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6篇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1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2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记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互相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3
合上书本,好像有些难以下笔。“美的历程?”何为美?而美,该怎么说它的历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的?”当时的我想了想后,举手回答:“我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温柔的眼神……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记得当时还有同学说了一些可爱的什物,瑰丽的风景,善良的人儿……
“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去想:美是什么?显然,没人能真正予其一个定义。可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美本不存在终极解释。那么我认为,美,即人性。“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的特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说美有“历程”,便不难想:美是活的,是发展的。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魑魅魍魉的青铜纹饰;从理性精神的先秦,到浪漫主义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唐朝,也窃以为其最能作为中华美的代表。初盛晚三个时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纯以诗歌来说,初唐时,由六朝的靡靡之音变为清新明丽。犹记得当初学《春江花月夜》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那种含蓄却直击人心。难怪闻一多先生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让我感受到即将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气概。盛唐时期,无论是雄浑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还是优美宁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田园诗都让人流连。
盛唐之顶峰首推李白,这个被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霸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这些都是盛唐之气象。读后感·至若晚唐,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义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皆有凄凉而悲痛之美。
这一切的美,都是关乎心灵的,是人性的美。正因为有情感,有思想,会爱,会痛,才能创造美,察觉美。所以一句,美即人性。
忆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中华之美,悠悠几千载,从未断绝,而,正如书中结语所言“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相信,我们,仍将继续在美的历程上行进。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4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5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
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将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环境、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时,此时孕育的文化,与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艺术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远。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无我的、简约的、华丽的……美有不同的形态,而这不同的形态正是解码历史的重要钥匙。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人批判现代的审美,从日韩传入的中性审美,男性的审美以趋于女性化的阴柔白净为美,取代了硬汉的粗犷式审美,这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萌系审美又有什么社会原因?这种审美取向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这种集体的社会文化观念、集体的审美趋向对整个民族心理有什么影响?如果说经济形势可以靠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进行调节,那么审美意识的走向是否可以上层构建或调节?还是只能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演化?
所有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过程就是成长。
通用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篇6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着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得鱼忘签,得免忘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河,李泽厚老师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