,为周总理送行。周总理生的光明正大,一心为国,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岁出山,为先主出谋划策,又为后主辅佐,在五丈原前操劳而死,享年53岁。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抗战英雄邱少云,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灾难降临却临危不惧,却不为生命而反叛祖国,死得重于泰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对祖国之情是多么的深厚。
比其他们,有的人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尽向慈禧太后进供谗言,让主张维新的光绪帝活活关在大牢中十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纷纷入京抢掠,大清之主咸丰帝,竟不顾众人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带着戏班几百,宫女上千逃亡热河,最后病死在那里。他们生时遭人谴责,死时受人唾骂,李莲英最后竟然成了一具无头之尸。他们死如鸿毛,死得一文不值,他们是千古罪人。
人固有一死,也必有一生。生就要生得光明磊落,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不可苟生而背叛正义。生与死,一对结伴而行的兄弟,将伴随我们,让我们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吧!
-
生与死800字作文
生与死篇1我的两位爷爷都生了病,一个比一个严重。其中一个爷爷是近日才患病的。我不知道爷爷生了什么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越来越虚弱,不能下床行走。我们去看他时,他百般无聊地..
-
生与死作文700字
生与死富勒曾言:死亡就像生存那样合乎自然规律。既然如此,两者相互依存,又分什么人间与天堂呢?鲁迅先生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极大的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话..
-
三年级父母的爱作文300字
1、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有一种爱,在你成功的时候,记起你继续努力的信念;有一种爱,在你失败时,牵动你奋斗的动力;有一种爱,在你放弃时,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