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收集优秀示例7篇

daniel 0 2022-09-05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1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篇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着作,它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师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进《爱心与教育》,仿佛走进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润,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给我以心灵的撞击。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丽而又鲜活的画面叠印在我眼前,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程桦坚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触动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个个教育的失误,一起起教育的悲剧,让我内疚、不安,让我的心在颤抖。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在好心的严厉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么啊?一段时期来,我总是埋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基础的薄弱,行为习惯的偏差,甚至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鄙弃之感。殊不知,干涸的土地,方显甘霖的珍贵;荒芜的心灵,才见播种的价值。然而,我总是在扞卫为师者高贵的尊严,在设定的虚妄的理想中不自觉地把学生排斥于心灵之外,在一种沉重的精神负荷下艰难地行进,走不出心灵的那片沼泽地。

走进镇西,你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愿我们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颗爱心上路,追寻心灵世界的云霞虹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2

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童心。这也让我深思:自己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是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苏,而是只要你不是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要永远记住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3

近些年,由于工作的繁琐忙碌,已经很少读书。但偶偶心血来潮也会去书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书,前次看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也许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于是,便买了下来回家细看。看后感触颇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爱。

书中这样写道: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那么如何爱学生呢?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威严,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深思,达到了一个高度。他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对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是每个人都过上理想中的富贵生活,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过好一生。每天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为自己和家庭担好责任。学生到学校来上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只有学生学会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当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在他给高考落榜的学生信中写道: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那么如何去爱呢?

作者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日常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说: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只爱优秀生,也爱落后生。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落后生几十年来都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带回家等等。作者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习惯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落后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联系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这也深有感触。我有一个学生,学习不是很好,通过家访我知道喜欢机械,在家经常动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么的。于是我经常让他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并鼓励他要多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学习机械理论之用。后来这位同学没有考取高中,便去一个职校学习修理摩托车,由于他有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很好,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经常谈起当年在学校的事,我们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认为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对于落后生,千万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关于转化落后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以后有个念想。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书里讲述了他与落后生万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作者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难得的范本。作者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感情,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今后,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自己的诚挚之爱对待学生,用爱心掌舵,扬起育人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4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5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最新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篇6

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 下一篇: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热门7篇
    上一篇:2022班主任辞职报告收集优秀模板7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